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2C驱动培训文档.docx
《I2C驱动培训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2C驱动培训文档.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2C驱动培训文档
I2C驱动
1、协议
I2C总线是一种用于IC器件之间连接的双向二线制总线
I2C总线有两根信号线,一根为SDA(数据线),一根为SCL(时钟线)。
可发送和接收数据。
任何时候时钟信号都是由主控器件产生。
I2C总线在传送数据过程中共有三种类型信号,它们分别是:
开始信号、结束信号和应答信号。
开始信号:
SCL为高电平时,SDA由高电平向低电平跳变,开始传送数据。
结束信号:
SCL为高电平时,SDA由低电平向高电平跳变,结束传送数据。
应答信号:
接收数据的IC在接收到8bit数据后,向发送数据的IC发出特定的低电平脉冲,表示已收到数据。
CPU向受控单元发出一个信号后,等待受控单元发出一个应答信号,CPU接收到应答信号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是否继续传递信号的判断。
若未收到应答信号,由判断为受控单元出现故障。
基本概念
主机初始化发送,产生时钟信号和终止发送的器件
从机被主机寻址的器件
发送器发送数据到总线的器件
接收器从总线接收数据的器件
多主机同时有多于一个主机尝试控制总线但不破坏报文
仲裁是一个在有多个主机同时尝试控制总线,但只允许其中一个控制总线并使报文不被破坏的过程
同步两个或多个器件同步时钟信号的过程
主机发送数据流程
(1)主机在检测到总线为“空闲状态”(即SDA、SCL线均为高电平)时,发送一个启动信号“S”,开始一次通信的开始
(2)主机接着发送一个命令字节。
该字节由7位的外围器件地址和1位读写控制位R/W组成(此时R/W=0)
(3)相对应的从机收到命令字节后向主机回馈应答信号ACK(ACK=0)
(4)主机收到从机的应答信号后开始发送第一个字节的数据
(5)从机收到数据后返回一个应答信号ACK
(6)主机收到应答信号后再发送下一个数据字节
(7)当主机发送最后一个数据字节并收到从机的ACK后,通过向从机发送一个停止信号P结束本次通信并释放总线。
从机收到P信号后也退出与主机之间的通信
注意:
①主机通过发送地址码与对应的从机建立了通信关系,而挂接在总线上的其它从机虽然同时也收到了地址码,但因为与其自身的地址不相符合,因此提前退出与主机的通信;
②主机的一次发送通信,其发送的数据数量不受限制。
主机是通过P信号通知发送的结束,从机收到P信号后退出本次通信;
③主机的每一次发送后都是通过从机的ACK信号了解从机的接收状况,如果应答错误则重发。
总线空闲状态
I2C总线总线的SDA和SCL两条信号线同时处于高电平时,规定为总线的空闲状态。
此时各个器件的输出级场效应管均处在截止状态,即释放总线,由两条信号线各自的上拉电阻把电平拉高。
启动信号
在时钟线SCL保持高电平期间,数据线SDA上的电平被拉低(即负跳变),定义为I2C总线总线的启动信号,它标志着一次数据传输的开始。
启动信号是一种电平跳变时序信号,而不是一个电平信号。
启动信号是由主控器主动建立的,在建立该信号之前I2C总线必须处于空闲状态。
重启动信号
在主控器控制总线期间完成了一次数据通信(发送或接收)之后,如果想继续占用总线再进行一次数据通信(发送或接收),而又不释放总线,就需要利用重启动Sr信号时序。
重启动信号Sr既作为前一次数据传输的结束,又作为后一次数据传输的开始。
利用重启动信号的优点是,在前后两次通信之间主控器不需要释放总线,这样就不会丢失总线的控制权,即不让其他主器件节点抢占总线。
停止信号
在时钟线SCL保持高电平期间,数据线SDA被释放,使得SDA返回高电平(即正跳变),称为I2C总线的停止信号,它标志着一次数据传输的终止。
停止信号也是一种电平跳变时序信号,而不是一个电平信号,停止信号也是由主控器主动建立的,建立该信号之后,I2C总线将返回空闲状态。
插入等待时间
如果被控器需要延迟下一个数据字节开始传送的时间,则可以通过把时钟线SCL电平拉低并且保持,使主控器进入等待状态。
一旦被控器释放时钟线,数据传输就得以继续下去,这样就使得被控器得到足够时间转移已经收到的数据字节,或者准备好即将发送的数据字节。
带有CPU的被控器在对收到的地址字节做出应答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执行中断服务子程序,来分析或比较地址码,其间就把SCL线钳位在低电平上,直到处理妥当后才释放SCL线,进而使主控器继续后续数据字节的发送。
