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讲 赵立彬《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docx
《第171讲 赵立彬《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1讲 赵立彬《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1讲赵立彬《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
第171讲赵立彬《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
2011-09-05
珠海文化大讲堂第一百七十一讲:
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
日期:
2011年09月03日
时间:
15:
00—17:
30
地点:
珠海市图书馆一楼综合堂
主讲:
赵立彬
主持:
殷亚敏
主讲简介:
赵立彬,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等研究。
著有《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
20世纪20—40年代全盘西化思潮研究》、《论与派:
文化论战中全盘西化思潮》、《正统之外:
知止轩随录与李燮和辛亥革命史迹》、《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等书籍和论著。
主持人殷亚敏:
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大家周末好!
欢迎大家光临珠海文化大讲堂第171期的现场,珠海文化大讲堂是由珠海华发股份特约赞助的。
首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今年是辛亥革命多少年?
(100年)没错,看来今天大家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爱好者。
今天的主讲嘉宾赵立彬老师,是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
他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的研究。
曾经发表了学术论文十余篇,学术专著一部,2005年曾经获得了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精品课程奖。
教授和我们珠海非常有缘分,他曾经主编了《珠海文化历史名人口述史料》这本书,为写这本书,在珠海前后呆了两年,访问了几十名相关的对象。
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赵教授开讲《共和革命与“新中国理想”——百年之后看辛亥》,有请!
赵立彬:
首先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有一点过奖了。
我是一个以中国近代史为专业的老师,也是一个珠海人,因为我们学校在珠海有个校区,我们很多老师也在珠海有房子住在这里来工作的。
在珠海校区对面有一个倚海苑,我就有一套房子在那里,我其实是珠海人的。
我现在要花一点时间,把U盘里面的PPT先弄一下。
赵立彬: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今年大家听关于辛亥革命的话题可能听得非常多了。
辛亥革命是一个比较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我想今年大家能够听到对于辛亥革命各种不同的解释是比较多的,如果我来讲一下这个过程的话,我也会提供一个我自己的对辛亥革命过程的一种理解。
但是今天我不打算讲这个过程,我想扯得远一点,讲什么呢,讲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理想这样一个问题。
这可能有很多朋友就有疑惑了,我们讲新中国就毫无疑问了,就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一个成果。
这个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是民国38年,跟辛亥革命相差将近40年,这两个东西在历史上相差将近40年,而且新中国就是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所建立起来了,在整个国家的性质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像这样两个东西在一起,有没有一个关联,值得我们把它挂在一起来说呢?
这可能首先就是需要质疑的一个问题,就是辛亥革命、新中国相差这么远。
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谈起。
新中国虽然是特指共产党革命胜利所建立的这个国家,但是新中国这个一般概念,在1949年之前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就已经有了,甚至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有了。
辛亥革命之前有很多人就已经在考虑、憧憬,甚至帮未来进行一些设想,就是我们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的新中国。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设想呢?
