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109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docx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范文(精选多篇)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让、服务提供、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超越国界,形成全球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的文章6篇,欢迎品鉴!

第1篇: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两者所获得的好处与坏处都不同。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获得的就是规则掌控权和顶端职业设置,而坏处就是产业空心化,国内贫富差距越发明显。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能获得是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引进,但弊端就是利润分配不均以及环保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把自身的高污染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可能地转让出去,然后在全球寻找最适合的载体,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作为一个承载体而接受。

当然,在整个环节中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它可以通过吸取各个国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科技资源及税收资源优势,用最低的成本去发展自身的产业。

第2篇: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最时髦的话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

但是,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单纯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生产与消费从结构到地点上的变化,会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

竞争的原因,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

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人民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消费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以各种不同方式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防线将会被逐步取消,国家垄断或个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以低劣的质量和服务向消费者漫天要价的现象也将结束。

3,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

正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反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完善。

世界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就在于减少和取消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首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非货物贸易也纳入到多边规则之中,使扩大多边自由化的领域以及扩大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核心职能。

此外,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

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的规范框架和规则也开始形成。

4,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要素缺口,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跨国公司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效用以及给自己的技术寻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术转让活动。

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还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外资的进程,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

再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愈来愈突破国家的界限,出现了所谓无边界的企业,从而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

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世界经济运转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

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

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实物产品市场上,更重要的是还体现在金融领域。

随着世界各国金融领域的逐渐开放,加快实行自由化以及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各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网络。

在这个网络作用下,全球金融产品的交易额遥遥领先于实物产品的交易额;而且金融产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交易极其迅速,成本极其低廉。

金融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国富论》的核心)更有可能成为“肮脏的手”。

1992年,国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对英镑发起攻击,结果,英国损失惨重,而他本人却收获了10亿多美元。

1997年,他又冲击东南亚金融市场,使东南亚经济一夜之间回到了起飞前。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

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

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

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

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

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

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

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问题。

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

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三、对经济全球化的建议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将永远落后。

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

1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

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

因此,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2有序推动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

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

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目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

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

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

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

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3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

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

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

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4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对于我国来讲,应注重地缘战略建设,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在西北部,我国已与中亚五国组成上合组织,尽管最初是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但随着上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各成员国深感加强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并有意将该组织向中亚自由贸易区方向推进;在西南部,已与东盟正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可以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起来;在东北部,应大力倡议并促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协调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基地战略的实施,由于日本对我国的发展心存疑惧,可考虑先和韩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然后再促使日本也加入到自由贸易区来。

有了广泛的贸易基础和影响之后,在亚洲构建货币区,增强亚洲国家和地区抵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这对全球的政治和经济稳定都有好处。

第3篇: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

随着世界总GDP的提高,跨境资金流动逐渐壮大,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效率、开展投资、降低风险提供了新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不稳定因素、扩大扭曲局面。

本文通过梳理已有的金融全球化文献,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挑战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本文重点关注两个问题:

在何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无法从更大规模的资本账户开放中获益,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以保护其不受外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在开放经济体的新古典模型中,减少或者清除跨境资本流动阻碍对发展中国家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平衡各国间的资本成本水平。

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相对资金缺乏,资本跨境流动的成本越低,他的资本成本也越低。

而理论上,资本成本的下降,可以吸引更多投资,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其二,提高国内和国外居民分担风险的能力,换句话说,随着更多的资产被允许跨境持有,国内消费对国内产出的波动不再敏感,居民个人承担的风险越多,整体的社会福利也越多。

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国内GDP增速浮动更大。

所以,在理论上,发展中国家从分担风险中的获益也越大。

此外,更强的风险承担能力有利于公司获取更多的投资,也可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除了上述两点外,政治经济学文献也给出了金融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原因——随着资本流动更加自由,政府作出不利决策的可能性更低,而相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宏观政策一致性更差,这种政策规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更多。

但是在实践中,跨境资本流动似乎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

作者通过文献整理,总结了四个导致跨境资本流动未尽其用的原因。

首先,国内金融市场扭曲,资本无法配置给最优秀、高产出的公司;第二,国际资本市场扭曲,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过度借贷,且借款多为短期借款或者集中向某一国家借款;第三,国内劳动力市场扭曲,缩减了资本的收益,提升了在公开资本账户中资本外逃的几率;第四,国内政府机构软弱无能,监管不力。

金融全球化也会为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本文总结了名义汇率机制和资本流动管理在国际货币冲击传导中所发挥的作用,重点介绍了Han和Wei在20XX年发表的文章,该文在理论创新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测量国家预期变化在利率中的表现方式,并且检验了短期和长期利率角度的货币自主权。

本文汇总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献,发现在实证研究中所用到的数据,并不存在符合利率困境(dilemma)或者三元悖论(trilemma)的特征。

相反,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的解释现象:

在核心国家收紧货币政策时,对于不受资本约束的外围国家,浮动利率会辅助其拥有政策自主权;另一方面,当核心国家放松货币政策,他们大多会被“对增值的恐惧”(fearofappreciation)支配,采用相同的宽松货币政策。

因此,浮动利率提供了不对称或者不完全的与国外货币政策的隔绝。

相比之下,不管是在固定利率还是在浮动利率下,资本约束都为外围国家隔离外国的政策冲击提供了保障。

第4篇: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研究者做过多种表述,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角度来定义,一般可以解释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

(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原因进入80年代,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

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

全球贸易额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占29.8%上升到35%。

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征之一。

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

与此相关,在过去10余年里,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

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组织者,它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过去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

1970-1997年,取消经常项目汇总管制的国家由35个猛增至137个,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完成的。

另据统计,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对管制外国直接投资的条例进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

毫无疑问,无论是各国内部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贸易和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都意味着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

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快速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后,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始于80年代中期的乌拉圭回合,与过去历次谈判主要限于商品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拆除等议题不同,将谈判议题扩大到了包括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反倾销规则和建立多边贸易机构等在内的许多新领域。

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在上述方面基本达成一致,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

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导和推动者,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

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始越来越积极。

近两年来,对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项多边协定的谈判业已取得明显进展。

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

该协定已从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有首批52个国家宣布加入。

其二是世界多边投资协定。

这一主要由经合组织成员国参与、被认为是旨在制定“单一的全球经济规则”的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之中,估计不久也将面世。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

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

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

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

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

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

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

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

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

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

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

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

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

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

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

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5篇:

新冠疫情与经济全球化

收入、工资、财产:

分配不平等的三个维度

几年前OECD出版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处于分裂之中:

为什么收入差距持续上升?

》,对15个OECD国家的收入差距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14个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平均上升了14%;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XX年前后,其中9个国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出现了上升,只是上升幅度有所减缓。

在这些国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上升。

不同的研究结果都显示,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收入差距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水平,不同收入阶层具有大致相同的收入增长,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之间收入差距几乎保持不变。

可是,从20世纪80年代里根代表的共和党执政以来,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出现了持续上升的过程,至今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最新的一篇文章报道,美国人口普查局测算出美国长期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68年的0.386上升到20XX年的0.483。

这是一个很大幅度的上升。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Saez)教授的研究,20XX年美国最富的10%的人均收入是其余90%中下层人群人均收入的9倍多;而处在收入分布金字塔顶端的最富的1%和0.1%人群的平均收入是90%中下层人群的39倍和196倍。

而收入不平等只是经济不平等的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是工资分配的不平等。

美国工资差距同时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过程。

从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不同工资组员工的工资增长率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异。

有数据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