总线封锁状态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禁止所有发生在I2C总线上的通信活动,封锁或关闭总线是一种可行途径,只要挂接于该总线上的任意一个器件将时钟线SCL锁定在低电平上即可。
总线竞争的仲裁
总线上可能挂接有多个器件,有时会发生两个或多个主器件同时想占用总线的情况,这种情况叫做总线竞争。
I2C总线具有多主控能力,可以对发生在SDA线上的总线竞争进行仲裁,其仲裁原则是这样的:
当多个主器件同时想占用总线时,如果某个主器件发送高电平,而另一个主器件发送低电平,则发送电平与此时SDA总线电平不符的那个器件将自动关闭其输出级。
总线竞争的仲裁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的。
首先是地址位的比较,如果主器件寻址同一个从器件,则进入数据位的比较,从而确保了竞争仲裁的可靠性。
由于是利用I2C总线上的信息进行仲裁,因此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
时钟信号的同步
在I2C总线上传送信息时的时钟同步信号是由挂接在SCL线上的所有器件的逻辑“与”完成的。
SCL线上由高电平到低电平的跳变将影响到这些器件,一旦某个器件的时钟信号下跳为低电平,将使SCL线一直保持低电平,使SCL线上的所有器件开始低电平期。
此时,低电平周期短的器件的时钟由低至高的跳变并不能影响SCL线的状态,于是这些器件将进入高电平等待的状态。
当所有器件的时钟信号都上跳为高电平时,低电平期结束,SCL线被释放返回高电平,即所有的器件都同时开始它们的高电平期。
其后,第一个结束高电平期的器件又将SCL线拉成低电平。
这样就在SCL线上产生一个同步时钟。
可见,时钟低电平时间由时钟低电平期最长的器件确定,而时钟高电平时间由时钟高电平期最短的器件确定。
i2c的有关图例:
参考博客:
二、iomux
IOMUXC指IO多路复用控制器。
由于imx6集成了很多的功能模块,BGA封装容纳不了那么多引脚,所以就想到用IOMUXC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也即一个功能模块的引脚,通过n选1的多路开关,把需要的外设连接到该引脚上。
要使用哪个功能,就需要配置引脚参数。
在实际开发中,具体的配置是通过IOMUXC_SW_MUX_CTL_PAD_(BGAcontactNAME,比如UART3_RXD)寄存器来实现,然后通过配套的寄存器IOMUXC_SW_PAD_CTL_PAD_(PADNAME,比如UART3_RXD)来配置管脚的驱动电压,回转率,驱动强度,开漏,上拉,DDR类型等等。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让大家有个认识:
在linux或android系统中,假如我们要配置飞思卡尔IMX6处理器的GPIO管脚,比如是GPIO_19这个管脚,那么要像这样:
[cpp]viewplaincopy
1#defineMX6Q_PAD_GPIO_19__GPIO_4_5\
2(_MX6Q_PAD_GPIO_19__GPIO_4_5|MUX_PAD_CTRL(NO_PAD_CTRL))
其中_MX6Q_PAD_GPIO_19__GPIO_4_5定义为:
[cpp]viewplaincopy
3#define_MX6Q_PAD_GPIO_19__GPIO_4_5\
4IOMUX_PAD(0x0624,0x0254,5,0x0000,0,0)
这个IOMUX_PAD宏是定义GPIO的关键宏,其原型为:
[cpp]viewplaincopy
5#defineIOMUX_PAD(_pad_ctrl_ofs,_mux_ctrl_ofs,_mux_mode,_sel_input_ofs,
6_sel_input,_pad_ctrl)
IOMUX_PAD宏有6个参数,每个参数的意思是:
参数
含义
_pad_ctrl_ofs
控制寄存器的偏移地址(16进制)
_mux_ctrl_ofs
MUX控制寄存器的偏移地址(16进制),用于选择引脚的功能
_mux_mode
MUX模式,bit0~3,范围0~7
_select_input_ofs
SELECT_INPUT寄存器偏移地址(16进制)
_select_input
DaisyChain模式,bit0~1,范围0~3
_pad_ctrl
bitstobesetinregister_pad_ctrl_ofsforconfigurationselection
具体的含义要结合IMX6数据手册【Chapter36IMOUXController(IOMUXC)】的内容。
下面看下IOMUX_PAD(0x0624,0x0254,5,0x0000,0,0)中参数的在数据手册中的位置,请看截图。
1、_pad_ctrl_ofs
从图中可以看到_pad_ctrl_ofs=0624h
