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287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docx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的研究》结题报告

“享受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地位。

我们的研究主要从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改变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内容,心理调节等几方面入手。

在课堂中创设愉悦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中教师转变自身角色,从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共同探究出符合小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乐于学习。

另一方面,我们改变以往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制,构建并实施“阳光评价”,及时肯定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每一轮学习中去,自觉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与兴奋程度调到最高点,让学习过程回荡着发自他们肺腑的掌声、歌声以及成功后的欢笑声;让学生在每一次学习过程中都呈现出积极、高昂的学习状态。

一.课题的提出

(一)我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们对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学习成就感为30%;学习不专心,精神不集中,男生占44%,女生占38%;经常受表扬男生占7%,女生占8%;经常受到批评男生占35%,女生占33%;偶尔受批评男生占67%,女生占60%;考试紧张的男生占58%,女生占65%;经常做恶梦的男生占41%,女生占2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前小学生“不愿”学习,他们是被迫接受学习,在苦苦地学习,这是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学习结果所至。

在我们的身边总能发现这样的学生,就是爱玩,学习成绩很差。

虽然老师、家长管得特别严,但成绩一直就是上不去。

家长、老师逼他学习,结果逼也不行,照样的玩,家长就打他,谁知打也不行,孩子还挺倔,一边嚎叫,一边一个劲地喊:

“我就不爱学!

我就不爱学!

打死我,我也不学!

”听了这些孩子的话,父母生气,老师也生气:

现在这些孩子,到底想干什么?

学习条件这么好,还不爱学,他们爱什么!

在我们都在为孩子不“争气”,恨铁不成钢的同时,我们能不能自我反思:

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给予了孩子什么?

在给予的时候,又有多少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呢?

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记得有这样的一句口号甚为流行: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到后来改革开放,认为“走遍天下都不怕”,还要学习外语。

这都表明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

传统的课程将目标定位于认知领域的一隅,“目中无人”,显然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重视教师“教”的行为,采用统一规格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

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是一种“告诉”式的学习,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课堂严重闭塞,犹如一座有着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堡,学生被禁锢在教室里,教师把他们“像囚徒一样关起来”(《论儿童教育》•蒙田),因而他们缺少生活,没有交往,更无活力。

这种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把一切学问都呈现给了学生,带来了严重的深层的负面效果,使学生变成了一个客体、一个受体,一切依赖于别人,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维持性的思维方式,一种顺从型的人格,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奴化,而不是解放。

(二)新课标的理念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数学课程标准说,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的理念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

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为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只要开发潜能,人人都会成功”这一观念应涌入每个教师的心田。

现有的“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是从“教”的角度去研究,从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动向看,结合新课程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的重心由“教”向“学”转移。

因为“教”的目的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发端、根据和归宿。

我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的研究》的课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使学生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二.研究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具体指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激情洋溢,大胆主动地学习;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摆脱应试教学的枯燥乏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使他们对学习的投入程度与兴奋程度调到最高点,让学习过程回荡着发自肺腑的掌声、歌声以及成功后的欢笑声;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换言之,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地走进各种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尽力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高教师对学习状态的调控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总结一些科学的方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丰富学习过程管理的内容。

另外,通过课题的研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10—2012.1)

(1)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2)集中了全体实验教师在中心小学举行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课题的研究》开题及培训会议,并布置了相关的科研任务。

全镇的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以的研究为契机,大刀阔斧地开展课堂教学革新的教学科研工作。

2.实施阶段(2012.3—2012.12)

(1)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障碍排除,学生的作业,学习评价,教材的处理,教师的角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课堂教学等几方面开展研究。

实践,理论学习和资料搜集,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到课题理论指导组,由理论指导组给课题组成员解答,指引。

协作组不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组织讨论。

若有疑难问题则由协作组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3.总结阶段(2013.3—2013.6)

我们课题在课题组成员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我们在每一个专题的研究中,当取得成果后,由研究者总结成果,并在课题组中讨论、论证,然后以课例研究形式向全镇教师推广。

4.验收阶段(2013.9—2013.10)

  在每一阶段的研究后,及时总结,并反馈到课题组进行论证。

并于2013.10月对课题全面总结,并写出经验总结报告。

三.课题研究实施

(一)改变学习状态,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

我们应该一改过去的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师的角度,而转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和愉快。

1.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实践中,为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我们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看作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从自评和他评入手,并通过反思与调控,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学习状态的目的。

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小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和《学生学习自我总结式评价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方面收到了较大的实效。

一是教师调控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掌握第一手材料。

我们通过听课或执教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种种表现,填入《小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通过分析总结好的做法,改正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二是学生学习状态自我调控:

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实地记录到《学生学习自我总结式评价表》中,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主要以自己评析、反思与改进为主,也可请好友或教师帮助分析,然后提出改正措施。

三是学习状态评价方法的提出:

评价注意状态时,我们主要是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也看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还看学生的听讲、作业是否全神贯注等。

评价参与状态时,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参与学习;也看学生是否踊跃举手发言,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也看学生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作业训练;还看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中去。

评价交往状态时,我们主要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也看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时是否语言得体,彬彬有礼;也看整个学习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等。

评价思维状态时,我们主要看学生的语言是合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也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战”的场面;还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

评价情绪状态时,我们主要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

如表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

如眉头紧锁,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接受。

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

如眉目舒展,则表明他认同别人的观点;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也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恍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

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主要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2.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享受学习

小学生的学习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要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享受学习,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成功发展,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我们总结了两种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种策略,创设享受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往往掩盖了学习的趣味性。

心理学家指出,趣味可由客观的生活意义和主观情绪上的引力所致。

教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感知和理解运用所学的内容,解决学习的问题,快乐地学习。

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事例,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又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另外,教师主观情感的投入与否,也是激发学习趣味性的重要因素。

如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教师能否情动于作品而形于言,能否与作品发生情感的共鸣,能否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教学中去,能否以饱满的情绪组组织教学,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情感投入,积极、主动、轻松学习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学习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想象横生,求知欲增强。

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一上课,教师出示一组题:

36+8、9+83、66+5……用挑战性的语气说:

“同学们,这组题老师一看就知道它们的得数,不信,咱们试试看!

”于是很快报出得数。

接着又让学生报题目;而教师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

激发兴趣还可以有⑴直观操作。

儿童好奇好动,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应尽到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充分调动其多种器官的参与,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⑵电化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材料,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⑶组织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游戏竞赛,比较适合小学生好奇爱动的特点、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课本剧、唐诗擂台、故事沙龙、朗诵等等。

第二种策略,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建构享受学习教学模式,其关键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

在善教方面,教师在课堂中应抓牢“四关”:

一是选准切入点,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享受学习的前提。

在切入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都应有不同的切入方式。

二是理清知识点,这是实现师生互动的载体。

知识点理清的过程,也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过程,并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三是激发兴奋点,这要求教师注重启发与诱导,善于运用发现法、情景法、暗示法、讨论法等,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适当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是培植发散点,这是成功教学的目的。

有效地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加深理解与发散,从而始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乐学方面,师生的互动是关键,主要有“四性”:

一是立足主体性,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

它包含四个层面:

确立“我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地参与学习、开放地对待学习;学习不“难书”,不“难师”。

二是发挥能动性,学生学习过程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应是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

三是富于批判性,它是能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

四是展现创造性,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学是创的前提与基础,创是学的延伸与升华。

一题多解、一题多议都是学生创造性的展现。

享受学习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造”。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享受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赞可夫说:

“就教育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敬重喜爱老师,学生就会形成积极健康、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

反之,肯定会抑制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的形成。

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享受学习的基础。

当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师生的人格完全是平等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发展的人”。

因此,师生完全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师爷”,而是学生的学友、引路人。

我们倡导“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方式是很多的:

1.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

由校长、教导、总务等行政领导直接与学生代表对话,鼓励学生从学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教师教风等方面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并“出谋划策”。

教导处每学期分别组织“学习困难学生座谈会”、“特殊家庭学生座谈会”、“随机抽号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了解教师师德、师爱、教学、学生负担等情况,并及时将情况在教工会上作反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有不少班级还不定期举行“师生沟通班会”,师生互提意见、建议和要求。

2.开展“给老师写封信”、“老师给学生回信”活动,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尽管师生地理距离很近,一般不习惯于使用书信沟通,但有时这种书面交往手段具有特殊功能,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保持私下亲切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让不少师生感到“既新鲜又亲切”。

学生来信中,有的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开心的周末、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的苦恼等,有的把曾经隐瞒的秘密告诉老师。

学生通过写信使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教师通过回信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3.开辟“学生心语”、“教师心语”板报专栏,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不少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含蓄。

每个班级教室后面的“学生心语”专栏为他们提供了窗口。

“学生心语”让那些需要爱和关怀但又不擅表达的学生、让那些受了委屈但又不擅于当面解释的学生也逐渐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心里话;“学生心语”让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真实的想法,并及时予以积极回应。

“教师心语”的美好祝愿、积极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通常也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回答。

“心语栏”成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都乐意光顾的地方,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状态的窗口。

同时,在教师的行为方面,也要相机地跟进,比如:

1.坚持做到不心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心罚是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的伤害重于体罚。

心罚的非人道性在于以各种方式侮辱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学生的感情,损伤学生的人格尊严。

