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39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docx

东北三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

东北三省三校2013届高三3月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三省三校2013届高三3月第一次联合模拟语文试

东北师大附中

哈师大附中

语文试卷

第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

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

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

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

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

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

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

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

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

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C.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D.

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

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

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

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

蓝田出玉,岂虚也哉!

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又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

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

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臣为赋。

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

江东无我,卿当独秀。

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

遂隐其赋。

上始践阼,欲宣弘风则,下节俭诏书。

庄虑此制不行,又言曰:

诏云‘贵戚竞利,兴货廛肆者,悉皆禁制’。

此实允惬民听。

其中若有犯违,则应依制裁纠;若废法申恩,便为令有所屈。

此处分伏愿深思,无缘明诏既下,而声实乖爽。

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

拔葵去织,实宜深弘。

五年,又为侍中,领前军将军。

于时世祖出行,夜还,敕开门。

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

上后因酒宴从容曰:

卿欲效郅君章邪?

对曰:

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

陛下今蒙犯尘露,晨往宵归,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矫诈。

臣是以伏须神笔,乃敢开门耳。

时北中郎将新安王子鸾有盛宠,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鸾板庄为长史,府寻进号抚军,仍除长史、临淮太守。

未拜,又除吴郡太守。

庄多疾,不乐去京师,复除前职。

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追赠右光禄大夫,常侍如故,谥曰宪子。

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

(节选自《宋书·谢庄传》)

【注】廛肆:

市上堆放货物的店铺。

棨信:

古代出入门禁、关口是所持的凭证。

板:

板授,以板刻的形式委任下属官员。

4.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索虏寇彭城

寇:

侵犯

B.

作赋毕,赍以示庄

赍:

送给

C.

卿欲效郅君章邪

效:

模仿

D.

欲令招引才望

望:

盼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谢庄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A.

谢庄心灵手巧,曾制作一丈见方的木板,画出各地的山川风貌,各有条理脉络,将木板分离开来就是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州郡,并在一起就是全天下的地图。

B.李孝伯做使臣时,曾向镇军长史张畅问起谢庄和王微的情况,说明谢庄在当时就已经声名远播。

C.皇上即位之后颁布节俭诏书,谢庄深谋远虑,强调如果颁布诏书,就应严格执行,不能施恩宽宥。

D.谢庄多病,不愿意前往京城就任,因此皇上又让他改任原来的官职,继续做吴郡太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愚谓大臣在禄位者,尤不宜与民争利,不审可得在此诏不?

(5分)

译文:

(2)庄居守,以棨信或虚,执不奉旨,须墨诏乃开。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菩萨蛮

【元】张翥

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

何处望归鞍?

春云山外山。

梨花新月下。

独自烧香罢。

惟有梦相寻。

惊乌啼夜深。

8.请结合对词的理解,谈谈郎情秋后萧疏叶,妾心陌上悠扬蝶妙在何处。

(6分)

9.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哀久绝。

(郦道元《三峡》)

(2)燕赵之收藏,

,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

,倚叠如山。

(杜牧《阿房宫赋》)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

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

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

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

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

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

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

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

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

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

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

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

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

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

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

老头又推回去:

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

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

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

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

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

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

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

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

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

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

(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

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

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能说会道也莫言

胡殷红

莫言的责编拉着我第一次去见莫言,是他的小说《檀香刑》刚刚交到出版社。

他虽名莫言,我却早已如雷贯耳。

很早之前,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到北京,我们中国作协宴请他时,除了谈鲁迅外,他居然百里挑一地只赞美了莫言,而且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

莫言笑眯眯坐在我对面,长成那样不能怨他,头发稀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移,但挺壮一老爷们儿在前额头上别个彩色发卡,他自己是免得头发阻碍视力,而置别人的视觉感受于不顾就是他的不对了。

伸出手来握,在他几十年的老手上,居然看到了儿童般的胖窝窝,翘起二郎腿,一只肉脚把旧皮鞋撑得鼓鼓囊囊。

他的样子自由自在,可笑又可爱:

烧包加得瑟。

莫言看我直勾勾地盯着他脑袋,憨态可掬地摸摸发卡,生怕我伸手把那劳什子扯下来,其实我也没那么勇。

你想啊,挺著名的一个人物了,仍能保持身心的悠然自得,容易吗!

