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616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docx

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

2019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精题测训: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和用法

一级测试

1、(2018·广东省肇庆市高三模拟)以下各句,句式与“被不我虞”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沛公安在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解析:

选B。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C.介宾短语后置;D.省略句,介宾省略。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解析:

选A。

形容词作动词,其余为形容词作名词。

3、以下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解析:

选B。

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④籍吏民,封府库⑤乃遂收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A、①②⑤/③④/⑥⑦B、①③④/②⑤/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D、③⑥/⑤⑦/①②④

解析:

选B。

①③④名词做动词;②⑤名词作状语;⑥⑦使动。

5、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解析:

选B。

“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6、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解析:

选B。

都表被动。

A.前句表被动,后句解作“我”;C.前句解作“我”,后句表被动;D.前句表被动,后句解作“遭遇、遭受”。

7、以下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⑦子何恃而往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解析:

选D。

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2)题。

六载十月,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忠嗣上言:

“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无,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

”帝意不快。

将军董延光自请将兵取石城堡,帝命忠嗣分兵助之。

忠嗣不得已奉诏,而不尽副延光所欲,延光怨之。

李光弼乃言于忠嗣曰:

“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何以知之?

今以数万之众授之,而不立重赏,士卒安肯为之尽力乎!

然此天子意也,彼无功,必归罪于大夫。

大夫军府充盈,何爱数万缎帛不以杜其馋口乎!

”忠嗣曰:

“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今受责天子,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其次不过黔中上佐。

忠嗣岂以数万人命易一官乎!

”延光过期不克,言忠嗣沮挠军计。

帝怒,李林甫因使人诬告忠嗣,敕征入朝,贬汉阳太守。

八载,帝使哥舒翰攻石城堡,拔之。

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忠嗣言。

(1)指出下面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

A、今顿兵(于)其下,杀数万人不能克

B、今受责(于)天子

C、(帝)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归宿卫

D、敕征(之)入朝,贬汉阳太守

解析:

选C。

省略成分是“余”。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大夫以爱士之故,不欲成延光之功,虽迫于制书,实夺其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故忠嗣不欲为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

(被动句)

②现在用几万士兵争夺一座城,得到它不足以制约敌人,不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所以忠嗣不愿意做这事。

(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唐玄宗天宝)六年十月,皇帝想让王忠嗣攻打吐蕃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日月山东边20里,吐蕃称之为铁刃城),王忠嗣上书说:

“石堡城险要坚固,吐蕃全国的军队守卫它,假使屯集军队到城下,不牺牲几万人就不能攻破,我恐怕得到它不如没有它,不如暂且厉兵秣马,等到它有破绽时,再去攻取它。

”玄宗皇帝心里不高兴。

将军董延光自己请求带兵攻取石堡城,皇帝命令王忠嗣分出部分士兵来帮助他,王忠嗣不得已接受了诏命,但是不完全按照董延光的想法辅助他。

延光怨恨他。

李光弼就向王忠嗣进言说:

“您因为爱惜士兵的缘故,不愿意成就延光的功业,虽然被皇帝的命令所迫(而分兵给他),实际要耽误他的计划。

凭什么知道这个呢?

现在把几万士兵交给他,却不设立重赏,士兵怎肯为他尽力呢!

然而这是天子的心意,他不成功,一定归罪于您。

您军库充盈,何必吝惜几万匹帛而不借此让他闭上进谗之口呢!

”忠嗣说:

“现在用几万士兵争夺一座城,得到它不足以制约敌人,不得到它也对国家无害,所以忠嗣不愿意做这事。

现在受天子的责罚,不过回去以金吾、羽林军将军的官职来守卫京师,其次也不过做黔中上佐;忠嗣怎肯以几万人的性命换得(保住)官职呢!

”延光过期未能攻下(石堡城),说忠嗣阻止扰乱计划,皇上大怒,李林甫就唆使人诬告忠嗣,皇上下令征他回朝,贬他为汉阳太守。

(天宝)八年,皇上派哥舒翰攻打石堡城,攻下了它。

唐朝士兵死了几万人,果然像忠嗣说的那样。

二级测试

1、(2018·南安市高中毕业班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2)题。

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吴王患之。

要离曰:

“臣能之。

”吴王曰:

“汝恶能乎?

