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706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篇一: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

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

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

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

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1混合液).时间:

3~5min.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

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

(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

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

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

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

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

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

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

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

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

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

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

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

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

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

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

样方法

动物:

标志重捕法

篇二: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

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

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

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

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

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

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

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

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

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

(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

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

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

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

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

(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

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

制作:

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

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

(原因:

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

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

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

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

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

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

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

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

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

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

装片不宜久放。

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

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

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

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