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965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docx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理论测试题

 

-----------------------作者:

-----------------------日期: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大比武分组答题——风险题

发布时间:

2009-8-2811:

31:

31被阅览数:

347次

风险题10分题

1、简述血小板止血功能有哪些?

A、粘附功能B、聚集功能C、释放反应D、促凝作用

2.人感染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主要有哪几种?

主要有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胎盘感染、自体感染和其他途径(如卡氏肺孢子虫、阴道毛滴虫经阴道、弓形虫和疟原虫可经输血等)。

3.人体寄生虫由哪几部分组成?

由医学蠕虫(包括线虫、吸虫、绦虫三类)、医学原虫和医学昆虫(即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组成。

4.简述红细胞的起源及发育过程。

(1)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2)发育过程:

红系定向干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5.简述红斑性狼疮细胞的形成机理。

患者血液和其他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6.简述粒细胞的成熟过程。

粒细胞起源于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细胞→分叶核细胞

7.简要说明渗出液与滤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

由局部组织发炎所致的炎性积液,是炎症病灶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

滤出液:

是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非炎症性组织液。

8.何谓“标本流”?

是指从标本的采集开始,经保存、输送、分析前处理、分析、分析后留验直至销毁处理的全过程。

9.何谓“检测系统”?

完成一个检验项目的测定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标准品、质控品、消耗品、操作程序、质控程序、维护保养程序等的组合,称为检测系统单个细胞理化特性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新技术。

11.描述镜下所见蛔虫卵的形态特征

受精卵未受精卵形状短椭圆形或圆形长椭圆形大小约69um*45um约90um*41um蛋白质膜厚,厚薄均匀薄,厚薄不均匀内容内含一个细胞,两端有新月型空隙或有蛔蚴卵黄颗粒 

12.灭菌:

杀灭物体所有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如高压蒸汽灭菌法。

要求比消毒高。

13.菌群失调:

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14.病毒(virus):

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15.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16.鞭毛:

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7.菌毛:

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8.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

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风险题20分题

1.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有何关系?

由于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是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回顾性检查,而不能控制实验室每天所发出的报告质量,故不能代替室内质量控制。

相反,只有首先搞好室内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达到一定的精密度,才能得到较好的室间质评成绩和达到室间质评结果可比性的目的。

当室间质量评价中某一项目出现明显差异时,又要从室内质量控制中寻找原因,订出改进计划,确切地保证本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

2.什么是室内质量控制?

其目的是什么?

室内质量控制系各实验室为了监测和评价本室工作质量,以决定常规检验报告能否发出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间和标本检测的一致性。

3、简述网织红细胞的检测意义。

  答:

网织红细胞计数是简单实用的反应骨髓红系造血活力的参数,可用于区分高增生性及低增生性贫血。

不但对贫血性疾患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是必要的,而且对估价射线及化学药物对造血功能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特别是近来由于化疗、放疗及骨髓移植的广泛开展,低比率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准确度及精密度变得非常重要。

4、简述脑脊液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提示患者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的炎症、肿瘤、出血等以及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和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等。

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在10g/L以上时,流出后呈黄色胶冻状凝固,而且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上称为Froin综合征,是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梗阻性脑脊液的特征。

5、简述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答:

β2-微球蛋白测定可作为肾小管性和肾小球性蛋白尿的鉴别,因为近端肾小球是β2-微球蛋白在体内处理的唯一场所,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β2-微球蛋白排泄明显增加,故测定尿液β2-微球蛋白是诊断肾近曲小管受损的灵敏指标。

此外还可估计某些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如用庆大霉素后,β2-微球蛋白增高。

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时因肾脏受累,尿排泄β2-微球蛋白增高,而在单纯性膀胱炎时尿β2-微球蛋白正常,因此可作为上或下尿路感染的鉴别。

6.什么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Ca2+,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

从加入Ca2+到血浆凝血因子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

7.尿量多少主要取决于什么?

何谓多尿、少尿和无尿?

尿量主要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以及浓缩与稀释功能。

24小时内尿量超过2.5L为多尿,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儿童<0.8ml/kg)为少尿,少于0.1L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称为无尿;排不出尿为尿闭。

8.ABO血型系统有什么独特性质?

  ①血清中常存在反应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缺乏相应的抗原。

②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的分泌液中存在ABH物质。

这两种独特的性质,使ABO血型成为输血和器官移植中最重要的血型系。

9.什么是肥达反应?

有何意义?

(1)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2)意义:

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10.简述消化性溃疡的实验室检测有哪几项?

 ①胃酸测定;②幽门螺杆菌检测;③促胃液素、胃动素测定等。

11.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有:

①低白蛋白血症,虽然血清总钙降低,但游离钙多正常;②慢性肾功能衰竭使1,25(OH)2D生成不足,导致低钙血症;③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TH分泌不足;④维生素D缺乏;⑤电解质代谢紊乱。

12.机体抗凝系统分哪两类,各指什么?

