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36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2 大小:52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2页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2页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2页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2页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1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docx

新教材苏教版新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进度

苏科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同步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科学六年级上册01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2铁钉生锈(平铺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3制作汽水(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4化学家的研究(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5生物的遗传(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6生物的变异(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8消失的恐龙(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0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1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2观察星空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4探索宇宙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7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18电动机与现代工业教案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学情分析

今年所担任的六年级

(2)班的学生,共有37学生人。

这个班级是我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了今年六年级,是个师生都相互了解的班级,是个很有凝聚力的班级。

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平时喜爱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

但是,由于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较差、没有学习兴趣或是留守学生,还需要老师加强管理,培养兴趣,争取这部分学生成绩能有所提高。

新学期中,一方面要加强“双基”训练,一方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

教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题是“物质的变化”,本单元由《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化学家的研究》组成。

第一课总体认识物质变化的种类。

第二课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第三课以自制汽水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四课从科学家分工的角度,介绍化学家研究物质的学问,加深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第二单元,主题是“遗传与变异”,本单元由《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组成。

前两课与第三课是外部现象和内部原因之间的关系。

前两课讲述遗传和变异的发生表现在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第三课讲述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基因,它决定着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

第三单元,主题是“化石的奥秘”,本单元由《消失的恐龙》《化石告诉我们什么》《用化石作证据》三课组成,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设计思路,不断扩展对化石奥秘探索的范围。

第一课《消失的恐龙》,要了解消失了的物种,必须研究化石。

第二课《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是在第一课基础上的深入与拓展。

第三课《用化石作证据》在第二课基础上扩大了对化石奥秘的探索范围。

第四单元,主题是“探索宇宙”,本单元由《太阳系大家族》《观察星空》《冲出地球》《探索宇宙》四课组成,这四课的编排呈递进关系,引导学生一步步对宇宙空间展开探索。

四个次级主题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恒星和太阳系的行星入手,逐步拓宽认识范围,发展到观察星座和探索宇宙空间,介绍人类在探索宇宙空间进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这四课的内容在逻辑上逐步扩展并环环相扣,均关注了科学史的渗透,又各具特色。

第五单元,主题是“科技改变生活”,本单元由四个次级主题组成:

《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人造肥料和现代农业》《钢筋混凝土和现代建筑业》和《电动机和现代工业》,这四个次级主题为总分关系,第一课概述很多技术产品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三、四课分别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这三个方面叙述重要的发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教学目标

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工程实践活动的专项学习,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带领学生一起回忆做过的所有专项学习活动,归纳工程师设计开发或改进产品时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

第二部分,提出“自制一艘能在80厘米的航道上最快到达终点的蒸汽船”的任务,通过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伴展示交流。

 

1.能够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描述两类变化的特征。

2.能够借助控制变量实验,归纳铁钉生锈的条件,解释防锈的道理。

3.学会制作汽水,能够分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意识到人类生产生活可以利用物质变化。

4.利用观察、调查、统计的方法,发现并归纳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基于证据,对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5.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研究,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意义,反思现代基因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

6.能运用从化石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分析灭绝生物和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7.能够运用化石作为支持某些科学假说的证据。

8.认识太阳系和星座的有关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的星座和北极星,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9.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典型事件,能够体会人类冲出地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作用。

10.通过资料检索、模拟制作、制作知识卡片、对比实验、栽培种植、阅读调查等活动,体会非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钢筋混凝土、电动机的特点和作用,体会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1.动手动脑,设计合理方案,制作出满足需求的蒸汽船并向同伴展示交流。

12.能够明确工程任务,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完整过程,重点领会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四个要素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观察物质变化时产生的现象,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

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了解科学家对遗传变异的秘密的研究,利用观察调查统计的方法,发现并归

纳生物体的遗传变异现象,并基于证据对生物体遗传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3.了解化石的特点及作用,并能够运用从化石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分析灭绝生

物和某些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

4.认识太阳系和星座的有关知识,能够识别常见的星座和北极星,知道太阳系、

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5.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典型事件,能够体会人类冲出地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

牺牲,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作用。

6.通过资料检索、模拟制作、制作知识卡片、对比实验、栽培种植、阅读调查

等活动,体会非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钢筋混凝土、电动机的特点和作用,体会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7.能够明确工程任务,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完整过程,重点领会前期研究、

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四个要素的基本方法。

教学措施

1.教师要加强自身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

4.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5.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从课堂延伸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教学进度表

