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225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docx

教育参考资料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的定义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在1997年发

 布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把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溶于理论和实践

 的学科领域。

(Instructionaltechnologyisafielddedicatedtothetheoryandpractice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andevaluationofprocessesandresourcesforlearning.)

   虽然,在美国教育技术理论界有的学者在述及教育技术的作用时,将教育技术视为一种无形资产(educational

 technologyasintangibleasset),并把它当成是创作知识的一种工具(educationaltechnologyasatool

 tocreateknowledge),或者还把它比喻为投资的杠杆(educationaltechnologyasaleverforother

 investments)。

但是,教育技术在教育大环境中已经或正在成为一门学科,并受到官方及学者的重视,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与1994年定义相比,1997年新定义把教育技术的界定点从“理论和实践”升华到了“学科领域”。

新定义冲

 破了原定义外延的局限,从学科领域的理论高度为教育技术重新正名,相信这一新定义的问世,将会对我们教育

 技术的理论研究和领导决策产生有益的影响,将会对各院校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AECT2005教育技术新定义

  Educationaltechnologyisthestudyandethicalpracticeoffacilitatinglearningandimprovingperformancebycreating,using,andmanagingappropriatetechnologicalprocessesandresources.

翻译

(一):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翻译

(二):

  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

教育技术学重要网址

2008-02-0111:

55

教育技术学重要网址

.cn/zykj/~etc/home.asp  教育技术中心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在教育科学的发展中,有意识的把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于20世纪初期。

这时的世界仍处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进步,首先在美国形成了采用投影、幻灯、电影、广播等新工业技术的、称之为视听教育的一场教育实践运动。

从那时起,随着新信息技术、新教育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发明创造,心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人类科学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提高,在世界第三次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教育技术在经历酝酿、徘徊、形成和发展的80多年后,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学科领域和理论体系。

其间,该领域的定义与内容几经更迭,从初始时的硬件(强调物化技术的应用)发展到软件(媒体硬件和教学软件结合),再进入到潜件(方法、方法论)的演变过程,先后形成过5次较为正式的定义。

1994年由美国人西尔斯(Seels.B.A)和里奇(Richey.R.C)合著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提出了一种更新的定义,并绘制了结构图以说明教学技术的框架结构。

这个定义既有效地阐明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并重的内核和工作领域,提供了适合非线性教育活动的和便于交流的整体框架,又旗帜鲜明地指出教学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及在教育科学中的位置,更加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

教育技术定义的表述:

教学(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也可以说,教学(育)技术是关于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及实践。

这个内涵性质的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人员等经过五年时间的研究讨论,最后在对原有定义修订的基础上提出的。

定义同时从宏观范围上提供了教学(育)技术的五个分支领域,见图1.2。

该定义的外延涵盖了这样五个领域:

·开发领域的印刷技术、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和综合(整合)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应用领域的媒体应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和制度化、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管理领域的计划管理、资源管理、传递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设计领域的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的理论与实践;

·评价领域的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五个领域渗透在一切教育教学和与其相关的活动中,例如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评价、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等。

如果把教育技术观念的发展、变迁用定义的转换、更替来表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性表述:

60年代萌芽期,教育技术领域发轫于新视听媒体技术(视、听媒体和视听媒体)的教育应用;70年代发展期,产生了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教育媒体技术和设计、实施、评价学和教过程的技术)共存的认识、促进学习的总体方法(各种学习资源、个别化学习、系统方法三项内容综合为促进学习的总体方法)、综合完整的技术过程(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鉴别、解决问题方案的综合过程,涉及思想、程序、人员、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三个认识水平和阶段,不断地完善、扩充、发展和融合;90年代成熟期,建构成为一个独立的实践领域、完整的学科专业和发展中的研究体系,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如图1.3所示。

94年前的定义认为教育技术只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包括与人类学习有关的各种因素(例如人和设备、思想和方法等);而新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从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

94年前的定义所说的"过程"是指人们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思想方法应用与教育、教学并使之优化的过程。

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是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领域的学科。

新定义则把教育技术作为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各种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即认为教育技术已经形成或基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用于指导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各种实践活动的理论与方法论体系。

94年前的认为教育技术是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与教育的过程,其着眼点只是实际应用;新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研究如何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因此,着眼点是即重视理论研究又重视实践应用。

94年前的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与人类学习诸因素有关的过程,而人类学习诸因素的概念是比较笼统和抽象的,即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也不便为发展教育(教学)技术确定方向。

新定义认为: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学习资源是实现学习过程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它有世界固有的资源和人类专门设计的资源的区别,分为:

人、材料、工具、设施和活动五种形态。

人是指组成教育教学系统的教职员工和有关人员,例如,教师、辅导员、教育管理人员等;工具是指产生、传递和呈现教学信息的学习资源,例如,黑板粉笔、视听器材、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电视、直播卫星等;设施是学生与其他信息资源发生相互作用的地方、场所或环境,例如,教室、图书馆、操场、博物馆、视听场所等;材料是指在由信息的学习资源,例如,印刷材料、教学录像、教学光盘、教育电影、挂图、计算机教学课件等;活动是发挥其它学习资源的专门行为和方法,包括教授、演示、讨论、人际或人机交互行为、参观、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班级教学等。

