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docx
《家校合作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校合作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校合作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
家校合作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
摘要:
时下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娇惯之气,不良品行随时可见。
同时由于不少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学得多不多,却忽视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自私、挑吃拣穿、不爱劳动、自理能力差等一系列不良行为习惯在这些孩子身上体现的一览无遗。
一直以来我们试图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结合,探究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规律,针对学生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字:
家校合作学生习惯养成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提倡“家校合作”。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
“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我力求通过此项研究,寻找一条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更新家长观念,提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质量的新途径。
一、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1、改变不容乐观的儿童习惯现状,培养自理、自学、自律的新型人才。
我国当今这代少年儿童,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人、社会等方面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现代家庭,面临着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四二一”状况比比皆是,不少家庭缺乏正确的育人理念,无论大小事情,一应包办代替,长期严重的“关爱过渡”,导致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都被剥夺。
孩子在成长的初始阶段,就事事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他们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是极其不利的。
根据我的问卷调查了解,发现学生中存在几大不良习惯:
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自律、自理能力差,不能主动约束自己;依附性强等。
家长在反馈中也多人次写到:
希望老师能严格要求孩子,加强养成教育;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锻炼等等。
调查让我感觉到了不容乐观的儿童习惯现状,因此,将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容,从生活习惯——自理、学习习惯——自学、纪律礼仪卫生习惯——自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落实。
2、克服家校教育分离倾向,挖掘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实现家校合作。
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出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时,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平时我们虽然重视家校合作,但很长时间合作的方式方法都没有大的改变: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由教师与学生家长随机交流。
家长会由于时间紧,议题多,教师和家长之间深入的交流很难进行。
再者,不少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同时,由于学生家庭结构的多样性,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差异,造成很多家庭存在反教育行为。
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个环境,提供一个平台,架起家校互通的桥梁,凝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二、家校合作培养的一点设想
(一)好习惯的培养应高度重视家校教育协调一致
目前社会存在较为突出的“5+2≤0”的现象,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可以对影响学生的校环境进行控制,而小学生现仍有一半多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这段时间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不会得到有效延伸,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家庭与学校如船上的两只桨,需要协同用力,才能达到理想之岸,缺少哪一种教育的配合都会对教育过程产生破坏作用。
因此,建立起一个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机构,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
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双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开展多种方式的家校合作,对学生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施加影响,实现两种教育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二)注重榜样示作用,身教重于言教
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可以从他周围的成人身上找到“影子”。
如果身处孩子周围的父母、老师有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就非常容易。
1、好习惯论坛,促进教师角色的自我转换。
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方面的知识比起大部分家长要稍胜一筹,但就如何能更好的进行家校间有效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还是缺乏更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父母课堂》杂志,带领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家校合作论》等文章,并要求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自主学习有关家校合作培养习惯的文章。
利用每周教师例会前的二十分钟,设立课题专题论坛——“好习惯论坛”,将学习体会、收获及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及所感、所悟、所思进行交流。
互学互促、提高了教师研究水平。
通过学习培训,教师们认识到教师不但是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更应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的服务者。
教师的舞台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更要走近家长,走进家庭,这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平台,同时也能切切实实地指引家长进行课题研究。
2、家长、教师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习惯培养专题讲座,组织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
我们倡导父母要学会利用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特别是无意模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比如:
父母见人很随和,主动打招呼问好,孩子自然也学会了待人有礼貌,这就是无意模仿的结果。
相反,有的父母爱发牢骚,孩子有一点错就又打又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有攻击性,遇到挫折容易发火,好争辩,以打架来解决冲突;父母喜欢说脏话、粗话,孩子潜移默化地也会受到影响。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
”许多习惯的养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不断树立身边的榜样。
如平时随手捡起地上的纸屑,随手关掉不需要再开的灯,随手关上忘关的门窗——都会而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让孩子养成注意细微之处的好习惯。
(三)构建学生习惯养成的目标体系,加强行为训练
1、构建学生好习惯养成培养要求。
着重从生活习惯—自理、学习习惯——自学、纪律卫生礼仪习惯——自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构建了学生习惯养成目标体系,制定了1—2年级,3-—5年级“学生十个好习惯”和培养要求及方法。