抗凝系统分为细胞抗凝和体液抗凝。

细胞抗凝主要指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功能和网状内皮系统细胞通过清除血循环中的抗凝物质而完成的抗凝作用。

体液抗凝包括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系统(PC-S)和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

13.单核细胞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吞噬能力:

病原微生物、组织碎片、衰老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

(2)传递免疫信息;(3)激活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14.简述巨噬细胞的功能包括哪些?

(1)产生溶酶体酶

(2)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2)参与抗原加工、递呈(4)直接吞噬、杀伤病原体、肿瘤细胞

15钾在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参与细胞内的正常代谢

(2)维持细胞内容量、离子、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3)、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4)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

16.菌群失调的发病机制如何?

 发病机制有: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看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

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疾病使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17.沉淀蛋白质的主要方法有几种?

(1)盐析:

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

(2)重金属盐:

与蛋白质结合成盐。

(3)生物碱及某些酸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盐。

(4)有机溶剂:

破坏蛋白的胶体性。

(5)加热凝固。

18.肾脏疾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

  答:

尿液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生物化学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尿液细菌学检查;肾功能检查:

肾脏泌尿功能检查和肾脏内分泌功能检查;尿蛋白和尿酶检查、肾脏免疫学检查等。

风险题30分题

1.何谓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有什么临床意义?

核左移: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更幼稚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核左移的粒细胞常伴有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常见于各种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白血病,也可见于急性中毒和急性溶血。

核右移;正常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为主,若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则称核右移。

核右移为造血功能衰退或缺乏造血物质所致。

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抗代谢药物应用后。

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为预后不良之兆。

但在疾病恢复期亦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2.形成尿管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管型是肾小管、集合管中管状铸型样蛋白聚体。

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

1、原尿中少量的清蛋白和肾小管分泌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2、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能力。

浓缩可提高蛋白质的含量和盐类的浓度;尿液酸化后能促进蛋白质的沉淀。

3、要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管型的形成,需要让具备形成管型的尿液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的停滞时间,以便蛋白质得以浓缩、沉析并凝集成管型。

当形成管型的肾单位重新排尿时,已形成的管型即随尿排出。

3.解释连续监测法。

说明本法为什么要在线性反应期进行测定?

  

(1)连续监测法是指在适当的仪器上,在不终止酶反应的条件下,多点监测整个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引起的产物或底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反应速度恒定期间,以单位时间酶反应初速度计算酶的活性浓度。

由于本方法测定的是反应速率,故又名“速率法”;又由于测定是在酶促反应动态期进行的,故又称“动力学法”(也曾称为“动态法”)。

但IFCC文件建议避免将本法称为“动态法”,而应称为“连续监测法”。

我国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亦推荐使用“连续监测法”。

  

(2)酶促反应的线性反应期是指在最佳条件下,酶促反应速度保持恒定(零级反应期)的时间内进行的反应。

此时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与反应时间呈正比例,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值亦与酶活性成正比例。

这样就能保证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可靠。

4、何谓本-周氏蛋白?

用什么方法检测?

  答:

本-周(Bence-Jones)氏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分为κ性和λ型。

本-周氏蛋白在一定pH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发生沉淀,接近100℃时沉淀消失,在冷却时又重现沉淀。

故本-周氏蛋白又称为凝溶蛋白。

过筛检测即用热沉淀反应法。

确诊则必须用电泳免疫分析,即将尿液进行电泳,本-周氏蛋白可在α-γ球蛋白间出现一条浓集的区带。

为进一步确诊,可将尿液与抗κ轻链及抗λ轻链进行免疫学测定,以区分轻链类型。

一般认为,当浆细胞恶性增殖,50%多发性骨髓瘤及15%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尿中可出现本-周氏蛋白;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盂肾炎及恶性淋巴瘤病人尿中亦有阳性反应。

5、简述保存尿液有形成分的方法

  答:

⑴冷藏做生物学试验的尿标本,一般不宜加化学防腐剂,应放4℃冰箱,可保存6h~8h.⑵400g/L甲醛为细胞固定液,用于管型细胞防腐。

用量为每100ml尿液0.3ml~0.5ml.由于甲醛具有还原性,不适于尿糖、激素等化学成分的检查。

⑶甲苯(或二甲苯)为尿糖、尿蛋白等防腐剂。

用量为100ml尿中加甲苯0.5ml,若其中已有细菌存在,则甲苯不能制止细菌繁殖。

⑷麝香草酚为检查尿中化学成分及细菌的防腐剂。

每100ml尿中不超过0.1g.因易引起蛋白假阳性,故不适于尿蛋白测定。

⑸盐酸和冰乙酸一些物质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加酸降低尿液pH是最后的保存方法。

