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72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docx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08年暑期干部培训班辅导材料之一

 

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姚德臣

一、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从学校50年来的办学历程,特别是近30年来的实践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程。

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无不伴随着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的不断解放。

学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特别是1978年恢复本科建制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吉林建工人冲破思想禁锢和精神枷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开启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3年成功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学校整体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审视50余年办学历程,切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和以评促建的良好机会,形成了“唯实”办学理念和培养“三实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土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回顾学校走过的50余年历程,学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认真贯彻和落实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最新成果,着力探索促进学校发展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可以说,学校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主要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

(二)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为解放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更为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继续解放思想有利于抛弃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冲破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体制束缚;有利于把学校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学校党员、干部、教师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

(三)从加快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在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后,现已迈入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力争“更名”和“申博”为主要特征的大提高阶段。

在前一阶段,学校实现了办学规模“量”的飞跃,新阶段学校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发展模式”,突出科学发展,实现办学水平“质”的飞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学校既定的发展目标,更需要我们在解放思想上有新的境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用新的视角和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实际问题,不断开拓学校发展的新局面。

(四)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来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格局处于深刻的调整变动之中。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教育、科技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在国内,高等教育正经受着经济、政治、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巨大冲击,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开放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这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正确认识挑战与机遇,才能树立信心克服一切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划发展。

二、正确把握继续解放思想的根本方向

(一)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学校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

学校在52年的办学实践中,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优势,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办学定位等顶层设计。

“唯实”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它的提出,就是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适应教育形势,通过解放思想提出来的科学理念,是我校过去解放思想取得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教育发展形势下,办学理念在新情况下也应该不断赋予它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内涵,这就需要全校教职学工解放思想,广泛讨论,形成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共识。

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描绘了“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蓝图,确立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要实施好这个发展规划,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任务,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必须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有质的飞跃。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共识,统一行动,才能使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向着现代教育的高标准迈进,较好地实现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破除陈旧观念和偏见的束缚。

继续解放思想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过去的经验,要突破即已形成的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

经验不能绝对化、简单化,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突破经验主义,始终保持清醒的辩证的科学态度。

要树立科学理性意识,依靠科学理论的指引和理性思维的支撑,把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贯穿到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方方面面,让思想跟上发展的实践和变化的环境,防止坠入思想僵化的巢臼。

继续解放思想不能害怕风险。

当前学校发展确实面临风险和挑战,但风险和挑战中往往也蕴含新的机遇。

要把解放思想和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善于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坚持在趋利避害中、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中、从加强区域合作中创造新机遇,努力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永不懈怠,直面困难,开拓进取。

继续解放思想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解放思想重在实践,重在操作。

要在深化对国情、省情和校情的科学认识中解放思想,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解放思想,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

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工作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问题上。

只有坚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解放思想的成效,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精神,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继续解放思想,必须尊重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

学校发展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敢想,不能被陈旧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所束缚,但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必须尊重科学,找到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起来。

学校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内涵,切实把发展思路和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变到注重质量、内涵上来,但必须明确科学发展绝不是放弃发展、放慢发展,而是合理发展、正确发展、和谐发展。

我们要认清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积极主动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学校的事业发展。

(四)继续解放思想,必须明确学校跨越式发展思路。

学校在50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外在环境的改变,如果不能够尽快发展,那么学校与其它院校间的差距就会拉大。

因此学校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明确实施跨越式发展思路。

学校实施跨越式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等教育竞争十分激烈,发展慢了不行。

因此全校上下要知不足而思进取,抓住未来几年发展的战略机遇,使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再上台阶,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实施跨越式发展需要超常规的发展思路,要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工作魄力必须首先有大的解放。

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三、充分利用继续解放思想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依托办学优势,走品牌化专业建设之路。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把握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

依托学校办学优势,广泛调研论证,建立起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为主,以信息、材料等专业为辅的专业结构体系。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从人才需求规格和培养途径,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形成具有“三实型”人才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管理方面,实行专业建设工作责任制,制定《专业建设负责人选拔办法》,形成由学校负责统筹、教务处负责管理、教学院(部)负责建设的责任体系,充分调动学校、部门和教学院(部)各方面的积极性。

积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打造各级品牌专业,在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力度,培育新的品牌专业生长点,以此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2.围绕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

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实现从课堂教学型向技能教学型的转变。

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制定各门专业课程的能力标准。

按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进行整合,开设综合化课程。

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增加选修实训课,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与项目式考核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围绕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编写本校教材和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积极开展精品课程评选活动,对获两级精品课程的负责人给予了奖励。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确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过程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制度体系。