吾尝以六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满把,而不能中。

今汝拔剑那么不能举臂,上车那么不能登轼,汝恶能?

”要离曰:

“士患不勇耳,奚患于不能,王诚能助,臣请必能。

”吴王曰:

“诺。

”明旦加要离罪焉,挚执妻子,焚之而扬其灰。

要离走,往见王子庆忌于卫。

王子庆忌喜曰:

“吴王之无道也,子之所见也,诸侯之所知也。

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

”要离与王子庆忌居有间,谓王子庆忌曰:

“吴之无道也愈甚,请与王子往夺之国。

”王子庆忌曰:

“善。

”乃与要离俱涉于江。

中江,拔剑以刺王子庆忌。

王子庆忌捽之,投之于江,浮那么又取而投之,如此者三。

其卒曰:

“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要离得不死,归于吴。

吴王大说,请与分国。

要离曰:

“不可。

臣请必死!

”吴王止之,要离曰:

“夫杀妻子,焚之而扬其灰,以便事也,臣以为不仁。

夫为故主杀新主,臣以为不义。

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庆忌为之赐而不杀耳,臣已为辱矣。

夫不仁不义,又且已辱,不可以生。

”吴王不能止,果伏剑而死。

要离可谓不为赏动矣,故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廉,故不以贵富而忘其辱。

(选自《吕氏春秋》)

(1)以下句中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补出的内容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吾尝以六马逐之(于)江上矣

B、中江,(要离)拔剑以刺王子庆忌

C、吴王大说,请与(要离)分国

D、夫(吴王)不仁不义,又且已辱,不可以生

解析:

选D。

D项,在“不仁不义”前省略的是主语“臣”。

(2)对以下特殊句式的分析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吴王欲杀王子庆忌而莫之能杀宾语前置句

B、吾尝以六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省略句

C、臣已为辱矣被动句

D、幸汝以成而名介宾短语后置句

解析:

选D。

D项,该句不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这里的“以”是用作连词的,而不是介词。

参考译文:

吴王想要杀掉王子庆忌却总是杀不了,吴王很担忧。

要离说:

“我能杀他。

”吴王说:

“你怎么能?

我曾经乘六匹马追他到江边,却没有追上;向他射箭,射空了身边的箭,也不能射中他。

现在你拔剑还不能举过肩,上车不能登上车上的横木,你怎么杀他?

”要离说:

“人就怕不勇敢,而不怕不能,如果您真的能帮助我,我一定能杀他。

”吴王说:

“好。

”第二天吴王捏造要离的罪名,抓了他的妻子和儿子,然后烧死他们,并焚骨扬灰。

要离逃跑了,去见在卫国的王子庆忌。

王子庆忌高兴地说:

“吴王无道,你看到了,诸侯也知道了。

如今你得以幸免而且离开了他,很好啊。

”要离和王子庆忌在一起不久,对王子庆忌说:

“吴王更加昏庸了,请让我和您一起去夺取他的国家。

”王子庆忌说:

“好。

”于是和要离一同渡江。

到了江中,要离拔出剑刺向王子庆忌。

王子庆忌揪住他,把他扔到江水里,他浮上来后王子庆忌又把他扔进水里,这样反复了多次。

最后王子庆忌说:

“你是天下国士,我饶你不死来成就你的名声。

”要离得以不死,回到吴国。

吴王很高兴,愿意分给他一半国家。

要离说:

“不行。

我一定要死!

”吴王阻止他,要离说:

“我杀了妻子儿女,并焚骨扬灰,是为了行刺而故意做的,我认为这样做不仁。

为了旧主人而杀新主人,我认为这样做不义。

被揪住扔进江里,三进三出,王子庆忌特意饶了我而不杀我,我觉得已经受到侮辱了。

不仁不义,又被侮辱,我不能再活了。

”吴王不能阻止他,他果然拔剑自刎而死。

要离可以说是没有为赏赐所打动,所以面临大的利益而不改变自己的心志;可以称得上廉洁,廉洁,就是不因为富贵而忘记了屈辱。

2.(2018·莆田市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

第进士,为隆州判官,摄绵州。

岁侵,出义仓谷贱粜之,而以钱贷下户,又听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衣,亲衣食之,活十万人。

