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5122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docx

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

2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

根据微生物进化水平和各种性状的明显差别,可分为:

原核微生物古细菌、真细菌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微生物

非细胞生物

2.1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

是指一大类没有典型细胞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只有核物质存在的核区,没有核膜、核孔等结构。

2.1.1细菌

2.1.1.1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分类

细胞形状

大小

生长形式(图)

典型代表

球菌

球形

以直径表示(约0.5~2um)

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杆菌

杆状

以宽x长表示

形状包括长杆、短杆、链杆菌,杆菌,最为常见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螺旋菌

螺旋形

以宽x长(菌体两端点间的距离)表示

根据菌体的弯曲分螺菌、弧菌,最少

霍乱弧菌

*细菌的形态、大小受到生活周期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的组成与浓度等发生改变,均能引起细菌形态的改变;一般幼龄细菌比成熟的或老龄的细菌大得多。

2.1.1.2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以细菌为例)

与其它原核微生物共有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原体除外)、细胞质膜、细胞质、原核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芽孢等

1细胞壁

1)功能固定细胞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防止胞溶作用

阻止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

2)结构和组分

虽然原核生物的细胞壁具有相近的功能,但细胞壁的结构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1884年,丹麦医生革兰姆提出一种经典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细菌可区分为两大类别,一类菌体染色後呈现紫色或紫红色的为革兰氏阳性菌(G+);另一种菌体染色後呈现粉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G-)。

革兰氏染色结构的不同与细菌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有关。

(1)G+

肽聚糖:

肽聚糖层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分子=肽(氨基酸连接而成)+聚糖(N-乙酰胞壁酸(NAM)+N-乙酰葡萄糖胺(NAG))

磷壁酸:

作用阳离子的储存库(带负电荷,结合阳离子,阳离子是维持细胞形状和某些酶活性所必需的);对细胞内的自溶素有调节作用;构成许多G+的C抗原。

(2)G-

肽聚糖:

聚糖没有变化(内壁层)

脂多糖类脂A:

G-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中心,不同菌种中有所差异

核心多糖:

结构在所有G-细菌中都相同

O-侧链:

具有抗原性,菌体抗原:

引起人体抗体的免疫应答。

*周质空间:

又称为壁膜间隙或壁膜空间,指的是位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狭小空间,内含质外酶,对于细菌的营养吸收、核算代谢,趋化性和抗药性等有重要作用。

(3)比较

结构

厚度

主要成分

特点

G+

单层

20-80nm

肽聚糖90%,磷壁酸10%

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

G-

内壁层

2-3nm

肽聚糖

双层,成分复杂

外壁层

8-10nm

脂多糖、脂蛋白

 

(4)革兰氏染色原理

初染(紫色或蓝紫色)→细菌着色→乙醇脱色:

G+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乙醇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G-肽聚糖层薄,类脂质含量多,乙醇溶解了类脂物质,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初染的染料渗出,细胞被脱色。

→复染红色

(5)缺壁细菌:

一些细菌由于自发突变或人工去壁而形成

原生质体:

在革兰氏阳性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溶菌酶或青霉素阻止细胞壁的正常合成而获得完全缺壁细胞,没有细胞壁的支持,故任何形态的菌体都成球形。

原生质球:

指还残留着部分细胞壁,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的原生质体

细菌L-型:

一种自发突变而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遗传性稳定

2原生质膜

1)细胞质膜

(1)特性:

半透性、选择性薄膜

(2)化学组分:

磷脂、蛋白质、少量的糖蛋白和糖脂

(3)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送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共有

合成细胞壁的各种组分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

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场所

许多酶和电子传递链组分死亡部位

鞭毛的着生点和运动的功能部位

2)间体

定义:

细胞膜局部内褶(zhe)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的结构。

图2-4

化学成分:

同细胞膜,磷脂、蛋白质

功能:

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分离有关;与某些酶的分泌有关。

对于间体的存在存有争议。

3细胞质及内含物

1)定义

原生质体:

细胞内被细胞膜包围着的全部物质称为

细胞质:

原生质体中除核质体外的一切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称为,含水量约80%,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质是不流动的,这一点与真核生物明显不同。

2)细胞质主要成分

核糖体、质粒、各种酶类、中间代谢物、伴胞晶体、细胞内含物,如:

(1)储藏物:

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降低细胞渗透压。

例如,聚-β-羟丁酸(qiang)(PHB)就是一类用于贮藏能量、碳源的储藏物。

(2)异染粒:

储存P和能量,降低渗透压

(3)藻青素:

储存N和能量

(4)羧化体;在自养细菌的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5)气泡:

其功能是调节细胞比重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得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4、原核和质粒

1)原核:

是一个大型环状的双链DNA分子不规则盘旋折叠在细胞内形成的染色体。

不含蛋白质。

2)质粒:

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并稳定遗传的环状DNA分子。

质粒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含有使细菌具有某些特殊性状的基因(如抗药性、产生抗生素)。

5、糖被

1)荚膜

(1)定义:

细菌分泌于细胞壁外面的一层黏液状物质。

图2-5

(2)化学成分:

水(含水量很高)和多糖,有的含有少量多肽和蛋白质

(3)功能

●保护作用:

抗旱、防止噬菌体的吸附和裂解、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屏蔽细胞壁的抗原性;作为渗透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可以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的毒害

●表面附着作用:

有利于菌体附着在物体的表面

●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储存养料和堆积代谢废物

2)黏液层:

松散,未固定在细胞壁上

3)菌胶团:

细菌的荚膜物质相互融合,连成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

包裹在细胞群上

6、鞭毛、菌毛、性菌毛

1)鞭毛

特点:

纤细、易脱落,数量较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螺旋菌基本都产生,杆菌有的产生,球菌几乎不产生。

功能:

运动器官

2)菌毛

特点:

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着物,革兰氏阴性菌中多见。

功能:

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3)性菌毛

特点:

长度介于鞭毛和菌毛之间,数量比菌毛少

功能:

在不同性别的菌株间传递DNA片段;RNA噬菌体的吸附受体

7、芽孢、伴胞晶体、孢囊

1)芽孢

(1)定义:

又称为内生孢子,某些细菌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或外界环境不利于菌体的生长时,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壁厚、质浓、折光性强和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2)功能:

虽然芽孢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发育为营养细胞,但一个细胞仅产生一个芽孢,故无繁殖作用。

芽孢具有高度耐热性和其它抗性,因此,是否能消灭一些代表菌的芽孢成了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手段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

(3)产芽孢细菌的种类

产芽孢的细菌属不多,最主要的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的两个属——好氧性的芽孢杆菌属和厌氧性的梭菌属

(4)芽孢结构——复杂的多层结构(图2-7)

核心——发育成新细胞

孢外壁、芽孢衣、皮层——透性差,阻止水分、酶、有害物质的进入,保护作用

2)伴胞晶体:

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另一侧产生菱形或双椎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3)孢囊:

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旱但不抗热的休眠体。

没有繁殖功能,

2.1.1.3细菌的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细菌的数量也是以2n增长(图2-8)

DNA复制→核分裂→横隔壁的形成→子细胞

2.1.1.4细菌菌落的形态

1相关定义

菌落:

指来源于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微生物群体称为菌落

菌苔:

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2、细菌的菌落特征

1)共同特征:

颜色湿润、较黏稠、易挑起、较透明、质地均一、正反颜色一致、突起、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

2)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

菌落较小、较厚、边缘圆整

3)有鞭毛的细菌:

菌落大而扁平,形状不规则或边缘多缺刻;甚至会形成树根状或能移动的菌落

4)有荚膜的细菌:

菌落十分光滑,并呈透明的蛋清状,形状较大

5)产芽孢的细菌:

不透明有干燥感

2.1.2放线菌

2.1.2.1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1、特性:

呈菌丝状生长;以无性孢子繁殖;革兰氏阳性陆生性强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生活环境微碱性

2、结构:

具有与细菌相似的基本结构,无特殊结构;

3、营养方式:

化能有机营养型,以碳水化合物为碳源和能源;

4、功能:

70%以上的放线菌可以产生抗生素;有的是致病菌

2.1.2.2放线菌的菌丝形态

1营养菌丝:

又叫基内菌丝,生长在培养基内,摄取营养的菌丝

特点:

一般无横隔膜,多分枝,有的能产生各色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

2气生菌丝:

放线菌孢子萌发後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

特点:

较营养菌丝粗,颜色深

3孢子丝:

又叫繁殖菌丝,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或在其上形成的孢子的菌丝。

功能:

放线菌主要通过孢子丝的横隔断裂法形成无性孢子(无性孢子发育成菌体)的方式进行繁殖。

(图2-11)

