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 三坊七巷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docx
《国宝档案 三坊七巷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宝档案 三坊七巷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宝档案三坊七巷案头上的三坊七巷
国宝档案三坊七巷案头上的三坊七巷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
这是福州人自己选出来的,2007年进行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中,三坊七巷高居榜首,由此足见福州人对三坊七巷的认同与热爱。
在漫长的历史中,坊巷是城市里人们划街而居的基本单元,是士农工商的活动平台。
有人将坊巷比作曾…
中维世纪关于2012年北京安博会的邀请函尊敬的先生/女士:
感谢您及贵公司对中维世纪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厚爱!
就中国整个安防市场而言,安防监控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中维世纪源于对中国安防行业需求的准确把握和行业应用差异的深入了解,历经十余…
个人事迹材料本人是2012级本科财务管理1205班的方瑛成,自上大学以来,在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全面发展,现在就以下几个方面做相应的介绍:
思想情况:
积极上进,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入学以来,…
1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
这是福州人自己选出来的,2007年进行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中,三坊七巷高居榜首,由此足见福州人对三坊七巷的认同与热爱。
在漫长的历史中,坊巷是城市里人们划街而居的基本单元,是士农工商的活动平台。
有人将坊巷比作曾经维系古城生命的经络血脉,这是一点不过分的。
作为八闽的首府,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福州曾经有过的坊巷,何止这屈指可数的十个。
仅南宋梁克家主编的《三山志》中,有名字有来历的坊,就有八十一个,就不用说巷了。
坊巷名字本身,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仅从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郎官巷等雅韵十足的名称上,你就可以想见千百年来,这里的高宅深院中间钟鸣鼎食之家的人文璀灿。
三坊七巷,只是福州诸多坊巷的代表和缩影。
福州人对三坊七巷的钟爱,就是对历史文化的钟爱,也是对城市的钟爱。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十年多来,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没有一个角落不在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拆房盖楼。
许多有着千百年的历史,集族而居的院落消失了,代之以拔地而起,伸向空中的立体花园豪宅。
很长时间以来,和许多福州人相同,我一直担心,在拆拆建建的机器声中,总有一天,曾经繁荣的坊巷,将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
一座到处都是摩天大楼的城市,也许会是一座现
2
代化的城市。
但是,我不能想像,一座彻底没有了坊巷的福州,将成为怎样的一座城市。
好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昌明的盛世。
政治昌明的标志,是政府能够及时而又清晰地感受到百姓心律的脉动。
新世纪初,古城的拆建终于在三坊七巷中止步。
而经过保护修复的三坊七巷,竟神奇般地在2009年的中秋向市民局部开放。
尽管被保护下来的三坊七巷,已如黄公望的那付从火中抢出的《富春山居图》,不再完整,却仍然能够以它那古朴的街姿巷容,完整的明清院宅,深厚的历史遗存,丰富的人文故居,让世人的眼球为之一亮。
论者无不惊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领导造福百姓、德贻子孙的一项善政;是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成功一笔。
明月清风,夜阑人稀,我不止一次独自一人徜徉在这迷人的古坊巷中。
如水的月色,静谧的街巷,高大的院墙,森严的门楼,无不是名师巧构,古意袭人。
