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2925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内蒙古集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意象美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

它以澄怀观照、寓物取象、心与象合的人文体验,注重人格立足、兴观群怨,比德观物、立象尽意的审美表达,传承了中国画的特色和中国文化的本源。

中国画通过立格、品物、返照、形神、心象五个层面将其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以“思无邪”的艺术情感传达出来。

立格即品格,与真善、操守有关。

中国画的意象特征首先表现为立格,它以“诗言志”的方式追寻人生境界、强调人格纯真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品物是返璞归真,借意生象,以物状情。

品物又与格物相通,积与悟,悟与意,意与象再回归于品。

返照是自省,中国文化强调自我完善,如王阳明所提“知行合一”的理念。

形神是中国画的神韵所在,写形畅神,以意生境,也反映在老庄提出的“物我两忘”的人格中。

心象是关于修为与真善美的积淀,心象即心与象合,正如禅语有云“平常心,生智慧”,要求自己持有平常心并超越自我。

心象又是生活与艺术,人格境界与艺术语言的课题。

因此,中国画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这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极其重要。

儒家文化要求个体修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强调自我完善的人格。

从中国画笔墨内涵出发,儒家文化是以厚的方式来内化的,它要求人的思想、行为一以贯之。

人生命的进程就像泡茶一样,只有精神和心性的力量才能留存下来。

说到创作,这是一个厚积的过程,是一件审美而持久的事情。

中国画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审美。

一件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感动,是因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人文境界,这种感动往往跟审美相关。

曾有一位禅师说:

“这个树林沉睡了,只有流水声依然清醒,夜里的流水声,那是一刻不停向前流淌的岁月的声音。

”他讲到了时间的流动,空间和岁月、永恒与刹那的意义,思想在日常流动中沉积,心体在当下完善着自我。

这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厚德、积累的一种方式。

因此,中国画也正是以这种厚积的方式对人生进行体验和思考。

道家文化是以个体生命的修行来达到万物与我同体的生命境界,强调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追求个人回归自然。

内圣外王则是修行的一种至高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到,“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进而冯先生又讲到,“人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要解决的便是入世与出世、现实与超越的问题。

”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和浮躁。

中国画应该是借助物象传达一种透彻的、明心见性的、沁人心脾的艺术感觉。

这种感觉并不是让我们回避现实,而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追寻着传承与创造的心体,保存着“总中和以统物”“含至德之和平”(嵇康语)的生命常态。

(摘自《人民政协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关系密切,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独特的审美理念源自中国画的意象美学。

B.中国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五个不同的层面用“思无邪”的艺术情感传达出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

C.中国画与众不同的审美理念讲究人文体验,注重人格立足、兴观群怨,而在审美表达上则是比德观物、立象尽意。

D.中国画的意象特征与真善、操守有关,形神是中国画的神韵所在,这也反映在老庄提出的“物我两忘”的人格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心象是关于修为与真善美的积淀,禅语解释,心象,即心与象合,也就是“平常心,生智慧”,要求自己持有平常心并超越自我。

B.儒家文化对个体修行境界的要求和对人格的强调,从中国画笔墨内涵的角度,则是要求人的思想、行为一以贯之,以厚的方式来内化。

C.中国画强调审美,而一件画作引起我们感动常常跟审美相关,感动的原因也就在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所传达的人文境界。

D.禅师所说的“树林沉睡、流水声依然清醒”等语的禅意也是儒家提倡的厚德、积累的方式,它与中国画对人生进行体验和思考的方式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将中国画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传达出来的层面,品物侧重借意生象,以物状情,又与格物相通,这与注重人格的立格不同。

B.中国画传达的明心见性的艺术感觉,让我们追寻传承与创造的心体,保存着“总中和以统物”“含至德之和平”的生命常态。

C.现代生活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享受,但也造成精神上的空虚和浮躁,因此现代社会必须充分利用中国画借助物象传达的艺术感觉。

D.与强调自我完善人格的儒家文化不同,道家文化则强调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追求个人回归自然,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那种至高境界。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

“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

“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

“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绝勿复与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

“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

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

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

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丞相主管秘书和监察工作,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张安世工作尽责。

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

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

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

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

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

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6分)

                         

②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5分)

                         

3、古诗阅读及默写(共17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8--9题。

(11分)

菩萨蛮•春暮即事

王之翰

梁间双燕呢喃语,想曾知得春归处。

问着不应人,芹泥①香正匀。

翠阴庭院悄,手摘青梅小。

天气恰清和,越衫犹薄罗。

【注释】①芹泥:

水边带有芳香气息的湿润泥土。

8.请简析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分)

                         

9.试分析词的下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春暮”,并借此传达了什么感情。

(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孟子主张教化百姓措施的句子是:

(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3)《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九旬叶嘉莹:

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