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096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docx

一个职业HR的招聘感言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太大的方便,也养成了一批网络懒虫,大家做事情都不那么精心了。

不可思议的是,关乎自己命运的事情,广大的应聘人还竟然是那么满不在乎!

在我自己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特别是有关招聘)工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在职场中的求职者。

我看着他们众多人员在应聘过程中的盲目、发窘,实在感到既可笑又可气!

没办法,我还是说说吧。

不见得所有做HR的人士都有象我一样的工作风格,但至少相信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会这样处理的。

应聘者递送简历后都希望能得到面试的机会,递交第一个名片——应聘简历的流程大家虽然耳熟能详,但是里面包含的学问,却往往被忽略。

一、提高成功率,至少要有一张正规的彩色照片

“相面”其实是中国的传统说法,但是在应聘中非常重要,所谓第一印象往往就是从照片开始的。

我见到最多的是网络应聘简历,无论是发来电子邮件,还是通过招聘网站发送,其实附加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可是年轻人竟然普遍犯懒,举手之劳都不做,我得到的简历95%以上都是光秃秃的。

看着“中华英才网”或“前程无忧”来的简历,我第一个想看到的就是头像部分,但每每都是一个模拟阴影!

尽管性别写着男或女,出生年月或岁数,基本不会出错,可以得到年龄的基本信息,但是效果要大打折扣!

也有人简历带照片,不过可能是酷爱自己,过于欣赏自己,总是弄点搞怪照片(挤眉弄眼的、歪着脖子的、做V字手势的、嘴做KISS状的、哈哈大笑的)、在电脑摄像头下拍摄的朦胧照片(尤其是衣冠不整的照片)、艺术照片等,还有用随意拍摄的头像代替身份照片。

凡是见到这样的照片,不论他(她)简历有多优秀,我一概屏弃!

这样的人给我极不庄重的感觉,或者是只想着表现自己,如果是年轻女孩还会给人以极端轻浮的印象。

为了对公司的事业负责,任何HR都绝对不会聘用这些形象的人!

还有的人,是把合影照片经过图片工具切割形成的单人像,还能看出并排的姿势、或人或物的背景,虽然这样的照片在Word格式电子版简历中也能用,但终究显得不庄重。

它怎么能吸引我请你来公司,再当面看你穿着西装、套装的正规形象呢?

现在多数中小公司对面试着装不再过分要求,因此你的良好形象只有通过照片才能第一时间转达到位。

应聘人,不要偷懒了,你们舍得花那么多时间去发信、上网搜索、挤进招聘会,难道就不能花几分钟去拍摄一张数码证件照么?

使用U盘也很普通,你从数码照相馆拷贝回来不就得了!

同时也应该冲印出一版9-12张,就连你一旦应聘成功后入职必须交的照片一把搞定了,何乐不为呢?

可以负责任的说,凡是我给予入选面试机会的人,至少30%是带照片的,而是正规的、形象说得出去的照片。

我很关注人的眼睛,因此侧脸的照片效果不好,大家不要用。

二、不要只用网站格式简历,最好增加一份Word附件简历

根据做HR的职业习惯,在有附加简历的情况下,都是优先打印的,因为首先,我的工作要求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看完每天应聘的简历(平均每天20分钟要看10到15份简历,这还算比较“慢”的),每份的直观鉴别时间只有1分钟左右,无暇从网上复制你的格式简历;其次,A4纸的格式比较清晰,字体可由自己控制,显示比较大。

而格式简历的打印就如同小脚老太太,字小难看,还占用巨大的篇幅,重排很费劲,所以不受欢迎。

但是这两者如果文字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也没有实际意义。

我喜欢那些在Word附件里展示个性的人。

格式简历由于先天性缺陷,它无法展示你的个性,所以要把一些需要说明的东西,例如曾经岗位上详尽的工作流程、对事物的认识、对应聘新岗位的想法等,凡是想专门对HR说的话,尽可能在这里摆出来。

格式简历对本人的展示过于平面化,而附件简历可以很灵活。

有附加简历的人我总是优先打开观看,无形中增强了对它的印象,不也就提高了应聘者的中选几率了么?

