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92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1.docx

山东省菏泽市届高三文综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1

山东省菏泽市2014届高三文综3月模拟考试(菏泽市一模)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第I卷(必做,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

右图为“某地2月25日遥感影像分析处理图”。

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拍摄时间为当地

A.4时30分B.9时30分

C.14时30分D.16时30分

2.图示区域自然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和主要影响

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A.从赤道向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形

D.非地带性规律——洋流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已知图中最高点位于乙村的正南方。

读图,完成3~4问题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B.图中规划公路的高差可能为180米

C.公路穿过了山脊地带

D.最高点能够看到山下的乙村

4.沿图中M----N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正确的是

读某大陆沿西海岸线降水量空间变化图,回答5~7题。

5.该大陆是

A.亚欧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美大陆

6.图中纬度10°~20°地区降水少的

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蒸发旺盛B.终年盛行东北信风,水汽含量少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D.沿岸有势力很强的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明显

7.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10°~30°地区流水侵蚀地貌广布

B.纬度30°~40°地区冬季水循环更强烈

C.纬度40°~60°地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降水量空间变化受主要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回答8~9题。

8.1982~2007年,我国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9.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前、后遥感影像图”。

该工程建设大量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为精确定位、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为水利系统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读图,回答10~12题。

大坝

10.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

 A.大坝下游水位升高,沿岸土地盐碱化加重

B.大坝上游降水量有所增加,水雾天气增多      

C.河流支流数量增加,流域面积增大      

D.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两岸植被减少

11.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A.大坝拦截泥沙,减少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B.水库调节径流,使下游水质得到改善

C.实现水能开发,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D.提供灌溉用水,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12.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大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A.GPS和GISB.GPS和RSC.RS和GISD.GPS、GIS和RS

13.党的十八大后,为改进工作作风,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使全国公款消费现象迅速得到有效遏制。

在这一背景下,某高档白酒的均衡价格由点E移到E′。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定个叫好又叫座的惊喜价,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提高售价,赚取更高的利润。

这种做法在营销学界被冠以“饥饿营销”。

下列对“饥饿营销”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②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③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④比较适合一些单价比较低,容易形成单个商品重复购买的行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2013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会见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表示,对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上述讲话的理论依据是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②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就业是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

④就业是安国之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2014年2月19日,东风汽车集团拟注资约8亿欧元入股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以下简称PSA),与法国政府和标致家族旗下控股公司成为PSA并列第一大股东,中国汽车企业首次战略性地入股世界著名汽车企业。

此举意味着

①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取得新进展②我国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③会加快东风集团的资金周转④我国东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这表明我国

①重视人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权利都受法律保护

③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④政府对人民负责,注重树立政府威信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8.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指出: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这要求我们

①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②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差异③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援力度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②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③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④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外交活动的宗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013年10月1日,11万人在冒雨观看升旗仪式的同时,也给天安门广场留下了5吨垃圾。

这些垃圾无异于一面“集中”正衣冠的镜子,照出了文明素质中的短板,照出了我们爱国热情背后的差距。

这启示我们

①要不断自省、自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②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③建设美丽中国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④要从大处着眼,不受小节的束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正能量”是当前网络上的热词,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可传递的能量,让我们的心态更加积极更加阳光。

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从哲学的角度,“正能量”

①具有能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③具有反作用,能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④具有指导性,能够将人们的愿望变成现实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话语即思想。

一句有情怀、有温度的话语,往往会凝聚深刻的哲理。

下列名言中观点与体现哲理不相符的是

A.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一份部署,九分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

C.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当领导人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23.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空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

地面上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竟然成为神奇的圆周运动,这表明

①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世界是不可知的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以上论述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

①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在不断发展,社会意识也要随之不断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④经济基础的发展总是要适应上层建筑变革需要的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25.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

上述论述分别是指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26.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27.有学者这样描述:

“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

”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欧洲

100

140

266

非洲

100

95

95

亚洲

330

479

749

28.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

百万)。

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A.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

D.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29.“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

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

”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30.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几代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

一句话,激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C.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D.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

3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

”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A.防止法官滥用权力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32.2013年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第七次搬迁。

