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1752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6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docx

江苏银行笔试考点

江苏银行概况

公司名称江苏银行(JSCB)

外文名称BANKOFJIANGSU

总部地点南京

成立时间2007年1月24日

公司性质股份制商业银行

注册资金103.9亿元

 江苏银行是在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盐城、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创了地方法人银行改革的新模式。

江苏银行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是江苏省唯一一家省属地方法人银行。

(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截至2015.6,资产总额12177亿元,业务规模居国内银行18位、城商行第3位。

江苏银行“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排名19名。

1.使命

江苏银行秉承“融创美好生活”的使命,致力于建设特色化、智慧化、综合化、国际化的一流商业银行。

目前,江苏银行有营业机构527多家,其中,省内下辖12家分行,在南京地区拥有23个营业网点,在省外开设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4家分行。

作为主发起人,设立了江苏丹阳保得村镇银行。

全行现有员工1.3万余人。

在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出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中,江苏银行排名逐年提升,2015年排名第136位,较上年提升17位,在国内商业银行中居第17位。

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银行”“最佳创新中小银行”、“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十佳机构”、“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荣誉表彰。

2.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核心体系

企业使命:

让客户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

企业愿景:

建设富有特色、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一流商业银行

核心价值观:

融心创业、融智创新、融行创优

(二)品牌主张

融你我融无限

对内通过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人价值,从而融聚全行员工的信念、力量和智慧,激发无限潜能,加快创新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对外通过尊重每一位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努力为所有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创造无限价值,回报社会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最终实现江苏银行与客户共同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共创无限美好的未来!

刘骏

1.使命

江苏银行秉承“融创美好生活”的使命

2.巴塞尔协议

3.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行业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新机遇

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基准利率的决定方式,通过有序推进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将逐渐放宽目前受到央行管制的基准利率范围,并最终建立完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与传导体系。

在稳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既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

1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自由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

2增加了商业银行主动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手段。

3推动了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模式的转变,扩大了商业银行发展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的范围。

4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以市场化的利率为基础的内部收益率曲线,银行可以将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2.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已习惯的利率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1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利差收窄,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政策上要做出根本性的调整。

2利率市场化把定价权交给了银行,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利率市场化还加大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水平,利率风险的扩大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对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4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和结构也产生影响。

5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促使商业银行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发展中间业务并加强综合化经营,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着更复杂的风险水平。

利率市场化影响一:

影响资产负债结构,给资本管理带来风险

二:

使得商业银行遭受利率风险

三:

带来的信用风险

四:

带来同业恶意竞争风险

五:

带来银行综合化经营转型风险

5.双降对银行的影响

(“双降”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

)此次调整对银行总体影响偏负面。

尽管是对称降息,但由于活期存款利率未变,银行息差收窄。

降准有利于改善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对银行息差有利,但在目前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效果较为有限。

在当前流动性较为宽松的情况下,由于之前多数银行并没有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此次完全放开后存款利率不会普遍大幅上浮。

长期看,银行需要从提高存贷款定价能力、风险定价能力、优化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来等加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至于年内是否还会再次降息,连平认为可能性较小,但降准仍有可能。

考虑到存贷款定价是缓慢进行的,此次降息对今年稳增长的效果并不大,对稳定明年经济运行作用更大;再考虑到存款利率上限已经完全放开,自去年末以来的降息和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同步推进的节奏将暂缓,年内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鉴于当前准备金率水平依然加高,外汇占款总体仍较低迷,年内有再次降准的可能。

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双降”的实施,将推动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自1996年起,央行共进行了14次“双降”,今年就占了5次,随着降准降息的推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惨烈。

存贷款连续降准,存款利率上下限放开,使金融同业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又加剧了这种分化。

随着资本市场争夺成本的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缩水,势必有一部分竞争力强的银行脱离实体资本市场,成为高端资本市场的消费者,而大多数的中小商业银行将陷入低端资本争夺的轮回“怪圈”,沦为“资本”银行的打工者,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6.双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在23日晚上,央行宣布了“双降”,同时也指出对于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宣告了我国利率管制时代的结束,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

针对这一相应的改进,个人认为,短期内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从长远角度关注,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

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进行放贷以及投资,通过吸收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差获取收益,这一相应的政策从银行盈利这一方面上看,个人观点是不利的。

首先,降息是有利于增加企业贷款数额,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在银行角度上看,这一相应策略是减少了银行这一方面的收入,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是不利的。

而吸收存款方面,对于存款利率不设上限,将有可能造成两个结果,第一个就是各银行达成协议,在贷款低利息的同时,存款也低利息。

还有一种结果就是各银行形成竞争,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行利率提升,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普通的储蓄者是有利的。