为什么很急切的憧憬这样一个新中国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国自19世纪晚期以来,国家太弱了,老是被别的国家欺负。
这样的一个情形之下,尤其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以后,深切的感觉到不但国家弱,被别人欺负,而且也感觉到我们落后了,不如人家,整个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之前我们是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整个一个文明的观念开始发生了跟原来发生截然相反的局面。
这时候我们开始仰望西方,之前我们一直是俯视人家的,那个时候开始仰望人家,这个仰望可能一直持续到今天。
越是不足越是在主观上希望要超过人家,所以辛亥革命之前我们看到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新中国未来记》,写未来中国的事情。
这种小说当时被称之为理想小说,这不是说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就是指还没有到的那个年代,未来的那个小说,我们今天叫科幻小说,如果把科学的成分去掉,就是幻想小说,写将来的事情的小说,这个是梁启超写的,1902年一章一回一回的刊登在他自己办的《新小说》杂志上面。
1902年开始,这时候梁启超在日本。
他的老家就是新会,离开我们这里不远。
我们可能对梁启超比较熟悉,他是广东一个比较重要的先贤。
一讲到梁启超,印象当中马上跟戊戌变法联系在一起。
他的历史定位也被普遍的限制在戊戌变法的历史范畴里面,这是不对的。
戊戌变法在历史上看,相对比较不是那么大的一件事情。
当然意义很大,我们在教课书的篇章里面,会把它和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并列作为一个篇章,但这个事情本身没有那么大,就是很短的一个时间里面,由这些地位不高的人,怂恿皇帝做的这样一个改革的事情,也没有成功,也没有留下什么成果。
但是梁启超这个人在近代史上非常重要,倒是因为在后面。
戊戌变法逃出去以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影响比变法前大得多,甚至很大的程度上是政治上的影响,我们讲民初的时候会讲到。
梁启超当时逃到日本去以后,对整个中国的最重要贡献就是贡献思想。
他在日本不断的吸收新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东西转介绍给中国人。
梁启超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办了很多的杂志,通过日本把西方的一些新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来,所以当时影响非常之大。
他也是个天才,写作能力非常强。
这个小说也是比较受人注意的作品,但这个小说没有写完,登了几期以后就没有继续下去了。
我简单的介绍这个没有写完的小说。
他是在1902年在写,写1962年的时候,中国在搞一个大的庆祝活动,庆祝我们立宪成功50周年,这个立宪成功50周年,当时正在做什么呢,就是像梁启超这些思想界的人当时都在改革,叫做清末新政。
这个改革的目标后来要走向实行立宪制度,当然清朝自己想搞的是君主立宪,就是有皇帝的进行立宪。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在政治上把几种制度归类的话,君主专制制度、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这是三个最主要的政治形式。
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度都有君主,但是政治学的归类并不是归在一类的,而是把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归在一类的,君主立宪是一个民主国家是一个现代国家,君主专制是一个封建国家。
他当时在庆祝50周年中国进入立宪,这个立宪的过程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共和制度,这个共和制度,共和就不是皇帝了,原来君主制度就是皇帝,到了共和制度不是皇帝就是总统,大总统。
这个到了1962年已经好几任大总统了,梁启超的小说里面说中国的第一任大总统叫做罗在田,第二任大总统叫黄克强。
这个东西真是奇怪了,梁启超确实是一个天才,他讲1962年庆祝立宪50周年,倒回去就是1912年,当时刚好就是民国元年,他写的时候还是民国前10年,这是一个巧合。
第二个巧合是什么呢,第一任大总统叫罗在田,大家不知道能否看出他在影射什么,在这里面寄托什么东西?
清朝的国姓是爱新觉罗,清朝灭亡之后他们纷纷改了,有两个,最多的一个姓金,今天很多姓金的人原来是皇族,因为清朝在东北的时候就是后金,当时从宋代时候的金过来的。
皇族里面还有很多人改姓罗,所以很多以前姓爱新觉罗。
在田,大家如果知道光绪皇帝的名字就明白了,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我们能够立宪实现一个新国家,就是光绪皇帝领导下变成的,他再进一步的把天下让出来了,从君主立宪的皇帝变成了大总统,所以他担任了第一任大总统。
之后有了第二任大总统叫黄克强,这也是一个巧合,黄兴就叫黄克强,黄兴,字克强,创建中华民国的一个伟人。
梁启超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辛亥革命之后,他在一次演讲当中提过这个事,他说10年前曾经写过一本小说,我预见了这个变化,而且预见了这个大总统,居然跟创建民国的一个人同名。
这个梁启超笔下的黄克强跟黄兴不一类的,黄兴是搞反清革命的革命派,梁启超写的黄克强是稳健派的搞立宪的,是反对革命的。
小说是从这里倒叙,就说黄克强和一个比较激进的要搞革命的同学李去病讨论,小说没有写完,写了一半就没有了。
这个跟整个历史的发展有非常多巧合的地方,这个小说不难找,这个小说是白话文的,印刷出版过,我们今天也可以找到出版的。
1908年—1910年当中理想小说比较风行,再介绍一篇小说。
1908年3月,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我们可以找到这篇小说,但是不知道作者是谁,署名是“碧荷馆主人”,这是一篇完整的小说,写得很精彩,我大概用几句话告诉到底它讲什么。
怎么是新纪元呢?
