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4246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docx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审美教育的关系

街亭镇小许玫

摘要:

语文教育与道德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

语文教师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包含道德审美教育的过程,教材中的美挖掘得好,运用得好,既能培养语文能力,又能塑造完美人格。

从道德审美教育角度看,实施语文教育可以抓住以五个方面:

一、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审美感知。

二、启发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

三、运用联想想象,提高审美水平。

四、重视情感体验,塑造完美人格。

五、诗化教学课堂,陶冶审美情操。

我们不能将审美教育只看做是一种狭隘的鉴赏、愉悦,而应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通过语文的载体使之提升。

关键词:

语文;道德审美教育;审美;联系

序论

道德审美教育与心育是语文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可使学生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道德审美教育与心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尤显重要。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观赏到“美”的鲜花。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觉与不自觉的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会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而语文教育中道德审美教育与心育的渗透,就是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使青年学生得到情感的解放和升华,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道德审美教育体系。

它有巧夺天工、引人入胜而使人留恋忘返的自然美,有至善至美催人奋进的社会美。

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美,还有启人深思、给人警示的哲理美等。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畅游这美的圣殿,那么各种美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美的感染,使他们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怀得到洗涤和净化。

所以,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审美教育的重要陈地。

那么,如何挖掘美的因素,发挥道德审美教育的功能,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审美感知

语文的工具性是客观的,但它绝不是单纯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是人类精神发展、美化与升华的“媒体”,是有血有肉的东西。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本末倒置甚至舍本逐末,只重形式而漠视这“有血有肉”的东西,学生就会失去思想的教育,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审美的提高。

自古以来,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

叶圣陶就说过:

“他们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

”于漪老师也说:

“语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

”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

所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诵读。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的契机,抓住一个个具体的语境,一个词语,一个细节,甚至一个标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丰厚意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和激动,让他们的心智在这种“喜悦”和“激动”中升华。

汉字有四声,诵读有抑扬顿挫,诵读能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优秀作品遣词造句运用语文的精妙,启承谋篇的谨严,知识思想的深厚,都要在诵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会,特别是经典作品应有较多的背诵。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通过自己有表情的朗读,或者组织学生的朗读。

读的形式也可以有多种多样,要把齐读和个别读结合起来。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和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柳塘风淡淡》是《现语》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它的内容是: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暮鼓对晨钟,牧子对渔翁。

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出奇不意地说:

“我能将5个字变成一幅画,你信吗?

”孩子们都瞪大眼睛,不解地望着老师,老师不紧不慢地说:

“不信,请你闭上眼睛来欣赏我画的画吧。

”孩子们半信半疑地闭起双目,只听得老师声情并茂地叙述:

“在清清的池塘,柳树垂着柳枝,一阵轻风拂过,柳条轻轻地摇摆着,水面上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柳树倒映在水中,真像一幅画。

”听完,孩子们慢慢地睁开眼睛,脸上露出了豁达的神色——哦,5个字真的变成了一幅画!

“你会吗?

”老师挑战性地问。

孩子纷纷举起了小手,表示满有信心,可老师却又不慌不忙地让孩子把手放下,听清要求:

请你用“花圃月浓浓”这5个字也来变成一幅画,先不忙说,请你拿出笔和纸,在静静的思考中把它写下来。

孩子们心中的“画”话出来了,你看——

生1:

晚上,花圃上空,如流水般的圆月照了下来,花儿们都惊奇地抬起头来,不禁喊:

“啊,多美的月光,如同牛奶般的嫩滑,也似澡堂里的雾气,多迷人,躺在这样的花圃时,才叫陶醉呢。

生2:

青绿的柳树,清澈的池塘,淡淡的微风轻轻吹过,柳树好像在梳理自己的头发,花儿芬芳扑鼻,月亮穿着金色浓浓的外套,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3:

