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627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96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被称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包括(  )

①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④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4、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确立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

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6、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

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

王驾《社日诗》云: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7、“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为完整准确的是

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                              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

8、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

这反映出(  )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9、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10、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已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11、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12、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

造成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国情                              B.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否                              D.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3、《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

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

”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14、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

“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

”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

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                              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

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                              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

15、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

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

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

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

这表明作者( )

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

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

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

16、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

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 

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它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

”“它”指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欧洲经济共同体

18、统计表明:

在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组织。

为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和东盟做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

这表明当代世界市场

A.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化                                B.商品结构复杂化

C.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市场竞争激烈化

19、.如图所示,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20、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21、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

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                              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                              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

22、《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受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该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23、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D.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2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

这座城市应该是 (    )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          

25、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6、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

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

     ;“十一五”(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