是写1999年的时候,中国很强大了,这时候还有皇帝的,因为是立宪制度。
这么强大的一个中国,就准备实行一个新的政策,就是我们要用,不光是中国,还有愿意附属于中国的这些黄种国家,愿意用黄帝纪年。
这个事情就公布给全世界了,中国原来是一个宗藩体系,我们有很多藩属国,中央怎么做它们就怎么做。
这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响应。
而且很远的国家,以前不是藩属国的也相应,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是什么呢,叫做匈牙利,他没有直接讲,他讲的是“匈国”,其实是指匈牙利。
这个国家在东欧略有特殊,里面大概占到人口一半以上的是黄种人,是从中亚迁过去的,我们说它最早的渊源老祖宗就是匈奴人是黄种人迁过去,他们的国王也是黄种人,也愿意响应中国新纪元。
这引起了欧洲白种人国家的害怕和警惕,因为中国已经很强大了,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小说里面说统计全国人民约有1000兆,立宪政体,有议院,沿海沿江租界全部收回,常备兵250万,后备兵600万,国家非常富裕,有三分之一的钱可以用作军费,非常强大,而且居于世界上所有领域领先的地位,我们精神上、道德上,中国很团结,比西方要好,而且科学非常发达,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最好,都是中国发明的,这一个强大的中国。
因此西方人、欧洲人、白种人很害怕,他们就进行干预,对“匈国”进行干预,引发了中国和欧洲白种人国家的战争,战争过程就不讲了,中国有很多的英雄率兵出征,我们一直打过去,从印度洋打到地中海,结果当然是中国大获全胜。
战胜了以后就用了新纪元,你不能干涉。
我把其中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列出来,就是战胜了,打仗打完了,中国和各国战败的欧洲各国签条约,把其中的几条举出来,看看有趣在哪里?
第三条:
此后与中国同种之国均以黄帝纪元,仅为黄种而非中国同种,有愿以黄帝纪元者,各国俱毋庸干涉。
第五条:
美、澳、非三洲内华人侨居之地方,俱划作华裔租界,中国政府于各该租界内应有治外法权。
第六条:
新加坡、锡兰岛、孟买、苏伊士河、阿德里亚基克海峡等处,俱许中国屯泊军舰,并许中国军舰有航行苏伊士河及地中海之权。
第七条:
中国人准在欧美两洲无论何国境内传中国之孔子教,各该国政府当力任保护之责。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些条款是怎么想出来的,当时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把它反过来就可以了。
当时中国受列强侵略,他们有租界,有治外法权,军舰可以在内河耀武扬威的航行,还有可以传教,从朝廷对地方,虽然出过很多教案,但还是尽力的保护它,发生了民教纠纷的时候都会偏袒传教士。
现在我们反过来了,我们要传教,要传孔教,在全世界传你们要进行保护。
这是在新纪元小说里面对未来寄托的一种希望,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小说。
还有一些别的小说,当时这一类的想象将来中国强大、强盛,而且远远凌驾于别的国家的小说,当时很风行。
上海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部小说《新中国》,大致也讲这个事情。
非常有趣的是他们讲的时间大致接近今天,他们幻想指向的年代就是我们刚刚生活过的这些年代。
他们共同的会讲到一些就是中国强大,尤其是海军强大,这个也很容易理解的,为什么老是幻想海军强大呢,因为甲午海战里面,我们的海军一蹶不振确实太弱了,海军当时这是综合军力比较的最重要指标。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他们都提到一个叫做博览会的东西。
比如说梁启超提到在上海要开一个大的博览会,博览会的地盘从现在的上海黄埔江边一直到崇明岛,这么大的范围里面搞一个很大的博览会。
那个医生写《新中国》,也是重墨的写了他对博览会的想象,很奇特的,在他们想象的时间和地点,开了一个博览会史上完全划时代的上海世博会。
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点,指向将来强大中国的时候,有一个原因总结的就是,因为中国实行了立宪,包括梁启超讲的从君主立宪禅让一步就成了大总统的国家,他们认为实现强大国家的路径,将来有一个非常美好前景的中国,路径是通过民主立宪。
他们的思想在1910年代叫做立宪派,是主张在中国进行立宪的。
这个是跟什么词相对应呢,是跟革命派对应的。
如果在座有中学生的就知道,你学过立宪派和革命派。
为什么我们讲到的这些小说都是立宪派的声音,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时候立宪派只有他们的作品才可以在国内合法的流行。
革命派对于未来中国的设想有没有呢?