三、传统信件被忽视,实际投递应聘会更佳

自从电子邮件大行其道,很多人都不会写普通信件了,甚至不知道信封与邮票的用法。

我曾经随口问问,就碰到过不止100人,从来没有手写过信!

我喜欢接到邮寄来的求职信,一般如果条件合适,我100%会给寄信人面试的机会,因为他(她)的表现说明办事很认真,一滴水可见大海!

有人说,你那老土,现在年轻人谁愿意用这种效率不高的、成本有点大的应聘方法!

的确,它是比招聘会上递交打印的简历还要多付出一笔邮寄费用。

可是我要给大家算另一笔帐:

正是由于采用邮寄方法,你不会再“广种薄收”滥发简历了,必然精挑细选、加强对想应聘单位的了解,对于要不要应聘它更为仔细慎重,加上招聘单位往往会重视这种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会看到你的真诚态度,反而大大增加了被录用的几率!

这个道理是有数据可以证明的:

我翻了翻几年来经手录用的名单,能确切记得是邮寄应聘成功的人有7人,大约占邮寄简历人数的30%。

这个比例够高的了吧?

我在中华英才网上也看到登载的一篇HR人士写的文章,认为通过E-mail和网站递交的电子版简历,得到的关注明显比通过普通邮件要少,据统计要平均减少23秒左右的关注时间!

每次我参加现场招聘会,打出的大幅介绍或“易拉宝”上都有公司的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也都写着接受邮寄简历,我每次都要向观望应聘的人介绍可以接收邮寄,但是只有不到0.5%的人采用。

当然,有的招聘单位明确表示出偏向性,不接受邮寄,主要是它的人力资源工作安排或流程上有问题,招聘会后(或会外)接到难以落实,这是他们的问题,并不代表这方法不好。

一般的企业不会拒绝接受普通邮件应聘。

邮寄简历当然允许打印多份,我也不查谁“一稿多投”(可以理解的原因),至少你是认真选择了我公司,我会重视的。

四、求职信推荐信签名切勿复印,必须亲笔书写

这里要说的还有一点:

有人写求职信,也一律是打字,竟然不知道求职信后面的签字应该是亲笔手写才是表明有效的!

把自己名字也用电脑打印出来(或打印后不加亲笔签字),我能相信吗?

那是任何人都可以伪造的啊。

因此,既然你要单独向应聘单位递交或邮寄一份简历,凡是已经郑重其事写了求职信的,应该不厌其烦地一一亲笔签上大名!

千万不要复印签名!

我在一次现场招聘会上当场向一个女孩指出了这个问题,她楞在那里足足有5、6秒种,最后还是一拍脑袋,拿起我的笔重新签了自己的名字,尽管字写得不怎么好看,但是我很高兴,问她明白了什么道理?

她说,真心真诚!

后来,通知她到公司去面试,她真的获得聘用(顺带说,这不是我给她机会,而是她懂得了真诚应聘的重要,准备很充分,被业务部门经理一眼相中,直到现在还在那家公司供职)!

我还注意到,有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更为可笑,他们不辞辛苦,去找各位认为应该拜到的专家教授去给自己写推荐信,且不说这里含有多少水分,仅仅就形式而言,多数人做得就很不地道。

例如,10年以前我见的专家推荐信,基本为手写,文字不多但往往画龙点睛,简要说明推荐的道理,专家教授再一签名,我拿在手上真的有沉甸甸的感觉!

不由得不重视。

可是现在呢,写的都是明显的套话,学生起草后拿到老者面前求其签字,大概很少有拒绝的(塞不塞钱我不敢瞎说),而且按专家教授的风格,绝对不会几个人在同一份推荐信上先后联合署名(谁排前谁排后涉及资历,是你的学生还是我的徒弟涉及专业范围),因此一般也就是一个人签一份。

那些学生可真叫小聪明,不是到处有复印机吗,一下子就复印个20-30份,准备“天女散花”般地使用。

可是他(她)偏偏忘记了,专家教授的亲笔签名变成了印刷品,也就基本上一钱不值!