明年又饥,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起,绵独按堵。

岁凶,先事发廪蠲租,所活百七十万人。

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蘩尝匹马行阡陌间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

“民所以饥者,和籴病之也。

”泣数行下。

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悦。

徙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赋财、军马、钱粮,升郞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

“四川岁籴军粮,名为和籴,实科籴①也。

”诏制置使范成大同繁相度以闻,蘩奏:

“诸州岁籴六十万石,假设从官籴②,岁约百万缗,如于经费之中斟酌损益,变科籴为官籴,贵贱视时,不使亏毫忽之价;出纳视量,勿务取圭撮③之赢,那么军不乏兴,民不加赋。

”乃书“利民十一事”上之。

前后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诏难问者凡八,讫如其议。

民既乐与官为市,远迩欢趋,军饷坐给,而田里免科籴,始知有生之乐。

会岁大稔,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

梁、洋间绘蘩像祠之。

范成大驿疏言:

“关外麦熟,倍于常年,实由罢籴,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

”孝宗览之曰:

“免和籴一年,田间和气假设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

”擢蘩守太府少卿。

范成大召见,孝宗首问:

“籴事可久行否?

”成大奏:

“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

”孝宗大悦,曰:

“是大不可得李蘩也。

”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盐酒和买之弊,以尽涤民害。

会有疾,卒。

初,蘩宰眉山,念吴氏世袭兵柄必稔蜀乱,发策④云:

“久假人以兵柄,未有不为患者。

”吴挺以为怨。

后蘩总饷事,挺谬奏,军食粗恶。

孝宗以问蘩,蘩缄其样以进。

逾三十年,吴曦竟以蜀叛,安丙既诛曦,每语人云:

“吾等焦头烂额耳,孰如李公先见者乎?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科籴”的本意是官府“与民为市,给以现钱”,但在实施过程中官府常不支付现金,强行摊派从百姓处取得粮食,即“科籴”。

②官籴:

官府随行就市购买粮食。

③圭撮:

古代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比喻微量或微小。

④策:

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又听民以茅秸易米易:

交换

B、梁、洋间绘蘩像祠之祠:

张贴、悬挂

C、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纾:

减轻

D、吴曦竟以蜀叛竟:

最终

解析:

选B。

祠:

祭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解析:

选B。

A.均为代词,译为“他的”。

B.前者为介词,译为“用、拿”;后者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C.均为助词,译为“的”。

D.均为介词,译为“在”。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汉中一带长期闹饥荒,“和籴”祸害百姓,为了解民情,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的疾苦。

B、李蘩曾向朝廷上奏说,各州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措施得法,就能使科籴转变为官籴。

C、李蘩曾写“利民十一事”的奏章给朝廷。

前后三年间,他上奏章十三次,孝宗最终同意了他的建议。

D、孝宗曾说李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蘩还帮助朝廷减免盐酒和买的弊病,直到他因病去世。

解析:

选D。

“帮助朝廷减免盐酒和买的弊病”只是李蘩的愿望,未及实施,他就病故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免和籴一年,田间和气假设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免去“和籴”才一年,田野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好景象,我才知道民力不能过分困乏啊。

②李蘩亲自负责这件事,我用自己的性命担保李蘩(可以做得很好)。

参考译文: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

考中进士后,担任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

当年出现灾荒,李蘩拿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并把钱借贷给贫民,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秆换米,他还做了粥和衣服,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

第二年又是饥荒之年,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唯独绵州没有受到盗贼的侵害。

年景不好,他事先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并免除他们的租税、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汉中长时间饥荒,剑外的军队在老百姓中买粮的情况特别严重。

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都是‘军队强行购粮’害的呀!

”说着就泪流满面。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于是)上奏朝廷,免去了“和籴”,老百姓非常高兴。

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钱粮,后升任郎中。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名为‘和籴’,实际是‘科籴’。

”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各州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支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军队就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

”李蘩就写了“利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

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但终究同意了他的建议。

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老百姓免去了科籴,才知道有生存的快乐。

正遇上丰收年,米价立刻降了下来,老百姓认为这是三十年来所没有的事。

梁、洋一带的百姓绘制了李蘩的画像祭祀他。

范成大由驿站传送奏章说:

“关外麦子成熟,产量是平时的两倍,确实是因为免去了‘和籴’,民力稍微得到了缓解,才得以尽全力进行农业生产啊!