但在银行保证一定盈利水平的同时,应注意好这一政策可能会给银行造成坏账的风险。

在贷款利息降低影响下,会有很多企业选择贷款来改善自身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也是国家这一政策的目的。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点,就是现在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一些企业由于经营决策的失误或者管理等问题使得企业最终还是面临倒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还债能力,也就容易造成银行坏账。

而尤其咱们要说一下,就是“双降”对于楼市的影响,有相关人士表示,虽然央行的每一次降息看似跟楼市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大家心照不宣,每一次新政策出台,开发商就比较活跃,能够看出政策的出台与楼市的刺激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

这主要是与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模式以及人们的习惯有关,但是这一次我们看到,在“双降”之后,房价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现在能够看出楼市和前期的状况已经出现了不同。

而在楼市热逐渐消退之后,我觉得商业银行也应注意房地产商的贷款以及还款情况。

以免发生因市场环境引起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短期内虽说对于商业银行盈利影响是比较有限的,但从个人角度关注,这对于后期的存贷款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P2P,所以商业银行应进行重视,同时各金融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注意好经营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市场发展。

4.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挑战

首先要明确的是: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而非对金融本质上的创新。

金融行业本来就是极具互联网机会的行业。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之间的谁能更胜一筹,主要还是在于谁能更有效的发挥金融的基本功能。

从机构视角来看,在这场博弈中、在金融市场的每一个细分领域中,谁的动作快一步、谁能抢占先机、谁更好的发挥了上面所说金融的基本功能,谁就更能迎合民间资本的融资需求。

而从功能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虽然冲击了传统金融,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不会存在绝对的胜负,二者将会逐渐融合,互为补充。

尤其是对传统金融来讲,将会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二者共同形成新的金融体系。

具体如何去做以应对挑战,也谈两点。

一、打破思维定势-主动拥抱互联网

二、变革,需从内部开始

1、互联网金融团队建设和思维培养

2、整合的系统资源和客户数据

3、在管理和激励政策上对创新的认可

4、数据分析与运营监测能力的提升

5、营销理念的转变和用户体验的重视

网络整理

1.货币政策下降

2.银行利润率下降,以平安银行威力,说资本充足率离监管不远,国家出台政策允许民间资本进如银行,利率市场化,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良贷款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两三个行业。

3.1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你对银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

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

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

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

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是客户数据脱媒和信息脱媒,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服务能力降低。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商业银行将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供全新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丰富客户全景视图,挖掘既有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管理精确度,研究预测市场营销效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具体体现为:

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大数据对银行意味着巨大商机,运用大数据可以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那些善于利用数据分析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银行对客户行为习惯和偏好进行分类汇总,提炼出客户需求信息,将即时或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客户;优化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以合适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客户自主定制服务,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

大数据时代,对知识的占有意味着从对历史的了解,转变为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银行不需要见面就可以全面了解客户和员工,将打破客户传统的消费、理财等金融行为和员工固化的操作、思考及服务行为模式,以数据分析引导客户更为理性的金融需求和行为,激发员工服务创造力,进而促进银行发展。

如通过网点、社交媒体和网络,银行有条件及时搜集来自各个渠道、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加以整合,及时了解客户对产品、服务、定价或政策调整的反应,并及时知晓员工的真实情绪。

当客户的反应对银行有利,银行可以积极介入,实现更好的营销和服务;当客户的反应对银行不利,银行也能及时发觉并妥善处理,对员工的动向也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引导。

三是指导银行打破固有经营模式。

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发展,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兴起,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和云计算广泛应用,在为银行创造全新客户接触渠道的同时,构建起了全新的虚拟客户信息体系,打破了银行固有经营模式。

银行得以运用来自网点、PC、移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渠道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海量数据,通过高效信息分析不断调整自身改革战略,在可承受范围内适时调整自身风险偏好,随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结构,从而创造先发竞争优势。

通过层层交织的数据网络,编织出各种信息链条最终将客户、员工与银行串成一个完整有机体,在这张严密的信息网络中,智慧创造价值,智慧促进发展,智慧推动变革。

在大数据支持下,未来银行的形象可以描绘为这样一张蓝图:

有整合完整的客户行为数据,充分了解客户消费和投融资偏好,能够据以实时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服务。

当客户走入银行,轻轻点击触摸屏,银行可以根据指纹等生物信息快速识别其身份,并通过客户交易及消费行为记录、收入情况、各种贷款及固定还款情况推测客户可能要实现的交易需求。