2、_mux_ctrl_ofs、_mux_mode
如上图,_mux_ctrl_ofs取值为0x254,_mux_mode范围为000~110
只有_mux_mode=0时,_select_input_ofs和_select_input才有效,其余时候_select_input_ofs和_select_input都为0。
I2c2的复用
结合上边对iomux的介绍,参考原理图,
Tianqian
在Iomux工具中ball中查看U5
再查看下图标记部分
看完原理图,结合iomux工具,再参考数据手册,配置把U5复用为i2c2_scl功能
参考博客:
3、驱动
基本知识
在Linux内核源代码中的drivers目录下包含一个i2c目录,而在i2c目录下又包含如下文件和文件夹。
(1)i2c-core.c。
这个文件实现了I2C核心的功能以及/proc/bus/i2c*接口。
(2)i2c-dev.c
实现了I2C适配器设备文件的功能,每一个I2C适配器都被分配一个设备。
通过适配器访问设备时的主设备号都为89,次设备号为0~255。
应用程序通过“i2c-%d”(i2c-0,i2c-1,…,i2c-10,…)文件名并使用文件操作接口open()、write()、read()、ioctl()和close()等来访问这个设备。
i2c-dev.c并没有针对特定的设备而设计,只是提供了通用的read()、write()和ioctl()等接口,应用层可以借用这些接口访问挂接在适配器上的I2C设备的存储空间或寄存器,并控制I2C设备的工作方式。
(3)busses文件夹。
这个文件中包含了一些I2C总线的驱动,如针对S3C2410、S3C2440和imx等处理器的
I2C控制器驱动为i2c-imx.c。
(4)algos文件夹。
实现了一些I2C总线适配器的algorithm。
内核中的i2c.h这个头文件对i2c_driver、i2c_client、i2c_adapter和i2c_algorithm这4
个数据结构进行了定义。
理解这4个结构体的作用十分关键。
下面介绍下它们之间主要的关系和作用
1、i2c_adapter与i2c_algorithm,i2c_adapter对应于物理上的一个适配器,而i2c_algorithm对应一套通信方法。
一个I2C适配器需要i2c_algorithm中提供的通信函数来控制适配器上产生特定的访问周期。
缺少i2c_algorithm的i2c_adapter什么也做不了,因此i2c_adapter中包含其使用的i2c_algorithm的指针。
i2c_algorithm中的关键函数master_xfer()用于产生I2C访问周期需要的信号,以i2c_msg(即I2C消息)为单位。
i2c_msg结构体也非常关键。
2、i2c_driver与i2c_client,i2c_driver对应一套驱动方法,是纯粹的用于辅助作用的数据结构,它不对应于任何的物理实体。
i2c_client对应于真实的物理设备,每个I2C设备都需要一个i2c_client来描述。
i2c_client一般被包含在I2C字符设备的私有信息结构体中。
3、i2c_adpater与i2c_client,i2c_adpater与i2c_client的关系与I2C硬件体系中适配器和设备的关系一致,即i2c_client依附于i2c_adpater。
思考问题1:
I2c总线设备和i2c总线上可挂载的i2c设备是在Board-mx6q-sarbed的initboard中初始化的,那么Board-mx6q-sarbed中initboard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的呢?
我们知道内核启动的过程大致为以下几步:
1.检查CPU和机器类型
2.进行堆栈、MMU等其他程序运行关键的东西进行初始化
3.打印内核信息
4.执行各种模块的初始化
5.挂接根文件系统
6.启动第一个init进程
在4步骤之后,start_kernel--->rest_init
__initcall_start和__initcall_end在源码中并无定义,只是在include/linux/init.h中申明为外部变量。
arm平台下,连接控制脚本为vmlinux.lds,它们定义是在/arch/arm/vmlinux.lds中,看下图红色标记部分。
其含义是指示连接程序让__initcall_start指向代码节.initcall.init的节首,而__initcall_end指向.initcall.init的节尾。
在内核中,只要把需要初始化调用的函数的指针放在__initcall_start和__initcall_end之间的节内,函数就会在内核初始化时被调用。
加入到.initcall.init的代码段,是按如上方式调用的。
主要是各个驱动模块。
Machine_desc的是怎么加载的呢?