”孝宗看了奏章说:

“免去‘和籴’才一年,田野间就出现了这样的好景象,我才知道民力不能过分困乏啊。

”朝廷提拔李蘩为太府少卿。

范成大被皇上召见,孝宗首先问他:

“关于粮食的政策可以长期实行吗?

”范成大回奏说:

“李蘩亲自负责这件事,我用自己的性命担保李蘩(可以做得很好)。

”孝宗十分高兴,说:

“李蘩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皇上正有意任用他,而李蘩也想上奏免除盐酒和买的弊病,以便把有害于百姓的事都除去。

李蘩却恰在这时得了病,后来就去世了。

起初,李蘩掌管眉州政事,考虑到吴氏世袭兵权一定会造成蜀乱,就在科举考试中设题说:

“长时间把兵权交给一个人,没有不酿成祸患的。

”吴挺因为这个很怨恨他。

后来李蘩总管饷事、吴挺诬告他,说军队里的粮食很不好,孝宗拿这事问李蘩,李蘩拿样品呈给皇上。

过了三十年,吴曦最终在四川叛乱,安丙杀了吴曦之后,常对人说:

“我们在这里急得焦头烂额,有谁像李公那样有先见之明啊!

3、(2018·福州罗源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历两京左、右通政。

三年夏,以右金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中人①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又裁节邮传冗费。

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都给事中②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

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安御史廉察之。

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居正惮瑞峭直,卒不召。

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

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

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

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大义,大略谓:

“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

诸臣莫能言其政,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

夫待士有礼,而民那么何辜哉?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

十五年,卒官。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中人:

太监。

②给事中:

官名,常在皇帝左右待从,备顾问应对之事。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素疾大户兼并疾:

痛恨

B、又裁节邮传冗费裁:

免去

C、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雅:

向来

D、交口而文其非文:

掩饰

解析:

选B。

裁:

裁减。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海瑞治吏威严的一组是()

①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②力摧豪强,抚穷弱

③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④鱼肉搢绅,沽名乱政

⑤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⑥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A、①③⑤B、②③⑥

C、②④⑥D、①③⑥

答案:

D

(3)以下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舒化指责海瑞,而皇上那么褒奖海瑞,房寰恶毒诋毁海瑞,海瑞也上疏请求退休,皇帝那么抚慰挽留。

这都说明了皇帝对海瑞是较为赏识和看重的。

B、张居正并未“居正”,海瑞托病辞官后,尽管派人察看到海瑞的清廉,但终因害怕海瑞的严峻刚正,始终不敢召用他。

C、海瑞既有正气,又有锐气,但有人认为他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已是行将就木之人,却还想效古人“尸谏大义”,要皇上重治贪官,臻于治化。

D、本文对比手法明显:

海瑞采取了“抚穷弱”等措施,一心为民为国,深受百姓欢迎和拥戴,贪官污吏受他惩治,那么对他恨之入骨,极力诋毁和排挤他。

解析:

选C。

“有人认为”句错,是海瑞给皇上的上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②诸司的官员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官历南京、北京左、右通政。

(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

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

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到来减少了舆从。

海瑞一心一意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

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

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

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

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的。

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

又裁减邮传冗费。

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

都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

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遂被改任南京粮储。

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

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称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万历初年,张居正掌管国事,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偷偷察看他。

御史到山里查看,海瑞准备鸡和黍和他对着进食,屋里空荡荡的,御史叹息着离开。

张居正害怕海瑞严峻刚直,始终不召用。

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经死了,吏部准备起用海瑞任左通政。

皇帝很看重海瑞的名望,给他原来的职位。

第二年正月召用任南京右金都御吏,途中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

上疏说年老体弱就要死了,愿意效法古人尸谏的意思,大略说:

“陛下励精图治,但治理没有收到成效,是因为对贪官的刑罚轻了。

各大臣没有能说出这个原因,反而借口对读书人要讲礼的说法,一起掩饰他们的过错。

对读书人要有礼,但百姓有什么罪呢?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

有的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

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

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

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

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三级测试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题。

与乐秀才书

欧阳修

某白秀才乐君足下。

昨者舟行往来,皆辱见过,又蒙以所业一册,先之启事,宛然如后进之见先达之仪。

某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