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042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岳阳县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文科综合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岳阳县2018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这表明儒家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材料“学而优则仕”未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

”一定程度体现个人修养,A项排除;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

”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B项正确;材料“仁以为己任”不能体现“仁”的思想核心,C项排除;材料强调士应当为社会服务,而非官本位,D项排除。

故选B。

2.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科举制度的成熟

C.贵族制度的衰落

D.专制皇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朝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在于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实际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A、B、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3.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

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

B项错误,农业税的比重降低,并不能说明农民负担的减轻;C项错误,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D项明显错误,古代统治者都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故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

4.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

“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

”道光皇帝也曾指出:

“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

”这从侧面说明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答案】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和“从侧面说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

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

 

A.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B.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不断增加,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故选D。

材料无法体现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A;材料反映农业税收总额是不断增加的,不能说明农业发展缓慢,排除B;材料时间段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排除C。

6.1905年,陈独秀指出:

“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

”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实现社会教化,适应革命思潮

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

D.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和“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等信息,可以看出陈独秀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以戏曲容易被民众接受的特点,进行启蒙教化,应对“国势危急”的形势即以求救亡图存。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涉及政体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陈独秀的主张是为了“适应革命思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15年,排除D项。

7.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74.7%,1957年为62.3%。

这说明该时期

A.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由1949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一五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果,故选C;新中国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信息,排除B;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8.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所学,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民主协商新中国建国事宜,现有党派在新政协的基础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1954年,为了保证国家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特点

9.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掀起新一轮斗争。

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

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政变频繁发生

B.城邦稳定发展

C.实现直接民主

D.防范僭主专权

【答案】B

【解析】“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这种措施容易激化矛盾,陶片放逐法只放逐而没有死刑,且被放逐者可以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这有利于缓和矛盾,使城邦稳定发展,故B正确;陶片放逐法缓和矛盾,不会导致政变频繁发生,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陶片放逐法与直接民主的关系,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陶片放逐法防范僭主专权,而是说明陶片放逐法有利于缓和矛盾,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被放逐者可以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陶片放逐法缓和矛盾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城邦稳定发展”的结论。

10.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材料说明了

A.经济危机的蔓延

B.市场调节的失灵

C.工业经济的弊端

D.世界市场的无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可以看出当时世界市场没有统一的规范与管理,十分混乱,故本题选D项。

A、B、C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背景

11.下面是不同时期德、英、法、美等国获得诺贝尔奖数量变化表(单位:

次),由此可知

年份

颁奖总数

主要国家

1901~1920年

61

19

8

10

2

1921~1940年

70

17

15

5

11

1941~1960年

88

6

15

0

42

1961~1980年

125

8

21

6

65

1981~2000年

127

14

7

4

72

A.现代西方物理学有显著进步

B.信息技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

C.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

D.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德国、英、法以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数据不一,说明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C正确;表格并不能说明是物理学发展,A错误;信息技术材料不能体现,B错误;表格没有体现出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D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2.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

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也是我国近代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在缴纳2.5%(即进口税率的一半)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我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

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这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此后的几次降税涉及商品范围有限,对关税总水平的影响均不大。

2006年7月1日,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80%和18%-65%降至25%和10%。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近代低关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加入WTO后调低关税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近现代低关税的不同点。

【答案】

(1)

影响:

①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②加速了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程;③促进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2)

原因:

履行WTO关于关税规定的义务;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不同:

①近代中国低关税是在西方列强驱使下实行的,而现代中国低关税则是主动实行的;②近代中国低关税严重危害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而现代中国低关税则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比较一方面,两个方面给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近代低关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近现代低关税的不同点,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我国近代低关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便利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加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中国传统自然經济的瓦解和刺激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

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

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历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概括材料中史学家钱穆的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论证其科学性。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结合中国国情(或者尊重我国历史传统)学习外国政治制度。

中国近现代出现了几次“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的事件,均以失败告终。

譬如:

康梁等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革命派照搬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都没能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刻意模仿斯大林体制,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将外国成功经验和“本国传统”融合媾通,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

譬如:

新中国成立初期,汲取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的突出特点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答本题可分两步:

第一步,明确论证观点。

材料中钱穆观点众多,譬如儒家抱负与传统政治;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外国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双面性;中国历代政治的沿革等,这一步重点是从自身擅长处选择观点,为下一步论证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步,科学条理论证。

论证时学生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试题要求,譬如“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史实”,不能选用古代史或世界史史实作为论据等;二是“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逻辑严密,科学条理。

