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0568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docx

叶天士习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

一、填空题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温邪上受,首先犯 ,逆传   。

肺主 属 ,心主 属 。

2.叶天士《温热论》认为:

“在卫 之可也,到气才可   ,入营犹可       ,……入血就恐__________,直须_________。

3.叶天士《温热论》提到:

“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         。

挟   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   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     于热外,或     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叶天士《温热论》指出: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       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       也。

5.叶天士认为“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   透邪,法宜   ,令邪与 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6.叶天士《温热论》: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       之半,此则       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   。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   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对于下法的运用,叶天士指出:

“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 ;此(湿温病)多湿邪内搏,下之宜 。

伤寒大便溏为     ,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     ,必大便 ,慎不可再攻也”

8.叶天士认为: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   ,湿胜则 微也,法应   ”。

9.对于湿邪为患,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在阳旺之躯,   恒多,在阴盛之体,   亦不少,然其   则一”

10.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 ,而在     ,通阳不在 ,而在     ”

1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营分受热,则   受劫,       ,夜甚无寐,或       ,即撤去气药。

12.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如从   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   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急急   为要。

13.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到: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

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   ,务在             ,恐其陷入易易耳。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4.叶天士认为湿热病证患者若其人“面色白者”,治疗须顾其():

A、阴液   

B、阳气   

C、津液   

D、气   

E、血

15.叶天士认为湿热病证患者若其人“面色苍者”,治疗须顾其():

A、阴液   

B、阳气   

C、津液   

D、气   

E、血

   16.叶天士《温热论》认为:

痰湿内结于胃,脘中痞闷,苔白而不燥者,治宜():

A、开泄   

B、苦泄   

C、通泄   

D、透泄   

E、渗泄

   17.叶天士认为温热挟痰湿之邪留滞三焦,治宜():

A、辛凉散风   

B、甘渗驱湿   

C、透风于热外

D、渗湿于热下   

E、分消走泄

   18.邪留三焦之证,处于哪一阶段():

A、卫分   

B、气分   

C、营分   

D、血分   

E、气营同病

19.《温热论》中“战汗”的机理是():

A、热邪逗留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

B、气分热炽,迫津外泄

C、湿热郁蒸

D、阳气受伤,卫虚不固

E、阳气欲脱

20.最易流连气分的病邪是():

A、暑热病邪   

B、湿热病邪   

C、燥热病邪

D、温热病邪   

E、风热病邪

21.叶天士认为:

温病斑出热不解,若其人素体肾水亏,治宜():

A、甘寒   

B、苦寒

C、甘寒之中加入咸寒

D、苦寒之中加入咸寒

E、甘寒之中加入苦寒

22.叶天士认为:

温病若从湿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

A、犀角,地黄   

B、犀角,花露   

C、犀角,人中黄

D、犀角,银花   

E、犀角,竹叶

23.叶天士认为:

温病若从风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

A、犀角,地黄   

B、犀角,花露   

C、犀角,人中黄

D、犀角,银花   

E、犀角,竹叶

   24.叶天士认为:

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湿则加入():

A、芦根,牛蒡   

B、芦根,滑石   

C、芦根,薄荷

D、薄荷,牛蒡   

E、薄荷,滑石

   25.叶天士认为:

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

A、芦根,牛蒡   

B、芦根,滑石   

C、芦根,薄荷

D、薄荷,牛蒡   

E、薄荷,滑石

   26.《温热论》所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中“水主之气”是指():

A、肾气   

B、肾阴   

C、肾精   

D、水气   

E、津液

   27.叶天士所谓“两阳相劫”中的两阳是指():

A、风邪与热邪   

B、风邪与暑邪   

C、阳明与少阳

D、太阳与阳明   

E、太阳与少阳

28.叶天士所述“泻南补北”一法是指():

A、温补肾阳,祛寒救逆   

B、滋肾救阴,清心泻火

   C、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D、甘寒滋润,清养肺胃

   E、清心凉营,生津养液

   29.《温热论》中所云:

“斑出热不解者”的病机是()