新定义具有鲜明的操作性强、具体的指导性和准确的方向性。

但是,不能认为上述定义和内容是最终的。

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心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的进步、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科学的变革,成为推动教育技术发展的力量,同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年轻的领域,其本身的研究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也是推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教育技术的特征

教育技术不是一般的某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它包含了三种概念(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综合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重视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诸如行为水平、能力、知识基础、年龄特征等),因为学习者的情况对于选择目标、确定步调、确定评价性质等许多教育决策都产生直接影响。

在教育技术中,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依靠开发使用学习资源与促进个别化学习来提高人的学习质量。

学习资源包括信息、人员、材料(教学媒体软件)、设备(硬件)、技巧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使它们在学习中产生整体功能、发挥优良作用,就必须通过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组合。

因此涉及到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开发工作,进行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育技术重视所有学习资源或称为人类的学习媒体的开发、应用、管理,设计和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强调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分析和整合"教、学"过程。

例如,利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经过需求分析、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制订出可以操作的逐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并根据这些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过程、方式、媒体),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设计方案,并在方案的试行中,进行评价总结,依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这样的系统过程为实现优化教学活动(或学习经验)提供了途径。

可以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

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的整合应用。

其基本的实践原则是首先要鉴定问题,弄清所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然后根据问题的实质来研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

操作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即鉴定、设计、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改与推广。

亦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环节,鉴定问题和解决问题,即首先确定要解决的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或需求),然后再根据问题的性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过程如图1.4所示。

在应用实践中,对进行的每一步骤还需要运用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支持教育开发的系统方法。

可以说,实际上教育技术早已普遍存在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采用学校的班级授课、个别化教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部分或全部涉及到一些使用媒体的教学技术内容和不包含实在媒体的相关方法、策略等教学技术内容。

三、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1.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在我国,与教育技术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存在称为电化教育。

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国外的教育技术是相似的。

两者的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

两者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手段与方式去控制教育或教学的过程。

但两者毕竟不完全等同。

电化教育与国外被称为视听教育(Audio-visualeducation)的一种教育活动基本相同,电化教育是视听教育的中国化名称。

视听教育在教育历史上有着辉煌的一页,它与另外两种教育实践(程序教学和系统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发展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更为全面的教育科学领域-教育技术。

所以,有的学者也把电化教育称为教育技术的"昨天"内容。

也正是因为它们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在不严格区分的情况下,两者甚至被作为"同一"的内容混称,尽管他们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主要区别在于:

①在研究对象方面。

教育技术研究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作的各种要素的整合和方法。

电化教育研究的主要是利用新科技成果发展起来的电子教学媒体,并将这些媒体恰当地与传统教学媒体结合。

②在研究领域方面。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划分得比较细、广,包括所有教育媒体(所有教学设施设备、学校建筑、教室、课桌、座椅、黑板、教具等)的开发、应用与管理的研究,教学系统设计、学习者特征、学习策略和教学的评价方法等诸方面的研究,即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电化教育研究领域比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范围窄。

它只对视听教育的理论、设备、教材、教学法、管理等进行研究。

③在研究方法方面。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虽然都采用系统的方法,但由于教育技术面广,它着眼于从整个教育的大系统到具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的个别化系统。

电化教育重点放在电教媒体选择组合与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运用的系统,更多地是把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它因素作为不变因素去研究小系统的控制与变化效果。

2.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包含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

一是我国有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一切技术方法、手段的总称。

这种广义的观念把古代"口耳之术"、"言传身教的技能技巧"都包括在内,为了在这些自古至今就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与20世纪的建立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媒体技术、系统技术间加以区别,把后者称为现代教育技术。

二是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界定教育中的现代技术,即包括卫星通讯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系统技术等在教育中的应用…。

其含义是强调这些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

两种认识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时期性、阶段性,显然现代教育技术是从属于教育技术的。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一词的出发点或立意在于"学习和探讨更多地着眼于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学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上。

"

综合上述情况,从学科领域的角度看问题,只有教育技术最为全面,能够真实的反映和说明领域的整体情况,能够不存遗漏或顾此失彼,可以恰当地与教育科学范畴融合起来。

唯有教育技术最具代表性,继往开来,可以承续最早的人类教育发展的脉络(例如,口耳之术),能够说明领域今日之盛况,又代表未来的发展性,既包括理论界的研究,也涵盖了实践方面的所有"临床性"工作,并代表着未来整个本领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在教育中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实践领域中,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之间在应用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矛盾。

只是在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

尽管如此,有分歧并不影响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反,学术争议的热烈不仅反映出教育技术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领域,也会进一步促进、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事实上,教育技术正是这样一个既具备"基本的框架",又处于不断前进、丰富的领域。

四、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历史上,以视听教育、程序教学和系统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三种教育实践的各自发展、交叉和融合为主线,为形成教育技术这样一个特定的领域奠定了基础。