有!
但是革命派要推翻现成体制的,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没有办法在国内合法的流行。
革命派是不是没有东西在国内流传呢,有,什么呢,就是宣传品。
这种宣传品既然是一种宣传革命的宣传品,它其实就主要的不是靠文学作品来开启民智了,就直接的鼓吹革命,我们看到在国内风行的革命派的出版物,实际上讲革命的。
不需要再讲未来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重要的是讲革命,就直接的鼓动民众起来反对清政府实行革命。
但并不是说革命党人就没有文才,或是说没有情趣,就不写小说了。
他们也写小说,也写文学作品。
他们更多的成分是在海外的留学生,尤其是在日本,当时在日本的学生非常之多,而且他们到日本去很多人也不是学什么技术作为目标,就是搞革命的。
在日本有很多留学生出版的革命期刊,这上面也有文学作品。
我举一个很有趣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剧本,在留学生杂志上面叫《江苏》。
当时日本留学生非常多,每个省的同学彼此联系比较广,以省为范围大致成立团体,还各自出版期刊,江苏的学生出的《江苏》,河南的学生就出了《河南》。
其中《江苏》上面有一个叫做《新中国传奇》的曲本,今天的范畴叫做某一种剧本吧,这个曲本里面塑造了一个人物的灵魂,它不是人,是谭嗣同(的灵魂),大家知道他在1898年就牺牲了,在被杀害的戊戌六君子之一,当然属于康、梁一个派别的,今天的教科书里面叫做改良派。
革命派和改良派是有很大矛盾的,包括孙中山和梁启超曾经也想联合,但是后来发现有很大的矛盾,而且有一点反目成仇的意思。
革命派和改良派当时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有一个“论战”,学过中学教科书的同学就很清楚。
但是革命派眼光里面,有一个人就是谭嗣同不能诋毁,不能因为我们之间的矛盾把谭嗣同诋毁是不明智的,他们骂梁启超、康有为,但是不能诋毁谭嗣同,因为谭嗣同已经牺牲了,而且是一个象征。
他们就在剧本里面说,谭嗣同的魂魄受到了革命风潮感染,就跑来看海上青年编的革命剧《新中国传奇》,这是将实人实事写出来的。
他去看,别人问他,谭嗣同为什么要看革命党人演的戏剧呢,您老是保皇派的魁首啊?