A、胃津亡   

B、肺津伤   

C、肾阴枯   

D、热毒盛   

E、心阴虚

30.《温热论》中所述“分消上下”是指( ):

A、清上泄下   

B、宣肺攻下   

C、凉膈通腑 

D、清胃泄热   

E、以上均不是

   31.叶天士认为用苦泄法治疗湿热痰浊内结于胃,胃脘痞闷的舌象应是():

A、白而不燥   

B、灰白不燥   

C、或黄或浊 

D、黄白相兼   

E、黄而干燥

   32.温病战汗后,若出现气脱,叶氏认为临床表现是():

   A、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虚和缓

   B、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弦而数

   C、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象急数

   D、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虚而缓

   E、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象细数

   33.《温热论》中所论“通阳”法是指():

A、温补肾阳   

B、温补脾阳   

C、通阳补气 

D、化气利湿,通利小便    

E、温补肺气

   34.叶天士所谓“浊邪害清”的临床表现是():

A、口鼻咽唇干燥   

B、耳聋目瞑鼻塞   

C、昏谵舌謇 

D、溲短尿浊   

E、以上都不是

   35.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叶氏所论胃脘痞闷宜用开泄法的适应范围():

A、外邪未解,里先结者   

B、痰湿内阻,并无热象

C、邪郁未伸,气机不利   

D、素属中冷,阴邪内聚

   E、舌苔或黄或浊

   36.叶天士所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

   A、凉营药中伍以辛温透表之品

   B、凉营药中伍以辛凉透表之品

   C、凉营药中伍以辛寒清气之品

   D、凉营药中伍以凉血散血之品

   E、凉营药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

   37.叶天士所说“逆传心包”是指():

A、邪由卫分内陷营分   

B、邪由上焦传入下焦

C、邪由肺卫内陷心包   

D、邪由气分内传心包

   E、以上均不是

   38.叶天士提出,若斑出热不解者,治宜():

A、苦寒清热泄火   

B、辛寒清气泄热

C、甘寒清热生津   

D、咸寒凉血养阴

   E、咸寒软坚增液

39.《温热论》中的“浊邪害清”之浊邪是指():

A、痰饮   

B、湿热   

C、湿浊   

D、瘀血   

E、以上均不是

   40.《外感温热篇》中“浊邪害清”之中的清是指():

A、清阳   

B、津液   

C、清窍   

D、胃气   

E、正气

41.对于温病斑疹的病机的论述,哪项语出叶天士( ):

   A、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B、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

   C、热邪在胃,本属气分,见斑则属血者多矣;疹从血络而出,本属血分,然邪由气而闭其血,方成疹也

   D、斑由阳明胃而发,疹因太阴肺热而生

   E、以上都不是

 

(二)B型题

A、阴液   

B、阳气   

C、津液   

D、气   

E、血

42.湿邪害人,若其人“面色白者”,须顾其():

43.湿邪害人,若其人“面色苍者”,须顾其():

A、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虚和缓

   B、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弦而数

   C、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象急数

   D、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虚而缓

   E、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象细数

44.战汗后气虚正安的主要表现为():

45.战汗后气脱的主要表现为():

A、犀角、地黄   

B、犀角、花露   

C、犀角、人中黄

D、犀角、银花   

E、犀角、竹叶

46.叶天士认为:

温病若从湿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

47.叶天士认为:

温病若从风热陷入营分者,宜在凉血清热方中加入():

A、玉女煎   

B、梨皮,蔗浆   

C、金汁

D、化斑汤   

E、知母,阿胶,龟板

48.叶天士《温热论》中指出:

若斑出热不解,因为胃津亡,轻者可选用():

49.叶天士《温热论》中指出:

若斑出热不解,因为胃津亡,重者可选用():

A、芦根,牛蒡   

B、芦根,滑石   

C、芦根,薄荷

D、薄荷,牛蒡   

E、薄荷,滑石

50.叶天士《温热论》认为:

温邪在表挟湿治宜辛凉轻剂加入():

51.叶天士《温热论》认为:

温邪在表挟风治宜辛凉轻剂加入():

