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771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docx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目标重难点主问题设计

四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并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逆运算”

四、问题设计

1.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应该如何解答?

2.你知道什么是加法的意义吗?

加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二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联系和区别;结合例题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掌握有关0的计算。

二、教学重点:

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四、问题设计

1.通过读例2你知道了什么?

应该怎样解答?

2.结合例题说出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结合例题说出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4.乘法各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是什么?

5.有关0的计算,你都知道哪些?

第三课时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和他人交流,加强小组合作。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三、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四、问题设计

1.括号的类型有那些?

2.总结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准确找到应用题的可用条件。

二、.教学难点:

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应用题的分析和解题过程。

四、问题设计

1.你能理解题意找出可用条件吗?

2.应该怎样解答?

3.通过对比你能找出最佳方案吗?

4.应该怎样列出综合算式?

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通的。

3.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二、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

四、问题设计

1.通过实物摆例1的图形,让学生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物体看看都看到了什么形状?

2从不同的面看到形状相同吗?

第二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

2.学会从相同位置可能看到相同的不同摆法。

二、教学重点:

体验到在相同的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教学难点:

从相同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找看到的形状的相同与不同。

四、问题设计

1.让学生用4个正方体摆出例2的图形,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相同吗?

2.从右面看,看到了什么形状?

从左面呢?

3.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形状相同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三、教学难点:

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四、问题设计

1.通过读17页例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会列式解答吗?

2.观察前后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4.观察例2,你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

5.加法交换律应该如何表示?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简便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运用教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问题设计

1.认真读20页例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应该如何解答?

3.观察这一算式,想一想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小组内讨论。

4.你能说出简便计算时用到哪些定律吗?

第三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减的简便算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是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得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例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四、问题设计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4,并说说算理是什么?

2.对比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什么?

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三、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

四、问题设计

1.根据24页主题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怎样表示?

4.独立完成25页例6,并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5.你能有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用字母如何表示?

第五课时乘法分配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问题设计

1.通过读26页例7,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你能举出和上面相似的式子吗?

4.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等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算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的进率,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分数的相互改写。

3.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四、问题设计:

1.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自己的桌子,课本不到整厘米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2.你能独立完成32例1吗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几的分数表示?

4.这些分数的单位分别是多少?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小数数位增加的情况下会读、写小数。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的。

四、问题设计

1.你能说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吗?

知道每个数位表示的意义吗?

2.小数的读法应该注意什么?

3.小数应该怎么写?

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利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根据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数化简或根据需要在小数末尾添0.

四、问题设计

1.你会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吗?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小组内讨论)

3.怎样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问题设计

1.你能完成40页例5吗?

2.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第五课时小数点移动

一、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四、问题设计

1.让学生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后得到的数和原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

2.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是什么?

3.让学生把9m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后得到的数和原数比较,缩小多少倍?

4.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是什么?

5.你能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自学44页例2吗?

 

第五课时人民币兑换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

2.让学生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数人民币。

三、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迁移的思考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技巧。

四、问题设计

1.根据45页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2.该如何列式?

3.怎样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小数与单位换算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低级单位的名数和高级单位名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2.能够正确的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的名数和高级单位名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

四、问题设计

1.你能把80厘米换成米吗,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你能利用上面的方法把1米45厘米换成米作单位名称吗?

3.怎样把低级单位名称换成高级单位名称?

4.让学生把0.95米=()厘米,1.32米=()厘米,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5.高级单位名称换成低级单位名称的方法是什么?

第七课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能整确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教学难点:

正确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问题设计

1.你能利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吗?

0.984≈(保留两位小数0.984≈(保留一位小数)0.984≈(保留整数)

2.怎样求小数近似数?

3.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如何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让学生树立几何来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三、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的三条边化高。

四、问题设计

1.画出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的特征是什么?

2.动手操作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出它的所有的高,小组内讨论看有几种情况?

3.任何三角形都有几条高?

 

第二课时三角形的特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2.根据对三角形特征的掌握,怎样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教学难点:

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问题设计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用四根小棒围四边形,看看各能围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能发现什么?

2.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

(具有稳定性)

3.说一说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有哪些?

第三课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想象。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三、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四、问题设计

1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

3.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是什么?

4.说说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四、问题设计

1.三角形按角分为哪几类?

2.三角形按边分为哪几类?

第五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三、教学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四、问题设计

1.说一数三角形按角有哪几类?

2.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算出三个内角和,你发现了什么?

3.剪一剪,拼一拼,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4.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第六课时四边形的内角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并理解四边形内角和360°。

2.能运用四边形内角和是360°解决实际问题。

3.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知道四边形内角和360°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探索四边形内角和360°。

四、问题设计

1.你能说出特殊的四边形有那些吗?

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量一量一般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算出它们的和是多少?

3.剪一剪、拼一拼、四个内角拼在一起是什么角?

4.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5.量一量一般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算出它们的和是多少?

6.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什么?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

2.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3.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4.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同时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四、问题设计

1.笔算369+65,板示并说出笔算方法是什么?

2.利用整数的笔算方法,引导小数笔算如何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3.尝试笔算,6.45+4.29=6.45-4029=

4.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是应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小数加减法

(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小数数位不同的两个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由上节课所学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过渡到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明确算理的不同。

3.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究的快乐,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教学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被减数数位不足时,要记得在末尾补0补足数位。

四、问题设计

1.笔算:

12.53+4.67=15.62-7.46=

2.说说小数笔算时注意什么?

3.观察6.45+8.3,8.3-6.45,这两道题和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怎样计算?

4.小数的数位不相同时如何进行笔算?

第三课时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1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掌握并能扎实地进行计算,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问题设计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根据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引导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3.让学生独立计算76页例3。

4.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第四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数据特点正确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便,以及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问题设计

1.回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是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特点,如何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3.完成79页例4。

4.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吗?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

(二)

第一课时轴对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能认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他的对称轴。

4.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二、教学重点:

能认别对称轴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教学难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四、问题设计

1.你能说出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2.如何画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美在生活中有那些应用?

第二课时平移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三、教学难点:

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四、问题设计

1.如何画出图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平移后的图形。

2.如何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进行简便计算?

3.说一说平移在生活中的有那些应用?

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问题设计

1.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平均”,什么是“平均数”?

2.让学生求90页例1的平均数,并说出是怎么求的?

3.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第二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知道怎样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使学生领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问题设计

1.学生自学95页例3,怎样画单式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怎样画的?

3.比较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区别和联系?

4.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问题设计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如何解答?

3.“鸡兔同笼”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