同时将客户的基本特征与大数据分析结果比对,推测客户可能的风险承受能力平均值及倾向性理财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款适合其性格及消费习惯的个性理财产品,并配套产品服务推介。

让每一位客户感觉到其享受服务的专属性,不再为每天接收大量无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发售信息而备感头痛。

方向之二移动为主、多渠道无缝衔接的银行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成就了“互联”的扁平世界,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可移动设备、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APP等各类创新,正促使我们加速从“互联”世界迈向基于移动互联的“超互联”世界。

随着传统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携手合作,移动金融领域加速崛起,银行业进入了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重构社会生活方式,也终将改变银行经营运作模式:

智能银行+APP已经深入现代生活,90后、00后视之为生活常态,银行客户越来越把通过各类新科技使用银行服务视为理所当然,银行业务也像水、电、煤气一样通过科技手段提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冲击和科技创新的扩散效应推动着银行客户行为发生改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的最高层次需求。

科技创新使银行客户评估时间、设定预期目标和看待自我等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更容易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例如,新的沟通模式使客户对时间的认识改变,由工作日的定时服务变为7x24小时无间断实时服务,客户主体地位彰显;无需行员协助完成交易,客户能从中得到传统互动模式所没有的主控感和成就感;社区式银行使客户归属感得到满足,通过在银行的行为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等等。

而很多传统业务需要客户到银行网点办理,感觉主动权在银行而不在自己,会让人产生一定的无力感甚至无助感。

根据麦肯锡对亚洲客户的调查,客户对主动性、可控性的重视甚至高于对价格的重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日渐普及是促成银行客户行为改变的另一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创新技术扩散速度越来越快,电话为50年,电视为22-25年,手机和PC为12-14年,互联网为7年,苹果产品为3年,FACEBOOK仅用2年,现在流行产品往往只需要数月时间。

如果银行创新和改善客户体验的速度跟不上客户采用新科技的速度,就会陷入劣势,甚至可能因为中介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创新而流失客源。

银行供给与消费者需求间的巨大鸿沟正在被支付宝、P2P借贷平台、余额宝等更灵活的竞争对手快速填满,将“我们是银行”、“金融业管制很严”、“系统及作业流程老旧无法配合”作为阻碍创新的借口已经行不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客户行为受技术影响分四个阶段:

1.网络和通讯媒介影响。

客户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在方便的时间使用自己的钱,到银行柜台的必要性锐减。

近10年,美国银行临柜交易比例从50%-60%骤减至5%,而用网络、客服中心、ATM进行交易已达95%,这一趋势在中国银行业也越来越明显。

2.荧屏和智能手机普及。

客户使用手机方式快速改变,手机可实现的应用日益复杂,移动互联对各行业的颠覆性影响开始出现,银行远程服务向智能手机终端转移。

目前,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54%,而美国为69%。

3.移动钱包(无卡、无现金)出现。

移动钱包将智能手机与信用卡/储蓄卡整合,使移动支付交易比例大幅提高,客户现金需求大幅萎缩。

目前,中国手机银行客户已达到一定规模,随着移动钱包业务发展,手机可能成为很大一批客户的账户,加之余额宝、京东白条、公交卡、预付卡等移动支付方式推陈出新,对基本银行账户的竞争将开展,银行与其账户脱钩可能颠覆金融服务产业。

4.人人是银行的概念得以实现。

通过各种移动设备,银行服务无时无处不在,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客户可以用最佳方式使用银行业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银行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地域的移动。

无论你在世界哪个角落,银行都在你身边。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地域间的距离似乎在无形中不断缩短,公司或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拓宽了活动范围,国内城市间的移动已是常事,国家间的移动也越来越频繁,或工作,或旅游,或学习,我们总希望熟悉的金融环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一起移动。

未来银行必须跟上甚至引领这种变化,使城市间、国家间的服务实现快速反应,国内外一体化,本外币一体化,才能全面满足客户需求。

第二是时空的移动。

利用客户生命周期视图实现对客户的三维立体式管理。

如果说建立客户统一视图是二维管理,那么建立客户生命周期视图才真正实现了三维管理。

从一个人出生到消亡,一个企业创始到蓬勃发展,会遇到怎样的时间节点,每个时间节点需要与银行发生什么样的关系,银行可以通过现有客户建立这样一条脉络(模型),据此为新客户或者尚未到达某个时间节点的客户提供帮助。

如,为创业人士提供交流平台,并用创业成功的案例帮助其成长;为刚参加工作的客户提供住房贷款、信用卡等产品;在客户离世时为其子女提供墓地贷款。

甚至在客户未到达或者刚到那个时间节点,客户尚未清晰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什么时,银行是帮助他步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朋友。