每一个中年以上岁数的福州人,或都有自己心中的三坊七巷。
现实骤然将一个新三坊七巷送到眼前,不知为什么,与心中旧有的三坊七巷轮廓痕迹,并不完全相吻合缝。
是因为新三坊七巷街道太整齐,院落太完美,古居旧宅几同新建,以致于使它丢失去了岁月积淀的印痕,还是因为历年的拆建,留下的坊巷院落残缺不全的硬伤(如,光禄坊的刘家大院拆建为新村楼房;郎官巷在东百扩建被截断;衣锦坊已被开发楼盘);或者是因为异地
3
的清迁安置,留下了人去楼空的静寂,使得坊巷间没有了市井生活繁荣和韵味;抑或是因为历史远去,时空不能倒流,人文不能再现的遗憾。
于是,徘徊漫步中,我凝眸沉思,时光在记忆中倒流,空间在想像中错位,许多人物故事在眼前闪动,无数历史碎片在脑海中翻腾,忽而清晰,忽而
朦胧。
我似乎看到了那造形古拙的魏晋古桥,那纵横交错的唐宋闾里,那宅院错落的明清庭院,走出的叱咤风云驾驭时局的人物,但透过千年的历史烟霭,他们个个背影模糊,尽管我使劲开动着记忆的引挚,在脑海中拼命地搜索,也无法一一记清滚滚红尘中,何时掠过他们的寒水雁影,何处留下他们的鸿爪雪泥。
我只能枉叹自己知识的有限,记忆的苍白。
是的,靠记忆去勾沉起历史深处的故事,常常是模糊的和不完整的。
于是,在流连于三坊七巷精美的古建筑格局中,心中不免升起若有所失的惆怅,直到我的案头出现了这本装祯古雅的《三坊七巷志》。
翻开这本志书,如同展开了一条神奇的时空隧道,延着它一路走去看去,三坊七巷各个时代的故景旧貌——庭院园林的建筑样式,生动有趣的民俗风情,血肉鲜活的人物故事,逐渐清晰了起来。
《三坊七巷志》分―建置沿革‖、―坊巷概略‖、―古建筑‖、―坊巷文化‖、―文苑‖和―人物‖六个部分,另外附有近邻朱紫坊和鳌峰坊的记述。
以―古建筑‖为例,其中介绍
4
了四十三处名人故居,二十三处古民居,二十六处寺庙宗祠,十四处花厅园林。
毫不夸张地说,《三坊七巷志》再造了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三坊七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始自己对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建筑的访问之旅。
顺手翻开这本令人心仪的厚书,我不经意碰到的第一个乡贤却是不那么知名的王有龄。
我还能知道王有龄这个人物,纯属偶然。
如果有人对你说,一个穷秀才,年过而立,屡试不中。
父亲虽当过几任府
县官吏,却没有太多的积蓄,见儿子科场不利,尽其所有地为他捐了一个八品虚衔的―盐大使‖。
这当口上,父亲病故,秀才连进京投供补缺的盘缠都没有。
眼看着走投无路,邂逅这个不到二十岁的钱庄小伙计。
钱庄伙计自作主张,将收到的一笔陈年呆帐借给秀才。
秀才因此实现了自己的仕途梦想,从知县、知府,一直当到一省的督抚。
秀才投桃报李,又使钱庄伙计发了大财,成为举国闻名大商人。
你一定认为这是编出来的故事。
但这的确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
这个神奇的钱庄小伙计,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岩;而这个幸运的穷秀才,就是王有龄。
几个月前,我刚刚读了一本台湾作家高阳的历史小说《胡雪岩》,第一册的三十多万字,全部用来讲述他与胡雪岩间早期的这段经历。
高阳的历史小说,素以忠于史实著名。
这一段故事,写得跌宕起伏风生水起,让人嗟叹命运的变化难测,富贵的可遇不可求,感慨福因善
5
报、因缘相续的灵应妙验。
我也曾经怀疑这个王有龄,是不是高阳的虚构人物,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是三坊七巷乡亲中的名人。
《三坊七巷志》中―名人传略‖关于王有龄步入仕途的记述,虽只有二三百字,却与高阳小说相合。
―传略‖中还记述了高阳没有写到的王有龄结局:
1861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杭州,城破前,王有龄朝服云靴,面北自缢于巡抚衙门的后花园。
李秀成敬其忠贞,令军士―收其尸归其丧。
事闻朝廷,予谥‘壮愍’,敕建专祠‖。
子五人均为各部郎中或知府。
而在―古建筑/名人故居‖中,则可以找到塔巷中王有龄的两处故居。
一处是49号,三间五柱三进的明式建筑,是王有龄父亲购的王家老宅,王有龄落魄杭州时,曾经变卖度日。
另
一处53号,是五间五柱三进、前后天井,带有后花园的清式大宅院,规制要比老宅宽阔得多,这当然是王有龄发迹后新建的。
在科举制度下,由科举入仕称为正途,由捐纳等入仕称―异途‖。
按清制,―异途‖出身的,只任地方上的―佐杂‖之官,―非经保举,不得任京官及正印官‖。
象王有龄这样以捐纳的异途出身,升至省抚高官的,是绝少的例外。
宋明两代,当过省部级督抚尚书高官的三坊七巷人并不少见,清代以后就更多了。
《三坊七巷志》的―人物/名门世家‖中,举列了十四个世代簪纓的名门世家,全部是从科举走上仕途。
重文重
6
教知书达礼的传统,使得小小的三坊七巷,地灵人杰,鸾翔凤集,科甲鼎盛,高第毗连。
在这里,一家几代科举连捷的,一门几人同科登第的,绝不少见。