聊到他的中短篇,尤其是说到《透明的红萝卜》,我慷慨地奉献了我能表达出的所有溢美之词。

然后,不无遗憾地问他,看样子你以后就写长篇了?

没想到,我只问一句,莫言回了我一堆:

长中短什么都写,三匹马拉车。

我总得从我熟悉的生活写起吧,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亲人都是我小说中的人物。

高密东北乡是我的故乡,屋边的街、村口的树、流淌的河,身边熟悉的一切总在我脑子里。

写别的地方,我也写不像啊。

只要写长篇我都回老家,触景才生情嘛。

莫言极狡猾地在媒体面前制造了一个不爱说话的谎言。

其实,莫言嘴皮子利索得很,莫言名不符实。

就说他在香港、韩国、日本的演说吧,那叫一个全球化,那叫一个得体,那叫一个轰动。

莫言告诉我说,他的笔名是自己取的,是因为小时候动手打不过别人,就编顺口溜骂人,学校告到家里来,被爹娘合伙暴打过一顿。

噢,莫言是记住了那次为多话而挨的打。

开始写小说,就把名字里的一个谟字拆开用,想警示自己少说话。

我们聊了一个中午,我挤兑他这著名作家抽的是假烟,戴的是假表,穿的也是假名牌,他这次回答倒简约了:

可以省钱嘛。

看来,别说见记者,他就是上电视,也是冬天大棉裤小棉袄,夏天布衬衫旧军裤,衣着审美水平相当凑合。

30年前,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风行一时,《百年孤独》对莫言的影响可谓巨大,但30年后,莫言读到了它的不足,这表明了莫言的进步。

他觉得马尔克斯和他有共同的缺点:

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

所以,提到重复这个问题,莫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且历数老马作品中的不足时,真能算倒背如流。

在《十月》杂志颁奖会上,莫言的《生死疲劳》拔了头筹。

他把古典小说章回体做成小说标题,有人说他是旧瓶装新酒,故弄玄虚,可这个小伎俩确实是奏效了。

尽管我也觉得莫言这么个写法,跟穿旗袍骑跑车似的。

对此,莫言给了记者们一个非常合理的说法:

我不是想创新出奇,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章回体的标题字数多,能全面地把这一章的内容概括出来,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我的小说怀念起中国古典文学。

大家听听,想通过这个小标题就能让现代哄客们怀念古典文学,他也太会说辞了。

但我确实认为,他让一个地主猪狗不如地千年等一回,等着做牛、做驴、做猪、做狗、做猴,这种奇思妙想只有莫言那个大脑袋能想出来,看似写历史,又像写现实。

这部作品中,有让人读来笑得喷饭、也让人想哭的语言艺术,不服不行。

可以说,莫言的每部小说都是语言狂欢,感觉诡异,并且颇具庄子鲲鹏万里的想象力,细体味,含意都挺深的。

正如他著文说他是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他本人的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密切相关。

莫言从小懦弱,家里穷,常受人欺负,胆子还小,别说杀鸡,连看杀鸡都不敢,但他的作品却总是杀气腾腾。

这要按心理学家分析,那一定是他童年印痕造成的,难怪他明明能说会道,又总要求自己莫言呢!

(选自《名人传记》)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京赴作协宴会时只赞美了莫言,并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

B.

莫言见到我时头上别着彩色发卡,是免得头发凌乱,并阻碍视力,他自己并不在意形象如何,但是怕我伸手把那彩色发卡扯下来。

C.

魔幻现实主义曾在中国风行一时。

莫言读到《百年孤独》时就认识到了它的不足,认识到了马尔克斯和自己有共同的缺点——都把短篇的情节写到长篇里去了。

D.

