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13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历史”一词的基本含义。

基本含义:

过去发生的事实(客观历史本身);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主体化历史);一门学科、一门专业。

2、如何从广义和狭义上理解“历史”?

广义: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

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狭义:

人类社会史。

“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广义地说,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个方面。

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史。

3、什么是历史记录?

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而非分析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

4、什么是历史著述?

历史著述属于较高层次,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5、人类社会史有哪些特点?

特点:

客观实在性;时间性;变化激烈性;意识性和复杂性。

第二章:

1、什么是历史学?

历史学就是以史料为基础和中介,在一定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帮助下,记载或思考、重建客观历史,并寻找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的学科。

2、简述历史学的结构。

历史学的结构是以史料为基础,史料包括:

文字记载、史迹遗存、口碑史料;历史学是以史实为主体,包括:

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等;历史学是以理论为指导,其中包括:

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等。

3、什么是史料?

史料:

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4、史料具有哪些作用?

史料的作用:

1、人类对历史的认识离不开史料。

2、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2)史料是否充备和正确,也是确定历史学家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

(3)史料可以使各种现象互相补充,相互论证,对正确描述历史事实,取得科学的结论和阐述观点有极大的帮助。

5、史料分为哪些类型?

史料类型:

文字记载、史迹遗存、口碑史料

1、文字记载:

⏹历史文献:

历史事件的原始记录,如讲话、会议记录等。

⏹史籍:

时人或后人写的史学著作。

主要有各类正史、编年体、记事本末体、国别史、地方志等

⏹历史资料:

包括各种报纸、杂志、文书、档案、表格等。

2、史迹遗存:

遗址遗迹;墓葬;古代建筑,文物。

3、口碑史料:

如藏族史诗《格萨尔王》。

6、为什么历史学较之其他学科带有更大的相对性?

史料的可靠性与史学的内在矛盾:

第一,史料本身并不一定可靠。

⏹文献史料由于历史记载的缺乏和有意的歪曲,不完全可靠;

⏹史迹遗存本身不存在真伪,但其存在具有偶然性,其面貌往往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口碑史料更不可靠,会歪曲或自我拔高。

第二,史料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历史学家在搜集和处理史料的过程中是有选择性的。

⏹因此,史料的可靠性大小,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真相有赖于史学家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保证历史研究就完全符合历史真相,只是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真相。

由于历史客体异常的复杂性、非重复性和非直观性,加上认识主体自身的认识水平、情感倾向的影响,使历史认识较之其他学科带有更大的相对性,使史学的内在矛盾显得更为深刻。

第三章

1、“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用五行学说来说明政权的更迭与变化,解释历史的发展演变,提出“五德始终”的循环的历史观。

主要观点:

历史上改朝换代,不过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循环。

随着五行的相克相生,历史便不断循环前进,往复无穷。

因此,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用不着什么革命和变革,到时自然会垮台。

2、理性的历史哲学

理性的历史哲学——纯粹以人的理性为基础,对历史规律进行思考的一种哲学流派。

⏹第一,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过程。

⏹第二,历史的进步以理性的进步为基础,最终目标是道德理性的实现。

理性的历史哲学力图使历史成为哲学的证人,粗暴地削足适履,用哲学的模式来改造历史。

3、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个西方哲学流派。

认为,在研究哲学前,首先应该对概念进行一番科学的、逻辑的、数理的和语言的分析。

4、分析的历史哲学

分析的历史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历史是什么,有些什么规律等问题,而是探讨人们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是否正确,使用的概念是否恰当等问题。

5、为什么19世纪在西方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

19世纪史学的独立和自然科学化,在孔德、兰克、伯里等实证主义史学家的带领下,史学终于发动了“独立战争”。

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证的、科学的方法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西方各种文献、档案资料完备,为系统整理、研究历史提供了可能。

史学终于获得了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史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1、出现了第一批职业历史学家。

2、成立了历史协会和出版了专业历史杂志。

3、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精确考证史实的基础上重写了以往的历史。

6、怎样认识历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学应当而且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原因:

第一,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与自然科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二,历史学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第三,历史学既吸收了以往历史学的优秀方法,也吸收了当代许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第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回答问题的一种认识活动。

因此,历史学也是一门科学。

第二,历史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同一的终极目标。

历史学是不是类似自然科学各学科的那种科学?

