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971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docx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123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莘县张寨镇苏村小学

一、开展的活动

案例:

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开发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构建和形成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研究寻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等,把学生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2、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

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标:

1、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

所谓“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验中注意了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的体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往往记得最牢。

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简便算法“378+98=378+100-2”中,原来是加法,为何要减2呢学生很难理解。

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市场交易事实:

“妈妈买上衣要378元,买一条裙子要98元,现在她—共要付多少元”让学生表演交易活动。

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真正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了创新的意识。

  

2、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让学生学有所用。

因此,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我们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能力。

例如:

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去问高明得多。

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不足为奇,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电脑、数码相机、摄象机了,而且有的家庭拥有的数量还不止是一台。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在情景的一种状态。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面,画面、实物等,从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是学生自觉兴奋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

请每个学生猜一猜:

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

那一包洗衣粉、盐估计又有多重呢?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

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论指出: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

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

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

授课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

通过交流,孩子们都能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又分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再思考、再分析。

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这堂课,教师把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己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关系,都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自主的体验中,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主要形式有:

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等。

例如:

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

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

”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顾及甚少,这种情境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

近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

我在教学中也作了尝试,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提出中心问题

师:

请同学们选择,哪条线路最先到达塘头。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

这样的导入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谈起,给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现实背景,从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良好。

2、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生都知道要学数学,而且要学好数学,但是,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

他就不知道了,认为那是将来上班工作以后的事。

其实“学数学”与“用数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

(1)提供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课前都做了调查是吗?

谁来说说,你们家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板书:

0个、1个、2个……与学生达成共识后选用2个,并板演:

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

师:

(出示图片:

一座居民楼,有4个单元。

)这是老师所住的居民楼,从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

这座居民楼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

(2)提出中心问题。

依据课前调查和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这座居民楼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从而得到一道完整的连乘应用题:

一座楼房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

这座楼所有家庭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和中心问题,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连乘应用题,变成一道乐于探索,兴趣浓厚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认知冲突,同时给了学生探索、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

这个行为与背景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

第二,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

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又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

(1)提供问题情境

据气象局统计,舟山市今年三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1℃。

据《舟山日报》报道,2005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

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6平方米。

师:

像“平均气温11℃”、“平均寿命71岁”、“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都是平均数(板书:

平均数)师:

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平均数?

(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收入、平均年龄。

(2)提出中心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接来研究平均数。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什么叫平均数?

怎样求平均数?

平均数什么用?

……)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

正如上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听到和看到的“平均气温”、“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引入,这样向学生提供了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接触平均数,对平均数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激活,学生对平均数就不觉得陌生了,也能举出许多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

这样的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理念。

二、存在的困惑

眼下很多教学模式都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环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学习者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

即:

(1)激活已有经验;

(2)展示知识技能;(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而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生活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如何落实上述要求,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关注学生就成了需要我们着重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A、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封闭,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差。

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

”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C、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D、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以至“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当今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的研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