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docx
《《两小儿辩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小儿辩日》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6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两小儿辩日》:
1.掌握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汝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
2.掌握下列古今词义的词语:
汤古义:
热水及其日中如探汤
今义:
菜汤
3.掌握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去离开一狼径去
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故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原因问其故
旧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知了解人不知而愠
智慧孰为汝多知乎
4.掌握下列虚词:
以介词,把可以为师矣
介词因是以谓之“文”也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以思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掌握下列省略句的翻译:
①省略主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例:
问其故。
应补充主语;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②省略量词。
例:
一儿以日初远。
应补充量词: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③省略状语。
例:
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应补充状语:
而太阳正午时离太远。
《乐羊子妻》:
1.1.掌握下列一词多义:
行行走羊子尝行路
品行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外出久行怀思
2.2.掌握下列虚词的用法:
其:
代词,指代人、事。
其指自己日知其所亡
指回来的妻跪问其故
指她的羊子感其言
3.掌握判断句……者,……也: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谁家的女儿。
4.掌握下列被动句:
羊子感其言。
羊子被她的话所感动。
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目标
能够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启发:
第一则故事――学习两小儿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第二则故事――学习乐羊子妻反对拾遗求利和鼓励乐羊子坚持不懈地学习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主题思想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
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乐羊子妻》是一篇人物传记。
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
《乐羊子妻》思路结构
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人物的身份。
第二部分(第2、3段)通过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两件事,赞扬乐羊子妻品德高尚、才识过人。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乐羊子妻用古人的事例劝规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
第二层(第3段)乐羊子妻用巧妙的譬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乐羊子妻》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一个从品德,一个从学业方面,规劝丈夫要做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廉者与志士,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和过人的才识。
全文仅一百多字,描写了两个人物,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贴切有力,又能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
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第2、3段本是写的两件事,由于第一件事写了乐羊子“远寻师学”,第二件事开头就叙述“一年来归”,使两件事自然衔接起来,没有“远学师学”,“一年来归”“久行怀思”也就失去了依托。
这些写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两小儿辩日》思路结构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5段)写双方争论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
这是故事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
这是故事的结局。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
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
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教法建议
加强诵读,可让学生分角色诵读《两小儿辩日》,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推究文理,品味意境。
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乐羊子妻》特别要注意通过诵读刻画乐羊子妻这个人物形象。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2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小儿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
一儿日: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
“孰为汝多知乎!
”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
“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
”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
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
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
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
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3
教学步骤: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
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
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
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
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
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
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
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
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
《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
《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
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
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
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
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
(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
汤:
热水去:
距离以:
认为
东:
向东为:
同谓说知:
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
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小儿甲:
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
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
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
有无胜负?
明确:
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
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
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
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
(2)实事求是的。
五、课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
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
课本剧、朗诵比赛等。
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
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
2.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
)1
3.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
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老师提要求:
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
(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
b.分组讨论:
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
.《夸父逐日》:
(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
逐渭泽
b、生词解释:
逐走入日不足大泽邓林
虚词:
饮于河、渭道渴而死弃其杖
c、翻译句子:
饮于河、渭道渴而死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
(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
盂孰汝沧
b、生词解释:
辩斗去人日中盘盂沧沧凉凉
虚词:
问其故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及其日中如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
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
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
A字数300字左右。
B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6
5月5日,我们到师大礼堂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事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偏离了我们现在孩子的实际,孩子在学习中比较难走进文本。
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让孩子激起学习兴趣?
如何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
似乎成了我们许多的老师考虑最多的问题了。
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首先问大家准备好了吗?
(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听写词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中不是单独的只是为了听写,而是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之后,他抓住了听写的“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词语展开了教学。
王老师先让一学生上来用动作演示车盖,盘盂这凉词语,在初步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王老师在黑板上的词语之间划了一条线: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然后问到你们猜猜这两条线有什么名堂?
(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一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文中找到了词语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引导理解之下在让学生试这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
从而让学生了解两小儿辩日的语言。
之后的教学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王老师把两组词语擦去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远和近”填进去。
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让学生进如辩的场景,以此来揭示课题中的“辩”。
在学生自读课文找到辩的内容后,找两个学生上来辩一辩。
之后教师也加入了和学生辩日的活动中。
在这一来一去,一大一小三四次的辩斗过程中,学生自然的感悟了辩斗的场景。
这样的设计使课文中的辩斗场面在课堂中精彩的呈现了。
王老师的课堂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了名师教育艺术的精彩。
王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展示,是自身自信的展示。
扪心自问,我在自己的课堂中真的缺少了那一份自信。
我也好想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好希望自己能游刃于自己的事业。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尝试。
有思考才能有灵感,有尝试才能有收获,让自己努力追求过灵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给孩子带来语文课堂学习的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