你跟康梁跑到外面去成立的保皇会是一派的,革命派跟你目的不同,你无非就是说秀才造反、三年五载、一笑置之罢了。
谭嗣同的魂魄就说你们有所不知,我的感觉是我以前是不对的,我倡导变法而且愿意为变法牺牲,但是老夫昔日思想幼稚,我的思想糊涂得很,没有突破魔障,我今天醒悟过来了,生为保皇党魁,死做革命雄鬼。
革命党对谭嗣同表达了足够的敬意,因为他肯为中国牺牲,但是有意的把他塑造成转向革命的立场,透过谭嗣同之口表示过去作为一个变法者所做的牺牲远远不如今年的青年革命党人所做的牺牲的,他们直接的为了革命流血。
从这故事里面我们看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革命党人心目中间同样有一个新中国的理想,而且他们在宣传的策略里面,会尽量的把这些值得尊敬的人,转向这样一个新中国的理想上面来。
但是革命党的新中国理想我就不展开讲了,因为我们主要知道一下,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先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未来共和的新中国是什么样的制度,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设想。
革命的过程我不讲了。
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起来,在当时就是新中国,是当时的人的新中国,而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今天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成败讨论非常多,可能之前有跟多的前辈和学者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听过他们的讲座,就知道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辛亥革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我们先不纠缠于阶级或是什么性质上的标准,至少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辛亥革命是一个共和革命,它的一个直接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得中国变成了,从清王朝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家——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翻译起来就是中华共和国,今天的那个台湾的“中华民国”翻译起来的时候就是“中华共和国(英文)”。
革命党人在之前宣传,比如说周戎(音译)他们写革命军宣传的时候,用的就是“中华共和国”这个词。
无论如何,这场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连带的一个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事情,因为这是根据你革命预设的目标确立的。
革命预设了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了就成功了,没有实现就失败了。
我们今天,我很担心我今天的讲座会对很多中学生造成一种混乱,他们考试需要正确答案的,我今天提供的可能不是正确答案。
我们很多教科书里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首先把这个预设成为辛亥革命的目的,当然它没有改变,因此它没有成功。
还有一个意义,就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就说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这一派人没有成功,我们教科书就说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所以就没有成功,这个等一下再讨论。
但是,作为共和革命,把中国从一个王朝体制里面拽出来,变成了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家,这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在英国的《泰晤士报》上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评论(这个不是后来的,是当时的《泰晤士报》上面的评论,说:
天子已经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一些最了解中国情况的人不能不怀疑,在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国家里,自从最遥远的历史早期以来,皇帝就像神一样的统治着他们。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的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
中国,总之就是这个中国,决心要这样做,中国已经高高兴兴地着手做这样伟大的事情,我们衷心希望这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它所切望的进步和稳定的政府。
从帝制转变成为共和制,西方很多国家的人认为共和制度并不是什么很出奇,但是他们都认识到了,对于对方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中国意味着什么?
这个变动是非常大的。
如果看一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以后,舆论上面所反映出来的普通人民的那一种感受,你可以怎么了解呢?
可以到图书馆查当时的报纸,看1912年的报纸,看看当时的人怎么反映的?