具体投递简历去应聘单位或专业,是要看对象的,越是强调学术专业的,越表明需要专业对口考虑,讲求针对性,要把你为什么适合应聘这个岗位说明白,权威推荐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哪能用一个模子去套用。

凡是我见到这样附加推荐信的,绝对不看,直接就翻过去看学生的简历,学生简历如果再没有一点“出彩儿”的地方,立即塞进垃圾袋……推荐信的千篇一律化、复印化,就是这些研究生自己给自己挖掘的应聘陷阱!

五、内容空洞的简历没有任何作用,瞎耽误功夫

我还在原来那家公司做人事助理时,招聘前台文员,有一位工作过1年的女孩儿应聘,她曾在北京朝阳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兼文员,但是简历的“工作职责和业绩”里却只写了几个字:

平面设计和日常事务。

噢买尬!

我最想知道她到底做过什么事务性的工作,你是兼职前台?

接待?

买办公用品?

清扫卫生?

还是兼职做考勤员?

你要是设计也不错,我还不一定只聘前台呢。

可是碰见这样的简历100%要被刷掉。

一位在长春上大学,读中文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工作过两年,他曾在北京一家著名的有线电视公司当客服代表,负责售后服务;第二份工作是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当经理助理,负责日常经理工作、员工管理和培训。

去年11月投简历应聘我这里的编辑助理职务。

中华英才网能显示个人简历拥有者最后一次进入修改页面的时间,给招聘方看,以反映简历内容的新旧程度。

可是我发现,在他2008年11月6日刚刚“更新”的简历里,却一个字也没有写他根据什么要应聘做编辑。

如果把他格式简历中那400多个由于格式编辑选择而自动出现的字减除,他自己写的字通篇不到70个!

最长的一行是“本人城市自信认清开朗积极上进性情温和责任心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反映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没有标点符号,还有错字2个。

犯不着去请这样的人。

我宁愿寻找在简历里提供了足够多参考信息的人来面试,那样我省心省力省时间,而且对那些在寻找工作中付出认真努力的人来说,也更体现着一种公平!

我最喜欢看格式简历中的“工作职责和业绩”一栏,你自己填写的内容越详尽越好。

自编A4纸简历,现实中多数要比格式简历承载的内容详细一些,工作职责和业绩写出的效果还要好一些。

对于在校生,还有两点在简历中常出的典型问题,也造成内容空洞,容易被我剔除。

一是过于强调专业课程,忽略工作愿望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二是假期社会实践或打工只注意了挣钱,不会归纳经验,不会表述收获。

因此,这些简历统统不能吸引我的注意。

六、简历起个好名称,表明心情、性格和态度

有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或给人以一份印象深刻的简历,往往会给自己的文字简历或网站的格式简历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用意不错,但是我是会注意到里面包含的种种信息,简历名称是表明心情、性格和态度的缩影,以此来判断这个应聘人是否值得关注。

应聘人对此切不可当作儿戏。

我不赞成把自己的格言口号安放在招聘网站那种格式化的“简历名称”栏目里,这些展示风采的文字应该搬到简历正文的最下面或最上面去写,那里有足够大的空间,效果会更好,写在这里是委屈自己,也往往说不清楚它对于你的实际意义,反而引起误解。

例如:

有一个1987年出生的河北廊坊男孩儿,网络应聘的简历名称是“寻找英雄用武之地”,我就觉得很刺眼,什么意思?

你这么写,是仅仅抬高自己呢(你刚满21岁已经是“英雄”了)?

还是贬低用人单位呢(明摆着说自己觉得屡屡应聘无门)?

看到这样的表白,谁敢用你?

我相信基本不会有招聘单位接着看下去,直接就“喀嚓”掉了。

有人不写名称,网站系统会自动按编号把你的简历编号和生成时间放在这里,成为格式统一的“简历名称”。

我收到一位女孩2009年3月9日中华英才网上更新过的简历,第二行显眼的却是“简历07052512:

07”的字样,我真替她难受,2007年5月25日12点07分的简历还在依然故我地在2009年3月不断发出去,怎么会有单位愿意聘用如此懒惰、如此不加思考的人?

将近2年时间,你是应聘工作过了还是一直没工作,至少自己可以形成一些关键词,用到简历名称里突出显示一下。

简历名称也不应该泛泛去写,或已经换过两、三次工作了还依旧使用最初的简历名称。

例如有个江西女孩应聘我公司的电话销售,学历写的是2007年5月就毕业了,在一家公司干过17个月,简历内容没有特别的闪光点,显得很平常,照例我可以打电话问问情况再约面试,可是且慢!

