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988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第一单元诗歌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歌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把握词的意象和意境。

2、反复诵读,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

【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学过《沁园春 雪》,已初步具备词的相关知识,已初步了解毛泽东,本课主要加强对学生鉴赏方法的引导,引领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分析法。

一、导入解题

1、回顾初中所学的《沁园春 雪》,导入新课。

2、介绍关于词的文化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词牌:

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

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

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

小令:

58字以内;中调:

58~90个字;长调:

91个字以上。

       ②片段:

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片、阕、叠。

其中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

沁园:

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

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

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词题与词的内容有关,“长沙”是题目。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后播放多媒体朗读视频。

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

豪迈大气。

2、学生自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

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

(诗眼)

明确:

上阕: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3、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四幅图画:

寒秋独立图    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三、探究研读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

“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

(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讨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

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

鱼翔浅底                       (俯察)

(3)小组交流: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

为什么?

层林尽染    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鱼翔浅底    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    有力之状

鹰击长空     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

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问苍茫大地: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小结: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词的“词眼”。

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4.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5.“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精神风貌?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

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6.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

气魄大!

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

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7.课文小结:

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四、难点突破

全词在艺术上,上阙——景中寓情 ,下阙——情中显志。

解读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学会领会诗歌得意象和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播放微课后补充解释强调: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

所谓“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

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这首词,诗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

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

脚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后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景图。

整个画面的组合背景辉弘。

“立”前冠一独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顶天立地、雄姿英发、砥柱中流的伟人形象。

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还有一系列的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山、林、江、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

毛泽东同志的眼中看到的是:

莽莽苍苍的群山,层层叠叠的重林,成一片火红。

枫林如火,是作者热情如火的外在表象。

红色象征着激情,象征着燃烧,象征着革命,也可以将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与当时的革命形势暗合,与作者志气昂扬,心潮汹涌的思绪相融,体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接着作者又把视线从广阔的背景中收回。

千百条大船在宽广的江面上劈波斩浪,竞相行驶,活画出一幅热烈的“百舸争流图”,烘托了作者心中火热的激情。

五、拓展提升

1.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古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屈原——哀秋冬之绪风,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人笔下的秋:

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

热爱、积极。

2.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延伸学习:

诸葛亮、林则徐、范仲淹、周恩来等。

     词的下阕对往事“峥嵘岁月”的回忆,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纵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3.评赏性诵读:

结合背景音乐,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六、作业布置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

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雨巷 煽情激趣 

 1、导入语:

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huáng)  彳亍(chìchù)     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

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

  我    苦闷、惆怅      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

语速应该……语调应该……

    明确:

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

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

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

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

人物形象——(我)  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

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 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

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

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写出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和内心的忧愁、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举两得,表面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样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谢,代表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易消失离去。

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词语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仿佛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理想)。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内容一件件分开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伤感和无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带来的悲剧美。

    ……

(2)雨巷: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写得妙,妙在用“悠长、悠长”反复强调脚下要走的路很漫长;妙在用“寂寥”一词,描绘了一幅蒙蒙细雨中潮湿、寂静、冷清的"雨巷"图,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远处“颓圮的篱墙”呈现出来,用破败空寂、阴雨迷蒙的环境,衬托“我”忧愁感伤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句写得妙,妙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雨巷”的“寂寥”“悠长”及“我”心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闷。

(学生从诗的结构处理或诗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圆其说,也给以鼓励。

    ……

    板书:

丁香姑娘  美丽、圣洁、愁怨

        雨巷       寂静、幽深

四、驻足雨巷,领悟情感

教师过渡小结:

诗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营造了朦胧凄美的诗境,表达了一种“忧愁感伤”的心境。

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

如果回答不出,就提供两种参考观点,请同学说说自己赞同哪个观点,并结合诗句或写作背景阐述理由。

参考观点一:

失恋的痛苦。

年轻的诗人爱上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

诗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愁的恋人。

寂静、幽深、潮湿的雨巷是诗人失落心境的体现。

参考观点二:

美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

本诗写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反动派对革命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色恐怖,使诗人这样的知识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

象征稍纵即逝的美好理想,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

那阴冷潮湿、破败空寂的雨巷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

     幻灯片:

丁香姑娘——美好的理想

                    雨巷——黑暗的社会环境

                                     (象征意义 )   

    板书:

   恋人  心境

          理想  环境

           ……

五、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

戴望舒在《雨巷》中表达了一种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失落的忧伤”。

诗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种美好的化身,当你忧伤迷茫时,请想起戴望舒,在苦闷伤感中,依然要希望与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迁移: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

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

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

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

感情基调确定下来了,接着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

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

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3、布置作业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和方法:

通过诵读,结合意象,欣赏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悟美、感悟爱、感悟自由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高中这一阶段才是文学鉴赏的开始,教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经接触过相当一部分新诗作品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诗人独特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由意象进入意境的体悟过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入文入境

1、导语设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桥,告别的对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诵读入境,感知内容 

1.、教师示范朗读。

注意:

注意字音,把握节奏,听出情感。

并且思考:

a、用什么语速读。

b、用什么语气读。

C、用什么情感读。

2、字词正音(见课件)。

3、学生谈听读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读指导:

(1)语速:

舒缓.。

(2)语气:

低沉。

(3)情感:

不舍。

 4.品味节奏。

押韵:

(1)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2)韵脚分别是什么?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旋律:

舒缓(第一节);轻柔(第二、三、四、五节); 低沉平静(第六、七节)

用屏幕打出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5、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场景描绘出来。

[示例] 夕阳西照,给康河边的柳树披上了一层华丽的金衣,就像那盛装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摇曳着身姿。

6、根据上面的鉴赏方式,小组讨论:

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描绘一小段)

(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

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

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

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

梦依旧,人以非。

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

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

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7、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挥手作别图

金柳荡漾图

青荇招摇图

梦满清谭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