2.1.2.3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菌落小、干燥、粉状、表面呈紧密的丝绒状、不透明、难以挑取、常有不同颜色、正反面常颜色不一、菌落边缘在培养基的表面有变形。

2.1.3蓝细菌

1定义:

蓝细菌是含有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及藻胆蛋白等光合色素,可放氧、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2与真核生物藻类的区别:

无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类囊体)、无真核、细胞内含有70S核糖体、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

3特点:

一般以类似芽生方式繁殖,分布广泛,是引起“水华”与“赤潮”等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1.4光合细菌

1、定义:

是一类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含有的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光能营养型。

2、与蓝细菌的区别:

1)光合细菌进行较原始的光合磷酸化作用,反应过程不放氧,厌氧生物;蓝细菌能进行与植物相同的光合作用,反应过程释放氧气

2)不含叶绿素,只含菌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细菌含有叶绿素a

2.1.5古细菌

1、一类生活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的原核微生物,如隐蔽热网菌是迄今所发现的最耐热的生物之一,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5℃。

2与真细菌的主要区别:

1)形态学上,古细菌有扁平直角几何形状(如正方形、五角形)的细胞,而在真细菌中从未见过 

2)中间代谢上,古细菌有独特的辅酶。

如产甲烷菌含有F420,F430和COM及B因数。

3)膜结构和成分上,古细菌膜含醚(-C-O-C-)而不是酯(-C=O),其中甘油以醚键连接长链碳氢化合物异戊二烯,而不是以酯键同脂肪酸相连。

4)基因调节机制上,未发现过古细菌具有真细菌那样的调节机制。

5)生境上,古细菌喜高温而绝大多数真细菌是中温型的

6)呼吸类型上,严格厌氧是古细菌的主要呼吸类型。

7)在分子可塑性(molecularplasticity)上,古细菌比真细菌有较多的变化。

8)在进化速率上,古细菌比真细菌缓慢,保留了较原始的特性

9)16SrRNA序列,古细菌与真细菌不相似,与真核生物相近。

3、古细菌应用实例

嗜热微生物产生的嗜热酶具有高温反应活性,以及对有机溶剂、去污剂和变性剂的较强抗性,使它在食品、医药、制革、石油开采及废物处理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1)防止食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通常要经过脂肪水解、蛋白质消化、纤维素水解等过程处理。

由于常温条件下进行这些反应容易造成食品污染,所以很难用普通的中温酶来催化完成。

嗜热性蛋白酶、淀粉酶及糖化酶已经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提高产量

例如用淀粉生产高果糖浆时,普通的葡萄糖异构酶在中温条件下催化果糖产量很少,而提高温度将促进果糖的生成。

目前已从嗜热的Thermotoga中分离出一种超级嗜热的木糖异构酶,这种酶也能把葡萄糖转化为果糖,这样就能在高温条件下提高果糖的产量。

2.1.6其他原核微生物——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生物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代谢能力差,因此以细胞内寄生生活为主。

1支原体

特点:

无细胞壁,革兰氏阴性菌;也是已知的最小细胞生物;细胞膜含有其他原核生物没有的甾醇。

2立克次氏体

特点:

有细胞壁,革兰氏阴性菌;不能独立生活;致病,但对热敏感,50℃30min就可灭活。

3衣原体

特点:

有细胞构造、有细胞壁、革兰氏阴性菌;严格寄生生活;体积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2.2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是指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具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真核微生物包括:

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

2.2.1真菌

2.2.1.1真菌的特点:

①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②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③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2.2.1.2真菌的细胞结构

1、细胞壁

主要成分:

纤维素(许多藻类和低等真菌)或几丁质(高等陆生真菌),有的含有少量蛋白质和脂类

2、细胞膜

与原核生物细胞膜相同之处:

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其中

与原核生物细胞膜不同之处:

含有甾醇(支原体);不含呼吸或光合组分

3、细胞质与细胞器

1)透明黏稠不断流动(原核不流动);

2)细胞质里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原核内含物)

4、细胞核

细胞核特点:

有核膜包被的核仁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由DNA与组蛋白结合组成;

2)具有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3)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一般多于1个。

(原核一条)

5、鞭毛与纤毛

相同点:

运动功能相同

不同点:

鞭毛较长、数量较少;纤毛较短、数量较多;构造和运动机制更加复杂

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细胞结构比较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细胞大小