周次

单元

课题

课时

1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l.蜡烛的变化

7

2

2.铁钉生锈

3

3.制作汽水

4

4.化学家的研究

5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5.生物的遗传

5

6

6.生物的变异

7

7.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8

第三单元

化石的奥秘

8.消失的恐龙

5

9

9.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0

10.用化石作证据

11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1.太阳系大家族

6

12

12.观察星空

13

13.冲出地球

14

14.探索宇宙

15

第五单元

科技改变生活

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6

16

16.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

17

17.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

18

18.电动机与现代工业

19

专项 像工程师那样

2

20

总复习

3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蜡烛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

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

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科学态度: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

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

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

(播放视频:

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生:

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

4.今天,我们就用蜡来尝试做蜡烛,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

(板书:

蜡烛的变化)

说说去过哪些地方旅游。

 

生:

蜡。

 

生:

蜡烛。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

(手拿蜡块)怎么用这块蜡,做一根小蜡烛,你觉得需要怎么做?

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

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

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

(播放视频)

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

(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注意事项:

别划伤、别烫伤。

5.除此以外,老师还有一些要求,PPT出示:

(1)分工明确;

(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

仔细观察每一点变化,如蜡块颜色、气味、大小、形状等,填在《制作蜡烛的发现》上)

6.听明白了吗?

那就开始吧。

(教师巡视,随时关注操作步骤和活动安全。

先看看整个班级情况,接着到个别小组指导,提醒完成后把工具及时放回原位。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讲述)

(1)蜡烛有个小洞:

哟你观察的真细致。

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的,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水的张力是一样的。

(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

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

冒泡泡是由于烛芯表面的蜡遇到炽热的蜡油熔化导致的。

(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

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

凝固呢?

你观察得真全面,真了不起!

(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

(5)冒白烟、冒气。

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

师: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

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生:

把蜡块熔化……

生:

切碎

 

学生观看视频,学习蜡烛的制作。

 

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

 

汇报交流发现。

 

生:

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

[设计意图:

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

三、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你们制作的蜡烛。

2.谈话:

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形态各异,有圆的、方的、三角的,真不错。

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3.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

(1)分工明确;

(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提示:

观察什么?

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4.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

师:

时间到。

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1)师:

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

(板书:

光)

(2)师:

你观察真仔细。

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

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边说边指板书)

(3)师:

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

(板书:

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

(4)师:

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

(5)师:

一眼就被你看到了,不错。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变化呢?

(6)师:

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

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现呢?

师:

你能把烟收集起来吗?

(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

(相机板书:

光、热、黑烟)

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

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事物。

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

(1)逐个出示工具。

(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

①用小瓷勺去接触蜡烛火焰,观察小瓷勺上的变化。

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

③这是澄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会变成白色的物质。

把针筒内的澄清石灰水注入烧杯,摇晃均匀,使烧杯内壁沾上一些澄清石灰水,之后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否变白。

6.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你们看明白了吗?

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

(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

(1)分工明确;

(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7.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渗透:

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

8.谁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

(相机板书:

水蒸气、二氧化碳……)

9.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

(相机板书:

产生了新物质)

学生剥去蜡烛磨具外面的壳子,并相互展示小组制作好的蜡烛。

 

学生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并填写记录表。

学生交流发现

生:

火焰。

 

生:

蜡烛熔化、凝固。

 

生:

手靠近烫手。

 

生:

烛芯变黑。

生:

蜡烛变短。

生:

冒烟。

学生说说其他发现。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

 

学生仔细阅读要求。

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动手实验的热情,为点燃蜡烛做好充分准备。

]

 

[设计意图:

点燃蜡烛,使其产生新物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即化学变化的起点。

教学中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运用感官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

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全新认知。

]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

没有产生新物质)

2.总结:

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交流

[设计意图:

在两个实验后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实验的异同,从而理解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知。

]

五、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

1.探究纸张的变化。

(1)教师演示撕纸。

谈话:

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

你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演示烧纸。

谈话:

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

你的依据是什么?

2.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

(1)谈话:

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

你的依据是什么?

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

你的证据是什么?

(出示六幅变化图:

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思考并交流。

 

学生讨论。

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这一小环节承接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

]

[设计意图:

科学离不开生活,从生活中搜集证据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中重要一环,让学生学会搜集证据也是本课中教学目标之一。

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

]

六、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物质的两类变化,那你觉得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

]

【板书设计】

1.蜡烛的变化

蜡块→蜡油→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

光、热

蜡烛黑烟产生了新物质

水蒸气

二氧化碳

……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2铁钉生锈(平铺式教案)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