并每月确定一个教育主题,将习惯培养目标具体化,每周安排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
教师、家长手把手教,耐心指导,给孩子们以信心和勇气,学生的好习惯逐步形成。
2、好习惯的培养与坏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在习惯培养中,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小学阶段孩子处于成长发育中,行为习惯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往往也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
为搞好习惯养成工作,学校可以开展评选“每周一星”活动,并通过升国旗仪式、宣传橱窗等渠道进行隆重的表彰,让孩子们把好习惯时刻牢记心中,树立典型,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兴趣,教育效果明显。
(四)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方式与途径
多渠道的实验,多途径的选择是本研究的特色,通过实验总结出了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好习惯的六种方式、两种途径。
1、培养方式
(1)重视环境建设教育化,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化。
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同时又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未来奠基的乐园。
学校要重视对校园进行绿化和美化,要注重发挥“物化语言”的作用,创设校园育人氛围对师生进行隐性教育。
例如我校本着“让每面墙壁都说话”的指导思想,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精心设计永久性标语四副,彰显学校教育的主旨和办学思想;借助绿化这一平台,力求“让每棵草木都育人”。
如:
“花儿只为爱它的人绽放美丽”,用以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校园环境;“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提示师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提示牌成为无声的语言,对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家长开放日。
通过每年召开一次的“好习惯培养”专题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来,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教学的进程,学生习惯培养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需要家长给予哪些帮助与合作,促进家校合作。
如我们先后召开了“好习惯伴我成长”、“同品书香共享心灵”两次专题家长开放日,通过教师及家长典型发言、“家校合作培养好习惯”主题班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读书日、亲子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展示课题阶段成果,表彰好习惯明星学生、家长、家庭,使家校合作促学生幸福成长。
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和切磋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和培养家长强烈的教子兴趣,提高家长关注孩子教育的热情,增强家长教子的自觉性。
(3)互联。
网络时代最大的便利就是交流自由、资源共享。
校园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全新的交流平台,老师们和家长们可以把自己精彩的文章、教子方法放到上与人分享,也可以跟老师沟通,跟同班同学的家长交流。
同时老师和家长还可以在这里发布信息,上传和下载教育资料,实现资源共享。
(4)联系簿。
联系簿是一种教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我校的联系簿是这样设计的:
每周五老师先在每个孩子的本上写出他一周的表现,然后由孩子带回家先写出自评,再由家长写出最后的评语。
老师随时把学生在学校的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小小的联系簿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很多家长把学生在家里的情况通过联系簿反馈给教师,实现家校沟通合作培养好习惯。
(5)公开信和手机短信。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以“致全班学生家长书”这种公开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从书信容和回复率,可以看出教师的沟通水平和家校的融洽度明显提高。
在家长的一封封回信中,洋溢着对教师的肯定与支持,也有中肯的希望与建议,学校和教师分别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家长、学生的合理的需求与要求,及时转化为工作实施容,受到家长们的充分肯定与欢迎,教育效果明显。
通过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将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家长和老师互通学生的各种情况、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纠正,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6)成长档案。
结合研究,我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幸福童年”成长档案,每学年一册,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便于老师和家长两方面都能及时做学生工作,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优点能及时表扬,问题和不足能及时纠正,教育效果明显。
2、培养途径
(1)活动途径——好习惯系列日活动,促进化。
主题活动是儿童最喜爱的教育形式,家校合作开展“好习惯系列日”主题教育活动,努力为学生打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
在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和理解,使他们的情感和意志行为得到发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如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我们设立了举手日、提问日、朗诵日、预习日、书写日、复习日)
(2)评价途径——探索建立一整套学校、班级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让评价成为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动力,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
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
但是“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
”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
这就需要把学生习惯培养的容细化和实化。
如学习习惯方面,我们把它分为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考试习惯及课外阅读习惯等,对不同年级的同学分别订出不同的习惯培养目标。
在把学生的良好的习惯构成细化、分化、目标化后,我们再对每个同学进行习惯养成的量化考核,使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经常化、制度化,不因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注意力的转移而转变。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实验研究方面经验不足,研究中也发现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1、部分家长参与还主要停留在态度上,对于学生家庭生活,家庭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培养还不得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差异仍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巨大障碍。
我们注意到学生良好习惯状况的差异呈现区域性分布,有的村民风好、精神文明建设好,所属的学生的习惯状况就相对要好。
3、对于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这些特殊的群体是:
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等这群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或父母不全的同学,他们需要我们去用心理解和关心。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钟以俊主编);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
3、《家校合作对农村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网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