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3038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docx

安徽省舒城千人桥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份

千人桥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二语文

制卷人: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1页(共10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

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望。

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

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

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

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

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象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

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

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

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

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

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

“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

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

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

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

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

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

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

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

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

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C.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反映出秦人具有动物情结,而这种情结来源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D.汉代画像砖的内容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描绘了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宛如汉代“百科全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C.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D.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B.瓦当的纹饰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云纹瓦当能表达当时统治者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

 

C.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

 

D.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真实地反映出强调运动与韵律的汉代艺术风格。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2页(共10页)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3页(共10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借给你的温柔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

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

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

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

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

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

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

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

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

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

金华说:

“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

”王老汉说:

“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

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

做了贼还敢亮着灯?

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

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

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

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

啊!

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

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

这就是,红苕片,100斤。

你还愣着干啥?

还不快去熬苕片汤!

”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

”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

”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

”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

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

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

做人要本分!

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

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

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

”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

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

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

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

”王老汉在心里喊。

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

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

借一袋红苕干片。

春天还。

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

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

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王老汉“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5.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析。

 (5分)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4页(共10页)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5页(共10页)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

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D.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6页(共10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

干往见清江刘清之。

清之奇之,曰:

“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

”因命受业朱熹。

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

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 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熹语人曰:

“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

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

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

“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

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

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

以病 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

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城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

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

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

妪曰:

“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

”不受而去。

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

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

民德之,相谓曰:

“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娓娓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

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黄干传》)

【注】①深衣:

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

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庠序”,指学校。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

也称“请祠”。

“祠”,指祠禄官。

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观”,指道教的庙宇,也称“道观”。

宫内、宫外皆可设道观。

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或因故自请者,会被朝廷安排在宫外的道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7页(共10页)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8页(共10页)

观里享受其俸禄。

 

D.“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人们携亲伴友“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熹,致思刻苦。

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

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

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时间地学习。

 

B.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

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

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

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

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荆湖之士都有前来请教他的,他娓娓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

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

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

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些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 与这些可畏的后生相比,一些大家在翻译经典作品时态度却显得有些拘谨,他们对译稿改

了又改,往往会把最初的文稿改得 面目全非。

B. 经历了520天与世隔绝的模拟“火星之旅”后,“火星—500”模拟飞船的舱门缓缓开启,

6名身穿蓝色舱内服的实验者 鱼贯而出。

C. 点开广东省编办官方网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公开”专栏,48家省直机关及其下设机构

的名称、5000多名公务员姓名等信息 昭然若揭。

D. 新“国八条”出台后,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政策产生

的效果 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变化制定新政策。

18. 《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

地的物华人杰。

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

其中,“投笔”

是词语的减缩。

C.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9页(共10页)

千中高二月考语文第10页(共10页)

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

教诲。

19. 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

A.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2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B.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21.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