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3331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54《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参考教案1

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课标要求】

1、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

2、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授课提纲】

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

1.诞生于苦难深重的时代

毛泽东诞生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时代。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被清廷顽固派血腥镇压了。

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廷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民国,然而袁世凯的窃权让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化为乌有。

这一系列事件深深刺激了一批爱国志士。

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这个苦难深重的时代赋予热血青年的重任,毛泽东正是这些热血青年的代表和后来的领导者。

也可以这样说,是历史时势造就了毛泽东的个人品格,毛泽东正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成为一代伟人的,这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2.16岁后的立志求学(1910—1913—1918)

16岁以前,毛泽东接受了六年的传统教育,在私塾学习儒家典籍。

1910年秋天,在亲友们的劝说下,毛泽东的父亲同意了他进洋学堂学习的要求。

毛泽东走出了韶山,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改写的一首诗,说出了他的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先是在湘乡县接受新式教育,后是在长沙自修。

投身于广阔的世界之中,毛泽东的眼界大开。

他已从一个乡下少年变成了一个不乏阅历的青年,而且开始面对现实设计自己的人生之路了。

从1913年到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对毛泽东的一生影响巨大。

他不仅在这里打下坚实的学问基础,而且一师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及让师生始终关注时局和社会变动的学风,也使毛泽东为自己确定了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寻求真理的读书目的。

在这几年里,中国经历了袁世凯的卖国、复辟和北洋军阀的纷争和割据,在如此令人苦闷和困惑的时代里,进步而爱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寻求真理。

陈独秀扛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个热情讴歌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

他还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并获得了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925年秋

3.思想的转变

①信仰改良主义(康、梁)

②信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新文化运动期间

③信仰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前后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寻求改造社会的道路,但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却经历了一个过程。

1918年8月,为了筹措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毛泽东和同学等24人坐火车离开长沙,到达北京。

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

经原先的老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当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图书馆当上了一名助理员。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广泛阅读了各种新书刊,并到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对俄国革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1919年3月,毛泽东带着许多刚刚学到的新的思想和活动经验回到湖南。

不久,他在湖南投身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组织编辑出版《湘江评论》。

在运动中,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开始提倡民众的联合。

1919年12月,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这是他第二次北京之行。

驱张运动使毛泽东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才干得到了更大的锻炼。

1920年4月,毛泽东离京赴上海,准备商讨湖南建设民治问题。

在上海,毛泽东和陈独秀的会谈进—步影响了他的信仰,成为他思想变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后,毛泽东领导的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使他彻底放弃改良梦想,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

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实际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4、投身中国革命

①1920年成为共产主义者,创建里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②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走上革命道路

二、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

1.农民运动的领袖(国民大革命时期):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特别关注农民运动,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当然,对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毛泽东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国民革命时,农民作为一种巨大的现实力量,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视。

毛泽东来自农村,深知农民疾苦,在大革命中他又曾回到韶山从事过农民运动,使他加深了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深度。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①参加八七会议(1927、8、7)

②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9)

③文家市决策

④三湾改编

⑤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

井冈山根据地是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恢复和重建中共党的组织,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底,井冈山斗争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观点,成为后来中国革命所走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条正确道路的最初表述。

井冈山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时期。

3.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武装割据

从1927年秋冬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逐渐走上以农民为主力,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会议决议草案,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强调要树立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把红军建设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这个决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军原则和中国武装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是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古田会议后不久,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了重要的党内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阐明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中的伟大意义及其发展路线,进一步充实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

4.长征

(1)原因

①根本: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

②直接: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开始:

1934.10

(3)转折:

遵义会议(1935.1)

(4)结束:

1935.10

1936.10

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八一宣言(1935.10):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20世纪30年代,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毛泽东时刻关注国内时局的变化,即使在长征途中,他也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时局变化的新闻。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国内各阶级、阶层的政治态度发生显著变化。

②瓦窑堡会议(1935.12):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12)

2.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和进行持久抗战

①洛川会议

②《论持久战》

3.延安整风(1942)

20世纪40年代初,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团结,

4.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革命实践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新时期革命策略的转变;在革命理论上,毛泽东通过《<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文章,系统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中国共产党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5.重庆谈判

6.领导解放战争的胜利

四、开国之初

1.开国大典(1949.10.1)

2.访问苏联(1949.12):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恢复经济(1949—1952):

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

4.发展水利事业

5.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向社会主义过渡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一化三改造”

②一五计划(1953)

③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

2.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

(1)正确探索

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度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

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只有一个苏联可供学习。

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存在着自身的严重问题。

因此,对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①《论十大关系》(1956):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③政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④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⑤政党: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⑥1957年整风运动

(2)失误

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

②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3)纠错:

1961年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晚年岁月

1.发动“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和他对国内政治形势的错误估计息息相关的。

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实践,使毛泽东很快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为此,他认为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公开、全面、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而这场“大革命”之所以冠以“文化”二字,是因为它首先是从文化领域的大规模政治“批判”开始的。

2.外交工作的突破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毛泽东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一事始终关注。

他曾在1965年预计到,大多数国家可能会不顾美国的反对而赞成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如果联合国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邀请我们参加,我们不会不接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注意同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并在国际事务中以伸张正义、援助弱小、蔑视强权的形象,赢得全世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钦佩和赞誉。

1971年在26届联大投票前,毛泽东就说:

“我们就算有十亿人口,在联合国也只有一张票,一个小国也是一张票,不要看不起小国。

”结果,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1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