充分发挥教学制度的指导、规范、保证作用,强化教学指挥系统。

改进教学工作,严格执行教学检查制度,健全督导机构,完善教学督查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对教学过程的检查和情况反馈工作,通过教学检查和督查,进一步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形成专业和课程建设调研和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改进教学工作,确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标准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系统,建立和完善校、院(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课,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工程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积极开拓以顶岗实习为特点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实习、进行现场顶岗实习,提供条件。

要努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

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实施“订单培养”。

(二)推动科研工作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流科研队伍。

没有科研人员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科研工作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广大科研人员作为科研工作发展的主体和根本动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科研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围绕解决人才队伍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科研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要努力构建更加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要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发展人的潜能,积极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发展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人才辈出、良性发展的生动局面。

2.突出特色培育,打造强势研究领域。

首先,把科研方向的选择作为科研特色培育和科研发展的战略核心。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靠学校在土木、建筑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地位,持续稳定地开展与学校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开发研究,促进研究开发能力的优势集成。

其次,科研特色培育要从各单位着手,从每一名科研人员着手。

各院(部),乃至每一个教研室、每一名科研人员,都要按照学校发展的总体定位,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发展优势,形成特色。

第三,科研特色培育要从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着手,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寻求新的突破口。

3.创新运行机制,形成科研体系新格局。

要立足于机制的完善,谋划科研机制创新,激发科研管理活力,使科研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优化。

创新质量管理机制。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严把立项关,抓好进度关,把好审查关,努力实现课题项目遴选的常态化、课题研究开展的民主化、课题跟踪检查的经常化、课题经费支出的合理化、课题结题验收的规范化,为科研精品的产生夯实基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改变“重理论研究,轻推广应用”的思想观念,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积极疏通应用转化的路子,建立和拓展科技推广服务渠道,完善全方位、多路径的成果转化链;创新评估激励机制。

针对当前科研激励形式局限、手段单一、力度不大的现状,按照“效率优先、按劳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研评比奖励制度,建立能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全面激励机制;创新服务保障机制。

学校科研保障工作应充分发挥机关的职能作用,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加强组织筹划和协调,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把科研服务保障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1.学校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按照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的思路,构建以土建学科为优势,以工科为主体,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相协调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建立起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机制。

2.学校对重点发展学科,必须坚持重点扶持原则,要加大投资力度,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同时,这些学科的带头人或负责人也要争取多渠道投入,增强学科建设的发展能力,不能“等、靠、要”,特别不能只靠学校内部投入,要在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力气。

可通过为社会服务吸引国家、社会、企业等各方的投入,自我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服务,从而形成从“服务”到发展提高的良性循环,学校可制订一些导向政策,实行学校拨一点,院(部)自筹一点,鼓励有科研经费的教师自行投入,也可以考虑银行贷款支持。

3.学科建设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做后盾,要有专门机构来组织实施。

学科建设作为学校的大事,必须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亲自抓,亲自落实,这是不容置疑的。

学校也会适当考虑成立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即使挤占其他职能部门的编制),目的就是深入探讨研究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监督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认真贯彻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意图。

  

(四)深化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做好新专业和有关专业教师的补充工作。

学校现有11个新专业,都不同程度的需要补充新教师,由于有的专业在全国也是新设专业,毕业研究生数量少。

学校还有一部分热点专业,毕业生很少来应聘,有的是专业方向与我们不一致,有的是因为我们现有的教师性别比例已严重失调,来应聘人员的性别往往与我们要求的又不一致等原因造成引进新教师困难。

我们要加大对新专业和进人困难专业引进新教师的工作力度,对新专业在制定进人计划时在指标上给予倾斜,主动并提前到专业对口的高校去进行招聘宣传,对进人困难而我校又有硕士点的专业,可考虑适当留一些毕业生任教,并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出去进修,开阔视野。

2.着力加强学术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学校师资队伍中缺乏省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级人才,学术梯队建设任务艰巨。

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高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名师和学术带头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一批能够承担省和国家任务、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竞争的创新团队。

要加强宣传,千方百计地收集人才信息,采取灵活多样的引进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可以采取人员调入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客座教授、兼职研究员等方式进行智力引进。

重视吸引留学回国人员任教。

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人才的作用,把那些崭露头角,具有潜能,可望带动学科发展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重点培养。

制定培养计划,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优先提供出国进修、考察访问或在国外从事短期研究工作的机会,使他们扩大学术视野,跟踪世界学术前沿水平,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设立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青年学科带头人开展科研、出版著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实施“创新团队工程”,设立专门的创新团队建设基金,支持创新团队的建立和运作,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和稳定的学术梯队。

