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6024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docx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整体感知]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内容是叙述描写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

选文部分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行文顺理成章。

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单写与群像结合,描写重点突出,笔法变化多姿。

并将人物的描写与环境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了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是开篇。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教学目标]

1.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2、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4、了解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小说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写手法。

2、分析人物的性格与特点。

3、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与精神价值,体会《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教学难点] 

1、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2、古典小说中常用的、古今义不同的一些词语的含义。

 [学法指导]

《红楼梦》是一本大书,单是人物出场的安排,已见作者的匠心。

本文就是借林黛玉进贾府之机,很自然地安排了好多主要人物的出场。

学习时,注意看作者对各类人物的出场都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在重点描写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时,对他们的语言的描写尤为精彩。

阅读时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并试着进行分析鉴赏,揣摩分析他们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中对贾府建筑及其他设施的描写也比较充分,认真读这些文字,总结其描写上的特点,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学习典型环境的描写方法。

[难点、重点提示]

1、这篇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

各使用了什么方法?

2、作者是怎样从侧面、正面描写贾宝玉的?

这些描写表现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

3、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细心、多虑与自尊”,请分析课文是怎样刻画出这些特点的。

4、课文的5、6两个自然段集中刻画了王熙凤的性格,分为五层:

一是人物出场,二是肖像描写,三是贾母的戏谑之言,四是见林黛玉,五是回王夫人的话。

分析这五层内容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5、《红楼梦》的第三回"初步展现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这一典型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作品、《红楼梦》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认字解词;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又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作为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后人以之为母题创作的戏剧、故事、电影、电视很多很多。

2、播放歌曲《枉凝眉》导入新课。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二、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6)左右,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或二十九年(1764)。

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顒、曹頫,祖孙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负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供应等任务,并为皇帝耳目,负有探听江南一带社会动向、随时奏扳的政治使命。

曹寅的母亲曾是康熙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选入为妃。

所以,曹家与清朝皇室有特殊关系。

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寅的江宁织造署内。

因此,在康熙朝,曹家已是非常煊赫贵族世家了。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又博学能文、能写诗填词谱曲。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

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

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即位后,立即开展了一场穷治政敌的凶残斗争,残酷地迫害和镇压了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治势力。

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

1728年曹家又被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

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见《红楼梦》第一回),“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

《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自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在他思想上引起巨大的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顾。

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末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十年辛苦,五次增删,终于创作完成了这部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不朽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

1、内容介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2、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内容丰厚,思想深邃,艺术精妙,是我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它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作者自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各方评价

①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清·《竹枝词》

②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冯其庸

③以言夫小说,《红楼梦》只立千古,余皆无足齿数。

——梁启超

④《红楼梦》既不是政治小说,也不是历史小说,而是人情小说,写尽的是人的感情。

——鲁迅

⑤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

⑥中国地大物博,还有一部《红楼梦》。

——毛泽东

4、《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上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前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的“人物表”。

(详见教材)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五、课文节选内容简介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课文标题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三、字词梳理

1、字音

杜撰(dùzhuàn)敕造(chì)纨袴(wánkù)翠幄(wò)

钗钏(chāichuàn)厢庑(wǔ)璎珞(yīngluò)錾银(zàn)

黼黻(fǔfú)忖度(cùn)阜盛(fù)罽(jì)

宸翰(chénhàn)裉(kèn)敛(liǎn)攒(cuán)

盥(guàn)罥(juàn)瞋(chēn)懵(měng)

孽(niè)憨(hān)幺(yāo)羹(gēng)

靥(yè)螭(chī)绾(wǎn)觚(gū)

嫡(dī)惫(bèi)绦(tāo)蜼(wěi)

2、多音字

sāng发丧zhǎng长房bǐng屏息duó忖度

sàng丧失cháng长征ping屏风dù温度

3、形近字

忖思忖敛收敛敕敕造钗钗环诞放诞

肘手肘剑宝剑赦赦免杈树杈涎垂涎

4、词义

攒:

凑聚。

绾:

旋绕打结。

觚: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形容:

身体面貌。

盥:

洗。

罥:

挂,缠绕。

放诞:

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风骚:

这里指姿容俏丽。

嫡亲:

血统最亲近的人。

便宜:

biànyi,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惫懒:

涎皮赖脸的意思。

懵懂:

不明了,糊涂。

外道:

见外、客气。

瞋视:

发怒时睁大眼睛看。

些须:

稍许,稍微。

还愿:

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

憨顽:

顽皮。

总角:

把头发扎成髻。

结束:

结扎束缚。

乖张:

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不经之谈:

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忖度:

推测;揣度。

杜撰:

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

风流态度:

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敛声屏气:

有意识地收住声音,抑制呼吸,形容人安静。

敛,收拢;屏,抑制呼吸。

雕梁画栋:

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

斋戒:

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沐浴、吃素,静养一至三日,摒除杂念,以示诚敬。

四、整体把握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

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其中:

2—4段是第1层,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是第2层,写林黛玉见王熙凤。

7—11段是第3层,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段是第4层,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五、布置作业

1、按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的要求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不同的方法介绍众多人物的。

2.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的精彩在于它把一个封建的社会浓缩在一个贾府,整个一部书,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今天我们以小说开端处的“林黛玉进贾府”来认识一下出场的人物,带着这个认识让我们慢慢走进这个精彩而又让后人叹惋的浮华世界。

二、围绕中心事件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

主要人物:

王熙凤、贾母实写、详写

林黛玉、贾宝玉

略写、实写、集体写

次要人物:

邢夫人、王夫人

迎春、探春、惜春

贾政、贾赦略写、虚写

点拨: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结合,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三、人物形象分析

王熙凤(描写主要集中在5、6自然段)

1、写出场

(关于王熙凤的出场,一直被红学家看作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①“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众星捧月式的上场)

②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她是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王夫人本来是管家的,现在,她把权利交给了她的侄女,所以王熙凤在贾府中的身份地位颇高。

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张狂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

1服饰打扮

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裙边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

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有贪婪、俗气的性格。

②容貌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可见她年轻貌美、风骚绝伦;“三角眼”“吊梢眉”又写出她绝非安分、善良之辈,而是刁钻、狡黠之人。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画龙点睛地表现了她的威势及笑里藏刀的阴险性格。

3、观言行

①见黛玉

她的第一句话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

赞美的话可以表达得很多种,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

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

请看: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

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

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活脱脱一个语言学家!

她的第二句话: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读者“听”了这话,可能要纳闷: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

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

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

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

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母亲邢、王二夫人。

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

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而不至于扬此失彼。

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

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

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竟深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意义。

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

“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

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

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

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

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

“我才好了,倒来招我。

”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

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

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

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

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下一步,是“忙携黛玉之手”,问她: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细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两种口气在里头,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短短几句话,便可见其性格:

虚伪、八面玲珑、阿谀奉承、机变逢迎。

2回王夫人

在与王夫人的对话中,又用寥寥数语再现了一下她的性格特征。

真的准备好了吗?

未必。

善于应变,先料到。

王夫人会不会生气呢?

不会的,自己侄女能干,颇受赏识,该高兴才是,更何况,在这儿,她还不失时机的讨好了王夫人一下,“等太太过了目好送来”,也就是说,我王熙凤本领再大也得听您的。

故而“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四、人物形象归纳

小结: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辣:

五辣俱全

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罂粟花再恰当不过了。

(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补充有关对王熙凤的评价,加深理解:

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说:

“言谈又有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第二回)

  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说:

“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第六回)

  贾珍夸她:

既“杀伐决断”,又“历练老成”(第十三回)

秦可卿称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人也不能过”;(第十六回)

  贾母称她“真是个鬼灵精的”;(第五十回)

兴儿告诉尤二姐“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都占全了。

”(第六十五回)

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

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

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 

  点评:

只作初步勾画。

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 

  点评:

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

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病如西子胜三分。

” 

  点评:

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

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

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

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 

  归纳: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

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

外祖母说:

“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

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

“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道:

“读的是什么书,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