A、吴又可   

B、叶天士   

C、薛生白   

D、吴鞠通   

E、余师愚

52.《温热论》的作者是():

53.《温疫论》的作者是():

54.《幼科要略》的作者是():

55.《疫病篇》的作者是():

A、湿热积滞,胶结胃肠   

B、燥热内结,腑气不通

C、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D、湿热痰浊,内结胃脘

E、气机郁滞,痰湿阻遏

56.叶天士所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的病机是():

57.叶天士所论邪结胃脘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治疗的病机是():

 

(三)X型题

58.叶天士认为能开泄湿浊,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的药物有哪些():

A、杏仁   

B、蔻仁   

C、苡仁   

D、橘皮   

E、桔梗

   59.《温热论》认为:

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湿则加入():

A、芦根   

B、滑石   

C、牛蒡   

D、薄荷   

E、竹叶

60.《温热论》认为:

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

A、芦根   

B、滑石   

C、牛蒡   

D、薄荷   

E、竹叶

61.叶天士的著作有():

A、《温病条辨》   

B、《温热论》   

C、《临证指南医案》

D、《幼科要略》   

E、《温疫论》

62.《温热论》中“益胃”一法是指():

A、和胃降逆   

B、补益胃气   

C、清气生津

D、宣展气机   

E、灌溉汤液

63.叶天士认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

A、脾   

B、胃   

C、膜原   

D、大肠   

E、肺

64.叶天士对伤寒与湿温病运用攻下法的区别的论述包括():

A、伤寒下之宜猛   

B、湿温病下之宜轻

C、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

D、湿温病大便硬为邪已尽,不可再攻

E、伤寒当苦寒攻下

65.湿热痰浊结于胃脘,可以见到哪些脘腹部症状表现():

A、按之痛   

B、按之硬   

C、自痛   

D、痞胀   

E、腹中鸣

66.叶天士认为邪结胃脘,若出现哪些舌苔表现,“虽有脘中痞闷”,不宜用苦泄法治疗():

A、苔白不燥   

B、苔黄   

C、苔浊   

D、苔灰白不渴   

E、苔黄白相兼

67.《温热论》中论述的营分受热,血液受劫的临床表现可有哪些():

A、心神不安   

B、无寐   

C、斑点隐隐   

D、斑疹隐隐   

E、神昏

68.《温热论》中对邪留三焦的治疗所用药物有():

A、蒿芩清胆汤   

B、温胆汤   

C、泻心汤

D、杏、朴、苓

E、杏、蔻、橘、桔

 

三、改错题

69.透热转气常用的药物为犀角、玄参、羚羊角之类。

70.《温热论》中所说的“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是指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71.叶天士认为若邪气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开泄。

72.湿温病邪结胃肠使用下法,当下至大便干结,表示邪已尽,不必再下。

73.《温热论》中所谓“益胃”之法是指补益胃气。

74.叶天士对于斑出热不解者强调“急急透斑为要”,是指尽早使用升提透达之品。

75.叶天士认为邪留三焦的治疗当和解少阳。

 

四、简答题

76.何谓甘守津还?

77.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78.何谓开泄?

79.何谓苦泄?

80.何谓浊邪害清?

81.何谓两阳相劫?

82.何谓泻南补北?

83.何谓逆传心包?

84.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

85.如何理解“到气才可清气”?

86.如何理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87.如何理解“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88.简述《温热论》中邪留三焦的治疗及代表方。

89.简述叶天士《温热论》中温邪在卫表的治法。

 

五、问答题

90.如何理解叶天士所说: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91.湿热流连气分的治疗及转归是如何?

92.《温热论》中:

“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原意和引申意是指什么?

93.叶天士《温热论》中里结阳明有哪些证型,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运用下法有何不同?