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秀”出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薪水单。

当时毛泽东每月支领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1个月的薪资。

毛泽东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33.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战争

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30.2013年7月,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两幅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右图是展品之一《花瓶边的男人女人,半身像》)。

不少观众都在毕加索面前败下阵来,直呼“看不懂”,觉得沮丧,摇着头离去。

与之相似,下列西方艺术作品中观众最可能“看不懂”的是

A.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

B.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C.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

D.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

第Ⅱ卷(必做140分+选做20分,共16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10道题,其中36~42题为必做部分,43~46题为选做部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地理、历史两科中各选择1道试题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填写所选题号,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36.天然橡胶喜高温、高湿,年均温在19℃以上,以21~27℃为宜,年降水量1000~1500mm,相对湿度70~80%;静风向阳,风速小于3米/秒。

天然橡胶喜肥沃深厚的土壤,土层厚度大于60cm,越冬低温天气是橡胶生长的限制因素,当温度小于5℃就会引起冻害,温度小于0℃会引起严重冻害,时间较长则引起死亡。

读我国天然橡胶优势产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24分)

(1)说出图示中热带界线的走向及主要影响因素。

(6分)

(2)指出形成我国橡胶分布区、橡胶密集分布区和橡胶高产区不同适生区的主要因素。

简述与广东、海南相比,云南天然橡胶优势产区在气候方面的优势条件。

(6分)

(3)下图为海南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据此说明该天然橡胶产业园生产经营的主要优势。

(6分)

(4)海南的天然橡胶生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热带种植园相似,但规模、质量、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

海南进一步发展天然橡胶生产,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6分)

37.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状况,图中M、N两个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见表l。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1)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示区域7月份南北温差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4分)

(2)图中①②③④均为重要港口城市。

试判断分析哪一个港口货物吞吐量最大?

(6分)

(3)比较分析M、N工业区工业结构的差异。

有人建议将图中N工业区的冶金工业迁往①地,你认为是否合理?

试阐述理由。

(8分)

38.(26分)材料一: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同比增长情况

材料二: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三某高中生小李围绕“三农”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向村委会建议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向人大代表反映“三农”资金使用的违规情况;就农民工就业问题通过发帖形式在县政务微博上留言……

(1)简要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7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意义。

(10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小李积极“建言献策”方式的理解。

(9分)

39.材料一: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

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材料二: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就是不能玩虚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12分)

40.(26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

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

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

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

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

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

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8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3分)

41.(20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干预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一般来说,他们衣食简单,不太过问钱财。

……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摘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

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

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他们寻找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的自然法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一般原则——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革命已经证明,人们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

事实上,陈腐的旧势力不仅仅有能力继续存在,似乎还有能力恢复生机。

摆在面前的任务因而就是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

“新文化”的领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任何政治行动或体制改革的绝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节选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人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7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解?

(4分)

(4)结合材料三说明“新文化的领袖们“在“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4分)

 

【选做部分】

42.(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左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放大图(右图),回答问题。

(1)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4点)

(2)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分)

 

43.(10分)【环境保护】

读我国某城市近年来月灰霾天数与月均气温的年变化图,回答问题。

(1)说出该城市近年来月均温与月均灰霾日数的关系,并分析夏季灰霾天数少的原因。

(6分)

(2)为减少灰霾天气应采取哪些措施?

(4分)

44.(10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

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

……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

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

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6分)

(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45.(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起初谁也不相信……然而在经过了最初的一阵子不安之后,我开始对日本人向我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袭击一事感到幸灾乐祸了。

多年来,我先后就日本人的威胁以及我们应当趁早采取行动以防患于未然的建议,……看到我提出的警告被当成耳旁风,实在叫人灰心丧气。

不过,反过来想,要唤起我国人民奋起行动,正需要那样的灾难,一旦发生了那样的事,我就不担忧最后的结局了。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

请回答:

(1)材料是针对什么事件的议论?

据材料分析司徒雷登为什么“感到幸灾乐祸”、正需要那样的灾难?

(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司徒雷登为什么“不担忧最后的结局”?

用什么史实可以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

(4分)

高三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地理部分

一、选择题

1.B2.C3.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