晚上,微风妹妹温柔地靠在柳树妈妈的怀里,做着甜美的梦。

柳树妈妈照着有生命的镜子,边梳理头发,边抚摸着孩子。

月亮姐姐照射在香气浓浓的花园里,花园里的花儿们都在夸奖月光像牛奶,像银子,像……

……

仅仅5个字,在老师的启迪下,孩子的思维是那么的深刻,呈现的教学成果是那样的沉甸甸。

这一举措真正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领域——作品的意境中。

当学生带着表情朗读自己的“作品”时,那种陶醉,那种自信,那种惬意,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此刻,学生一定是身临其境,感到了审美的愉悦。

2启发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对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不是靠抽象思维的判断、推理进行,而是用形象思维,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正如帕克所说:

“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

因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势因素有敏锐的感知力。

以色彩为例,常常可以借助色彩来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感受。

《柳塘风淡淡》是一篇儿歌韵文中的对对子,短短的三句话,却构勒出几幅幽静淡雅的风光。

教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学案,一开课,就用这样的话导入

师:

这篇对对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话很不相同,你能猜出那些与众不同来吗?

用心读后,孩子发言了:

我读出来了,这里有很多声音,很多颜色。

师:

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答: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中就有很多颜色。

师:

是的,课文里没有写到有关颜色的词,却表示了很多种颜色,这正是与众不同之处啊,你能找到这些表示颜色的事物吗?

生:

“雪”是白色的,“云”也是白色的。

生:

“芍药”和“芙蓉”都是花名,这两种花都是很漂亮的,好像是红色的。

生: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有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

生:

我家里就有“芍药”,芍药这种花有好几种颜色,白的,红的,紫的。

更令人难以想到的是有位数不少的孩子,居然说到了风是“彩色”的。

此刻,听课者和执教者都觉得该如何处理这一新生成的教学现象呢?

执教老师灵机一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理念指导下,马上接过话茬说:

风是彩色的,你能举出一种理由,让老师相信你所说的话是真的吗?

孩子胸有成竹地回答:

春风吹过,桃花红了,那风是红色的;春风吹过,草地绿了,那风是绿色的。

老师欣慰地笑了:

嗯,充分的理由!

“暮鼓对晨钟,牧子对渔翁”里有许多声音。

(这个案例略)

语文课成功了,从孩子的理解中,明显看到了学习语文的浓浓味道,他们已经走进了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里,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有形的语感,纯真的素养,他们确实能够透过文字对它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了敏锐的感知力。

真是绝妙无比!

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引导学生从书本上去发现美、感受美,还应该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领会体察自然美。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万紫千红的花草、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如箫如笛的山泉流瀑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

笔者曾经留心观察过,凡是经常接近大自然的学生,对美的事物要比一般人敏感得多。

3运用联想想象,提高审美水平

联想想象是进行审美活动的翅膀,莱辛说过:

“心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

”所以说,如果缺乏想象力,就谈不上美的发现和欣赏,更谈不上美的创造了。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既不是绘画,也不是雕塑,而是一个个无声无色的文字组成的集合。

要把这些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并进行审美欣赏是实现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对美的事物是从感觉开始的,正如帕克所说的那样:

“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

”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出具体的意境。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句中,让学生通过全诗的理解,发挥想象,读出这两句的意境。

学生从中读出这样的意境:

生1:

在太阳的照耀下,荷叶已经把西湖中的小洲都覆盖了,荷花也开得很红很红,可以说是姹紫嫣红了。

生2:

重重叠叠的荷花铺满了整个西湖,荷叶想要荷花坐到上面来与它谈天,荷花真的坐在荷叶上发出一种香气,弄得满西湖都香气四溢。

花仙子在荷叶上跳起舞来,旅游的人们看着笑着。

荷花看着游客这么开心,心里充满了自信。

生3:

在西湖的水面上,许多许多的荷叶哥哥拼在一起,像一张绿地毯,征服了西湖的整个水面,荷花姐姐不服气,直冲上来,,它们争呀吵呀,太阳公公听到了,发出了强烈了光芒,照得荷叶哥哥更绿,荷花姐姐更红,使它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时,它们才知道团结力量大,你看,过路的人,把眼都看花了。

还有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里的景物呈散视点排列,作者从不同的究竟层次来展现景物,一幅萧然秋景图尽收眼底,并引起人们对秋的回忆和想象。

学生可以借助诗中“枯藤,老树、乌鸦,夕阳”等富有色彩的名字,进行联想和想象,一幅深灰色的山居夕照图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借助想象,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记字。

如学习生字“活”,教师问学生:

用什么办法来记住它?