在屏幕上仔细端详,发现如今她的简历名称却还是八个字“诚恳女孩,首次应聘”,估计这名字用了有段日子了,我会想:

这人咋得了?

你能试想我天真地出于给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想法就会请你来应聘么?

于是我坚决地把这一份简历抛弃!

扔完一想,我是否太轻率了,可是她的简历值得我翻回来再做工作么?

她自己漫不经心的态度(或者是“假诚恳”的态度)已经给出了结论。

而有的人简历名称就写的很实在,例如“广告学,王××”,突出他的专长,没等我翻篇(特别是电脑翻屏并不容易),就已经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个人有广告专长!

凡是从招聘专业网站发出应聘时,或者直接发邮件应聘,最好、最直接的写法,是把你要应聘的岗位名称写在这里(包括写在邮件标题里)!

或明确写“××的简历”这种中性的、能长久使用的名字,使收到应聘的单位HR第一眼就看到你应聘岗位的意愿或你的名字,增加对你的印象分。

七、来电话询问的人主动性强,百分百安排面试

这种应聘者,显然有明确的应聘目的,而且有一股坚韧不跋的劲头,虽然他们觉得自己很突兀,往往来电向我讲了许多谦辞、还要道“对不起”,说打搅了我的工作,但是我从心底里喜欢,一般会安排在最近的一次面试里,这些人也确实会有令人难忘的一两个特点。

我经常是上午或头一天收到简历,下午或第二天他就来电话问收到没有,询问有没有机会面试,这时我都会明确表示OK,不管专业是否对口、资历是否够线,只要你有这个胆量向我询问,我基本可以判定你是非常想做这个工作。

我哪能不给你一次机会呢?

对于专场招聘会收来的简历,应聘人有的也会根据招聘会上的“一面之交”来电询问,只要他不是被打入“不合格”类别的,不分一二三等,若是我碰到来电都安排参加面试。

这种电话“骚扰”,一般不会对招聘方造成任何麻烦,反而拉近了双方的亲近感。

双方都是多个机会,多条道路。

不过既便如此,有了机会不一定能保证录用(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但是,要记住,古人云:

欲速则不达……我给来电人面试的机会,可绝对不会给你提前做“探营者”的机会!

这里我希望提请应聘者注意得是,只要招聘方已经允诺给你面试机会,你就应该安心等待面试时间具体通知,毕竟主动权在招聘单位手里。

但是,如果此时你还不满足,非要提前来公司面谈(特别时有人提出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参加集中面试),那就超过了我的底线,有点“得寸进尺”了,将显得你极没规矩,不顾公司利益,估计将因此打消录用你的念头,这一可能性将迅速上升到70%。

还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招聘单位招聘条件中明确写“未经联系请勿来访”,其实就是告诉应聘者不能提前来谈。

中国人做事情特别讲求程序,这没有什么不好。

你要是自己先跑来“打探”,探口风,探场地环境,轻则显示你没有信心,重则说明你是个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守规矩的人,公司今后难于把重要任务分派给你去干,煮了半熟的鸭子也会因此飞走。

这样一来,本来你的简历是挺好的,却因为自己犯傻又亲手毁掉了它

八、直接人脉关系的简历要关照,百分百安排面试

现在的大学生总是感叹就业难,第二位的困难就是说自己“缺乏人脉”。

其实不止应届毕业生,平常的离职人员再就业,也有这种困难。

用好人脉关系推销自己,实际上属于经营教科书中所说的“人脉销售”范畴,还是满热门的。

每年都会遇到有人向我推荐某个人来应聘,或是员工也经常问:

我们公司还招人吗?

我的做法是,不拘一格找人才,欢迎任何人向我推荐简历,除了不允许未经许可直接来访以外,我是来者不拒。

为什么?