莫言从小懦弱,家里穷,常受人欺负,胆子还小,但他的作品却总是杀气腾腾;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他明明能说会道,却又要求自己莫言。

E.本文在写自己采访莫言时,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等人物描写方法来展示出作家莫言独特的个性特征。

(2)文章段文字写出了莫言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赏析第段划线语句尽管我也觉得莫言这么个写法,跟穿旗袍骑自行车似的,并指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莫言创作的成功因素,并谈一谈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8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百万豪车,住千万豪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B.

少了一根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丧了一匹战马,亡了一个国家,这个谚语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大而化之。

C.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诗歌的态度也会跟着好,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舍本逐末。

D.

网络已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网络语言,但是网上登载的一些文章有的文辞并不精美,有的不通文墨,词不达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光明中学考试规则》已经正式实施,该规则对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使学校有效地遏制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B.

最近热播的《民兵葛二蛋》,虽然是一部常见的抗日题材剧,黄渤却将它演绎得别具革命浪漫主义气息,成为2012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C.

近日,涉及肯德基等知名企业的速生鸡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再一次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质疑,农业部专家组已奔赴山东调查。

D.

高三冲刺阶段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都在刻苦努力。

能否获得高考的胜利,取决于同学们冷静沉稳的程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命燃烧的火焰是绿色的吗?

我不知道。

,然而最终不但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自己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这个人毕其一生,想要改变自然,在自然中留下一些个人的痕迹

有的时候我感到它是死者生命的延续,灵魂的表白

那燃烧是无声的,惟其无声,方显执著

而在他的墓上,绿草葳蕤地生长,如熊熊的火焰

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它只是自然在平静地昭示的一个真理

一个人的躯体,不管化不化成灰,都要埋入地下,化成肥料

A.

B.

C.

D.

1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5分)

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各地建设城市雕塑的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

城雕的建设过程实际是城市的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这四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博弈。

遗憾的是拙劣丑陋的雕塑破坏城市环境的状况并没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有鉴于此,搜狐文化、搜狐艺术频道发起全国丑陋雕塑评选活动,从城市文化、视觉审美、公共空间角度出发,将评出2012全国十大丑陋雕塑。

1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

(1)简要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

(2分)

(2)请就漫画反映的问题谈谈你看法。

要求:

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不超过50字。

(4分)

六、写作(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传统制麻,采用沤麻的方式。

沤麻是将亚麻茎或黄麻置于水中浸渍,利用细菌作用使麻的木质组织软化以便打出纤维。

麻茎或已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时,自然发酵,会发出难闻的恶臭味,但是通过脱胶等程序最终却可以获得干净坚韧的麻绳。

民间自制土豆淀粉,将土豆洗干净,放在缸里,通过一定时间的发酵,打开臭味扑鼻的大缸,将浑浊不堪的发酵物掏出,经过反复淘洗,去除其中的杂质,最终能制作出美味、白净的土豆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三省三校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1.B

【解析】(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

2.C

【解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

B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

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

3.C

【解析】(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

4.D

【解析】望:

声望,这里指有声望的士人。

5.C

【解析】是太祖见到谢庄气质不凡、仪表俊美的赞叹之辞;是袁淑看到谢庄所作的赋后对其文学才华的称赏;是皇上让刘子鸾委任谢庄为长史。

6.D

【解析】谢庄多病,不乐意离开京城,因此又被授任为原来的官职,没有去担任吴郡太守。

7.

(1)我愚陋地认为,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其不应该和百姓争夺财利,不清楚在诏令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

(谓:

认为。

大臣在禄位者:

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

尤:

尤其。

审:

清楚,明白。

各1分。

句意1分。

(2)谢庄留守京城,认为进出宫门的凭证或许是假的,坚持不遵从口头的命令,一定要有皇上的亲笔诏令才开城门。

(以:

认为。

或:

或者,也许。

执:

执意,坚持。

乃:

才。

各1分。

句意1分。

8.

用秋后萧疏的树叶来比喻心上人渐淡的情意,用田间飞舞的蝴蝶来比喻女子纷乱的思绪。

(比喻1分,解释2分)两句构成鲜明对比(2分),将女子内心的幽怨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哀婉动人。

(1分)

9.下阕融情于景(寓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