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技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147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技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太极拳技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太极拳技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太极拳技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太极拳技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技法.docx

《太极拳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技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极拳技法.docx

太极拳技法

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陈小旺

练习太极拳同学生上学是同样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

没有小学、中学的文化基础,就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

学习太极拳也是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

学习太极拳从开始到成功,可分为五各阶段,也称五层功夫。

每层功夫都有一定的客观标志,表示功夫的现有水平,第五层功夫为最佳。

 第一层功夫学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而初学者不可能一下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的路线等进行练习。

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地简化。

如对头和上体要求虚灵顶劲、含胸塌腰,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这和初学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

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练拳架,并且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将会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即达到外形引内气的阶段。

有招熟而逐渐懂劲的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由于动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不到标准,存在着僵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

所以第一层功夫练拳适应不了技击。

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有时偶然把对方发出,自己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

何为阴阳?

按练习太极拳来说:

虚为阴,实为阳。

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伍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的成功标准。

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式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

第二层功夫: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

第二层功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身体内外产生的僵劲、丢劲、顶劲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

  

完成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式动作初步的要求来练习,有了内气活动的感觉,但还不能掌握内气在体内运行,其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相互配合的关系皆未准确地掌握,如:

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挺胸凸臀,因此必须进一步严格地要求,准确地掌握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使之统一起来,达到周身相合(即内合和外合,内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开合相承。

其二,在练拳当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某个部位动作较快,过了,产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不及,产生丢劲,二者皆违背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陈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

拳论中说: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需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等要求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

手往里旋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旋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在练拳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之处,就可以依据缠丝劲顺遂调整一下腰腿,以求动作协调,这样即可使动作得到纠正。

所以,在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使之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和缠丝劲的运动规律,是第二层功夫练习过程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熟练就能感觉到内气在身体内活动,于是很感兴趣,不会有厌倦之感。

但有的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到没有什么新鲜之处,练得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但推手时却用不上,因此容易产生烦闷情绪,失去信心而中断。

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体,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任其变化、园转自如。

常言道:

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通,持之以恒,终将成功。

拳论中说: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

又说:

“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

”一般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

达到一气贯通的程度,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练拳信心百倍,越练兴趣越高,欲罢不能。

  

第二层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样,实用价值不大。

第二层功夫末期已经接近第三层功夫,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

下面按照第二层功夫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以下第三、四、五层功夫都按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

  

推手和练拳是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所以太极拳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

推手时要求“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量拨千斤”。

第二层功夫是寻求内气贯通、调整身法、达到节节贯通的阶段,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因而在推手时还无法指挥如意,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故意诱使你产生顶、匾、丢、抗的毛病而出奇制胜。

因为推手时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时间,而是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使你受力失重,或被迫退步,勉强地化去来力。

当然,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劲力短,进逼不紧,给了调整身法的余地,你也能比较理想地化掉对方的进攻。

总之,第二层功夫期间,不管进攻合走化都是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此时尚未完全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虽能走化,但还易出现丢匾和顶抗等毛病。

因此,在推手时不能按掤捋挤按的次序进行,所以说:

“二阴八阳是散手”。

第三层功夫:

“要想拳练好,比把圈练小”。

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

所谓“圈”并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

第三层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阶段。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

在第一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

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

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致使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涣散的病象。

所以说“在神不再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功夫中,虽已掌握了外形动作,但内外尚未合一。

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

所以,练拳时要求自然呼吸。

而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合一,一般的动作与呼吸能自然准确地配合,但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还需有意识地注意与呼吸的配合,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逐步达到顺其自然。

  

第三层功夫基本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动作比较自如,内气比较充足。

这是需进一步了解拳势的技击含义和使用方法,要多练推手,检验拳架、内力和发劲,以及化劲的质量。

如拳架能适应对抗性的推手,则证明掌握了拳架要领,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

这时可加大运动量,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如抖大杆子,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这样练习两年时间,一般即可进入第四层功夫。

  

第三层功夫虽然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的情况下,内外也能够合一,但内气还是比较薄弱,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关系还不够稳固。

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

而一遇劲敌,就会感到棚劲不足,有欲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偏不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尚不能随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论中所说的那样“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

引进和发出对方,也往往生硬和勉强。

所以说:

“三阴七阳犹觉硬”。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至小圈阶段,功夫已显高深造诣,接近成功。

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义、内气运行,以及注意事项、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等,都已完全掌握。

但练习中还应注意,伸手迈步都须有临敌之意,即假设周围都是敌人。

一招一势,要连绵贯穿、周身相随,承上启下皆有中气收放、宰乎其中,练拳时“无人如有人”。

其练习内容(如拳、器械等)与第三层功夫相同,只要坚持不懈,一般三年时间即可进入五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在技击方面与第三层功夫差别很大。

