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713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汉语能力 答案.docx

职业汉语能力答案

课件提示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项目简介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是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测试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国家级测试。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适用于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培养、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开发,是国家事业单位用人选拔以及企业人才遴选和职务升迁的依据。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是国内语言学、语言教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发研制的国家级标准化测试,在预测、等值、题库建设、分数体系设计、主观评分误差控制等方面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要求,具备一整套科学、公正的技术保障体系和考务管理体系。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是交际的工具。

职业汉语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

许多单位在选人用人时越来越看重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希望能招聘到“文字能力”强的员工。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却没有一个可以有效评价语言能力的工具,没有一个可以得到普遍认可的语言能力测试。

开发“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为了满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评价人的语言能力方面的需要。

我国是有着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是凝聚和传承民族精神的纽带。

今天我国的母语文化正遭受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让我们的汉语文化复苏觉醒。

弘扬汉语文化,延续民族传承,职业汉语的社会化推广已是势在必行。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于2006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北京华美杰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承担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工作。

迄今,已经在全国各省市建立起400多个考试网点,参加测试的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其中多数人通过测试获得了由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初级、中级或高级汉语水平等级证书。

已经有15所学校开设了“职业汉语”课程,将ZHC作为课程的结业考试。

上海海事大学已经成立了“职业汉语研究所”。

同时,很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咨询机构也开始把“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作为人才招聘选拔的重要工具。

据统计2011年中国劳动力总量达9.2亿,职业汉语能力作为就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现已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是职业汉语能力唯一的国家标准化测试,测试对象为全社会需就业人员。

现阶段“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主要测试对象为大学生,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2000多万,在社会需求、就业压力和寻求自我突破的三重刺激之下,可以预计,各地高校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展“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高峰期。

二、例题答案与解析

一、阅读理解

第一部分

例题1:

父子两人在雪地上比赛走路,看谁走得又直又快。

父亲看着终点,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既直又快;儿子看着自己走的每一步,走一步回头看一下,结果又慢又弯曲。

这段文字是要说明:

A如果只盯着过程,就会忘记目标

B过于小心谨慎,反倒会影响效果

C我们不应该总是留恋过去,而应具有长远的目光

D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帮我们更完美地到达终点

正确答案是A。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父子二人的走路方式与比赛结果的关系,隐喻明确行为的目标,更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会比较艰难,故A为正确答案。

儿子行为中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过于小心谨慎,而是忘记目标,故B不正确;C为过度引申。

文中并非强调父亲取胜是由于人生阅历,故D也不正确。

例2:

一只屎壳郎推着一个粪球以不慢的速度在并不平坦的路上奔走,突然它推的粪球一下子扑到了一株植物上,它在尝试了很多办法后终于把粪球从刺上推了下来,它没有丝毫的停滞,没有从困境中走出的长吁短叹,像没事一样匆匆离开了。

这段文字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A不要轻易放弃任何机会

B遇到困难了要客观全面地分析

C不能莽撞,成功需要等待时机

D生活本没有痛苦,不要太计较得失

正确答案是D。

屎壳郎在搬动粪球后没有冲出困境的长吁短叹,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匆匆离开。

可以想到在生活的道路上,它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也许它活着,根本不需要像人一样,有过多的“智慧”,在它的概念里根本就没有输赢,推的过去是生活,推不过去也是一样的生活。

由此想来,也许生活本来没有痛苦,只是人太计较得失,A没有抓住题目的中心,B答案不准确,C非题目所言。

例3:

绚丽之美是美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既不属于优美,也不属于壮美,而是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刚柔观念的影响,现代美学研究只承认美的两种形态,而贬抑甚至排斥这种美的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绚丽之美的:

A特点及价值

B特点与地位

C受到贬抑的原因

D应该得到承认的理由

正确答案是B。

这个语段由两个句子组成并列关系,前一个句子说明绚丽之美的特点,后一个句子说明这种美不被现代美学承认的现状,也就是对其地位的说明,所以B为正确答案。

文中没有提到绚丽之美究竟价值何在,所以A不对;虽然提到其受贬抑的原因,但并非此文主旨,故C也不对;没有提到“应该得到承认的理由”,故D不对。

例1:

一位莫斯科大学的文学教授就曾说过,文学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普希金、托尔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不仅仅是作家,他们的创作构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

在莫斯科,对戏剧的享受不是想象中的阳春白雪,而是他们呼吸必不可少的空气。

难怪一位在中国工作的俄罗斯朋友说,中国什么都好,就是看不到莫斯科那样的戏剧,他风趣地说:

“这也是维他命啊。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俄罗斯人对其传统很珍视

B戏剧在俄罗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

C戏剧艺术在俄罗斯不逊色于电影

D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民族

正确答案是B。

通过那位俄罗斯朋友风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艺术对俄罗斯人的重要性,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就像空气和维他命一样,所以答案为B。

例2:

一个人如果视同道为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抱着“他是伤疤,我是花”的心态,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作为。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赞赏

B我们应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C学会欣赏别人有助于自身发展

D欣赏和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欣赏

正确答案是C。

A、B项对文意理解都不够准确。

文章说的既不是如何与朋友相处的问题也不是保持平和心态的问题。

这段文字是强调要看到别人的亮点,欣赏别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否则无法促进自身的发展,并没有提到D的内容。

例3:

一个电钻公司,卖的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洞”。

因为客户拿着电钻是没有任何用的,客户买电钻唯一目的是为了钻洞,所以客户真正关心的是那个洞,而非转速是多少,高速还是低速等等。

这段话想传达的观点是:

A销售要创造客户的需求

B销售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C客户的需求往往并非产品本身

D产品的性能优势不一定就是卖点

正确答案是B。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讲产品性能并不一定能提起客户兴趣。

客户需要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具体应用。

B选项则是对这一观点的良好概括。

A选项的内容在文中并未提及;C选项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而并没有提炼出作者的观点;D选项是对最后一句的片面解读,都不是最合适的答案。

例1:

尽管人人向往单纯,感觉在复杂的世态人生里活着很累,说到某个蓝色的眼睛纯净而透明时也很羡慕。

但是,通向简单的路很远。

在复杂就是合法,简单就悖“公理”的惯性之下,那一座面朝大海的房子,总只是在理想中。

“那一座面朝大海的房子”的含义是:

A纯净的眼睛

B轻松的生活

C单纯的生活状态

D简单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是C。

这段话要讲的是:

人们向往简单、单纯的生活状态,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理想难以实现。

“纯净而透明”的“蓝色的眼睛”,暗示着人心灵的单纯,但是与题目中所问的“那一座面朝大海的房子”并不等同,所以A不正确;B选项强调生活的“轻松”,与这段文字所说的“单纯”不同;D选项强调“人际关系”的简单,这只是整个生活的一个方面,故也不正确。

唯有C选项方是“那一座面朝大海的房子”所暗示的意义。

例2:

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病学的课题,越来越呼吁社会学的参与。

但是,艾滋病给社会学界带来的,不仅仅是“搭乘艾滋病列车”的机会,更是对许多既存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挑战。

这句话中,“搭乘艾滋病列车”的意思是指:

A借艾滋病带来的契机发展

B参与各种艾滋病课题的研究

C利用艾滋病已有的研究成果

D参与国内外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正确答案是A。

本文讨论的是面对艾滋病,社会学界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批评只想“搭乘艾滋病列车”的做法。

社会学界不同于医学科研领域,他们的研究重点不在于疾病的防治,不在于把疾病本身作为课题,所以,“搭乘艾滋病列车”,不是指B、C、D三个选项。

文中批评的实际是利用国际国内普遍关注艾滋病研究的背景,谋求学科自身发展的做法,所以A是正确选项。

第二部分(第21~40题)

说明:

21~40题。

提供若干篇短文,每篇短文带有若干个问题,请你阅读后根据每题要求,在4个备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这部分试题主要测查对篇章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参考时限为25分钟。

秘鲁境内的纳斯卡高原是一块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但这里蕴藏着世界上一处伟大的神秘景象。

这片荒漠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线条、几何图形和数百的图画及螺旋形线条

——犹如写生簿中的一页。

笔直的线条长达数公里,图形的长宽都有几百米。

削去深色石头的表层,使下面较浅的一层显露出来,这些图案就制作出来了。

是谁把这些石头削掉,创造了这些奇怪的图画?

