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54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docx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

民间文学答疑题

1.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叫法,在西方国家,一般称它为"Folklore","Folk"为民众,"Lore"为知识,二词合称,意为"民众的知识"。

在过去的苏联,它被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在日本,则被称为"口承文艺"。

 

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区别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

"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那时对于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常混淆不清。

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

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相混淆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作民间文学。

个人对于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再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

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当然,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在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清楚的分界线,无论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还是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都存在少量彼此交叉的"模糊地带"。

有的作品虽然是个人书面创作,如一些当代新故事,但它们脱离了文献记载,在人民口头不胫而走,故事的作者和出处早已被人遗忘,变成了民间故事,也是民间文学。

另一方面,作家吸取民间文学素材而创作的作品,回到民间又变成新的民间文学,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象《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这些古典名著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最初都是产生于民间,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提炼,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

这些书面文学被民众接受之后,他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讲新的关于三国、水浒、聊斋等等的口头故事传说。

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试析当代民间文学的几种形态?

民间文学是一种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

近些年,随着中外文化的猛烈撞击,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读迅速改善,尤其是人民大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未来产生了种种疑虑。

有人认为民间文学正在无可挽回地衰亡,因为唱山歌、讲故事等传统的民间文学活动正空前冷落被电视、电影及舞会、卡拉OK活动之类的娱乐所代替。

另一种意见相反,认为,民间文艺正走向复兴,理由是许多民间文学作品通过电视、报纸、刊物等新的传播媒介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获得新的受者。

面对这种乍看起来矛盾的现象,我们必须具体地分析民间文学变化的各个层次与侧面,才能得到解释。

民间文学可以分为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和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歌谣、谚语等。

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日。

但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影响较小,难以引人注目。

 

4.学习研究民间文学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表现在其文化意义上。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处于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

二是宗教活动中的叙述性神话。

三是休闲时藉以消遣的传说和故事。

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

其次表现在其文学意义上。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民间文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没有民间文学和在民间文学基础之上改编和创作的作品,中国文学史的面貌将很难设想。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

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面,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

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充满了积极昂扬、雄奇瑰丽的想象。

神话中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力,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文学的滥觞。

在一些先秦古籍中,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和寓言,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叙事文学,且由于神仙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一大批反映了对仙人和仙境的向往与描述的著作,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故事--仙话,其中不少是古代民间口头传说的辑录。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是中国民间故事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公元二世纪的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收入了许多民间的笑话。

三世纪之后,由于神仙思想的兴盛与佛教的广泛传播,专门记录各种神怪异事的志怪笔记之书不断涌现。

在卷帙浩繁的佛经和道教经典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传说和故事。

这些宗教故事有的来自于印度,有的出自我国民间,有的也出自僧人之手,它们广泛流传,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宋以后,中国一些民间说书艺人受佛教"俗讲"的启示,举行专门的讲故事活动――"说话"。

他们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中国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说话"本身也成为今天许多曲艺形式的起源。

我国一些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都是在民间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几百年的民间创作、加工、提炼之后,才由文人最终写成的。

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叙事作品,少是取材于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

从春秋战国便开始滚雪球般生成发展的中国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祝》,到明清时期也基本定型,并通过戏曲、说唱等形式,在城乡广为流传。

第三表现在其社会意义上。

从现代社会对民间文艺的需求来看,由于古朴的民间文艺难以回答现代人为求生存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以快节奏的转换和多样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生活,也使得人们不能长久钟情于民间文艺,可是在另外许多方面,人们又生长出对民间文艺的新的需求。

因各地和各族民间文艺本身就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便成为给人们提供新鲜活泼的文化血液的取用不尽的宝库。

"旅游热"的兴起,使有关民间口头文学如优美的地方风物传说、民间工艺品等等,和那些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一样深深吸引着远方的游客。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中,许多地方实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它成为招徕外地顾客的土特产品的一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在保护和宏扬传统的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文学的未来发展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总之,民间文艺尽管是旧时代甚至是古老时代的产物,却又具有久远的生命力。

它的特点如同一些学人所揭示的"象一块多棱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光彩。

"它由许多层面构成。

具有多重价值和光彩。

他的表层即和旧时代关联的那些成分到现在自然已褪去光彩,对人们不再有吸引力和积极作用。

可是其中又蕴含着由世代劳动者以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丰富智能和优美情感,它们已积淀成为民族文化与人类文化的优良传统,却是活力永在的。

它是一座积累深厚、开挖不尽的宝山,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由表层到深层,由单一角度到多角度到加以开发利用。

 

5.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表现为几种情况?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

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是在集体中进行的。

民间文学的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每一个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加工。

从这一角度讲,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创作者。

正是由于无数人的参与,对作品的不断加工、修改和完善,才保证了民间文学在内容上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在形式上最大限度地适应和体现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

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

正因为如此,民间文学没有具体的作者,它具有匿名性。

集体性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这一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

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

现代社会集体劳动时的串号子,民族节日中群众对歌时的随口对答也属这种情况。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加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民间文学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这样产生的。

而民间创作的价值往往就存在于千人加工、万人琢磨的"添枝加叶"之中。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

湖北崇阳的民间叙事诗《双合莲》,就是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一位长辈郑三爹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编唱出来的。

但这里的"个人"就是作为集体的代言人,民间艺人是以集大成者的身份参与创作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又随时听取和吸收群众的意见,所以这类创作同样能在集体中流传,并在流传中得到集体的认可。

 

6.民间文学口头性是如何形成及发展?