第三层功夫是化掉对方进攻的力,解除本身的矛盾,使自己主动对方被动,而第四层功夫则可以连化带发。

其原因是,内劲已经非常充足,意气换得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

因此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威胁不大,触着即便换身法,很容易地将其来力化掉,表现出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处处意在人先,动作小,发劲干脆,落点准,威力大的特点。

所以说:

“四阴六阳显好手”。

第五层功夫  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至无圈,有形归无迹阶段。

拳论中说:

"一气运来志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第五层功夫期间,动作已经非常活顺,内劲十分充足。

但需要精益求精,仍然是费一日之功力,即可得一日之成效,直至身体空灵,变化无端,内有虚实变换,外面看不见,这才是完成了第五层功夫。

  

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似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蓄发相变,八面支撑。

所以说:

“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迎化归无有。

”  

总之,完成第五层功夫,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预防松、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即偶然受到袭击,也不易使这种协调动作受到破坏,而能随机应变。

但是还应继续深造,精益求精。

  

科学发展是由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是如此,终身不可尽其妙。

呼吸:

动作与呼吸相配合阶段:

手足上抬时为吸,下落时为呼;动作合时为吸,开时为呼:

“开合”是太极拳练习中的一个重要要领。

太极拳在外形上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弧形运动,二是开合运动,每个动作基本上都体现有开合的练习。

动作上的开合比较明显,也容易理解。

外展性动作为开,内向性动作为合;向上起的动作为开,向下沉落的动作为合;向里收的动作为开,向外推的动作为合。

在一开一合中,注意体会气息的鼓荡,这样结合动作就有了内练的作用。

比如“白鹤亮翅”,先是双臂在身体中心内合,气息沉稳下去,再双臂分别向上、向下打开,充分伸展,为开,气息舒展,全身轻灵,脚下虚步,整个身体状态虚中有实,开中有合,沉稳灵动,其练法的引导就是由开合起始的。

太极拳快练还是慢练

练太极拳,只要是习练者都知道怎么练。

可是说起太极拳的快与慢好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到底是该速战速决还是慢而习之?

有人说应该快练,“动急则急应”,也有认为该慢练的。

但究竟是慢练还是快练?

  太极先贤用“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来形容太极拳。

那么,怎么掌握练拳的度呢?

首先要以阴阳变化而动。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

”又说: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动分阴阳,可见快练慢练都不能离开阴阳之道,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习拳者在练拳过程中,按太极拳阴阳学说反复演练,可从阴阳变化之中受益匪浅。

但在技击时,周身上下则要阴阳对应,也就是拳家所说的“以静制动”,引进落空的一刹那,合即出。

即先探知对方劲力,在对方旧力刚过、新力未生之时,抓住瞬间即逝的战机,发劲打之。

  慢练太极拳适于健体、养生及慢性病康复者,但是单以慢练去演绎太极拳是言犹未尽,是松柔慢练,用意慢练,还是用力慢练,僵紧躯体亦可慢练?

“慢练”二字似有含糊之嫌,太极拳在松柔状态下慢速练太极拳是有益的。

若欲进一步向高层次去修炼,则慢练二字难以包容太极拳掤、捋、挤、按、采、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传统功法。

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开合及用意不用力。

因此,练太极拳应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为标准。

单纯地慢练难以达到以上要求,也难以体验到太极拳之博大精深。

  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在传授拳艺时,要求学生在松、柔、圆、缓、匀的状态下慢练,以体验阴阳变化。

在阴阳的变动中,拳势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独立存在,又在一阴一阳相互转化中运行。

如“玉女穿梭”一式在拳套里共出现过20次,是套路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势子,其中有10个势子是“阴动”,10个势子是“阳动”。

阳动的起点接阴动的止点,阳动的止点又是阴动的起点,阴阳变化循环往复如此,绝不是单纯慢练所能体验的。

  慢练太极拳须规范动作,循规蹈矩地将拳之特性融入习练之中。

即慢练中有阴阳变化,慢练中有松柔,慢练中虚实变转,慢练中有一开一合,慢练中要轻灵。

拳论云: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说明了轻灵的重要性。

慢练时应用意,不能用拙力。

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云: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

”在这里,先贤告诉后来学子,手上不着力,这是历代前辈在习练太极拳中逐渐摸索出来的结论。

所谓手上不着力,是手掌、掌根及五指指根不能用力,所有指关节亦要放松,在意念中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只慢练是难以循道而修的。

慢练如上下四肢松不下来,只是板腰抡着两“肉棍子”,不如去做体操。

因为太极拳也有自身的韵味。

  其实,太极松柔就是用意不用力,指不着力便是通常说的意练。

如何做到指不用力呢?

