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442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016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

1、认识36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2、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缩写文章。

18将相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

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

(生读)

2、破题、解题。

题目中“将”指谁?

“相”又是指谁?

“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1)检查汇报: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重点指导读准“诺”、“卿”,指导学生把“璧、“瑟”写匀称。

  

(2)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

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1、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2、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蔺相如看出秦王的骗局。

3、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故事,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

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

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赢占了上风。

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

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小结: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赵国便宜;后果是秦王吃亏。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

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思考: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蔺相如先是对廉颇避让。

他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

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

“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3、思考:

从这几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廉颇呢?

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

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4、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资料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共52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

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

“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卞和回答说:

“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练习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jíyǔnnuòfùjīngqǐngzuìwánbìguīzhào

()()()()

二、给带点的字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同甘共()转败为()

异口()声里应()合口是心()

三、我会写。

1、课文主要写了()、()、()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学完课文,我最喜欢(),因为()。

2、课外,我还积累了许多来看历史故事的成语,如()、()、()。

3、判断下列是什么句?

(1)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改陈述句)

(2)蔺相如对秦王说:

“如果你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由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

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三国演义》:

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

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

(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

如:

(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

(2)为什么要借箭?

(3)怎样借箭?

(4)借箭的结果怎样?

4、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互相讨伐。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儿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

《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他们联合抗曹时发生的。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2、检查、指导生字词。

(侧重指导读准“曹”、“寨”、“呐”等)

3、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5.人物简介:

  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瑜:

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肃:

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总督东吴兵马。

  曹操:

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献帝时为丞相,后建立三国时的魏国。

  三、读课文,合作探究交流。

1、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

(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1、请同学快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为什么能成功?

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

妙在何处?

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

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

行吗?

好吗?

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识人心

  识曹操

  1、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2、分角色读句子,读后讨论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

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分角色读句子分析: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复述借箭的过程。

连船——靠近曹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受箭——调转船头——再受箭——谢箭回营

★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

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分角色读句子,读后讨论)

2、《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

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四、总结全文。

  

(1)、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

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堂上练习:

按课文意思填空。

1.周瑜很()诸葛亮的才干,用(    )来为难诸葛亮。

这是草船借箭的()。

2.诸葛亮用()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

3.诸葛亮如期(),周瑜的阴谋(  ),这是草船借箭的(  )。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练习设计:

一、读了课文,我最佩服诸葛亮。

二、为带点字选择正确的字义。

支援(  )  ①引,牵;②帮助、救助;③引用。

定罪(  )  ①犯罪的行为;②刑法;③苦难、痛苦

虚实(  )  ①空;②不真实的;③衰弱。

三、我会感受。

1、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这段话中,我感受到。

2、从“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这段话中,我感受到。

3、从“曹操下令说:

‘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段话中,我感受到。

四、语文营养菜。

1、把两边的词语连起来组成歇后语。

     曹操南下              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立军令状           有借无还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          糊里糊涂

     诸葛亮开口             面不改色心不跳

     草船借箭              尽是计谋

2、照样子写词语。

虚实  (    )(    )(    )(    )(    )(    )

资料袋:

人物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

祖为太尉,父是洛阳令。

初与孙策相友善。

后策将东渡,瑜率兵迎,遂定江东。

时乔公有二女,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

建安五年(200年)策死,遂事孙权,为中郎将,与长史张昭同辅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

时诸葛亮过江游说孙刘联盟,权意愈决,遂成孙、刘联盟,周瑜率水军于赤壁大破曹军。

刘备占有荆州,瑜以备为枭雄,上疏请徙之于吴。

孙权不纳。

后又请伐蜀,权许之,瑜至巴丘病死。

有关三国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有关草船借箭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误(雾)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20*景阳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学习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过程,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今天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

课文是根据明代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

(板书:

景阳冈)

提问:

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简介《水浒传》: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关于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

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

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读你印象特别深的段落,随机理解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语言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

为什么。

但凡:

凡是,只要。

岂不枉送:

难道不是白白送掉。

枉,白白地。

请勿自误:

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误,受伤害。

岂:

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1、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

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2、引导板书:

机智勇敢  武艺超群

  

(1)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

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②感情朗读。

  3、小组讨论:

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

  四、打虎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