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

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

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

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

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

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

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

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

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

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

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

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

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

 

7.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

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它只不过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它又将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其变异在所难免。

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作品与人民的生活同步发展,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益完善,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的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造成对民间文学的损害,这又是它的局限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搜集同一作品的丰富异文,便于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其来龙去脉和传承的特点,认识其发展变化规律。

 

8.民间文学有哪几种传承方式?

从传承人传承民间文学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形式:

1、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着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一代继承下来的。

2、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

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3、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就是这样。

在木、石、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是一种业缘传承。

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种。

广义地讲,长期直接参与民间文学创作传播活动的人们都属于群体传承人的范畴。

由于群体传承人的作用在集体性的特征中已经涉及到了,这里只着重强调那些在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作出特殊贡献的个体传承人,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和半职业民间艺人(如民间歌手、故事讲述家、民间说唱艺人等,也包括一部分在传播民间文学作品中作出贡献的宗教职业者)。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个体传承人以惊人的记忆力,善于吸收他人所有的特殊本领,使自己成为民间文学的活仓库,民间文学作品的集收站。

他们头脑中保存的作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主要的还在于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

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

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群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

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比如在湖南龙山县土家族的哭嫁歌十分特别,得益于该族歌手对哭嫁歌的代代相传。

 

9.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间存在何样的关系?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集体性、口头性、变民性和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其中集体性表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审美情趣,由于它的存在保证了民间创作中的人民性更充分、更直接地体现,并使民间文学作品在集体加工和锤炼中更加精美、更具生命力。

但是,集体性特征又是与口头性特征互为存在条件的,没有口头即兴创作和口头流传,就不可能形成集体的创作和亿万人民在民间文学的传播中参与再创作这一文学创作史上的宏伟壮观的局面。

口头语言艺术的优势也使得这种集体创作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延续下来。

集体性、口头性是民间创作中两个起主导作用的重要特征。

由集体性、口头性派生出的变异性、传承性。

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就必然导致变异。

没有变异就无法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没有变异就没有民间创作。

但民间文学的变异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它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沿着人民大众的心态轨迹变化,总是循着民间艺术传统变化。

总是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10.民间文学的价值是什么?

一、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发展的特殊贡献具体表现在:

1、首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之先河,为文学上这两种创作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为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古今中外民间创作中不少题材和形象都成为作家创作的直接或间接来源。

3、为人类文学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上具有开创性业绩,这已为文学史所证实。

还有不少体裁起初也来自民间。

如白话小说直接来自宋元时代的"话本"---民间说唱文学,其最早形式是民间的讲故事。

先有民间谚语,后文人仿之作格言;先有民间寓言,而后才出现作家寓言;先有传说,而后才有传记文学、纪实小说。

就连现代兴起的一些新的文学样式,也与民间创作在形式上有渊源关系。

4、为人类文学语言宝库增色添彩。

口头语言运用于民间创作是经过多少人世代琢磨、艺术化了的语言。

它生动形象、朴素自然、清新刚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1、它是人民劳动生产的伙伴。

民间文学的产生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2、它是人们进行斗争的武器。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口头创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它是人民自我教育的生动教材。

民间经常的道德教育是通过民间文学进行的。

人民的是非观念、爱憎好恶就在这讲故事、唱民歌,说谚语的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4、它是民间社交娱乐的工具。

在我国许多民族的民间社会交往中往往贯串着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人们沟通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5、它是不成文地乡规民约。

民间文学还具有不少地区既无法律条文又无治安机构,但仍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三、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

民间文学从来就不是纯文学,它虽以文学的面目出现,但内容包罗万象,与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学等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同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它是人民大众长期积累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总汇。

在科学领域里,它处于多学科交叉地位,不仅可为其他学科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它自身的研究成果,也促使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会有所变化。

其中民间文学的文学价值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削弱,因为艺术的一定繁荣时期并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水平成比例的,古朴的民间文学往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至于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则会因生产活动方式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习惯逐渐消失了,民间文学这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也会随之削弱乃至走向消亡。

而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随着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达,则会越来越重要。

对民间文学的采录,要求忠实于它的本来面貌,其主要意义就是为了保存它的科学价值,以服务于多种学科的研究。

 

1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是如何影响对作家文学的?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共同处在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是各民族文学现象的两种表现形态,彼此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民族文化结晶和重要载体,民间文学不仅哺育了作家的成长,给作家以多方面的艺术熏陶,而且直接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生动优美的语言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当然,作家文学对保存、提高民间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文学作为人民大众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多种多样的题材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歌谣、传说、故事、叙事长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等作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是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

民间文学不仅在作家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之后,为作家准备了各种题材和体裁,而且在此之前,甚至在作家成长的童年,已经给予了深深的艺术熏陶。

民间文学中体现的淳朴的天人观、善恶观,影响了作家世界观的形成;民间文学中凝聚着的淳朴、善良、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往往成为作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扑朔迷离的神话、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中奇特的幻想,激发了作家的想象力。

或低吟、或高唱的婉转动听的歌谣,启迪着作家的艺术灵感。

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造就了作家的艺术才华,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为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氛围。

据古迹记载,楚地"信鬼而好祀",每逢举行祭祀活动,必请巫师唱歌以娱神,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些与民间宗教融为一体的娱神歌曲,对屈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民间文学的思想内容对李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能继承民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下层人民,揭露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抒发济世救民的崇高理想,表达了对侠客、戍边战士和劳动妇女的赞颂、同情和关怀。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及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间文学影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共同特点表现为:

民间文学提供人物原型、故事梗概,民间说唱艺人加以采纳、补充、加工,使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流传的范围更加广泛,并付诸书面传承于世。

民间文学常见的褒扬济危救贫、见义勇为、重诺言、讲义气、感恩遇、报知己的"忠义"思想,和劝善惩恶、宣扬善恶有报的主题,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