第三,历史学当然不是自然科学各学科那种科学。

第四,历史学也没有必要向它们看齐,也不必以它们为标准。

但是对于历史学的非科学性或人文性的一面,也应该有所认识:

1、历史学至今主要是在记述历史上下功夫,对于揭示历史规律来说还是成效甚微的。

2、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都必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这必然要受到现代人认识能力的局限。

结论:

历史学从理论上讲,它应该是一门科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是具体地讲,实际的历史研究,它的科学性(客观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第四章:

1、什么是历史动力?

历史动力,是指能影响、制约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那些因素。

广义上包含影响人类历史一切运动(包括前进和倒退)的力量或因素,即对历史的整个运动曲线的影响。

狭义上仅指那些能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力量或因素。

2、什么是自然动力论?

自然动力论,即是指用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或自然界的法则来解释人类历史面貌以及寻找历史运动原因的理论。

其中:

前者的代表是地理环境史观;后者的代表是生物进化史观。

3、什么是地理环境史观?

地理环境史观:

认为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根本原因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不仅能决定种族的差别;能决定各民族的特性;还能说明婚姻、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产生;甚至文化的样式、性质和兴衰,也是由地理要素决定的。

4、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史观?

合理因素:

地理因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确发挥着作用。

(1)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2)地理环境对民族的政治制度有制约作用。

(3)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民族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

不合理因素:

环境对人类社会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变化非常缓慢,它不足以说明人类社会的急剧变动。

(2)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弱的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5、什么是生物进化史观?

生物进化史观(又叫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用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些法则来解释历史运动原因的观点。

主要观点:

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遗传、顺应等法则,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理论依据: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适用于自然界的法则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和动植物一样,也是遵循生存竞争这样一个最根本的法则的。

正是人们之间的竞争,导致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6、怎么看待生物进化史观?

不可否认,人类社会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竞争,这的确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但在承认这一现象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竞争的地位完全不同。

(2)竞争的环境和手段也完全不同。

(3)竞争并不能说明人类生产关系的形成、社会形态的演变这样一些重大问题。

(4)实践上非常有害,客观上起到了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造舆论的作用。

7、什么是神学史观?

神学史观是指以神的意志和神的规定来说明世界历史运动发展的观点。

主要观点:

历史是一个完成神的目的的前进的过程。

1、历史是按照神的意志,依照神的指示发展的过程;

2、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要回到神那里去。

8、怎么评价神学史观?

神学史观作为历史动力论,当然是错误的。

但是,作为对人类文明的批判继承,有两个观点,值得一提:

(1)“动力”这一概念是神学史观提出来的。

(2)关于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

9、如何定义“合力论”?

所谓“合力论”,即是用社会运动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运动的原因、发展轨迹的理论。

广义的合力论把合力看作是一个系统,各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交互作用,从而对历史的进程给以影响。

而狭义的合力论,则主要是指在具体事件中,各种意志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那种“合力”。

10、广义“合力论”包含哪几层次因素?

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等因素共同影响自然社会环境发展。

11、狭义“合力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历史是由于“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同一因素中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的相互制约及推动而发展的。

(2)历史运动的方向和轨迹也由合力所决定。

(3)在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上,要坚持经济的决定作用,但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则要充分重视各个因素的具体作用。

12、请举一实例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合力”作用下的结果。

秦末农民战争与历史的“合力”

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社会生产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政治上层建筑。

秦律繁杂,刑罚严酷——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难以继续。

(3)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秦暴政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

2、特点:

暴与急

v秦统治者的“急”与“暴”从何而来?

军功地主:

唯我独尊、崇尚暴力唯我独尊、崇尚暴力

v为什么陈胜、吴广敢于造反?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命运全都不可确定和揣度;“王侯将相无种”思想催生!