3.以加强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紧紧围绕学校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做好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术团队、梯队和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形成,给学科带头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可以根据我校的财力,选择3—5个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专业点,采取“学科建设特区”的形式,引进和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各层次人才,通过建设,努力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生和辐射效应。

同时,也要引导和促进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教学科研并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校35周岁以下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数的48%,接近教师总数的一半,青年教师是活跃在教学一线的生力军,是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关心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提高教学水平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和创新能力。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实行导师制,制定政策和兑现待遇,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确定一名中老年教师为导师,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和科研训练关。

学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

为此,要重新修订教师培训计划,健全教师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做好青年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学校设置“青年教师培养基金”,专门设立科研、教研项目,出台有关立项和管理办法,加大对青年教师教研和科研工作的资助、扶持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围绕学科建设从事科学研究。

在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每年选派一批教师脱产进修外语,尽快增加双语教学教师的数量,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要制定政策和规定时间,使青年教师深入校办企业和建筑企业、设计院所,进行工程实践锻炼,并积极参加培训和考取各种执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快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聘请国(境)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科研、培训教师等,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系列大赛和学术论文报告会,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激励和促进他们早日成才。

创造条件将优秀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重要岗位,鼓励并支持他们主讲核心课程,主持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科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5.建立和完善适应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题,是事关学校事业发展的长期性、全局性问题,学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适应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

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现有的管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广大教师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是在教学单位的管理之下,教学单位负责人最了解他们的表现,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单位负责人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现在学校由原教学系(部)改为院(部)了,管理架构是两级管理体制,而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也应是两级管理体制,管理的重心应下移,院(部)应享有更多的管理自主权,要明确院(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责、权、利,在师资选聘、教师考核、职称评聘、教师待遇、青年教师培养、创新团队建设、优秀教师推荐和表彰等工作中,发挥院(部)的管理主体作用,调动院(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1.设立教育基金会(以校友为主),积极争取各种资助和捐赠。

设立教育基金会,这是目前一种尚有潜力可挖的筹资方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鼓励和动员他们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资助和捐赠。

此外,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基金进行管理,一方面要学习和研究筹资技巧,广泛吸纳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乃至来自海内外的人士的捐助,壮大基金实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参照社保基金的模式,由富有投资经验的基金管理人进行专家理财,实行合理的投资组合,或通过有偿参与学校后勤建设、投资有潜力的校办产业等形式,促进基金合法、安全、有效地保值增值。

2.推动横向科研协作良性发展,争取横向科研经费稳定增长。

在新形势下,科研技术市场在我国已逐步建立,但远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

由于市场机制的成熟度不够,高校与企业的“智力对流”受阻,有些龙头企业手中拥有一定的资金,需要更新换代产品或上新项目,却无法利用技术市场,无法掌握哪些成果已经完成了,达到怎样的水平,哪些成果开发还需要什么条件,与自己的实力有多大的吻合度;哪些成果开发出来后前景广阔等等。

只能是盲目地寻找技术合作伙伴,结果浪费人力、财力,错过投资的最佳时机。

因此,我校可借鉴国际著名大学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发挥和充实科研处“技术转移”的职能和作用,作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为学校研究机构寻求合作伙伴;帮助新技术发明并评估其潜在市场价值;保护、管理知识产权;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提供技术孵化站;组织产品开发和营销等。

引导校内科研人员顺应知识经济和市场需求的规律进行选题和研究,在市场中争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科研项目与经费。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各类长短期办学和培训。

学校可通过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自考、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活动,增加资金引入量。

可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智能性、创造性的职业技能很强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开展成人教育,给每位渴求知识、希望提高生活质量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给学校创造增效的机遇。

以需求为指导举办短期培训,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训大批干部、农民,学校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设备和师资资源,而且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抓住这一机遇,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定会取得双赢。

4.完善自主创收制度体系,挖掘自主创收潜力。

要转变观念,打破收入要高度集中到学校管理的传统观念,不求收入所有、但求收入所在。

通过加大创收单位的分配比例,扩大创收单位对自筹收入的支配权,来调动创收单位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要分解和确定创收任务。

学校应根据创收单位的人员结构、资产占有量、科研实力、学科特点、创收潜力等因素,分解收入指标,确定创收任务。

要改革收入分配办法,调动创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收潜力。

(六)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建设。

1.领导班子是统领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必须把班子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班子和领导干部判断形势、把握机遇、科学决策、狠抓落实的能力,逐步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2.要大力增强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