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3020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docx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第7章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和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心理因素。

掌握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特点、在集体中的地位、小团体的特点,了解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初步学会指导小学儿童改善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地位的测量

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教学重点:

人际关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

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识

(1)什么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

(p105)

(三)如何正确理解人际关系?

问:

人际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问:

交往是由哪几个过程构成的复杂活动?

所见所闻了解别人观点

1、信息交流告诉别人同时态度

想法、感受修正自己观点

改变他人观点

工具——语言、电脑、网络

2、动作交换(举例说明)问:

什么是人体语言?

意义理解:

读懂对方在说什么?

3、相互理解情感理解:

领悟他人的情感体验、倾向

动机理解:

理解他为什么提供信息

(4)影响人及吸引的因素

1、空间距离——人与人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就容易建立良好关系

2、交往频率——指人与人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

3、仪表风度——在多数情况下,和外貌漂亮的人打交道,心情比较舒畅,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容貌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会逐步减弱直至消失。

4、心理品质——是人及吸引中深层的稳定的因素。

5、特点相似——社会经历和态度的相似是人及吸引的重要因素。

(举例说明)社会心理学认为,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籍贯兴趣信念价值观态度等的相似,其中以态度信念价值观为最主要

相类似的人由于彼此态度一致情投趣合,在一起交往能正确反应自己的能力

6、特点互补——在对偶角色的人际关系中,需求的互补能使双方更具吸引力。

一是包容的需求,表现为愿意与人建立维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二是控制需求。

表现为乐于在权利和权威上与他人建产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是情感需求,表现为愿意与他人建产和维持感情方面的良好关系

6、晕轮效应——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而泛化到其它各方面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人在不知不觉中会自动利用少量的信息来得出广泛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判断方式,容易出现认知的偏差。

7、刻板效应指人们在长期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

9、首因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10、近因效应

人际交往过程中新获得的信息往往起优势作用,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相对比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对比较深刻,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后摄作用。

(以上因素各举例说明)

(5)班级人际关系

1、

什么是班级?

——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性

2、班级人际关系的特点学生的全员性(各举例说明)

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3、影响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

(1)规范——指反映一个班级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

(举例说明)

在学校中,班级的规范通常与社会标准相一致。

问:

怎样才能形成集体的规范?

(讨论)

(2)心理相容——班级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称为心理相容。

问:

一个心理相容的集体主要有哪些表现?

(提问)

(3)舆论——是一种群众性的意见,是班级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它具有评论的作用。

(举例说明)

(4)凝聚力——是指班机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班级的凝聚力是在一系列集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问:

怎样才能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讨论本班的人际关系?

如何加以改进?

巩固本节内容

 

第2节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标:

掌握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小学儿童的择友标准、择优的特点和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

教学重难点:

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的一般趋势和择友标准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的特点

1、小学儿童之间人际关系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友谊为例)

(1)低年级的友谊主要是建立在空间联系的基础上;

(2)低年级的友谊出现某些互惠的因素,但仍不稳定,只是一种顺利时的合作,表明他们仍未理解友谊应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3)高年级学生开始体会到友谊是一种持久共享的关系,并逐渐重视同伴间的个性因素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等;

得出——在与同伴交往活动中,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的,是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高由低水平向高水逐步演化和发展的。

2、小学儿童的择友标准

在班级中,小学儿童选择朋友时通常采用四种类型的标准

(1)直接接触关系(重要标准)

对于小学儿童来讲,直接接触不仅带来共同的活动,而且还形成对友谊的感性体验。

(2)接受关系——它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3)敬慕关系——它反映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或心理品质的赞赏,(举例)学习好(重要标准)

(4)其他关系

反映小学儿童择友过程中所采取的其它非本质关系,包括距离、传统关系、传递关系或一些其他关系。

3、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

什么是同质性和趋上性?

学习行为对小学儿童择友的同质性和趋上性具有关键的影响。

4、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

问:

儿童对其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择友态度随着年龄的增加是怎样变化的?

问:

小学儿童普遍选择相同性别的同伴这一现象有何心里意义?

3、总结本节课内容

 

第2节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及其地位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如何测量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位难点:

地位测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识

(1)小学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

受欢迎儿童受排斥儿童

地位不受欢迎儿童——

中间型儿童(普通型)受忽略儿童

(2)班级中的地位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良好的性格特征

1、受欢迎儿童的特点良好的品德

其他特征

问:

受欢迎儿童和中间型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怎样?

攻击行为

2、不受欢迎儿童的特点不良品行

难以相处和其他特征——指一些非本质的外部因素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

问:

在班级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其道德发展有哪两个方向?

(3)小学儿童在班级中地位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有以下3种常用方法:

1、等级排列式问卷

集体的社会距离分散

2、社会距离量表

个人的社会距离分散

矩阵法——把参加测试的总人数(n)即选择的

3、

关系分析次数整理成一张nxn的矩阵表。

图示法——把测量结果画成社会网络图。

这样可以提供集体内人际关系的直观图。

总结:

社会测量法是心理学中研究人际关系的常用方法,其形式是灵活简便,省时省力,很有应用价值。

问:

有什么局限性?

教师应怎样做?

(讨论)

(4)小学班级中小团体的形成

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与同学交往,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形成“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合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便发展起“小团体”。

小团体的雏形产生于小学低年级。

通常有一个核心人物,并有自己的利益、兴趣和行为规则。

问:

小团体(班级中的)存在有何意义?

——对小学儿童吸收同伴的经验、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锻炼实际活动能力是有现实意义的。

——能满足儿童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感情支持,对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的作用。

(2)对班级中小团体的引导

问:

为什么对班级中的小团体要加以引导?

(略)

如何加以引导?

(讨论)

1、了解自己班级中的小团体的活动状况、核心人物的态度以及人员的变迁,同时,还要了解班级的大部分成员对这些小团体的评价。

2、要做好小团体的核心人物的工作。

3、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班级的目标与小团体的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于班集体的活动。

同时,要.....?

4、要冷静地分析班集体中的舆论

5、教师必须及时对小团体活动影响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违背了常规的现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

三、概括本节内容

 

第3节小学儿童人际关系的调节

教学目的、要求:

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教学重难点:

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识

(1)在生活中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

1、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

——在班级中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性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儿童交往能力的途径。

新的模式是什么?

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还有那些社会教育机构可组织学生参加?

(2)形成正确的交往和原则

问:

在指导小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时,应怎样做?

1、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这一点对于儿童尤为重要。

2、教师应教育小学儿童待人处世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教师要正确对待班干部,既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工作,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加以管理......

4、要在班级中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好人好事表扬要恰当,对不良现象批评要得体......

(3)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如何调整?

(训练)

训练方法:

1、口头指导:

是教师针对不受欢迎儿童在交往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

2、角色扮演法——是让儿童在集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的方法,能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3、正向行为强化法:

及时地肯定不受欢迎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以期巩固他们交往的新的行为模式。

问:

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训练和指导时,还应怎么做?

3、归纳总结

4、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