第三是渠道的移动。

任何渠道都只是接触客户的媒介,未来银行应该是触手可及的。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将生活所需的一切都装在口袋里已经近在眼前。

网点就像酒店大堂一样,总有一天会从我们身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电话、视频、指纹、人脸等电子化识别方式。

移动支付、移动贷款、移动理财,不再需要到网点提供繁琐的证明和抵押材料,因为这些都可以从银行系统中获取,未来银行需要做的只是为不同客户匹配不同产品和额度。

移动互联网快速改变银行,未来银行将形成以网银支付为基础,移动支付为主力,网点、电话支付、自助终端、微信银行等多种渠道为辅助,多渠道无缝衔接的银行。

与此同时,我们要注重传统网点的转型,网点在服务传统客户(那些不愿意使用网络和手机银行服务的客户)外,还要更多承担宣传、提升用户线下体验的职能。

银行通过各种渠道提供一致的服务,客户也在不同渠道体验到一样的服务。

方向之三专业、智能的银行

专业化银行是指在金融市场竞争中,将某一特殊金融服务从传统银行价值链分离,通过专业化服务和风险控制,降低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并凭借在细分领域的优势积累获得生存、发展和超越空间,有效避免过度竞争下的价格战与风险边界拓展,最终实现更高资本回报和更快业务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化和全球化推进,金融创新速度加快,金融产业链被重新分解和再造。

在此过程中多种专业化银行营运而生:

信用卡和应收账款证券化创新,使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从传统银行链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专业化信用卡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运通公司;而抵押贷款证券化诞生将房地产贷款从传统银行价值链中分离,出现了专业化抵押贷款担保银行、专业化抵押贷款零售银行、专业化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此外还有专业化教育贷款银行、专业化服务于金融机构的清算行、专业化发放汽车贷款公司、专业化中长期项目贷款银行、专业化船舶融资行和专业化金融产品分销商等,现代金融体系功能已经被分化为多个专业化领域(见图1)。

未来银行将致力于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和体验,增加客户黏性。

从美国等成熟市场发展经历看,只有少数银行走向“大而全”,更多银行走向了地区化或专业化。

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冲击下,面对海量存量客户和潜在客户,面对同质化竞争,综合性银行的专业化发展应重点立足规模和资本优势,致力于提供整套金融解决方案,包括财务战略和管理、税务规划、内控合规计划、员工福利薪酬计划、供应链管理计划等,增加客户黏性。

同时,寻找并购专业化银行机会,最终成为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并购基础上的现代全能银行。

专业化服务也是商业银行提升效率和防止过度竞争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未来银行价值增长点之一。

随着利率逐步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新利润增长点,专业化服务有望为中间业务收入做出较大贡献。

无论是依赖于专业化体验的个人客户,还是依赖于专业战略和计划的对公客户,都是银行咨询服务潜在客户,为银行利润结构转型带来动力。

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变化为例,从2007年的12.43%快速上升到2014年9月末的25.26%,增幅超过一倍,未来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未来,专业化服务达到一定程度的银行必将是更加智慧和智能的银行。

“智慧”指更透彻的感应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洞察,可以从三个层次考量:

首先是卓越的客户体验,无论是在实体网点或是虚拟网络操作,当客户能够快捷、成本低廉(时间成本、财务成本、机会成本都会纳入考量的范围内)的享受其当下所需服务即可谓“智慧”体验成功。

其次是银行内部员工体验,高效简便的操作能够带来更多价值创造(经济价值、精神层次的满足感及幸福指数),即可谓员工“智慧”达成。

三是银行风险与收益平衡,银行自身用更少成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费用消耗)经营适当的风险给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即可谓银行“智慧”晋升。

智能银行除了智慧的特征外,更加强调按照获得洞察进行行动,包括即时为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快速调整业务结构等。

智能银行的构建贯穿银行前中后台,通过前中后台业务流程整合和自动化、渠道整合、客户洞察等方式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业务,以及优化且高效的流程助力更智慧的业务决策。

为此,前台需要通过新兴技术和工具来实现更方便、更全面的客户信息获取,以敏锐的洞察来了解客户的需求;银行中后台也需要通过业务流程整合、优化与创新来保证服务的高效性以及客户良好的服务体验。

此外,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集成式的风险管理,并建设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来快速灵活地响应和支持业务的变化,以确保转型的成功。

方向之四跨界的银行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已经很难对企业或者品牌清楚界定其属性,跨界经营成为潮流和趋势。

跨界银行就是银行依据不同产业、产品、环境、偏好的消费者拥有的共性、联系的消费特征,把一些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要素进行渗透、融合与延展,通过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