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61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大学 马列学院 思想政治讲义5.docx

山东大学马列学院思想政治讲义5

第5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

第一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首先就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协同的、统一的。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想品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发展状况的影响及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是一定阶级的思想道德体系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及规律,首先就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结构。

思想品德的结构十分复杂。

其构成要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地说,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吸取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有关新成果,我们认为,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

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是在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

一般来讲,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从知、情、信、意、行这几个心理过程的基本要素的运动变化开始的,所以,人的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起点。

其次,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力。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引发的。

在需要引发动机的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会影响需要发展的方向及强度,左右动机的性质。

良好的心理因素有助于人们形成高尚的品德,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提供动力。

再次,人的心理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

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环境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在主观能动因素中,人的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心理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缺乏积极而健康的心理就难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

“思想”一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从认识论上说,思想是指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及成果,与感性认识相对。

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9页。

)从本体论上说,思想是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相对。

从历史观上说,思想是社会意识现象,与社会存在相对。

思想品德中思想一词的含义要比上述含义更复杂一些,它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理论观点,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世界观,又包括许多理性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

由于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概括性,能较好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因而是思想的主要形态,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

正因为如此,思想子系统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思想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思想观念制约着心理、决定心理的方向和内容;另一方面,思想又支配着人的行为。

因此,思想是联结心理与行为的纽带。

第二,思想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

人的思想品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一方面,思想受制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决定了思想的社会性;另一方面,思想又反映了社会关系,思想中所蕴含的理性观念是思想品德的社会内容。

第三,思想因素决定着思想品德的性质和方向。

思想的主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都不是抽象的,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这些内容从总体上决定了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

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

仅仅把行为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要素看待是不够的,因为行为不只是一个心理概念,这里说的行为是指品德行为,它是受教育者经常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

第一,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

判断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往往综合地反映了其思想品德的面貌。

第二,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客观内容。

一定的行为经过持续不断反复地进行,便成为习惯;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集中地反映了其思想品德,是思想品德的客观表现。

第三,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求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引导人们践履社会思想品德规范要求。

如果停留在社会规范上,不注重人们的行为实践,那就只能产生“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和伪君子。

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习惯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的。

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观居于核心地位,对心理、思想和行为起着总的指导作用。

心理、思想和行为围绕着世界观有序形成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因此,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系统,是心理、思想、行为及其要素和功能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

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怎样一个过程?

有的人认为是“外界(产生)→思想(支配)→行为(改造)→外界”的循环往复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4页。

)这种“外因论”的观点只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面,而忽视了意识能动作用这一面,因而不能说明人们思想、品德在同样外界影响下何以千差万别。

前苏联学者A·H·列昂节夫认为,人的思想品德不仅仅是外界条件决定的,而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被称为“两因论”。

我们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

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的思想品德行为的问题。

由于一定的品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品德行为,必须经过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这三个心理要素的催化作用才能实现。

因此,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即思想品德认识。

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思想品德认识。

认识是行为以及行为习惯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产生正确的品德行为。

因此,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就要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认识。

一般说来,人们的思想品德认识越全面、越深刻、越正确,就越容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可见,品德认识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和前提。

情,即思想品德情感。

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感。

思想品德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

一般说来,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品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人的行为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

人们对于自己所要从事的活动或所接触的事物有没有感情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人们喜爱某一活动,就会努力参加这一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行动;反之,则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可见,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强化作用。

信,即思想品德信念,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和规范的真诚信仰。

思想品德信念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键。

因为,品德信念是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也是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意,即思想品德意志,是人们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

品德意志是体现品德认识,并调节人的品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它有助于促使一定的品德行为反复出现并持之以恒,进而形成行为习惯。

如果缺乏顽强的品德意志,品德认识就难以转化为品德行为;即使有所行动,也难以持久。

因此,坚毅果敢的意志,是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在条件。

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

思想品德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

如果一个人不将其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付诸行动,那么,他的这些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不仅不能充分发展,而且毫无现实意义。

另有从知——经过情、信、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坚持品德行为的锻炼、修养,使之养成品德行为习惯,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才能得以巩固,才能真正形成良好而稳定的思想品德。