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但是它又区别于原有的那些教育科学领域(如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哲学等)。

其中,视听教育显示了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教育的渗透、影响和"工业化社会"教育所产生的变化,同时,视听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各种视听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依靠教学资源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思想和形式;程序教学是把人学习的规律(如条件性操作性条件反射)与可以自动提供学习材料的机器相结合的产物,以实现程序化个别化学习的学习过程,同时,程序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思想与方法;系统方法是科学技术中的整体论、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等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引入和应用,同时,系统化设计教学的发展,推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论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而形成了对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思想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学习资源的广泛应用、个别化学习的理论方法、及科学的系统方法三者的结合,构成了教育技术方法的主体内容。

教育技术从一项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动(视听教学运动)到形成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运用教育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领域),进而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与学科(教育技术学),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历史。

教育技术的形成与三种教学方法实践的发展有关,简述如下:

(一)视听教育

视听教育的初期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期间,由于工业技术现代化,一些国家已从依靠密集劳动力的农业社会演变为以机械化农业和城市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工业化生产的大发展,急需大批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改进,越来越重视实用课程和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反对书本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

同时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照相技术、幻灯机、无声电影等被引入教学领域,给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教学送来了新的技术手段。

一些商业组织大力生产教学使用的各种模型、地图、幻灯片、立体画和唱片,并命名为"视觉教育"而广泛宣传。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这些新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开发和研究。

在1918一1928年的10年间,视觉教学在师资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有关视觉教学理论的研究。

20年代末,由于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原有的视觉教学概念已不能涵盖新的视听教育实践的情况,于是视觉教学发展为视听教学。

视听教学的发展到I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可作为一个段落,从1918一1942年也称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一时期,视听教学对整个教育领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二战"期间及战后十年的视听教学(1941一1945,1945一195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校中的视听教学由于缺乏设备、资料和专家而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但这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为工业和军队需要大规模的进行人员培训,只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来满足二战对人才培训的需求,必须开发和应用有效的教学技术来完成这样的任务,结果促使视听教学在该培训中得到大力发展。

在此期间,新兴的视听教学活动及其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与肯定。

它对"二战"后10年的视听教学的稳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听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重点探讨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戴尔(E.Dale,1946)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他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

这个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发展(1955一1965年)。

1958年美国在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指导下,给教育各种拨款,以保证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亦把许多研究人员带到教育媒体和技术领域,促进更多的教师接受新媒体,使视听技术得到有效地应用和发展。

以及,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种媒体综合呈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同时由于传播理论的发展影响到教育领域,美国人探讨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的理论问题。

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的发展,也是视听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

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

综观视听教学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亦可以看到它是与新的视听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开发出的媒体和传播手段相密切关联的。

所以,即使对教育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仍有不同看法,但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过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依靠教/学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和媒体辅助传播的教学方式。

(二)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方法对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形成起过重大作用。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早期的个别化教学阶段。

个别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早在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就已经存在(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

但是,第一台用于个别化学习的程序化教学机器出现在1924年,它是心理学家普莱西(S.Pressey)设计的,主要用于学生测试的自动化。

该教学机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特点。

程序教学的发展。

1954年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

他依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强化理论的应用。

早期程序教学的特点是:

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以及低错率。

程序模式上的直线式程序直观地体现着"操作条件"原理。

到60年代,克劳德(N.Crowder)根据他自己在50年代为美国空军培训技术人员排除故障的教学经验,将它修改为模拟老师指导作用的分支式程序。

程序教学运动在60年代初达到高潮,后期则开始衰退。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这样会花费很高的代价,因此出版商纷纷退出这一领域。

但程序教学总结出的一套开发程序教材的方法、研制过程综合了许多重要概念并得到具体应用,影响和促进了系统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个别化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50年代末,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的产生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由于程序教学使用机器,因此人们把CAI视为程序教学机的继续和新发展。

CAI具有灵活性和人一机交互作用,弥补了原来教学机的不足。

初期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以后亦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

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在能力。

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CAI运动。

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学校里微型计算机的拥有量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计算机用于教学。

尽管调查表明,CAI在学校中的开展,并没有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个别化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的目的和衡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及个别化教学模式。

由于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论,这种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促进了对学习者的学习特性的研究,在程序教材的开发进程中,综合应用行为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产生了系统分析、设计的开发方法和程序,为教育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系统方法

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

巴纳西(Bannathy,1968)对它做过一般性的描述:

"设计、开发和实施(教学)的一个自我完善的、合乎逻辑的过程。

它提供了一个程序构架,在这个构架内首先要确定系统的目标,然后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就能选择出最适合成功地运行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

最后,再评价这个系统…,为改进组织与实施上的设计变化而提供基础。

"

系统设计教学的方法来源之一是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实验方法)。

这种经验主义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他提出应该用归纳法来分析和改进教学的进程。

由斯金纳等人所描述的关于编制程序教学的过程是利用经验主义方法(实验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是"教学系统方法"概念发展中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