如对尿中17-羟、17-酮、尿素以及钙、磷酸盐等进行测定时,每100ml尿中加浓盐酸或冰乙酸1ml即可。

⑹碳酸钠卟啉类化合物在碱性尿中很稳定,加碳酸钠使尿碱化,可作为卟啉类化合物测定的特殊保存剂。

6.肝功能试验方法很多,说明了某些试验方法的特异性不强。

临床上分析肝功能检查结果时,要评价肝功能是否正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肝脏储备能力很大,具有很强的再生和代偿能力,因此肝功能检查正常,不等于细胞没有受损,反之当肝功能检查异常时,必然反映肝脏有广泛的病变。

  

(2)目前还没有一种试验能反映肝功能的全貌,因此在某些肝功能受损害时,对其敏感的某个肝功能检查首先表现出异常,而其他肝功能试验可能正常,所以临床上常同时做几项肝功能检查。

  (3)某些肝功能试验并非肝脏所特有。

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在心脏和骨骼肌病变时,亦可以发生变化。

所以在判定肝功能试验结果时,要注意排除肝外疾病或其他因素。

(肝脏具有多种功能,病理情况下可出现不同的变化,但有一定局限性,因为

(1)肝脏的储备力,代偿力大,再生能力强;

(2)肝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某试验只能反映某一侧面;(3)肝脏功能障碍与病理组织形态并无一致关系;(4)肝功能试验缺乏特异性。

7.毛细血管采血有哪些注意事项:

毛细血管采血的注意事项:

①选择健康采血部位,充分按摩,使局部组织充血。

②消毒皮肤待干后才能针刺。

③采血动作迅速,深约3mm,切忌用力挤压。

④吸血动作宜慢,血柱应连续无气泡中断。

⑤拭净吸管外余血,保证血量准确。

⑥保证吸管内血液全部排放至稀释液。

8.简述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果?

  

(1)原理:

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

而非抗酸菌则不具此特性,染色后容易被盐酸酒精脱色。

  

(2)步骤:

涂片、干燥,固定。

初染:

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染色10分钟或蒸染5分钟后,水洗。

脱色:

滴加3%盐酸酒精,脱色时频频倾动玻片,直至无明显颜色脱出为止,水冲洗。

复染:

滴加碱性美蓝液复染1分钟后,水冲洗,干燥,显微镜观察。

  (3)结果:

抗酸菌被染成红色,细胞及其他细菌被染成兰色。

9.简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

(1)原理:

①G+菌细胞壁结构:

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

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

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

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10.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1)防御外来致病菌:

如组成人体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学屏障,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和粘附。

正常菌群的酸性代谢产物,造成肠内酸性环境,抑制病原体生长。

  

(2)营养作用:

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及吸收。

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如烟酸、生物素、泛酸等。

  (3)免疫作用: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

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作为非特异性抗原来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4)抗肿瘤作用:

能产生一些酶类代谢产物作用于致癌物质;抑制硝胺的合成或降解硝胺;作为抗原或免疫佐剂,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11.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符合哪些条件?

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敏感性高;②特异性高;③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和肿瘤大小相关,标志半寿期短,有效治疗后很快下降,能较快反映体内肿瘤的实际情况;④肿瘤标志物浓度和肿瘤转移、恶性程度有关,能协助肿瘤分期和预后判断;⑤存在于体液特别是血液中易于检测。

12.简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

美兰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美兰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

瑞氏染料溶于甲醇后,又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兰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各种细胞和细胞的各种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而细胞或组织用瑞氏染料进行染色后,可呈现不同的色彩,如血红蛋白和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粉红色;细胞核蛋白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兰或天青结合染成兰色或紫色;中性颗粒成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兰均可结合,染成紫红色。

13.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正常的胶体浸透压:

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由电解质、葡萄糖、脲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晶体渗透压及血浆蛋白大分子所形成的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来维持。

②运输体内物质:

体内许多物质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血流中运转,这是血浆蛋白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

③调节体内某些物质:

血浆蛋白与一些物质结合后能调节被结合物质的生理作用。

如激素与蛋白结合后不具活性,从而起到调节激素的作用,许多药物都有类似情况。

有些毒性物质,如游离铁具有较大的毒性,与血浆运铁蛋白结合后即推动毒性。

④缓冲作用:

血浆蛋白的等电点在PH4.0-7.3之间。

正常血液的PH为7.4±0.05,大于蛋白质的等电点。

故在生理PH下,血浆蛋白带负电,为弱酸性,一部分以酸的形式存在,一部分则形成弱酸盐,能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离子而起缓冲作用。

14.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使用有何影响?