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

可见,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知、情、信、意、行五个心理要素,缺乏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德。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转化过程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

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思想品德要素之间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以及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矛盾运动过程。

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

然而,人的思想品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离开了外部社会环境,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外部条件——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影响,从外部制约方面把握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

它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国际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如国际的经济形势、政治斗争、世界大战或局部战争、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和文化艺术的交流等。

都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将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长期而复杂的影响。

国内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

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诸因素对人的思想观念都有重要的影响;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思想品德境界的高低和发展方向;社会制度更是直接影响和规范着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生活状况、文化生活氛围、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它们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起着直接的推动、制约作用。

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社会环境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实践形式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想品德要求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促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人对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

可见,作为实践形成的群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说:

“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

综上所述,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影响制约每个个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思想品德面貌;另一方面,个体在一定的思想品德影响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积极地、能动地改造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构成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制约过程中的双向作用,而这种双向作用是以社会实践为中介来实现的。

因此,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

总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品德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发展,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

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揭示人们如何吸收、选择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何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思想品德。

根据对思想品德结构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概括为: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而作为思想品德主体的人,则是有着千差万别个性各异的社会成员,他们在接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决不是消极、被动的。

同一种影响对不同个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

这是因为主体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

一个客体因素对主体能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不在客体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只有在主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条件下,人们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换言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过程。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客体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

思想品德认识,经过品德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变为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这是一个过程的完结。

然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反馈,又开始新一轮的主客体因素平衡协调运动,获得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更高水平的思想品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据。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特别是有意识的教育作用。

但归根结底要通过思想品德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

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知、情、信、意、行等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也是相互平衡的。

但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发展水平上并不完全平衡,这就构成了诸因素之间的矛盾。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坚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主体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是指主体当前对一定的社会需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

主体在过去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品德,可称之为“内部品德环境”,即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

而新的社会要求反映到主体思想内部,与原有的“内部品德环境”之间产生矛盾运动,就形成了新的“内部品德环境”,即新的思想品德状态。

这个过程表现为“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运动。

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目前对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不可能发生作用,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品德。

由于主体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具有不同的性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性质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思想品德。

只有经过积极的内部思想矛盾斗争,使社会要求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产物。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特点及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状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接受教育并反馈给受教育者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过程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由下列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受教育者,即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的依托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离开了受教育者,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完成自身从知到行的转化,而且反作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体。

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以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

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终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和条件;要把特定的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受教育者,必须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

可见,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

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诸要素也始终受到教育环体的影响。

可以说,客观环境的自发影响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自觉影响同时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环境不仅同时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且还作用于教育介体,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方向。

因而,教育环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总之,这四个要素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影响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

从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并反馈给教育者的双边活动过程。

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内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导社会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通过自身各种思想、心理的矛盾运动,有选择地接受这些内容,将其变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意识。

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能动性,都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

2、外化阶段。

内化只是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变成了个体的品德意识。

个体是否真正认同社会要求,认同的程度如何,最终要通过思想品德行为来检验;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是要使人们产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行为习惯。

因此,必须进一步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行为习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外化。

3、反馈检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对个体品德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更好的行为。

第三阶段实际上是第二次教育过程的开端。

从心理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阶段是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们的知、情、意、信、行的过程。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信、行诸因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演进的。

从矛盾分析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阶段又是促进人们的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身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

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教育者的帮助指导下,受教育者逐步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又将个体思想意识外化为个体的良好行为,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在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人的良好品德。

受教育者的这种思想转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必须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也是一个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有导向、激励等作用。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关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必须审慎地加以确定。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社会发展要求、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品德的状况。

因此,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就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要求以及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实际思想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育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目标确定以后,就要以此为根据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

计划是目标的具体化,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

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一般包括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员安排以及教育活动的具体步骤等。

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制订要注意科学性、预见性和针对性,要考虑到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留有余地。

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

计划制定出来后,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遵循所制定的计划,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完成“内化”和“外化”,在实施教育影响的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信、炼之以志、导之以行。

也就是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