学生纷纷发言,大多数人只是用一般的方法:

加偏旁、换偏旁等。

但有一学生说:

“我记住了一个‘活’字,因为人没有水就活不成了,所以‘活’字是三点水。

”哦,听到这里,笔者顿时拍手叫好,连连表扬这位学生想象丰富。

这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时,全班同学有两种心理。

第一,回答的那个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第二,另外同学羡慕他的成功,也想表现一番。

在这个时候,教师有意识地点拨,学生的想象力往往会爆发出来。

因为,人人都在积极思索,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因此,为了牢固掌握这个“活”字,笔者又追问一句:

那么,“活”字右边部分怎么记,才能牢记心头呢?

此刻,有人脱口而出:

有“水”养活了“千口”。

“千口”算什么?

一人一张口,“千口”指很多人。

啊!

学生的思维多么清晰!

一个生字“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就清清楚楚地印在头脑里。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忽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师讲得太多太细,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联想集团这样说过,联想是人类迈出的一小步,但也是世界迈出的一大步。

如果我们能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计白当黑”的表现技巧,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那就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内动力,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

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了激活,思维也由审美感受向审美欣赏和评价演进。

4重视情感体验,塑造完美人格

朱自清说:

“欣赏是情感的操练。

”(《标准与尺度》)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因此,阅读者应该具有体验情感的能力,走进作品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审美客体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衷或乐的美感过程之中,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正因为这样,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大象大》一课的引入时,让学生看着大象说大象。

学生自由地说,可以说样子,可以说功能,也可以说其它。

在理解“怕”的意思时,让学生来说自己的感受。

如:

一生说“我最怕蛇了,白天看见蛇,晚上我要做恶梦”。

一生说“我最怕老鼠。

看见老鼠,我会哭的”。

一生说“我最怕毛毛虫。

看见毛毛虫,我会尖叫起来”。

在朗读儿歌时,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

在指导朗读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只作有机点拨,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同一篇儿歌,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要是在以前,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或自己的理解,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

“跟老师读。

”或者说“这个同学读得不错,像他(她)那样读。

”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真正体会到了“大象怕老鼠钻进它的鼻子里”的那种“痒得受不了”的感受。

如:

有的念起来声音迷迷糊糊的,感觉真的痒兮兮的;有的念起来连双手也发抖了,有的居然还没等念完“痒得大象受不了”这句话,已经瘫倒在桌子上了。

学生从中得到了发展的满足,成长的快乐。

此时此刻,他们的精神是很愉悦的。

只有这样启发学生,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与文中人物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凯洛夫指出: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不仅揭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能说明生活并给与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方向。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俱佳的作品。

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经过沉淀,形成文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完美的人格。

当然如果能把握住学生、作者、教者的情感脉搏,三者同呼吸,共命运,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那么更能使学生受益。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课时,她采取了避开人性中阴暗的一面,挖掘作品深处真善美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把长达三百七十多字的一部分教材,只用提纲挈领的填空把它带过去了。

[附:

填空如下:

()欺侮它()嘲笑它()追赶它()不理它()讥笑它。

]然而,把短短的第五自然段作深入细仔的研究。

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受到欢迎时,她又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与丑小鸭的遭遇进行对比:

“可怜兮兮”与“丰满有力”的画面;“拒之门外”与“热烈欢迎”的画面;“冰天雪地”与“蓝天碧水”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丑小鸭会发出快乐的呼喊:

“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的心境。

此刻,学生的情感也升华到了理性的高度:

要得到美好的东西,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字里行间绝对是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当作者情感、学生情感、教师情感三者之间架起桥梁,三心相通,产生共鸣时,则课堂的生命力就发挥出它特有的异彩。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种特殊的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就能从形象的感受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并且效果比耳提面命的说教和道德灌输所确立的抽象认识更生动,更具体,更持久。

5诗化课堂,陶冶审美情操

诗化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操作,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艺术,一种境界。