象明代文儒坊的林瀚家族,三代中出了五个尚书八个进士;文儒坊的陈承裘,从祖父陈若霖起,代代进士。
更称奇的是,陈承裘的六个儿子,连登科甲:
除了四子五子六子为举人外,长子陈宝琛,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光绪十六年他的二弟陈宝缙、三弟陈宝璐,陈宝缙的长子陈懋鼎,兄弟子侄三人同科进士,创造了―六子连科‖和―一门三鼎甲‖的科举神话,令人叹为观止。
福清高山叶氏从叶观国那一代迁入文儒坊起,六世中出过十二个进士,八人点了翰林;黄巷郭柏荫则四代七进士八举人;衣锦坊郑鹏程(郑孝胥祖父)家族,四世五进士三翰林十举人。
就是靠了捐纳当了官的王有龄,他的父亲王燮中举前的家贫苦读,也作为三坊七巷的百年佳话,记入《三坊七巷志》中的轶事篇。
而王有龄的五个儿子,除了长子袭父骑都尉之爵为浙江侯补道外,其他四个儿子
也通过科举,官至知府或郎中,其中咸丰九年(1859年),王有龄的次子三子在省城乡试中同榜中举,也传为坊巷中的一时美谈。
明清以科举取士,名登科甲却非易事。
清代全国约一千五百个县州,而三年一次会试的中式进士,不过两百名上下,许多县几年中也难有一名举子中式。
频频创造科举神话的三坊七巷,被人视作文运胜境、科甲福地,那也是名
7
至实归的。
晚清时期,国运渐衰,天下兵氛四起。
小小的三坊七巷中又出现了不少书生投笔从戎、甚至典兵挂帅的佳话。
住在宫巷,中过进士点过翰林的沈葆祯,在担任江西广信府知府时,也有过与王有龄相似的被太平军围困的经历。
但他在夫人的帮助下,化险为夷。
沈葆祯的夫人就是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
咸丰六年(1856年),广信城陷太平军的重围,沈葆祯夫人林普晴临危不乱,刺血作书,向时任清军浙江玉山总兵的表兄饶廷选(其母为林则徐胞妹)求援。
在城外筹饷的沈葆祯闻讯后毅然飞骑归城,组织军民顽强抵抗。
夫妻俩坚持到饶廷选的援军到来,合力击退太平军,解了一城之危。
沈葆祯因为此战被曾国藩荐举为江西巡抚。
同治四年(1866年),丁忧在籍的沈葆祯在闽浙总督左宗裳的保举下,再次走出三坊七巷,出任福州船政大臣,创建了当时远东最大的军舰制造基地——马尾船厂和中国第一所接受外来科学技术、引进外国教学人才、采用新式教学方法的海军指挥技术学校——马尾船政学堂。
1874年,日本海陆军出动舰队占领台湾,沈葆祯率领着他的年轻弟子,带着各地调集的精兵,驾驶着自己造的十来艘军舰,
渡海而去,赶走了日本人,第一次展示了大清海军的雄威。
因为船政的关系,福州成为中国海军的摇蓝。
后来的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一期的严复参与创办;江南水师学堂,
8
船政一期的蒋超英和沈葆祯儿子沈渝庆参与创办。
用李鸿章的话―闽堂是(海军的)开山之祖~晚清至民国,从福州走出了几十个海军将军,仅上将就有十几名之多。
使得地处边隅的一个省城,居然左右了一个军种的发展。
仅仅在三坊七巷一带,可以找到故居的海军上将就有六个。
他们是清末的海军提督(相当于上将)叶祖圭(船政一期,住杨桥巷),从清末南北水师提督一直当到民国海军总司令,三次出任海军总长,并在1920年被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任命为代理总理的萨镇冰(船政二期,住黄巷),有袁世凯最信任的海军总长刘冠雄(船政四期,住宫巷),有北洋政府的海军总司令蓝建枢(船政三期,住吉庇巷),有北洋政府的海军总司令兼代总理的杜锡圭(江南水师学堂,住道山路),有抗战时期长江保卫战的总指挥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江南水师学堂四期,文儒坊)。
从1874年驱逐日本海陆军强占台湾开始,三坊七巷的船政弟子及其后人,参加了此间中国所有的重大海战和重大历史事件,到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1896年的戊戍变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断处血斑斑~三坊七巷中走出的福州人,在治世中修身立德,辅政治国,努力增加君国百姓的福祉;在乱世中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不避个人的生死祸福。
他们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披肝沥胆,歌哭笑吟,用他们
9
的青春鲜血甚至生命,向世人
证明着福州人既儒雅尚文,又勇于担当的人文品格。
《三坊七巷志》内的―人物篇‖中,立传人物283人,明以前44人,清代45人,近现代184人。
每个人的事迹,都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史书~
对于三坊七巷往昔的风俗人情有兴趣的人们,《三坊七巷志》中的―文苑篇‖是不能不读的。
这里的诗赋文章不仅留下了文人酬唱的风流雅韵,也记录了不同时期三坊七巷的风情面貌。
甲午海战时,著名作家谢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在来远舰上担任军官。