在练拳时,意念以食指轻轻扶着空气就可以了。

久而久之,即在意念中,以食指轻轻扶着所练拳套的行进路线。

如“云手”,左手从右手勾(阴动)的止点为阳动的起点,顺势从右向正中到左止,习拳者食指轻轻划弧,似行云流水般缓缓运行,即为轻扶弧形线(八方线)。

如此循环往复,可体验到太极拳阴阳变化的道,太极功夫也自然上身,即可尝到其妙无穷的滋味。

太极拳拳理博大精深,绝对不是一个“慢练”就可达其深邃的拳理,须用心去深深体验阴阳变化的内涵。

如果只是单纯慢练,就难以体会到阴阳、虚实、开合、轻灵、用意不用力等拳之境界,有的习拳者只是慢练,不管阴阳变动,不顾轻柔、虚实,不问开合、轻灵,不闻用意不用力,练来练去,十年八载过去了,只是练了一套太极操!

故而,在习练太极拳是也不只是单纯的只有我们日常所听到的慢练,其实是在慢练的基础上用意念去控制力的收发。

先贤们的“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可以想象:

太极拳就犹如长江大海的水一样,那气势磅礴壮观,水的流速相当之快,但表面又有滔滔不绝的柔和之情。

修练太极拳要循太极阴阳之道、松柔开合之理、虚实变化之法,习拳明理方克有成。

第九式前趟拗步

总述:

此式为敌退我进、沾连粘随劲的练习式。

接上式,如当敌被下按处于被势时,他突然变招,以右拳掌向我腹部、裆部进击。

我于是变右下捋之法。

同时,继续提左膝击其肋部、腹部,敌不得势欲退,我紧紧跟随,他撤步,我插裆,他再撤,我再进。

上肢紧紧相粘连,随其退而进,体现穷追猛击之势,而且手、肘、肩、胸、腰、胯、膝、脚,节节进逼出击。

第十式第二斜行

总述:

此式与第一斜行相同,但与上式连接的两个过渡动作不可忽视。

这是一种“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左引右击,右引左击”的练习方法。

第十一式再收(同前)

第十二式第二前趟拗步(同前)

第十三式掩手肱拳

总述:

此式在陈式太极拳中是技击含义较丰富、用处较大、出现较多的一个拳式。

一路拳中四个,二路拳中六个。

所以要特别重视此式的运用方法。

有的派生太极拳中的搬拦锤、撇身锤,其实都包含在此式之中。

设敌人上右步以双掌向我胸前击来,或抓推我双臂,意欲把我击伤或推出,我即乘势身略左转,双手外开,先把敌人双手合力捩开。

再向右转里合,右脚收,提膝,调整方位,变左脚向左前方插敌裆或套在敌右腿外,双手里合上翻,再合劲下击,用捩采劲击敌胸部,如敌抓我双臂,我曲肘可以双手臂绞截敌臂肘。

双手上翻时,左掌由左外侧向敌身右侧头部横击,或圈截采封闭敌右肘手,使其劲断失控。

右拳上翻可以击敌左侧太阳穴,或双手合击其头部。

第十四式十字手

总述:

此式一开一合一转体三个劲,包含有棚、捩、肘、拿、靠、摔等多种技击法。

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碓

总述:

此式与前两个金刚捣碓之区别,在于动作一、二。

这两个动作体现太极劲中,“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以腰为支点的上托下采杠杆劲。

可做两个单式练习,前者可以练习左下右上双肘发劲,或左下右上双掌发捩劲。

后者,可以练习一手上托对方肘,一手下采对方手肘的分捩劲,如近身可练摔法。

第十六式庇身锤(含背折靠)

总述:

庇身锤又称披身锤,为“击前打后”之法。

全式用法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对付身后搂抱我的敌人,旧称“神仙大脱衣”。

二是对付从正面进攻的敌人。

第十七式青龙出水

总述:

此式顾名思义,可以知道主要是锻炼如龙似蛇的腰劲。

共走三个劲,圈、撩、横,都是靠腰的旋转力,一引一进、一化一打、左撩右击,交替发放左右手(臂、肘)连环进击之法。

以腰为主宰,丹田带动,发劲松活弹抖。

并且体现每做一个动作都为下一个动作做好准备,两个动作交替之间而且都有一个合劲,体现蓄而后发之势。

第十八式三换掌

总述:

此式主要是对付右前方之敌。

类似六封四闭,区别在于双手向左棚捋敌人左臂时,下边加右腿向左前方横扫,上下配合使敌人失重,然后再提膝插裆。

合肘推发敌人。

然后走小身法,运用采拿和横捩、横直交错之劲,双手(肘)连环击打敌人之法。

主要走手肘劲,同时也必须以腰腿劲相配合。

特别注意的是,双手变换之中有一个拿法和一个采肘劲,这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地方。

第十九式肘底看锤

总述:

此式又称“叶底藏花”。

利用两臂开合劲,在左右绞化之中,趁势以右拳击打敌胸肋部或左肘与右拳合击敌右臂反关节。

即身先左转,再右转,再向前转左右合击。

此式虽然只一个动作,但手法可以分为三段运用:

第一段:

接三换掌,当我左掌击打敌人面部或胸部时,敌以左手抓我左腕,以右手管我左肘。

我乘敌劲未发之前,左手先向左下沉,右掌击其左肘、左肩、左颈以及头部。

或我右手插其左腋下,走捩劲。

第二段:

如敌左臂失势,扬起右手向我进击,我趁势右手再拿其右手,走下采劲,以左肘与右手合击其右臂反关节。

第三段:

敌不得势若后撤,或上棚我左臂,我即趁势略向左转,左手托其左臂肘,以右拳击其右肋部或右腋下。

第二十式倒卷肱

总述:

此式系以退为进,退中有进,步退手击。

对方来势凶猛,我先退让,以泻其劲,以观其变。

避其锋芒,觅其空隙,乘虚进击。

第二十一式白鹤亮翅

总述:

此式用法与前白鹤亮翅一式相同。

但要注意收腿时,重心右移一下,右手要向右外加一个向上、向外的棚劲,然后再走下采劲(走下弧),重心左移,收右腿。

此时,收腿的技击含义包括扣击对方插入我裆的腿,或提我右膝击对方下盘。

同时,右手走一个开合劲,含有先棚后引进、再回击的用意。

第二十二式斜行拗步

与前同。

第二十三式闪通背

总述:

闪通背一式,一般人只知道最后动作是一种摔法,但不清楚它还包括诸如磨盘肘、横捩肘、下采肘等多种肘法,摔掌、拍掌、穿掌、撩掌、劈掌等多种掌法,以及前扫、后扫等若干扫腿法。

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

此式与前掩手肱拳之差别,仅在一个连接动作。

接上式,我向背后翻转摔倒前面的敌人之后,另一敌人上右步出右拳击我胸部,或用右脚向我下部进击,我则下沉,双手顺缠、里勾腕,向两侧采捩来力(敌人的拳或脚),使其来力落空。

然后,我猛然腾空跃起,以上提左掌右拳合击其头部,或双手腕交叉(绞合)进击其胸部。

或以左掌为掩护,用右拳从左腕臂之下偷击其胸部。

此谓“化下击上”之法。

跳跃时

初学者为什么要先学老架一路拳

  学习老架一路拳是培养扎实基本功的阶段。

通过一路拳的反复练习,加强人体下肢力量,只有根基牢固了,才能做到中节活、上节灵,进而达到节节惯穿的目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去僵求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

学好老架一路拳,尽快渡过去僵求柔这一阶段。

通过一路拳的练习,让身体内外学会放松,把人在后天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僵力、拙力慢慢地去掉,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老架一路拳的练习也是养足内劲的阶段。

只有内劲充盈饱满了,才能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初学者学习老架二路拳的重要意义

  许多人认为想学好陈氏太极拳,只要学好老架一路就可以了,而把老架二路看成是“选修套路”,可学可不学。

实际上,老架二路的学习同样重要,学好老架二路不仅弥补了一路拳发力不足的弱点,而且对老架一路拳技的提高也大有促进。

  第一、老架二路拳加强协调性的练习,使身体更加灵活。

老架二路速度快,对全身整体协调性的要求相对于老架一路来讲更高一些,通过二路拳的练习,可以使手、眼、身、步法的配合由被动的思考慢慢地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进而做到周身的协调一致,使身体更加灵活。

  第二、老架二路可以提高老架一路的发力动作的水平。

老架一路以柔为主,发力的动作不多,而发力动作是衡量陈氏太极拳水平的重要标志。

单纯依靠老架一路的练习,发力动作尚不能得到充分锻炼,老架二路恰恰弥补了这一点。

二路拳发力动作较为集中,全方位体现了采、列、肘、靠各个方向的劲别和松活弹抖的特点,练习过老架二路者,对老架一路中的发力动作会理解得更好,动作会更舒展大方。

  第三、练好老架二路,真正做到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求目标,《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指出: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柔而无刚,则太极拳失去了其实用价值。

因此,要想真正作到刚柔相济,两路拳的学习缺一不可。

  第四、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结合练习,全面掌握太极拳的八种基本方法。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是太极拳拳架和推手中运用的八种基本方法。

其中,“棚、捋、挤、按”为四正手;“采、列、肘、靠”为四隅手。

陈氏太极拳的各种套路和这八种方法是紧密联系的,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拳围绕这八种方法各有侧重点,其中,一路拳以四正手为主,四隅手为辅,二路拳以四隅手为主,四正手为辅。

学好太极拳八种方法缺一不可,因此,只有老架一路与老架二路结合学习,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陈氏太极拳的核心技法。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

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

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

“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