较大(通常直径>2um)

较小(通常直径<2um)

细胞壁

纤维素或几丁质

肽聚糖

细胞膜

成分

甾醇

除支原体以外不含

呼吸、光合组分

细胞器

细胞核

核膜

核仁

组蛋白

染色体数

>1

一般为1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鞭毛结构

复杂

简单

繁殖方式

有性、无性多种方式

无性(二等分裂)

2.2.1.3菌丝和菌丝体

1、菌丝:

大多数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

分类无隔膜菌丝:

菌丝呈长管状,细胞质内含单核或多核,低等真菌所有

有隔菌丝:

菌丝被横隔膜分割成多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核,高等真菌所有

2、菌丝体:

分支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

分类:

营养菌丝体、气生菌丝体

1)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式

假根:

固着、吸收养料

吸器:

侵入细胞并吸收细胞内的养料,营寄生微生物所有

菌核:

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休眠的菌丝组织,很坚硬,可耐高温,低温及干燥,条件适宜时可萌发产生子实体。

类似于芽孢

2)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式——子实体

子实体:

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

结构简单的子实体VS结构复杂的子实体(2-15D)

2.2.1.4酵母菌

1、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一类重要的、特殊的真菌)

2、特点:

个体一般以单细胞存在;能发酵糖类产能;喜在含糖量高、偏酸的环境中生长;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多数以出芽生殖→

假菌丝:

当进行出芽生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极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

真菌丝:

细胞相连,其间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这种竹节状的细胞称真菌丝

2.2.1.5真菌的繁殖——以无性繁殖为主

1、真菌的无性繁殖

断裂繁殖:

由菌丝体上任一部分的碎片繁殖成新的个体(霉菌)

分裂繁殖:

象细菌一样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裂殖酵母)

出芽繁殖

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后成为新个体。

●节孢子:

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出现许多横膈膜断裂而成的孢子

●厚垣(yuan)孢子:

菌丝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和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休眠孢子

●游动孢子:

鞭毛菌的菌丝可直接形成或发育成各种形状的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内的原生质体分割成许多小块,小块逐渐变圆,围以薄膜而形成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后,鞭毛收缩,产生细胞壁进行休眠,然后萌发形成新个体。

●孢囊孢子:

为内生孢子。

孢子囊一般生于营养菌丝或孢囊梗的顶端。

孢子囊内的原生质体割裂成许多小块,每一块发育成一个孢囊孢子,数量一般都相当大

●分生孢子:

为外生孢子。

生长在菌丝的细胞外的孢子。

(2-17)

2、真菌的有性繁殖

1)过程:

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1)质配,两个性细胞的融合,两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N)合并在同一细胞中,形成双核期(N+N)。

(2)核配,就是在融合的细胞内两个单倍体的细胞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2N)。

(3)减数分裂,双倍体细胞核经过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核(N),从而回到原来的单倍体阶段。

2)有性孢子——经过有性生殖,真菌可产生四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卵孢子:

由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发育而形成的孢子,雄器(藏精器)藏卵器(2-18)

●接合孢子:

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基本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而成。

(2-19)

●子囊孢子:

性细胞结合,分化生成子囊,子囊中形成孢子(2-20)

●担孢子:

与子囊孢子类似,只是它是在担子中形成孢子(2-21)

2.2.1.6真菌的菌落特征

1、霉菌: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2、酵母菌:

菌落较湿润,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均一,菌落较大、较厚,外观较稠,较不透明。

颜色多位乳白色,少数红色、黑色。

3、如何区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菌落?

细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较透明,颜色均一

放线菌:

干燥,多皱,难挑起,多有色素

酵母菌:

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较不透明

霉菌:

干燥,菌落疏松,不易挑起,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

2.2.2藻类

2.2.2.1形态特征

1、没有根、茎、叶分化;大小相差也很悬殊

2、原生质内除含有细胞质、细胞核外,藻类细胞大都有叶绿体,能进行光能无机营养,一般藻类的细胞含有和绿色高等植物相同的光合色素,自养生长;

3、生殖器官为单细胞、以孢子繁殖为主

4、大多数有细胞壁,但不同藻类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分不一样

2.2.2.2藻类的组织结构

1、单细胞类型:

球形、椭圆形等一些小型微观藻类,浮游生活

2、丝状组织型:

丝状藻很普遍,在许多类藻中都有丝状型。

3、群落组织型:

由或多或少数单细胞藻聚集生长在一起而形成。

2.2.3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不是原核生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

一般讲原生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指的是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现有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2、形态差别很大,体形微小,大小一般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

3、结构

1)细胞壁:

2)细胞膜:

由细胞质的外层特化而来,其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同。

细胞膜很薄:

原生动物细胞形态可以变化

细胞膜内蛋白质增厚:

起到形态固定的作用

分泌物:

加固体形

3)细胞质

外质:

透明清晰、致密

内质:

位于中央部位,色泽较暗,内含物、细胞核、细胞器位于内质

4)细胞核

(1)数量:

大多数为单核

(2)结构:

有核膜、核基质、染色质

(3)分类:

根据染色质的多少和分布情况,将原生动物的细胞核分为

致密核:

染色质多、分布均匀,与代谢有关

泡状核:

染色质少、分布不均,与生殖有关

(4)纤毛虫类

大核:

致密核,含RNA

小核:

泡状核,含DNA

2.3非细胞生物——病毒

198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首先发现烟草花叶病的感染因子能够通过细菌无法通过的微孔滤器,他把这种感染因子命名为过滤性病毒,简称病毒。

病毒:

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超显微的非细胞生物。

真病毒:

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亚病毒类病毒(只含有独立侵染性的RNA)

拟病毒(只含有不具独立侵染性的RNA)

朊病毒(只含有蛋白质)

2.3.1病毒的特征与形态大小

1) 个体极小,大多数比细菌小的多,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大小以纳米表示。

最小的病毒只有18~20nm

2)没有细胞结构,大多数是蛋白质与核酸组成的大分子,而且只含单一类型的核酸(DNA或RNA),至今尚未发现一种病毒兼有两类核酸。

3) 专性寄生

   病毒无产能酶系,无蛋白合成系统,因此没有独立的代谢活动,它们只能在特定的生活着的寄主细胞中繁殖,脱离了寄主细胞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活动。

在活体外病毒不具任何生命特征,但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形成结晶。

4)病毒的繁殖方式与细菌不同,它不具备繁殖所需的机构,必须在寄主细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质装配的形式进行增值。

5)对一般抗生素、干燥、低温等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氧化剂等敏感。

2.3.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1、化学组成

1)核酸:

是病毒的遗传物质,病毒具有四种核酸类型:

单链(ss)DNA、双链(ds)DNA、单链RNA、双链RNA(表2-2)

2)蛋白质

壳体蛋白:

构成病毒的壳体,保护病毒核酸,还参与病毒的吸附、进入、决定病毒的宿主嗜性,同时它们还是病毒的表面抗原

包膜蛋白:

多位病毒吸附蛋白,它们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病毒感染发生。

2、结构(2-40)

病毒核壳=核髓+壳体

包膜→刺突

1)核壳

核酸:

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构成了病毒的基因组,称为核髓

蛋白质:

组成壳体,包围在核心周围。

氨基酸→一种或几种肽链折叠→壳粒→壳体

2)包膜

一些复杂的病毒的核壳外面还覆盖着一层起到维系病毒结构、保护核壳作用的脂蛋白膜,称之为包膜。

它是由病毒的细胞膜衍生来的,其基本结构与生物膜相似,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

3)刺突;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

2.3.3病毒主要类型

根据寄主不同: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微生物病毒(表2-2)

2.3.4噬菌体(微生物病毒)

2.3.4.1噬菌体的组成(2-39)

1、成分:

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2、结构:

由头部(二十面体)、颈部(由颈环和颈须构成,连接头部和尾部,裹住吸附前的尾丝)、尾部(尾鞘:

伸缩功能;尾管:

中空,核酸注入通道;尾板:

尾丝着生部位;尾丝:

吸附到细菌上)组成

2.3.4.2噬菌体的繁殖

1烈性噬菌体:

把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并使寄主细胞发生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1)繁殖过程

(1)吸附:

噬菌体在寄主细胞特异性受点上结合,一个细菌有多种受点,可以同时被多种噬菌体感染

(2)侵入:

吸附后,尾钉固着在细胞表面,尾鞘缩短到一半,并把尾管插入寄主细胞壁和膜内,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3)增殖:

噬菌体核酸操纵寄主的代谢系统,使寄主细胞按照病毒的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