冰心散文《我的故乡》就留下了海战波及三坊七巷民间生活的记述:
甲午战争爆发后,因为海军里福州人很多,阵亡的也不少,因此我们住在这条街上,今天是这家糊上了白纸的门联,明天又是那家糊上白纸门联。
母亲感到这副白纸门联,总有一天会糊到我们家的门上~她悄悄地买了一盒鸦片烟膏,藏在身上,准备一旦得到父亲阵亡的消息,就服毒自尽。
祖父看到了母亲沉默而悲哀的神情,就让我的两个堂姐姐,日夜守在母亲身旁。
家里人还到庙里去替母亲求签,签上的话是:
筵已散,堂中寂寞恐难堪,若要重欢,除是一轮月上。
母亲半信半疑地把签纸收了起来。
过了些日子,果然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听到有人敲门,母亲急忙去开门时,月光下看见了辗转归来的父亲~母亲说:
―那时你父亲的脸,才有
10
两个指头那么宽。
‖而台湾作家华严《郎官巷里的童年》,则记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坊巷的大宅院中寿庆活动的热闹场面:
外祖母(注:
华严外祖母陈芷芳是溥仪老师陈宝琛之妹,外祖父是台湾富商板桥林家的长子林尔康)的生日是农历闰五月十五日,每年五月来临,杨桥巷一连三进的大宅
第整顿装潢,焕然一新;张灯结彩,满目辉煌。
先由鼓山涌泉寺圣恩法师主持礼佛拜斗。
接着第一进大天井中树起大银幕放映电影,那是胡蝶、阮玲玉、王人美的时代,我记得放过的有《白云塔》、《渔光曲》。
……第二进天井中搭了戏台,演的是闽剧,那时有个最有名的花旦叫林芝芳,演着《紫玉钗》《玉堂春》和管家婆婆最爱看的《梁山泊祝英台》……
《三坊七巷志》收录了不少轶事琐闻,这一类故事,通常不见于正史,却给了读者一个观察坊巷市井生活的独特视觉。
或许是少时读《儒林外史》,受到范进中举前后境况如别天壤的影响,我总以为古人一旦名登金榜,全家都会鸡犬升天。
一则‖萧孺人黄巷倒桶‖的故事,纠正了我看法上的偏差:
北郊新店黄光厚,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出任广东临高知县。
他的元配当上孺人,仍在乡下务农,并经常进城―倒桶‖。
这天清晨,她和其他农妇到黄巷的黄光厚同科进士于君彦门前倒桶。
由于说话大声,引起了于府婢女的斥责:
―这么大
11
声,把我家孺人吵醒了,你们担当得起么,‖萧孺人不以为然,随口应道:
―孺人有什么了不起,‖于府奴婢以为倒桶嫂侮辱主母,吵了起来了。
于君彦起得早,听到声音,便责备婢女,不该对劳动者无礼。
细问情由,方知萧孺人是同年黄光厚的妻子,益感失敬,连忙赔礼不迭。
弥足珍贵的是,这本志书中收录了数百幅与三坊七巷建筑人物相关的图、画和老照片,包括宋至清的福州城区图,晋子城、唐罗城、梁外城、宋外城、明城池,清光绪六年的府城图,直至三坊七巷修复
后的鸟瞰图,让人看到漫长的时空演变中三坊七巷旧貌新颜的发展变迁。
门楼斗拱、照壁粉墙、院堂天井、花园假山,一场对古建筑的及时保护修复,从建筑学的视觉层面上,复活了现代都市中的三坊七巷;坊巷概略、人物故事、诗词文赋、轶事趣闻,几个文人学者书斋内外的辛勤笔耕编缀,则从文化、历史、精神和人文品格等多维时空上,进一步复活了人们记忆中的三坊七巷。
现实中与志书上的两个三坊七巷相得益彰,使人们怀旧和想像的翅膀,有了可以尽情腾挪的空间。
三坊七巷人早就走出三坊七巷撒遍海峡两岸全球各地。
有了这两座三坊七巷,全球各地闽裔华人记忆追思中的三坊七巷,以及三坊七巷的人文精神,也就有了可以长生的根系。
12
作者:
三乐斋主
坊巷介绍
三坊七巷鸟瞰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中轴线南街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北邻杨桥路。
其中:
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
三坊七巷自从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旭、林纾、沈葆桢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
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尤以文儒、光禄两坊和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五巷保存较为完整,涵盖有登记在册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宫巷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吉庇巷谢家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被誉为―明清建筑
13
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由许多类似的传统居住建筑,按一定空间秩序组合而成的―有机体‖。
这种―肌理‖特征形成了这个传统街区的基本空间格局。