它们的意义何在呢?

这些线条和图形只有从空中才能真实地看到。

所以,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走遍了这片荒原,却什么都没有发现。

南美大陆实际上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但是一股寒冷的洋流使西海岸形成了一片狭长的荒漠。

纳斯卡高原被太平洋和高耸的安第斯山脉所包围,经常迷雾缭绕,但雨云却不在这里停留。

这片土地荒凉而贫瘠,干旱得犹如撒哈拉沙漠。

或许正是这种景观给纳斯卡的荒漠图案带来了最初的极大成功。

谁创造了他们?

他们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仍然是个谜。

极度干燥的气候和偏远的位置,使这些线条得以保存了数世纪之久。

但如今,大批游客的到来,使它们面临着危险,频繁的降雨使它们有被冲刷殆尽之虞。

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单。

21.有关纳斯卡高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纳斯卡高原目前还很少有人知道

B纳斯卡高原的形状由线条、几何图形构成

C纳斯卡高原上的图案被一些石头遮盖起来了

D走在纳斯卡高原上是发现不了高原上的图形的

22.形成目前纳斯卡高原气候条件的原因是:

A雨水无法到达该地区

B人类在该地区过度种植

C受到了寒冷的洋流影响

D受到了太平洋和安第斯山脉的影响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纳斯卡高原地处南美大陆

B纳斯卡高原上的线条即将消失

C纳斯卡高原的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

D纳斯卡高原上的线条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21.正确答案是D。

从文中第二段开头一句“这些线条和图形只有从空中才能真实地看到”可以判断选项D是正确的。

从“如今,大批游客到来”得知选项A是错误的。

文中提到“这片荒漠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线条、几何图形……”不能由此就说明“纳斯卡高原的形状由线条、几何图形构成”,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

由“削去深色石头的表层,使下面较浅的一层显露出来,这些图案就制作出来了”一句可知:

纳斯卡高原上的图案都是在石头上的,并不是被石头隐藏或遮盖起来了,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

22.正确答案是C。

“南美大陆实际上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但是一股寒冷的洋流使西海岸形成了一片狭长的荒漠”直接点明了纳斯卡高原气候形成的原因,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

A、D项只是纳斯卡高原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其形成的真正原因;B项文中并未提到。

23,正确答案是B。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频繁的降雨使它们(纳斯卡线条)有被冲刷殆尽之虞”,只说明了纳斯卡线条存在潜在的危险,并不是像B项所说的那样“纳斯卡线条即将消失”,所以B项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其他三项是对这篇文章的正确理解。

所以本题应该选B。

第三部分(第41~50题)

说明:

41~50题。

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请你阅读后根据这段陈述,在4个备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该答案应该是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

这部分试题主要测查对句段的演绎推理能力。

答题参考时限为15分钟。

例1: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回答记者有关“三农”问题的提问时,引用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获奖演说中的一段话:

“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

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B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影响了世界经济

C经济学的重要原理来源于贫困人口研究

D开展农业调查有助于了解经济的发展方向

正确答案是A。

舒尔茨这段话,首先说明了穷人经济学的重要性,因为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

然后由农业是大多数贫穷人的职业,说明了农业对穷人经济学的重要性。

以此类推,说明了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A正确。

作者以贫困人口说明穷人经济的重要性,并未提到B项内容,故B不正确。

作者说明了经济中的许多重要原理是用来解决穷人经济的问题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是来源于它的,故C不正确。

D项并未提到,也无法推理得出,故不正确。

例2:

当初大家一窝蜂跑去珠江三角洲,而我们却选择了长江三角洲,扎下IT产业的根基;七年前大家都不相信中国人能做手机,而我们却把资源投入手机研发,然后连亏五年,迎来今日的高速成长;七八年前公司就决定不去做CRT的映像管,所以我们没有CRT管子的厂,却有LCD面板的厂,以致现在在CRT上没有任何包袱,开始做液晶的时候没人做,如入无人之地,结果用很少的资源就把LCD做到了国内第一名。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发展,最需要的是:

A领导的决断力

B内部的执行力

C策略的差异化

D永不言败的精神

正确答案是C。

文章主要是通过三个事例,说明一个企业要做竞争对手没有做的事情,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在策略上实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与C选项意义一致。

相比之下,领导决断能力和内部执行能力的重要性,在文中并未明显体现,而永不言败的精神只是对第二个案例的片面概括,都不能正确地概括文章的意思。

二、书面表达

第一部分

说明:

51~60题。

每道试题提供1段文字,这段文字被分为4个部分,其中1个部分中有1个错别字。

请你找出这个错别字。

这部分试题主要测查对汉字的辨识能力。

答题参考时限为5分钟。

当暴风雨迫近,各种鸟儿纷纷四散躲避时,/鹰没有去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反向飞

(A)(B)

到附近的悬崖峭壁上,/占据至高点,然后眺望天际,/迎候风暴的到来。

(C)(D)

正确答案是C。

应该是“制高点”。

老师讲课的思路是那样的清晰和开阔,知识又那样的渊博,/名人名篇,诗词曲赋,等到要用的时候,都能恰到好处地借用,/信手拈来,把它变为自己的东西,/让我们的课堂蓬壁生辉,充满无穷乐趣。

正确答案是D。

应该是“蓬荜生辉”。

第二部分

说明:

61~75题。

这部分试题分为词语替换(61~65)和词语填空(66~75)两类,要求你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最恰当的词语。

这两类试题主要测查对词语的应用能力。

答题参考时限为10分钟。

例1:

性别不平等问题具有隐蔽性的、司空见惯的、累积性的危机特性。

A屡见不鲜B长年累月C熟视无睹D如出一辙

正确答案是A。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故应选A。

“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熟视无睹”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某一事物漠不关心。

“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例2:

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的一切事物,总是不可地被时间的洪流冲走,然后在生命的轮回中被深深掩埋。

A遏制B遏止C扼制D制止

正确答案是B。

“遏制”意思是“制止,控制”。

“遏止”是“用力阻止”的意思。

“扼制”意思是“抑制,控制”。

“制止”意思是“强迫使停止”。

例3:

人的两只眼大小也不完全一样,一般都是右眼大于左眼,而且右眼的使用率要高得多。

人群中约60%的人主用右眼,32%的人主用左眼,只有3%的人双眼不分。

A左右B主次C强弱D上下

正确答案是B。

因为前面都在讲主要用左眼还是右眼的问题,所以应该是说双眼的“主次”问题。

第三部分

说明:

76—90题。

这部分试题分为病句辨析(76~85)和句子填空(86~90)两类。

病句辨析题要求你在提供的4个句子中找出有语病的1句。

句子填空要求你结合上下文使某个句子表述完整、恰当。

这两类试题主要测查对句子的应用能力。

答题参考时限为15分钟。

例1:

A众所周知的是,爱因斯坦的音乐造诣和美术造诣是非常高的,爱因斯坦也在不断强调艺术想象力对其科学研究的帮助。

B许多人往往把这种疾病看成是少男少女们过分追求时髦、追求苗条的一种刻意节食的行为,认为只要说服他们改变错误的观点就可以了。

C在禁烟的头20年间,鸦片商贩对中国1799年的禁令或其后的任何限制性法令都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D投入不足和成本过高等原因造成了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捉襟见肘。

正确答案是C。

应该是“鸦片商贩对中国1799年的禁令或其后的任何限制性法令都未给予特别的重视”。

例2:

A当你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时候,别忘了培养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习惯,认识和发掘他人身上优秀的特质。

B夏季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加上温度高、日照充足,使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良好地生长。

C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D据说在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出行将是五年来消费最高的。

正确答案是D。

此句的主干是:

出行是消费最高的,显然这里的搭配是不合适的。

例1:

求职难让员工不敢奢求加班费。

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饭碗,“没有多少人愿意和公司较真”,。

A加班费便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馅饼

B加班费便成了让人“画饼充饥”的馅饼

C加班费便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馅饼

D加班费便成了让人“瞻前顾后”的馅饼

正确答案是C。

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人们对加班费是知道其应该存在,却又得不到手的,用“可望而不可即”来形容比较恰当,故正确答案是C。

“可遇而不可求”的意思是“机会是偶然遇到而不能强求的”,用来形容加班费是不合适的。

“画饼充饥”比喻借助空想安慰自己,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但文中提到实际是没有人会去争取,这与原文意思相反,故不正确。

例2:

羞怯的人对批评非常敏感。

他们觉得批评证实他们不如他人。

此外,,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称赞。

一个羞怯的人会以这样的话语来回答他人的赞美之辞:

“你这么说只不过是想让我感觉好点罢了,我知道这不是真的。

A他们不理会自己所受到的称赞

B他们不回应自己会受到别人的称赞

C他们也很难因别人的赞美而觉得高兴

D他们也很容易因别人的赞美而觉得难过

正确答案是C。

A和B不正确,因为后边的举例就是羞怯的人对赞美之辞的回应,他们并非“不理会”亦非“不回应”,只是从心理上不肯接受;D项“觉得难过”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故C最为恰当。

第四部分

说明:

91~100题。

这部分试题提供若干篇短文,每篇短文带有若干问题,要求你结合上下文使某段文字表述完整、恰当。

这部分试题主要测查对篇章的综合表达能力。

答题参考时限为10分钟。

1928年,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沈从文时年26岁,履历只是小学文化,带一身泥土气,闯入上海为时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

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面对台下满堂渴盼知识的莘莘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开始讲课了,原本准备好的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地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

但他没有天南海北瞎扯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于是,全堂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知道后,对沈从文的坦言和直率大加赞赏,认为讲课成功了!

后来,沈从文找到了失败的,终于使自己讲课能挥洒自如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你在失败面前凄凄惶惶,,或者对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不敢正视,那就永远只能陷入失败的泥沼不能自拔,而坦言失败,往往就是成功的开始!

91.第一段中画线的词不可删除的是:

A时B带C即D而

92.第二段中横线处恰当的措辞是:

A左右开弓B七手八脚C三下五除二D迅雷不及掩耳93.第三段中横线处恰当的措辞是:

A理由B起源C后果D症结

94.第四段中横线处恰当的措辞是:

A自食其果B自怨自艾C自取其咎D自圆其说

95.第四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可删去的是:

A如果B或者C那D而

91.正确答案是A。

“时”是“当时”的意思,故不可删除。

B、C、D去掉之后不影响文意,可删除。

92.正确答案是C。

“左右开弓”原意指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三下五除二”原为珠算口诀,现在常用来形容办事或动作敏捷利落。

“迅雷不及掩耳”,雷声骤响,来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人防不胜防。

故最恰当的是C。

93.正确答案是D。

“理由”是指“事情的道理、根由”,“起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后果”指的是“有害的或不幸的结果”,“症结”是“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

从定语“失败”及文章后面的内容来看,选D最为恰当。

94.正确答案是B。

“自食其果”指的是自己做了坏事,反而害了自己。

“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所做的事情。

“自取其咎”指自己造成灾祸或自己找罪受。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从句中的“凄凄惶惶”来看,B最为恰当。

95.正确答案是C。

这四个词都是连词。

“如果”表示假设的关系,“或者”表示并列关系,“而”表示转折关系,这三个词都不可以删除,否则,句子就不通顺。

“那”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接着说应有的结果,其后的“就”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

故“那”是可以删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