94.为什么叶天士说温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

       95.如何理解“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答案

一、填空题

1.肺   心包   气   卫   血   营

2.汗   清气   透热转气   耗血动血   凉血散血

3.辛凉轻剂   风   湿   透风   渗湿

4.两阳相劫   浊邪害清

5.战汗   益胃   汗

6.和解表里   分消上下   走泄   战汗

7.猛   轻   邪已尽   邪未尽   硬

8.阳气   阳   清凉

9.胃湿   脾湿   化热

10.血   津与汗   温   利小便

11.血液   心神不安   斑点隐隐

12.风热   湿热   透斑

13.甘寒   咸寒   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4.B。

答案分析:

面色晄白无华者,多属素体阳气不足,若再感湿邪,阳气更易被湿邪所伤,致湿胜阳微,治疗时尤应注意顾护阳气,即使湿渐化热,需用清凉之法,用之十分之六七即应停止,以免寒凉过度,重伤阳气,造成湿热虽去而阳气衰亡的恶果。

15.C。

答案分析:

面色青苍而形瘦之人,多属阴虚火旺,感受湿热病邪每易化燥伤阴,治疗时应顾护津液,不可恣胆温补,即使在疾病后期热退身凉的情况下,亦不可误认为虚寒证而乱投温补,以防余邪未尽,而致“炉灰复燃”。

16.A。

答案分析:

痰湿之邪内结胃脘,若胃脘部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舌苔或黄或浊,说明痰湿之邪已经化热,治疗当用苦泄,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若虽有脘中痞闷,但舌苔白而不燥,则为痰湿之邪尚未化热,治疗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药如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

同理,若舌苔黄白相兼,为邪热已内传而表邪犹未解;若舌苔灰白且不渴者,为阴邪壅滞,阳气不化,或素禀中冷等,都不可乱投苦泄,治疗宜从开泄。

17.E。

答案分析:

《温热论》中说: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邪留三焦则造成气机郁滞,水道不利,水液输布失常,形成温热挟痰湿之证,临床多见寒热起伏,胸满腹胀,溲短,苔腻等症,治宜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杏、朴、苓宣上、畅中、渗下,或温胆汤化痰清热利湿。

18.B。

答案分析:

三焦是气机运行的通道,属气分。

如《温热论》中说: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说明邪留三焦属气分证。

19.A。

答案分析:

温病过程中出现战汗,多为邪正剧烈交争。

邪气在气分流连,经过清气生津,宣展气机,灌溉汤液等“益胃”法治疗后,使正气得到鼓舞,奋起鼓邪外出而出现战汗。

但是战汗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或者战汗邪解,或者战汗邪未解反伤正气。

20.B。

答案分析:

湿热病邪氤氲粘滞,容易弥漫三焦,流连气分。

21.C。

答案分析:

阳明胃热内迫营血致温病发斑,若患者素体肾水不足,邪热最易乘虚深入下焦,劫烁肾阴则热势更难外解,若见舌质绛而枯萎,即提示为肾水不足之体,虽未见到明显肾阴被灼的症状,也应于甘寒清养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兼补肾阴,肾阴得充则邪热不易深入下焦而使病情恶化,此即“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以达未病先防之作用。

22.B。

答案分析:

《温热论》中说: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营分热盛,治以犀角(水牛角代)为主药,如从风热陷入者,再加竹叶之类透泄热邪。

23.E。

答案分析:

《温热论》中说: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营分热盛,治以犀角(水牛角代)为主药,如从湿热陷入者,再加花露之类清泄芳化。

24.B。

答案分析:

《温热论》中说: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取其轻清疏散,使风从外解,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

25.D。

答案分析:

《温热论》中说: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湿宜分利,故“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取其甘淡渗湿,使湿从下泄,利湿而不伤阴,湿从下泄,不与热相结,温邪之势孤立,病易解除。

26.E。

答案分析:

《温热论》中说:

“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水主之气不能上荣是两阳相劫的结果,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两阳相合,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之象。

所以说水主之气主要指津液,不可因为肾主水而认为是肾阴、肾气等。

27.A。

答案分析:

两阳是指两种阳邪,即前文所说的“风挟温热”,风邪与热邪俱属阳邪,故称之为两阳。

暑邪也是阳邪,也能劫灼津液,但叶氏在此未提及暑邪。

太阳、阳明、少阳均为人体生理构造,不是阳邪。

28.B。

答案分析:

南和心五行具属火,泻南即是泻心火,北和肾五行具属水,补北即是滋补肾阴。

29.A。

答案分析:

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营血所致,斑疹外发则邪有透解之机,故斑出之后,热势应逐渐下降,若斑出而热不解者,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津伤不能济火,水亏火旺而热势燎原,即叶氏所谓“胃津亡”的后果。

30.E。

答案分析:

所谓分消上下是指用杏、朴、苓等类药物,宣上、畅中、渗下,从上中下三焦消散泄化痰湿水饮之邪的一种治法。

参见17题答案分析。

31.C。

答案分析:

苦泄是针对湿热痰浊互结于胃脘的一种治法,舌苔或黄或浊,说明痰湿之邪已经化热,治疗当用苦泄,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若虽有脘中痞闷,但舌苔白而不燥,或黄白相兼,或灰白不渴,则为痰湿之邪尚未化热,或为阴邪壅滞,阳气不化,或素禀中冷等,都不可乱投苦泄,治疗宜从开泄。

参见16题答案分析。

32.C。

答案分析:

叶氏认为战汗之后,“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是正气无所根附,泄越不安之象,“便为气脱之证矣”。

若脉“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是邪退气虚正安的表现。

33.D。

答案分析:

叶氏认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即通阳不全在使用温通阳气的药物,更不在于温补阳气,而是宣展气机,淡渗利尿,迨至气机宣展,小便通利,湿浊外泄,阳气自无阻遏而外达。

34.B。

答案分析:

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闭阻清阳,致使清窍为之壅塞,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即叶氏所说“浊邪害清”之候。

“口鼻咽唇干燥”为两阳相劫之象,“昏谵舌謇”是闭窍动风之征,“溲短尿浊”是湿热流注下焦的表现。

35.E。

答案分析:

“舌苔或黄或浊”是痰湿之邪化热的表现,当用苦泄,其它情况均是当用开泄之征象。

参见16题题解。

36.E。

答案分析: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佐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若伍以辛温透表之品则易助热化火,或引动邪热上扰心窍;若伍以辛凉透表之品则药轻病重不到病所;若伍以辛寒清气之品则为气营两清之法;若伍以凉血散血之品则为营血两治法。

37.C。

答案分析:

温病初起邪犯肺卫,邪不外解,手太阴肺的病变传至阳明气分,称为“顺传”;传变至心包,称为“逆传”。

严格地讲,卫分包括卫表和肺卫,营分包括营阴和心营,所以说逆传心包是邪由卫分内陷营分,范围太广,不太精确。

38.C。

答案分析:

叶氏认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

温病发斑多因阳明胃热内迫营血所致,若斑出而热不解者,是为邪热消烁胃津,致水津伤不能制火,即叶氏所谓“胃津亡”的后果。

治疗当以甘寒之剂生津清热。

热盛伤津重者,可用玉女煎加减,清气凉营,退热生津;证情较轻者,用梨皮、蔗浆之类甘寒滋养胃津。

39.B。

答案分析: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说明“浊”为湿与温合形成的湿热之邪。

40.A。

答案分析:

“浊邪害清”之“清”是指在上之“清阳”,“清窍”中的“清阳”被闭阻,则“清窍”为之壅塞,而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表现,“浊邪害清(阳)”是前因,“清窍为之壅塞”是后果。

参见34题。

41.B。

答案分析:

“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即指斑为阳明热毒内迫血分,外溢肌肉所致,病偏血分;疹为肺经气分热炽波及营分,由血络外发,病偏气分。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为陆子贤语;“热邪在胃,本属气分,见斑则属血者多矣;疹从血络而出,本属血分,然邪由气而闭其血,方成疹也”为章虚谷语;“斑由阳明胃而发,疹因太阴肺热而生”语出吴坤安。

 

(二)B型题

42.B。

答案分析:

阳气不足者多表现面色白,叶氏以“面色白者”概指阳气不足之人,所以治疗时要顾护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