我首先看中本公司员工、熟人、朋友推荐的理由,是因为我要优先使他们得到一点心理安慰,显示我对他们小小帮忙的大大赞赏,给足面子,使他们更愿意为公司、为我的工作做出成绩而费心。

第二个理由,是由于员工、熟人和朋友已经向可能的应聘者提前做了推销,做了沟通,他们相对比其他应聘者更了解我公司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已经适度地认同了我们的理念和经营方式。

因此,这些靠关系来的人里面,一般会有10—20%被录用,不仅比例大大高于其他人,而且多数人的确干得很不错。

对于人脉应聘,具体面试程序还是与其他来源的人相同,绝对不放松条件,我该认真还是要认真。

当然,一般我不欢迎本公司员工的家人或亲属通过这个“人脉”进来。

理由就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我知道他们才不会感激你的聘用呢,根据历史经验,亲属中很少能出优秀员工。

为避免“家族病”的蔓延,我从来都会向领导说明予以婉拒。

我要在这里指出的是,凡是新应届毕业生之间代投的简历,在HR眼里可都不算“人脉关系”。

因为你们还不具有这种社会资本。

曾经有一次校园招聘会上,一个女孩自己投了简历,同时又代替同班同学投了两份。

三个简历的编排打印方式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只有姓名和照片不同。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参加这个招聘会投三份,另一个参加另一场招聘会也会替她俩投,命中率也高啊。

我说,你适合干什么她知道吗?

她适合干我这个岗位吗?

你能说清楚吗?

这种代投本身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你要是保证“她优秀”,等于基本否定你自己;她也一样,如果要是傻到跟人家说你才是优秀的,那就意味着她将可能要出局!

大学生毕业实际是相互竞争,而你们相互推荐是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本身就不可信,几份简历从形式到内容又千篇一律,最终很可能是你们三个谁也没有结果。

听了我说的话,那女孩足足楞了有一分钟。

当然,那一届我根本没请她们中的任何一个来面试,可是我的手边多了12页用过一面的A4纸,我节约成本了!

九、我最讨厌的简历,是不看应聘具体情况滥发

参加现场招聘会收到的简历,相对有针对性,而且我在招聘现场实行的是100%面谈,一边聊一边写,然后直接做快速分类,写出印象(谈话10句、8句完后初步文字也同步写完了),最大的好处是当场给每一位应聘者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尽管她并不晓得你写的是凶还是吉。

另外,后期我们筛选工作量少很多。

而通过邮件或网站应聘来的人,针对性下降到20—30%,而且由于这些著名招聘网站平台功能设置上的欠缺,以及应聘人错误的使用习惯,将把问题更加扩大化,造成投递应聘针对性下降到只有10%不到。

这个数据,是我根据年度每个招聘岗位收到的函件,与我粗选的人数之比得出,如果再细抠则下降至5%以下。

毛病究竟出在哪里?

在这里,我不批评“中华英才网”或“前程无忧”,因为我讲得是挑选简历问题,是谁发给我的,谁自己要负责。

我的做法极为简单:

首先,文不对题的应聘简历,全部做标记,毫不客气统统删除!

还是要批评众多应聘者太过懒惰,你每次从网站或邮箱发出一个应聘,难道不看一看你随带的简历是否完全符合应聘的需要?

我这里是做基础工业市场信息的行业网站,可是收到的简历明白地写着“应聘文艺类记者或编辑”,可笑之极!

尤其是通过网站检索职位,匆匆看几眼就发出去的应聘,一成不变的格式简历只会使你的运气降到几乎为“零”。

尽管你还庆幸互联网的效率如此之高,你没有费多大的劲就“搞定”了几十乃至上百个求职,可是招聘单位就凭其中一句话、一个字就判你死刑了,你还不知道!

(这个问题下面还要专门细说)

第二,凡是一个人同时应聘我公司两个或两个以上岗位的,统统不用!

其实,招聘方与投简历人的想法经常是完全不一样的。

投简历的人看到一个公司有几个职位同时在招聘,以为是个机会,东方不亮西方亮么,同时投简历!

如果参加面试至少有一个岗位可能中选。

嘻嘻,暗自得意,以为自己聪明!

而我本来是想要确切了解每一个可能参加面试者的具体意向和能力,你却同时甩给我多个选择,只能说明你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要想干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我绝对不会等着把你请到公司来,再问你、启发你、动员你,最后确定你适合干什么?