(4)阶级斗争。

v人们不能照常生活下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迅速激化。

v统治阶级也不能照常统治下去——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深刻危机,矛盾尖锐。

(5)人民为满足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反对暴政,争取生存——人民揭竿而起,通过起义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6)环境因素。

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因雨失期”。

因此,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看,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2、过程(当时的四大集团及其意志)

(1)陈胜、吴广代表的广大贫苦人民——“伐无道,诛暴秦”,要求解除苛暴的赋役,过安定生活。

(2)刘邦、萧何所代表的中小地主——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求得“贵不可言”的地位

(3)项羽、张良等六国旧贵族——留恋过去,趁秦末天下大乱,参加农民起义队伍,伺机恢复旧日天堂。

(4)秦二世、赵高等秦王朝腐朽势力——力图维持自己的统治,以保住现有的权势富贵。

这四大集团的意志,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由此形成的一支支力量的消长、分合,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合力,使得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充满曲折性和复杂性。

因此,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看,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是一个由社会内部诸力量、集团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合力,并通过阶级斗争、军事斗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过程。

3、结局

“最后出现的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1)“汉承秦制”。

(2)“郡国并行制”。

(3)实行发展自耕农生产、轻徭薄赋、废除严刑苛法等措施。

因此,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看,斗争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融合各方意志——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民休息政策的汉帝国。

这是参加斗争的各方都没有料到的。

第五章

1、简述历史认识的四个层次。

历史意识(朦胧的、不自觉的);历史知识(片段的、局部的、零碎的);历史学(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历史科学。

2、什么是历史认识的主体?

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指所有的历史认识者,即凡是能对历史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人。

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也叫史学主体,即史学研究者、历史学家。

3、什么是历史认识的客体?

是指历史认识的对象。

它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

4、如何理解历史认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历史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即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不一致。

由认识主体的历史局限性与认识客体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的。

(1)历史认识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

(2)历史认识主体必须通过史料中介间接反映史学客体。

(3)即使真实可靠的史料也很容易掺进史料记载者的思想和感情。

根本意义上说,历史学、历史认识的目的也就是企图解决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认识客体之间的矛盾,使历史认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从而寻找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5、简述非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

1、历史客观主义

主要观点:

(1)历史认识的客体独立存在于历史认识的主体之外。

(2)消除一切主观因素根据信史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3)“如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史料等于史实。

存在的问题:

忽视了史学主体和史料的主观性,是一种对历史认识的片面理解。

2、历史相对主义

主要观点:

(1)史学家不可能消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2)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再现,史学认识不存在客观性。

(3)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不存在的。

存在的问题:

对客体的客观性由怀疑到否定,结果陷入了相对主义史学的泥潭。

6、简述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

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认识是历史认识主体经由史料中介对历史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历史认识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反映。

其次,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认识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所谓“能动反映”,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史学客体制约史学主体,我们要按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第二,史学主体根据史学客体存在的一些客观内容,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复原史学客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提出本质性、规律性的认识。

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既强调了历史认识客体的客观实在性,又强调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既保留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认识论中的合理成分,同时又抛弃了其不合理成分。

因此,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是全面而科学的认识论。

6、如何理解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一)导致历史叙述非客观的种种因素

1、个人好恶。

2、集团假设或集团偏见。

3、历史理论的冲突与对立。

4、哲学的根本对立。

(二)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程度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绝对的)概念。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柔性(相对的)概念。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更多地强调对“主观性”的约束,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学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

争取做到尽可能客观的。

•首先,要尽量排除偏见。

•其次,要诚实公正。

•再次,要不懈地搜寻有关证据。

(三)不同层面上的历史客观性问题

不同层面的“历史”的“客观性”内涵也有所不同。

1、对历史事实客观性的要求——要求在现有资料背景下的客观。

2、对历史叙述客观性的要求——要求可信资料基础上的组织严密的过程再现。

3、对历史解释客观性的要求——要求历史学家所作的解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磨洗,也能经得起后出的更多证据的支持。

(四)历史学既是实证的,也是诠释的

历史学离不开证据,没有证据、没有材料就谈不上历史学。

但历史学又不能局限于证据,满足证据,只有证据、满足于证据的是史料学,而史学不是史料学。

历史学家的任务不仅要确定事实,还得要解释它们。

所以,历史学既具备实证的特征,还具备诠释的特征。

第六章:

1、什么是历史的偶然性?

所谓历史的偶然性,是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非本质联系,居于从属地位。

2、什么是“偶然因素决定论”?

偶然因素决定论:

承认历史中存在偶然性,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将其看作是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忽视甚至否定历史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3、如何看待“偶然因素决定论”?

第一,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了偶然性的问题,也看到了其作用。

v历史中,偶然现象的确是经常性的。

v从个人命运上看,偶然性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这一观点却基本错误。

v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看,由于缺乏对大量历史事实把握,没有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看问题,过分重视细节,所以经常以小为大,以偏概全。

v从结论上看,把偶然性提到不应有的地位,看作是世界历史的决定性因素,本末倒置。

4、如何认识历史中的偶然性?