考点: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特点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两汉地域辽阔,行政官员众多,汉代帝王对巡视监察高度重视,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也是汉代巡视制度类型之一。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撤销了原有的监察御史,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部),各部设立刺史。

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

除纠察地方豪强是否为非作歹之外,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然后上报中央处分。

在巡视方式上,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

在完善中央巡视制度的同时,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

——摘编自田振洪《汉代巡视制度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巡视制度的作用。

【答案】

(1)①皇帝亲自出巡与派遣官员巡察相结合;②巡视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③有明确制度规定,巡视职责重在对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监察;④巡视方式灵活;划分监察区,体系不断完备。

(2)①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②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吏治的效果;③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解析】

(1)特点:

根据“亲自出巡是帝王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统治者临时派遣使臣到地方巡视检查工作”得出皇帝亲自出巡与派遣官员巡察相结合;根据“刺史品秩约为中下等县令,虽为六百石小官,但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监察对象是地方官中的二千石官员”得出巡视官位卑权重,以小监大;根据“《六条问事》相关规定”“刺史的主要职责是巡察二千石官吏中鱼肉百姓、司法不公、任人唯亲、勾结豪强等不法行为”得出有明确制度规定,巡视职责重在对地方官员不法行为的监察;根据“刺史一方面受理吏民日常举报,另一方面也定期巡视所管辖的监察区”得出巡视方式灵活;根据“将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郡、县、乡各级政府的巡视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得出划分监察区,体系不断完备。

(2)作用:

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改善吏治和不能根本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等方面分析回答。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国内石油产量迅速增加,并以低廉的价格向欧洲市场销售,展开与西方石油财团争夺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的斗争。

面对苏联的攻势,美国人意识到,石油不仅代表着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一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权力。

美国加快对“大石油中东”范围内的北非等新兴产油区的投资力度,以抢占先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在阿尔及利亚取得了石油租让地,在利比亚找到大型油田。

由于美国石油资本的大量介入,到1963年,非洲最大的产油国由利比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

1973年,美国负责近东和东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西斯科公开宣扬:

“美国在波斯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鼓励这个地区的友好国家对这个地区的集体安全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

”之后,美国大力扶持沙特和伊朗,增强其军事力量,使之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前哨。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弃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美苏中东石油博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博弈中东石油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①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冷战与对峙,双方把石油看作击败对手、称霸世界的有力武器;②中东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③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交织。

(2)影响:

①加剧了中东局势的动荡,制约了其国家经济的发展;②中东石油国家逐步联合,开始以石油作为武器展开斗争,冲击了美国的争霸战略;③加剧了苏联国内经济改革的困难,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

答出其它内容,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说“石油不仅代表着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一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权力”,说明美苏都把石油看成一种争霸的武器,这种斗争实质上是政治和经济的斗争。

此外在中东开展博弈还有地域原因,就是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博弈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动乱,使当地的人民收到威胁,制约了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这种博弈也对两国的经济造成了负担,动摇了两极格局的形势,引发了一系列的危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程荫南

湖北人。

1902-1905、1911-191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

在日本期间,他先后翻译或写作了《新式数学教科书》《数学问题解式》等系列数学著作,在国内数学界享有盛誉。

民国初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政员等职,但是由于他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

1937年,听到日本侵华的消息,忧忿而死。

隐居家乡期间,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

在“自序中写道:

自欧化东渐以来,少年……奢谈国家主义,鄙弃家庭制度……举数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方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

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

(1)程荫南的历史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

(2)简要归纳并评价程荫南在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

【答案】

(1)①程荫南前往日本留学,与20世纪初中国赴日留学热是一致的,晚清政府实施“新政”,推动了“留学热”的形成。

②翻译或著作新式数学教科书等数学著作,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的改革有直接关系。

③在民国初年当选为相关职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④他的隐居生活,是因为对当时军阀统治的政治局势十分不满的反应。

⑤隐居家乡期间纂修家谱,是因为他无法通过学术研究或从政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退回“修身”“齐家”,也是读书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之一。

(2)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是:

家族制度是国家主义的基础。

程荫南驳斥了一些人因为主张国家主义而否定家族制度的观点和行为,认为家族是国家的最基本构成单元,没有家族制度,国家主义就失去了根基;家族制度是数千年来一直存在的传统,不能贸然鄙弃;从世界范围来看,西方盛行的民族主义其实也是家族主义发展的产物。

这种观点以及论证方式是合理的。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翻译或写作了……系列数学著作……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政员等职……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即可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举數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方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

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家族制度是国家主义的基础、西方的民族主义其实也是家族主义发展的产物等方面简要归纳并评价程荫南在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