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956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docx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本首诗的生字,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理解诗中的重难点字词,学会串联整首诗的意思。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6.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7.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2.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中,写景的诗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大家背几首?

2.出示写景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3.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

4.板书课题:

暮江吟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一)自学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课件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暮瑟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古文识字

“莫”是“暮”的本字。

莫,甲骨文

(林莽)

(日,太阳),像太阳

隐没在丛林

之中,表示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

造字本义:

名词,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时分。

“今”是“吟”的本字。

今,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是“口”

的倒写,表示头朝下说话。

造字本义:

动词,低声自言自语。

(三)交流汇报

1.出示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介绍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作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

当时的朝廷政治昏暗,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在朝为官的艰辛,于是自求外任。

所以这首诗渗透了他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快乐情绪和获得自由后的个性色彩,成了白居易在特定境遇下的心境和审美的艺术载体。

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给后人带来无尽的美之享受。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三、理解古诗大意

1.《暮江吟》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词意:

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句意: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

(2)出示:

半江瑟瑟半江红

词意:

瑟瑟:

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句意:

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3)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

词意:

可怜:

可爱。

九月初三:

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句意: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

(4)出示: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词意:

真珠:

这里指珍珠。

月似弓:

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句意:

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四、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一)整体感知

出示配图,想象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夕阳在水面上洒下一道流光溢彩的金线,一半江水如翠玉一般青碧可人,另一半却如江花一般火红艳丽。

夜色降临,岸边青草上的露珠像珍珠一般晶莹透亮,一弯如弓的蛾眉新月映在水中,格外可爱。

(二)学习第一、二句

1.课件出示一、二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

(1)“铺”写出了夕阳的余晖铺满江面的壮丽景色。

(2)“铺”字可以换成“照”“射”“洒”等字吗?

为什么?

不能,因为“铺”写出了残阳快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下来的样子,非常像“铺”在江上,非常形象,用其他字表达不出这种效果。

3.拓展:

古典诗词中,关于夕阳,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试着将表示夕阳的词填到下面的句子中。

夕阳残阳斜阳落日

(1)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温庭筠《菩萨蛮》)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5)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4.“半江”点明了这首诗所写的是江边的风景。

5.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

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即“瑟瑟”和“红”。

“瑟瑟”指青绿色,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诗句。

(三)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九月初三”点明了时间。

3.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你们能说出来吗?

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4.“真珠”生动地描写了露水晶莹剔透的样子;“弓”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弯弯的样子。

5.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

6.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补充下面的填空。

露似(宝石、玛瑙、水晶)

月似(小船、眉毛、镰刀)

(四)总结全诗

1.《暮江吟》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前两句),

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后两句)。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

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

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小练笔:

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

(五)梳理知识结构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

暮吟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找一找: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2)换一换:

“暮”换掉“日”加上“巾”,是“幕”。

2.组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暮、吟”并讲述:

课件出示:

暮:

“大”横较长,撇、捺舒展,横间等距。

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

吟:

“口”小且偏上,“今”的撇、捺舒展。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六、拓展提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赏析】

白居易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七、课堂练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解释词语:

可怜:

可爱真珠:

珍珠

2.诗中作者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色景色,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3.晶莹的露珠还像什么?

写一个比喻句。

晶莹露珠像一颗颗钻石在草茎和树叶上闪闪发亮。

八、课堂小结

《暮江吟》将大自然中的两幅优美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一幅绚烂,一幅清雅,表达了作者远离朝廷之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也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整首古诗。

2.请把自己当作诗人身临其境,想一想身在画境中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把想到的写出来和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

十、板书设计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游戏:

出示魔方道具或图片。

2.学生观察魔方,说说魔方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预设:

从左边看是红色的;从右边看是蓝色的;从上边看是黄色的。

3.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

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我们。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4.板书课题:

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一)自学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课件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yuán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古文识字

缘,

(糸,丝绳)

(彖,代动物),造字本义:

动词,用绳线捆绑动物。

3.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4.出示生字卡片

5.小组派代表,上台认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三)交流汇报

1.出示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介绍诗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写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三、理解古诗大意

1.《题西林壁》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词意:

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句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2)出示: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词意:

各不同:

各不相同。

句意: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3)出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

词意:

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句意: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4)出示: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意:

缘:

因为。

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句意: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四、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一)学习第一、二句

1.课件出示一、二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横——山的正面

侧——山的侧面

3.出示庐山的图片

横看——岭

侧看——峰

4.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岭:

连绵不断;峰:

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远:

重峦叠嶂;近:

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

遮天蔽日

5.用一个成语概括庐山的形态。

千姿百态

6.小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7.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四句

1.出示第三、四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

出示关联词:

之所以……是因为……

3.交流:

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中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4.从这两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要全面了解。

5.小结:

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

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五、链接课外延伸

1.知识梳理:

2.描写庐山、赞叹庐山的诗句: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南北朝】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登庐山五老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唐】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六、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

题侧峰庐缘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送生字回家:

左右结构:

侧峰缘

半包围结构:

题庐

(2)换一换:

“峰”换掉“山”加上“钅”,是“锋”。

“庐”换掉“广”加上“火”,是“炉”。

2.组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题、侧、峰、庐、缘”并讲述:

课件出示:

题:

“是”的捺舒展,“页”的横稍短。

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

侧:

“则”的撇为竖撇,末笔竖勾挺直有力。

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

峰:

左窄右宽,最后一竖为悬针竖。

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

庐:

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相对应,里面的“户”稍稍露出来。

组词、造句

课件出示:

缘:

左窄右宽,右上偏小,弯钩掌握重心。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七、拓展提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安石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八、课堂练习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2.选择合适的答案。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C)。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九、课堂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十、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整首古诗。

2.请把自己当作诗人身临其境,想一想身在画境中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感受?

把想到的写出来和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

十一、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写景横看——岭

侧看——峰千姿百态

远近高低——各不同

明理观察角度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在雪地开放的图片

2.出示梅花简介: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3.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

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

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4.板书课题:

雪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一)自学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课件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xiángsāoxùnshū

降骚逊输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古文识字

降,甲骨文

(阜,盘山石阶)

(夅,倒写的“步”),造字本义:

动词,从山顶往山下走。

3.学习多音字

xiáng投降(表示投降、认输的意思)

降jiàng降落(表示往下落的意思)

4.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5.出示生字卡片

6.小组派代表,上台认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三)交流汇报

1.出示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介绍诗人:

卢钺,字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过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细细地品读。

三、理解古诗大意

1.《雪梅》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雪中的梅花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1)出示:

梅雪争春未肯降

词意:

降:

服输。

句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2)出示: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词意:

骚人:

诗人。

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而借称。

阁,同“搁”,放下。

评章:

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句意:

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3)出示:

梅须逊雪三分白

词意:

逊:

不及,比不上。

句意:

梅花不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

(4)出示: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词意:

一段香:

一片香。

句意: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四、再读古诗,感受韵律

(一)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第一、二句: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2.“降”是什么意思?

梅雪为什么不肯“降”?

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1)降:

服输。

(2)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

(3)拟人修辞手法。

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3.“骚人”是什么意思?

(1)出示“骚人”的来历:

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2)想象:

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3)拓展:

A、写梅的诗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王安石《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

B、写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出示第三、四句诗: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

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

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

3.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

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

4.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三)知识梳理

梅花:

幽香

雪:

晶莹洁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四)分析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