在历史中,偶然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也的确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影响着或个人的或民族的命运。

但是,历史并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和最终趋势上看:

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5、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决定着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居于支配地位。

6、如何认识历史的必然性?

(1)必然性的条件性

“偶然反映必然”、“必然支配偶然”,指的同一规律中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如果当外部条件不同时,事物本身的规律也将不同,也就不存在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2)必然性和概然性

所谓规律的“必然”,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要出现的那种趋势,并具有重复性。

(3)必然性与长时段

长期的历史运动和历史发展总趋势中,“必然”的作用体现得越显著。

而对于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来说,则存在着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当外部条件确定之后,只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必然的,而无数具体事件和过程都可能由概然规律和偶然性决定。

第七章:

1、什么是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殊的结构、功能、层次,并与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有机整体。

2、什么是系统论?

系统论就是由系统这一概念导出一整套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系统论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对系统内部各要素、要素间的联系、特定功能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维,认识事物运动的整体过程。

3、现代系统论有哪些基本思想?

1、整个世界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2、系统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

3、自然界是由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

4、自然界的任何客体都是动态开放系统。

5、机体具有应变外界刺激的自动调节能力。

4、阐述系统方法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质和规律,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和处理的一种方法论体系。

系统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1、加强历史学中的整体研究。

2、加强历史研究中处理大量史料的能力。

3、促进历史的多向研究。

4、有助于历史研究中信息技术的引入。

5、有助于推动国家对历史研究的规划管理实现科学化。

5、什么是系统方法的整体性思想?

(1)世界一切对象、实践或过程都不是杂乱无章地偶然堆积,而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只存在于组成要素之间合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6、什么是系统方法的综合性思想?

•任何整体(系统)都是由多种因素多层次地为特定目标而构成的综合体。

•对任何对象的研究都应当从它的成分、功能结构、内外联系,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上有系统地进行。

7、何谓历史系统分析方法?

历史系统分析方法,即是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观察研究历史,从中总结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一种方法。

8、历史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有哪些?

1、整体分析

•掌握“综合—分析—综合”的整体分析方法。

•以旁观者的姿态研究历史。

•对历史过程进行独立的整体分析。

2、结构层次分析

•分析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及结构中各层次的不同功能与作用。

•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来确定层次划分的限度。

•利用整体原则对层次进行纵横结合的网络分析。

3、动态分析

•注意分析系统内部主导因素的不断转移。

•关注历史发展的连贯性、滞后性、不平衡性和跳跃性对历史的个性差异造成的影响。

•运用系统结构形成的无序到有序原理,去了解偶然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4、环境分析

•分析历史事物在历史环境中所维持的平衡作用,以及平衡的被破坏和被恢复。

•考察人类认识与改造环境的能动功能。

•弄清历史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社会决策和运动的总趋势。

第八章:

1、什么是历史比较研究法?

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比较史学?

“比较史学”是一种对文明类型、国家形成等宏观领域历史现象进行的比较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并成为一个史学流派。

3、马克·布洛克

马克·布洛克(MarcBloch,1886-1944)。

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在国际史学大会发表《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的演讲,认为是对比较历史学最权威和最系统的阐发之一,他比较系统的提出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使历史比较研究的规范性进一步深化。

被称为比较史学之父。

主要作品:

《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

4、文化形态学派

西方20世纪上半叶产生的一个思辨的历史哲学流派。

主要观点:

1、人类历史由各种“文化”或“文明”构成。

2、文化、文明体具有“共时等价”的特点。

3、其生成演变都经历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过程。

5、斯宾格勒

斯宾格勒,1880-1936年,德国哲学家,著有《西方的没落》,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些自成一体的“文化”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度过了兴盛期,正在走向没落。

6、汤因比

汤因比,1889-1975年,英国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文化形态史观”的倡导者之一。

早年在牛津大学学习古代史。

两次出席巴黎和会。

担任伦敦大学教授,主讲罗马史和希腊史。

1920年著《历史研究》。

兼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研究部主任。

他倡导“文化形态史”,把人类历史归结于一些不相干、自成一体的“文明”的兴亡史;认为那些文明经过“发生”、“成长”、“破坏”、“崩解”、“死亡”五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