作你的白日梦去吧!

在我按下鼠标的一瞬间就下定决心把你剔除了,不能因为你,而耽误我和所有其他的应聘者!

这就是你被自己的小聪明害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三,似是而非,不了解、不看具体应聘条件的,也彻底排除。

我这两年遇到的最多的招聘岗位,是具有原创能力的信息编辑。

原单位和现在的公司从事编辑工作的方法类似,因此招聘编辑岗位有共性,我遇到的问题也几乎一模一样。

我在应聘条件的前面,特意写着“说明:

本岗位编辑作品需要原创,搜集信息,编辑,发布;本岗位不包括网页维护方面的工作内容,……不愿意或不擅长从事文字业务的编辑人员,请不要应聘”,但还是挡不住海潮般涌来的简历!

偏偏有习惯于做单位小网站的不少人,以为只要会拷贝、粘贴别人的信息,同时会维护设计小网站页面,他就能干。

其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两类网站编辑的具体差异在哪里,不是我在这里要论述的,我要批评他们不看招聘条件的具体内容,胡乱投简历,对自己也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

还有一位非常执着的23岁男孩,曾是某传媒广告公司的“网络编辑”,职责是“网站的编辑,管理博客,专题的制作,视频采集,摄像等工作”。

他会的那些技术,什么三剑客(Fireworks,Flash,Dreamweaver)、Photoshop,编辑ASP、HTML语句,数据库Access和SQLserver2000,还有AdobePremiere、WindowsMediaServices、WindowsMedia编码器等一些视频编辑软件,在我公布的编辑岗位里都用不到。

可是他一连三次发来应聘,就是不看我的条件。

难道你就不能在发出应聘前看一看我在招聘什么人吗?

反正我不会为你浪费时间,我宁愿把关注投向那些看过详细应聘条件的人、自己有底气并且条件接近的人。

你既然不尊重我,莫怪我也不尊重你了!

拜拜,就当我没有看见过这份简历吧,阿门!

十、薪酬条件考验心理素质,不喜欢含糊其词

薪酬是个敏感问题,如何报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我先提供一点背景数据:

根据“前程无忧”2008年进行的毕业生薪资调查统计,本科生工资在2000—3000元之间的占57%,平均1798元;大专生工资在1200—2000元之间的占62%,平均1287元。

这些数据与2007年相比没有太大增长。

很多人应聘都打听收入多少,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报一个心理价位,有意不说出来,未必是上策。

同时,刚毕业的学生,你无论是啥学历,都千万不要狮子大张口,提出太高的薪酬愿望,对比一下上面的数字,提出你合理的要求,反而会引起我的注意。

一般公司里如果不实行“结构工资制”的话,是没有学历工资或津贴的,而是要以能力确定转正后的岗位工资。

毕业生有时候是把这部分加到薪水目标里了,这是错误的。

我喜欢那些直接报出自己“目前薪水”和“期望薪水”的人,尽管我有很多难以满足他们愿望的情况,但是当其他条件都不错的时候,我顶多先联系介绍一下本公司的薪酬状况,他(她)接受基本就可以选定面试了。

面试后如果公司要聘用,你应该相信会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合理的报酬。

至于我们做为招聘一方,在发布的招聘条件里写薪酬“面议”是合理的,例如有的人工作已经很有经验,进入角色比较快,我只写最低进岗工资反而会向这些人才发出错误的信息,他们会误以为我们“太黑”(当然,现在我有某些低端岗位是明确写出工资数额的)。

我不喜欢的就是应聘者采用所谓“模糊战略”,在他的应聘要求里摆出“面议”二字!

有人说,这是你们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我说:

否!

应聘简历应该列出一个大致希望的收入起线,这是很多公司对于多个同类应聘者进行筛选、类比的重要条件之一,应聘者只站在自己是否“要价低或高”的角度看问题,是无法认识这个重要性的。

你要想到,环顾四周,有许多竞争者在与你抢同一个岗位,你要设法给自己寻找一块站得住的岩石,而不要被海潮冲下去。

凡是只考虑按最低报酬出价的那些公司,你不去也罢,怕什么?

你什么也没有失去。

更多的单位,是通过你报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