即提高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程式化,高扬人文旗帜,激发创新潜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说:

“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可见“富有诗意”是多么的重要。

诗意盎然的课堂,就会有涵咏的兴味,就会有优美的意境,就会有审美的空间,给学生以无限的美感。

请欣赏一个教学片段:

《现代小学语文》的第三册有一篇课文《安安回家》。

课文的部分内容:

天黑了,天冷了,小鸭要回家,小羊要回家,安安也要回家,家,是个温暖的地方。

下雨了,刮风了,蚂蚁要回家,蜜蜂要回家,小麻雀也要回家,家,是个没有风雨的地方。

……

师: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你选择,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生:

我喜欢“家是个温暖的地方”、“家是个没有风雨的地方”这两句。

教师板书,写下一个句式:

家是个()的地方。

师:

家还可以说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生:

家是个快乐的地方。

生:

家是个可爱的地方。

生:

家是个幸福的地方。

师:

看看课文,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说“家是个温暖的地方,家是个没有风雨的地方”呢?

生:

天黑了,天冷了,家里是很暖和的,所以说家是个温暖的地方。

生:

外面下雨了,刮风了,家里关上门窗,当然是个没有风雨的地方。

师:

说得有道理。

能像这两节样子,仿说几句吗?

生:

夏天了,中午了,小狗回家了,小猫回家了,小猪回家了,家是个没有太阳的地方。

今年的天气特别炎热,九月的天气还是骄阳似火。

当时,又正值太阳逼进教室之时,教师随手拉开窗帘说:

“家里没有太阳吗?

”话音刚落,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说:

“家是个凉爽的地方。

”老师点头表示赞同。

进而又说:

“夏天

了,中午了。

谁能把这句说得更好呢?

生:

夏天到了,中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小动物们都热得伸出了舌头。

师:

多好的诗句。

说到这儿,我们已经超过了课文的水平了。

谁想把刚才小朋友说的和修改的连起来说一说。

生:

夏天到了,中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小动物们都热得伸出了舌头。

小狗回家了,小猫回家了,小猪回家了。

家是个凉爽的地方。

师:

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

冬天到了,天气冷了。

蜘蛛要回家,蜻蜓要回家,蜜蜂也要回家。

家是个暖和的地方。

生:

我有补充,“冬天到了,刮起了西北风。

师:

真是个小诗人。

生:

我还有补充。

冬天到了,天刮起了西北风,小动物们冷得发抖。

小兔要回家,小熊要回家,小狐狸也要回家。

家是个温暖的地方。

师:

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生:

冬天来了,青蛙过冬去了,花蛇过冬去了,棕熊也过冬去了。

家是个舒适的地方。

生:

天黑了,野兽出来了。

小鸡要回家,小羊要回家,小白兔也要回家。

家是个没有危险的地方。

师:

ok!

有创意。

他们说的,真与前面小朋友说的不一样了。

小诗人越来越多了。

生:

老师,我有全不一样的。

师:

说吧。

生:

春天到了,空气很新鲜。

小孩上学去了,大人上班去了,老人练操去了。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

师:

太好了。

小诗人不断涌现。

……

一个典型的诗意课堂。

综上所述,“道德审美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的指导思想,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目的,而语文教学永远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

我们不能将审美教育只看做是一种狭隘的鉴赏、愉悦,甚至是“玩玩而已”,而应把人格塑造、情操陶冶、高尚的人文情怀的培养,通过语文的载体使之提升。

于漪、钱梦龙等许多优秀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其实就是语文教学道德审美教育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周世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8期8页

[2]胡宝森.《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应着眼于何处》.《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11期11页

[3]李光烈.《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道德审美教育审美功能》.《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9期18页

[4]洪子寿.《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审美》.《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2期59页

[5]肖练武.《关于阅读的断想》.《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1期28页

[6]《大象大》.《现代小学语文》第一册.科学出版社

[7]《安安回家》.《现代小学语文》第三册.科学出版社

[8]《柳塘风淡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现代小学语文》第四册.科学出版社

[9]《丑小鸭》.《语文》第六册.浙江教育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