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273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doc.docx

江苏省苏州易优教育暑期衔接班语文讲义第五讲文言文词类活用doc

初升高语文衔接知识第五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

(一)名词用作动词

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

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

如: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

“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3.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

(二)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

如:

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

“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

“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

(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

“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

(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隶”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当作奴仆”。

(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如: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秦朝的法律”。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

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

如:

日削月割。

(《六国论》)

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

如:

其后,楚日以削。

(《屈原列传》)

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

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

2.用一个状动式短语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状语,在它后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

“远”用作动词,译为“远离”。

3.用一个动补式短语来对译。

原有的形容词充当补语,在它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如:

火尚足以明也。

(《游褒禅山记》)

“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四)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动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动词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出”“入”是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一般可用定名式来对译,原有的形容词充当定语,中心词则是与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状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

瑜等率轻锐续其后。

(《赤壁之战》)

“轻锐”用作名词,译为“轻装精锐的部队”。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如:

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促织》)

“昂”是使动用法,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

齐宣王欲将孙膑。

(《孙膑》)

“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做主将”。

(七)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般可用“以+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

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鄙”(边邑)是意动用法,“鄙远”译为“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①,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②,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逆流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

①帐:

讲坛。

②湮:

沉落。

③颠:

疯。

④坎:

洞。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pǐ倒塌)

B.棹数小舟(zhuó划船)

C.不亦颠乎(diān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逆流上矣。

(sù逆水流而上)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②遂反溯逆流上矣

③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④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山门:

指寺院的大门)

B.顺流下矣(顺流:

顺着流水,即河水)

C.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物理学)

D.是非木柿(木柿:

木片)

4.下列两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阅十余岁②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A.①经历了十多年。

  ②抛入铁耙,找了十多里没发现沉入河中的痕迹。

B.①经历了十多年。

  ②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C.①观察了十多年。

  ②拖着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D.①观察了十多年。

  ②抛入铁耙,打捞了十多里没发现石兽的痕迹。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于是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于是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老河兵看问题全面正确,理学家等人看问题较为片面。

所以本文告诉我们实践很重要。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樊宏,南阳湖阳人也,世祖(刘秀)之舅。

父重,世善农稼,好货殖。

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其营理产业,物所无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

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间。

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

年八十余终。

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

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宏少有志行。

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

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

会汉兵日盛,遂得免脱。

更始立,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

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皆曰:

“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

常戒其子曰:

“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木。

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宏顿首自陈:

“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

”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节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

注:

①寿张:

光武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善农稼,好货殖货殖:

经营农商。

B.课役童隶课役:

督促役使。

C.诸子从敕从敕:

从命。

D.不求苟进苟进:

以不正当手段求进。

2.下列句中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的一项是()

A.常若公家B.赤眉长老先闻宏仁厚

C.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D.毁削草本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指代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其营理产业指代樊宏。

B.各得其宜指代童隶。

C.以田二顷解其忿讼指代何氏兄弟。

D.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指代樊重。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①世善农稼,好贷殖

②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间

③遗令焚削文契

④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

⑤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⑥及病因,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⑦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A.①③⑦B.②⑤⑦C.③④⑥D.④⑤⑥

5.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的善于经营、上下的戮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赡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

临终时烧了所有的借据。

B.樊宏的高尚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

C.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D.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

皇帝终究没有答应。

高一语文衔接教育教学案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衔接知识】

一、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二、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三、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如:

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促织》)

“昂”是使动用法,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一般可用“使+宾+为+名”的形式对译。

如:

齐宣王欲将孙膑。

(《孙膑》)

“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做主将”。

【预习作业】

1、注音:

壬戌()举酒属客()扣舷()酾酒()

横槊()扁舟()匏樽()狼藉()

枕藉()嫠妇()愀然()舳舻()

蜉蝣()山川相缪()依歌而和之()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举酒属客通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

(3)山川相缪通

3、词类活用:

(1)侣鱼虾而友麋鹿()

(2)舞幽壑之潜蛟()

(3)泣孤舟之嫠妇()

(4)乌鹊南飞()

(5)顺流而东()

【知识梳理】

一、一词多义:

(一)属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D.举匏樽以相属()

E.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二)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F.适大病,不能行()

二、文言虚词: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而耻学于师()

8、于其身也()

9、不拘于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0、余将告于莅事者()

三、文言句式:

1、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凌万顷之茫然()

5、渺渺兮予怀()

【语段阅读】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正襟危坐()危楼高百尺()

(2)东望武昌()顺流而东()

(3)正襟危坐,而问客()而今安在()

(4)举匏樽以相属()举世无双()

2、在本段中分别找出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宾语前置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课后检测】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

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

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高一语文衔接教育教学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学会归纳常见的文言现象:

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能结合文章说明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

4、能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衔接知识】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

(一)名词用作动词

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

“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

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

如: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

“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3.用一个状动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介词“以”“在”的宾语,在这个介宾短语的后面加上一个与原有名词的意义相关的动词,如: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蹄踢”

(二)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似的)”。

如:

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

“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

“木格”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木格”。

(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

“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上和陆上”。

(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

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隶”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把……当作奴仆”。

(5)表示行为的根据,译为“按……”。

如: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法”是名词作状语,译为“按秦朝的法律”。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到)……”。

如: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

如:

日削月割。

(《六国论》)

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

如:

其后,楚日以削。

(《屈原列传》)

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比一天”。

【预习作业】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虽有槁暴日参省乎己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不积跬步驽马十驾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假舆马者骐骥一跃六跪二螯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劝学()

2、学不可以已()

3、木直中绳()

4、金就砺则利()

5、吾尝终日而思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