―三坊七巷‖保留了较为完整街区格局、保存有
众多古建筑,这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是仅有的,堪称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从现状中仍可清晰地看出―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以东西走向的―三坊‖、―七巷‖等巷道与南后街等南北走向的巷道,共同构成了―井字形‖街区的支脉体系,每个居住建筑单元的主入口一般都在东西走向的坊巷上。
这些特征体现了―三坊七巷‖格局源于中国传统的―里坊‖制度。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不仅建筑内部空间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而且它的巷道空间同样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经实地测量,坊巷的最宽处约为7米,最窄处约为1.2米,巷道两侧墙体最高处约为9米,最矮处约为3米,这种小尺度巷道空间为街坊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与现代城市道路空间相比能给人一种古朴感和安全感。
福州地处亚热带,四周环山,为盆地构造。
夏季潮湿、炎热,冬季阴冷。
独特的气候条件促使建筑必须具有良好的遮阳、通风、隔热、保温的居住空间。
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天井在尺度上一般都比较狭小,高宽比多为1:
3–1:
1,这种
14
尺度对层高较高、檐口较深的单层木构居住建筑来说,有利于采光和采阳。
同时,多进院落的纵深布局,通过若干个天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道等,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湿、纳凉功能。
在冬季,将各进的层层户门闭合,就可以挡住室外寒流的侵入,围合在厚实墙体内的小尺度天井空间又可减少室温的流失,从而使居住环境冬暖夏凉。
单体建筑在空间
形式上有二三进、四五进不等,几乎都呈南北(或北南)走向的平面布局。
每个居住建筑单元相邻接的墙体都有一道鞍式山墙或隔院围墙,在总体空间构成了一道道南北走向、形态相近、协调优美、连续律动的波浪式山墙。
它们与青灰色的小青瓦屋顶、白粉墙、青石板铺就的曲折变化的巷道共同构成―三坊七巷‖传统街区的空间特征。
这是一种有机的、生态的结构,是―三坊七巷‖独有的、美妙的空间形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
―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南北或北南)轴线布置。
正座为传统中罱对称的平面布局,与国内其它地区跨院灵活变化的平面布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正座(二三进)空间序列依次为:
入口(六扇门、十扇门或墙门)、门头房、插屏门、前厅天井(两侧披榭或三面环廊)、正厅(面阔三至五间、少数七间,进深五至七柱、个别九柱,分前后厅)、两侧厢房,中厅天井(四周敞廊,或中连覆龟亭)、
15
侧为厨房、杂屋,后厅(两侧厢房)、后天井、后廊(或设倒朝房)。
花厅以跨院为主,由园林构筑(庭院)、书房组成。
严谨对称的主座建筑与灵活变化的园林式花厅建筑,形成了对比。
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多以穿斗式木构梁架为主要承重构件,它为建筑的内部提供了通透、宽敞、灵活的空间,在主要敞厅位置时有采用―减柱造法‖以获得较大空间。
柱础均为石质(花岗石或青石)雕花打造,形式多样,既美观又有利木柱底部防潮、防蛀。
厚实的土筑―马鞍形‖山墙起伏变化大,形象巍峨,线条优美,别具一格,具有防盗、保温、隔热、隔声、防火等多重功能。
土筑构
件主要以粘土和碎瓷、瓦砾等为主要材料夯筑而成。
内外表面饰以白粉灰面。
墙基以抗雨水侵蚀性强的花岗岩毛石垫砌,顶部双坡―龙脊‖盖瓦。
主入口两侧鞍式山墙端部(也称凤嘴飞檐、马头墙)起翘颇高,具有强烈向前的动势。
其端部塑以精美的花鸟走兽雕饰,形态极其优美而富有特色。
这种曲线山墙的形态也是福州地区居住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屋面及入口的门罩坡檐均为小青瓦屋面构造,用材简朴、大方。
―青瓦粉墙木构架‖,加上条石铺成的环廊、天井,构成了明、清以来福州传统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重要特
16
色。
室内外空间中的程式雕饰构件、线条,如窗花、隔扇、插拱、雀替、挂落、悬钟、轩廊卷棚雕花、托架、斗拱、额枋、青石柱础、各式灰塑、墙头彩绘等,用料考究、雕工精湛,充分显示古时福州工匠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