他们怎样的把一种新的希望、憧憬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些评论、报道、报纸的副刊甚至文学作品上,一些报道上,还包括报纸上面的广告,当时报纸是横排的,一张版面有大一半都是广告的情况也有,甚至今天很熟悉的一些广告,1911年的报纸上面就可以看到夏士莲的广告。
当时有通过一些广告词反映政治上的变化,广告是商人做的,商人是根据老百姓的心理来做的,从这里面来看,当时中国人对于这种政治上的变化有一种什么样的期待。
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超前思考
1、社会主义(民生主义)
2、训政
辛亥革命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起来以后,在政治上带来这么重要的意义,但是没有解决一个问题,在今天拿出来讨论并形成一个热点的,就是孙中山这些革命党人的表现。
我们检索整个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果仅仅理解成为孙中山领导一些革命党人通过反清的武装斗争取得成功,这大概不大符合历史事实。
我们只能说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在这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牺牲,但如果说辛亥革命就是他们完成的,我们回到事实上看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搞了很多年,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
今天我们来看,在新辛亥革命这一章的时候,会从孙中山写起,这个没有问题。
而且孙中山很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很早就有革命思想。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近代史一定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样的顺序排下来的,这是一个历史逻辑。
但是具体的时间上,辛亥革命运动和戊戌变法并不是这样排的,辛亥革命运动从起源上比戊戌变法还早一点。
戊戌变法1898年,之前兴中会已经有了,而且还牺牲了一个陆浩东,已经在做武装起义,不过没有搞成。
只是按照历史的逻辑,我们要先讲戊戌变法。
孙中山这些人什么时候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力量,比较有规模的进行革命活动呢,有几个关键的节点。
一个是1903年开始出现了革命思想的活跃和那些革命者的一种聚集,主要在海外,在日本。
再一个就是1905年就是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立刻部署各种反清斗争,1905年以后同盟会发起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很大一部分是孙中山直接指挥和领导的,这些孙中山直接指挥和领导的起义,基本上集中在广东、广西、云南这些华南地区。
我们现在在这里觉得现在广东这里已经是国家的中心了,100年前这些还是边陲,孙中山领导的这些边地起义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11年4月份的黄花岗起义,准备的最多,规模最大,牺牲也最大。
黄花岗起义有一个电影,我不知道有没有在国内公开放映,我在马来西亚得到的一个碟,拍得挺好的,《夜.明》,讲孙中山在槟榔屿怎么策划黄花岗起义。
这是在相对中心的一个地方就是广州发动的,孙中山的胜算有多大呢,胜算不多,但他不得不做一次冒险,他这个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爱冒险,明知没有把握,有时候需要冒险,一个是个人的性格使然,第二,不得不做。
他在华侨那边动员的太多了,筹钱也太多了,不得不发动起义,结果是失败的很惨。
这是1911年,但是意义非常巨大,毫无疑问,不仅是100年以后看意义非常巨大,当时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黄花岗起义以后,国内开始对革命党有所了解有所同情。
之前孙中山这些革命党人的活动基本上都在海外,日本、夏威夷,东南亚这些地方,国内实际上是不大知道的,影响是很小的。
立宪派和革命派对立的,国内是立宪派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控制舆论,革命派只能通过一些小册子宣传品,国内的立宪派言论占主流的。
黄花岗起义以后,人民开始了解了,也开始同情,这也跟时事有关。
1911年以后人民对于清王朝普遍的非常不满,这时候有造反的人出来,大家普遍的向着他。
黄花岗起义失败以后,孙中山认为革命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成功,所以他周游列国需求国际资源,他认为要取得成果必须取得国际的援助和资源。
但是孙中山这个判断不大对,因为革命仅仅在半年之后,武昌起义就发生了,再不到半年清王朝就垮台了。
为什么跟他的判断相差这么远呢,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能够把革命完全看成革命党的事情,革命党认为自己的努力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形势在发生变化。
我们看到国内的其他许多力量,他们在发挥着可能比革命党更大的作用。
所以我们看到新军被动用起来了,工人、农民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在保路运动之前已经民变风起了。
戊戌变法之后立宪派也开始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甚至满汉矛盾这时候也已经发展到汉族官僚离心离德了。
这时候革命发挥了一定作用,比如说黄兴回到国内领导革命特别是东南地区的上海、杭州,革命党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样一个革命,在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的一个短暂的时间里面,出现过以孙中山和革命党为主体的政权,这就是南京国民政府,它的基础非常薄弱。
这个时候国家里面比较强有力的人,比较强有力的势力是拥有军权的袁世凯,他在辛亥革命里面也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是说袁世凯去参加了革命,我们不会这样说,但是确实袁世凯因为力量非常强,他对于革命的结局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他起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就必然的过渡给袁世凯,中华民国一建立是以袁世凯这批人掌握了权力为结局的,这是1912年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
从共和的角度来看,袁世凯也是出任临时大总统,是共和制度。
但是袁世凯代表着哪一方面的势力呢,袁世凯是清朝的旧官僚,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