先看下面几个截图中红色标记部分:
由上图可以看到,成员函数init_machine就是在这里被调用的。
但是它没有被显式调用,而是放在了arch_initcall这个宏里,去看看它怎么定义的:
#definearch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3",fn,3)
#define__define_initcall(level,fn,id)\
staticinitcall_t__initcall_##fn##id__used\
__attribute__((__section__(".initcall"level".init")))=fn
customize_machine()被放到了.initcall3.init里。
理解:
在/include/linux/init.h文件中
#definepure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0",fn,0)
#definecore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1",fn,1)
#definecore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1s",fn,1s)
#definepostcore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2",fn,2)
#definepostcore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2s",fn,2s)
#definearch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3",fn,3)
#definearch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3s",fn,3s)
#definesubsys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4",fn,4)
#definesubsys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4s",fn,4s)
#definefs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5",fn,5)
#definefs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5s",fn,5s)
#definerootfs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rootfs",fn,rootfs)
#definedevice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6",fn,6)
#definedevice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6s",fn,6s)
#definelate_initcall(fn)__define_initcall("7",fn,7)
#definelate_initcall_sync(fn)__define_initcall("7s",fn,7s)
以上部分,在内核编译的时候就被加入到了代码段。
(/arch/armkernel/vmlinux.lds)
具体到我们这个例子,arch_initcall(customize_machine)也就是说customize_machine()在内核编译的时候由arch_initcall(fn)放到了.initcall3.init里。
思考问题2:
那么这些被加入到代码段中的fn,是在哪被调用的呢?
回顾上面的内容,有提到过driver模块等是在/init/main.c里do_initcalls()的函数里被调用。
再接着看,machine_desc加入了.arch.info.init代码段,它的函数调用关系:
start_kernel()-->setup_arch-->setup_machine_tags-->for_each_machine_desc开始调用.arch.info.init代码段中的fn。
machine_desc的结构体的赋值如下图描述:
总结:
(这里主要说的是i2c和machine——)
各个i2cdevice或是其他驱动放在.arch.init代码段中,这些加入代码段的fn,会被do_initcalls()调用,从/init/main.c文件中的开始内核代码谈起,调用顺序如下:
start_kernel-->rest_init-->kernel_init-->do_basic_setup()-->do_initcalls()
machine_desc加入了.arch.info.init代码段,它的函数调用关系:
start_kernel()-->setup_arch-->setup_machine_tags-->for_each_machine_desc()
I2c驱动的代码流程
结合上图,再联系前面提到的machine_desc和i2c的加载过程,可知:
首先,先将i2c总线作为platform设备加入到platform总线。
将i2c设别加到i2c总线上,值得注意的是i2c总线驱动还未加载。
接着,加载i2c总线驱动,也就是调用i2c_imx.c中的初始化函数i2c_adap_imx_init。
最后,加载i2c设备驱动,也egalaxtp驱动为例,即调用egalax_ts.c中的egalax_ts_init。
Dev下i2c设备节点
在查看开发板设备下我们发现存在:
那么i2c设备节点在那里创建的呢?
看如下截图,可知是初始化i2c_dev_init时,调用register_chrdev将i2c-dev加入一个map,这个map里有设备与操作的一一对应关系。
只要打开这个设备文件,我们就能使用它所定义的操作了。
节点是调用i2c_for_each_dev时,回调i2cdev_attach_adapter创建。
Platform下的i2c
是由platform创建的
主要的函数调用关系:
mx6_sabresd_board_init-->imx6q_add_imx_i2c->imx_add_platform_device-->imx_add_platform_device_dmamask-->platform_device_add,当platform_device_add执行时,它执行了如下图中操作:
整个探测过程完成后,回到device_add()函数,接着通过klist_add_tail()函数把设备imx-i2c.0挂到其父设备节点,也就是/sys/devices/platform。
下面在简单的分析一下平台设备驱动的注册过程,在i2c-imx.c中通过platform_driver_probe-->platform_driver_register()注册i2c平台设备驱动
最后此函数通过调用driver_register()函数对驱动进行注册。
具体的i2c设备的初始化
加载i2c设备驱动,以egalaxtp驱动为例,即调用egalax_ts.c中的egalax_ts_init。
下面截图是函数的调用关系,看红色标记部分(注意箭头方向,是向左的哦)。
接上图的i2c_register_driver
开始调用具体的驱动probe
如egalax就是:
执行到这,下边就会处理中断了。
(对于i2c来说主要是数据的收发,另外,上报给input子系统)
注:
适配器实现其通信方法,主要实现i2c_algorithm的master_xfer()函数和functionality()数。
master_xfer()函数在适配器上完成传递给它的i2c_msg数组中的每个I2C消息
functionality()函数非常简单,用于返回FUNC_I2C、I2C_
FUNC_10BIT_ADDR、I2C_FUNC_SMBUS_READ_BYTE、I2C_FUNC_SMBUS_WRITE_BYTE等。
思考问题3:
上面调用到了master_xfer(),那么它是在哪初始化的呢?
大家是否记得,文章的上面提到过,在加载i2c总线驱动时,调用i2c_imx.c中i2c_adap_imx_init函数对i2c_adapter的数据结构进行了初始化。
master_xfer()也是在这初始化的。
具体情况情看下边截图,中红色标记的部分:
/sys/bus/i2c及/sys/bus/i2c/device和driver增加
I2c总线是在i2c-core.c中i2c_init-->bus_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