这些花饰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造型的细部,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有许多与构件的结构性能巧妙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良好效果。
这些细部装饰在形象、比例、尺度、处理手法等方面都体现出建筑和居住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
说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细部处理蕴藏着极其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与现代住宅中流行的仿―欧式‖做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为准则,以―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为指
导,按照―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织实施。
第一,从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角度划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物的保护修复。
依法保护好街区现存的建筑空间格局、坊巷结构等,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国家、省、
17
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修复和展示;
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
充分发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戏剧、曲艺、习俗、人文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街区历史风貌的修建保护。
修复历史街区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区内不协调建筑;
四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对街区内给排水、供电、供气、安防、通讯、道路、河道进行整治,将现代化的设施通过地下入户;五是住户的搬迁安置。
对保护街区内人口进行合理疏散和妥善安置。
第二,在规划方面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点突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历史环境规划及风貌的保护,即依法保护好街区内现存的空间格局、坊巷结构等,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修复、展示。
二是充分发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内涵,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和手段,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戏剧、曲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
三是采用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分期分批,按照―镶牙模式‖进行微循环式的渐进更新,改善基础设
18
施,控制建筑密度,降低人口规模,优化人居环境。
四是将澳门路西片区、隆普营、安泰河(统称三坊七巷风貌协调区)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按照―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山、河、轴、坊四位一体的保护理念‖的思路进行设计,凸显山体、水体、街坊之间的紧密联系。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
这是福州人自己选出来的,2007年进行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中,三坊七巷高居榜首,由此足见福州人对三坊七巷的认同与热爱。
在漫长的历史中,坊巷是城市里人们划街而居的基本单元,是士农工商的活动平台。
有人将坊巷比作曾…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