①某些疾病血中含有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如骨髓瘤、血栓性疾病),均可导致血液中某些物质凝集,使血细胞计数增高②血液中白细胞显著增高而影响红细胞计数或出现有核红细胞影响白细胞计数③低色素性贫血或红细胞内含有大量SHb或Hb-CO,或某些新生儿、某些肝病病人红细胞膜质异常,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溶血不完全④多发性骨髓瘤的M蛋白增多时,在PH低的情况下,M蛋白可与溶血剂发生反应而使结果偏高⑤各种病因引起的血栓前状态使血小板易于聚集而影响结果。

15.如何对尿液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

除执行分析前的各项质量管理外,分析开始应定期用厂家提供的质控带或校正带检查仪器性能,并用质控物检查当天使用的或新开瓶的试带。

在质控过程中,必须掌握质控的标准:

1.每次必须使用“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的质控物进行试验,一天内最好使用同一份质控标本2.质控物的测定结果由“正常”变成“异常”结果或由“异常”变成“正常”,均为失控3.质控物某一膜块的测定结果在“靶值”的“±~+”以内为正常,否则为失控。

16.简述六大酶类催化反应的性质及名称。

(1)氧化还原酶类: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2)转移酶类:

催化化学基因的转移反应;(3)水解酶类:

催化水解反应;(4)裂解酶类:

催化一物解离为二物或二物合成为一物的反应。

(5)异构酶类:

催化分子内部异构反应;(6)合成酶类:

催化两个分子合成新化合物的反应,需ATP参加。

17、简述血液凝固的三个途径。

  答:

血液凝固分为三个途径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Ⅻ被激活到Ⅹa形成的过程;内源性凝血系统是由Ⅻ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途径——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外源凝血系统是由因子Ⅲ释放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共同凝血途径——因子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共同凝血途径是内、外凝血系统共同的凝血阶段。

18.哪些常用检测项目用以判定血管内溶血?

①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量下降。

②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减少。

③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④尿血红蛋白试验。

⑤含铁血黄素试验。

①血清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

附加题

1.生物转化:

指机体对药物进行的化学转化,主要是在肝细胞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催化下进行。

 

2.血脑屏障:

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血管鞘构成。

血脑屏障通过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完成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脑代谢和功能的正常运行。

3.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侵入机体局限组织中生长繁殖后,只有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细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外毒素作用于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4.败血症(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鼠疫和炭疽菌,引起不规则发热,皮肤和黏膜有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白喉和破伤风菌等。

5.带菌者:

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为带菌者。

6.菌血症:

病原菌有局部侵入血流,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经过血流到体内有关部位在繁殖而导致的疾病。

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

7.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8.外毒素:

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成分。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赣州市检验医学技术大比武分组答题——个人必答题

发布时间:

2009-8-2811:

26:

13被阅览数:

324次

个人必答题1

1.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

免疫系统由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组成。

2.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地方性、季节性、有些自然疫源性;

3.我国流行并广泛开展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是哪5种?

血吸虫、疟疾、黑热病、钩虫、丝虫病;

4.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Hb均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

5.血浆中能使血沉减慢的物质是什么?

白蛋白和卵磷脂;

6.根据细胞分布和细胞动力学特点,粒细胞可分哪几部分?

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存、循环池、边缘池五个部分。

7.输血反应一般包括几种?

①发热反应②溶血反应③过敏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和大量输血所致负反应。

8.肾单位是由什么组成?

①肾小球②近端小管③亨利氏袢④远端小管组成。

9.尿液的理学检验包括哪些?

尿量、颜色、气味、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浑浊度等。

10.尿液化学检验的内容包括哪些?

蛋白质及代谢产物、糖及其代谢产物、电解质、酶类及激素等

11.国内外对尿中糖类的分析检验基本上有哪三类方法?

化学法、葡萄糖氧化酶法、薄层层析法。

12.酮体包括哪几种?

乙酰乙酸、丙酮和β-羟丁酸。

13.实验室常用的层析法有哪几种?

(1)纸层析;

(2)薄层层析;(3)气相层析;(4)液相层析;(5)凝胶过滤层析;(6)离子交换层析。

14.十二指肠引流液是指什么的总称?

是指十二指肠液、胆总管液、胆囊液和肝胆管液液的总称。

15.人体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

血液的缓冲作用、呼吸调节和肾脏调节。

16.自动生化分析仪按其反应装置的结构,一般分哪几类

分为连续流动式(管道式)、分立式、离心式、干片式。

17.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是什么?

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

18.抗原能否成功的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哪三个因素?

1抗原的性质;2宿主反应性;3.免疫方式。

19.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各类免疫球蛋白虽在化学结构上有差别,但都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包括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