体罚是对学生身体进行惩罚,如对做错事、违纪学生罚站、罚跪、罚跑,甚至对他们进行踢、打、拧耳朵、扇耳光等。

这些惩罚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都很大,不但不能教育好学生,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教师,取得反面的教育效果。

不变相体罚学生。

如当学生作业做错时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时,不能罚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等。

2.理智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温和而严厉的、热爱美好的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了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可能会偏袒和包庇;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可能会严惩和批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是不行的,是会误人子弟,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公正和坦荡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敢于原谅学生的过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小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才是奇怪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敢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敢于原谅学生的错误。

学生违反纪律时,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就要及时指出,同时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要原谅和敢于宽容学生所犯错误。

(三)适当处理教材,使学生喜欢学习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一个教师“以知识为中心”,那么他使用教材时,往往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客体上,即重在文化遗产和系统的客观知识授受。

因此,容易使教学陷入“目中无人”的误区,即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使他们始终处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

这种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而如果一个教师“以儿童为中心”,那么在使用教材时,他就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主体上,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学活动的本质。

这样,我们处理教材时能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去学习、观察、体验、发现,使学习“由苦役变成乐事”,从而能引起学生积极、持久的探索兴趣,达到把学习当作享受。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如果教材使用得当,那么教师就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就学得主动愉快;反之,教师如舁石扪天,学生叫苦不迭。

我们在教材的使用方面,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也遵守二个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情景为中心”,使学生乐于学习。

1.用教材思辨,促学生智慧的发展

知识是伴随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

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真正要教给学生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智慧!

学习中学生认识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均在交流、辩论、碰撞中得以生成,并不是“要学生学”、“要学生记”的结果。

上小学五年级《落花生》一文,当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老师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学生辩一辩、说一说“你喜欢做一个怎样的人?

”课堂中,他随机让学生分成“落花生一样的人和像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两组进行辩论。

学生大多受课文的影响,愿意做“落花生一样的人”,不愿做“像石榴、苹果一样的人”。

老师就主动加入到“像石榴、苹果一样的人”中去。

在短暂的几分钟准备后,两组进行激烈地辩论,大家唇枪舌箭,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这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辩论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老师创设了一个辩论情境:

大雁的死引起了它们家族的极大愤慨,其中记者小雁在报纸上、电台上纷纷发表文章,呼吁法庭严惩“杀人凶手”更赢。

你们看后有何想法?

这种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辨析、去发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智慧的发展,使学生领悟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2.视教材为渠道,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信息化社会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大、传播手段多样化等特点。

加强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具有搜集和处理、概括与综合、表述与传递信息的能力,也是小学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

小学数学《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片断:

1.播放录象:

食堂负责人为搞好特困生营养配餐,向特困生了解对菜肴的口味喜好情况。

2.提供材料:

本校特困生营养午餐菜单。

3.分组调查:

以6-8人为一组(或以自然小组为单位),按上述菜单调查各年级每位特困生最爱吃的菜肴,按荤菜类、蔬菜类、汤类分别记录,并将三类菜肴的调查记录张贴在各自的指定位置。

4.资料统计:

以两人为一组,任选一类菜肴为调查对象,根据各大组的调查记录进行统计,并绘制出统计图表。

⑴根据选择的菜肴类别,绘制统计表。

⑵将统计表转换成条形统计图。

5.合理建议:

在调查统计基础上,结合对营养健康的认识进行讨论,向食堂提出特困生营养配餐的合理建议。

6.学习小结。

7.交流课外搜集的各种资料。

8.思考:

从各种统计资料中,能分别得到什么信息?

反思:

上述教学过程有三个特点:

第一,学习从生活经验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贯通教学过程,使学习、掌握、应用相统一;第二,灵活转换组织形式,宜大则小,宜小则大,既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化,又使个体劳动量得以有效落实;第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并注意由个别问题转向一般问题,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以教材做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

小学生,并非是一个一无所知的或不成熟的认知主体,而是一个在生活着并不断经历着的有一定认识能力,并迅速发展着的人,从他们与教材的关系来看,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重组教材,把教材作为“诱饵”,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轻松地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单一、被动和纯接受的学习方式。

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及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障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另外,要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科学的学习方式也是很有必要的。

1.合作学习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往往比较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合作学习能有效地改变独生子女的这些不良心理,有效地改变独生子女的这些不良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队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因需而学。

根据新课程与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具有这几方面要素: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要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

⑴小组成员合理搭配

小组合作是课内或课外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反馈信息的客体,也是发挥自我、发展思维、去伪存真、追求统一的学习阵地,因此,组织落实是首要的,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

所以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小组成员应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自愿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