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644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新人教版

1.(xx·陕西五校联考)“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

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

”材料描绘的是(  )

A.王位世袭制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D.礼乐制

解析 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郡县制长官是任免,不是世袭,故C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xx·河北邯郸高三摸底)《史记·周本纪》载:

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解析 “诸侯悉至”是履行随从周王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与朝觐天子无关,故A项错误;受封诸侯要随从作战,有义务提供军赋,故B项正确;诸侯赶来救援,而非联合反叛,故C项错误;周王室面临西部少数民族犬戎的攻伐,故D项错误。

答案 B

3.(xx·河南濮阳质检)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解析 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与材料“大同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xx·北京昌平二模)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

对这种墓葬制度有影响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D.宗主督护制

解析 材料说明以祖陵为中心,有序的排列形成一个整体,是血缘关系的体现,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宗主督护制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5.(xx·江苏南通质检)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B

6.(xx·山东济南调研)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树子指古代诸侯立为世子的嫡子——引者注)这说明齐桓公(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极力维护宗法制

C.主张废除分封制D.推崇法家思想

解析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没有体现出“挟持天子以令诸侯”,故A项错误;“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的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的地位,极力维护宗法制,故B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与分封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7.(xx·福建漳州质检)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

这表明(  )

A.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较为浓厚D.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答案 A

8.(xx·湖南岳阳二模)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解析 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项结合,故A项正确。

答案 A

9.(xx·山西康杰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

并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第二小问,根据关键词句“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等方面组织答案。

(2)问,第一小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依据材料可见家族祭祀权是政治地位的标志,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直接概括即可,应侧重于国家的统治方面。

答案 

(1)指分封制。

特征: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

积极作用: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0讲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人民版

单元宏观概览

   

 

内容

1840年~

20世纪初期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初步发展;水运、铁路、公路、民航相继诞生;清朝晚期,近代报刊业诞生

20世纪初期

~1949年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摧残。

这一阶段社会习俗有了较大变化,交通事业等有了一定发展

过渡时期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生活受苏联影响明显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生活节俭,生活受计划经济影响大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活受“文革”影响大

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社会生活迅速提高,习俗剧变

主旨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一切引起中国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

第20讲 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3.“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年。

(2)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4.“一五”计划的完成

(1)成就:

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三大改造的完成

(1)形式

(2)意义: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试答 

提示:

否。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2.“三大改造”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吗?

试答 

提示:

对。

3.仔细观察下图,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如何?

试答 

提示: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4.1949~1956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吗?

试答 

提示:

否。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2.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

建成武汉、包头两大工业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

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三、“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

2.“文革”时期对经济的整顿

(1)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

3.“文革”的影响

(1)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3)“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5.建国初我国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答 

提示: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6.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试答 

提示:

否。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7.“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一回事吗?

试答 

提示:

否。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8.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提示:

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微考点1 

一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工业化速度快。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大型项目在区域分布上呈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

三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微考点2 

一 邓小平指出:

严格说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窠臼。

自1949年起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手探索自己的道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时,原以为自己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实际上又不自觉地走上了苏联走过的工业化“大跃进”和“赶超战略”的老路;紧接着,满以为我们在吸取苏联教训,“反修防修”,最后不自觉地又走上了苏联30年代大搞阶级斗争的老路。

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深刻,照搬苏联模式。

二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思考2 史料二中产量指标的变化反映出一种怎样的心理?

试答 

史料解读:

急于求成。

三 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改造自然”的宗旨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人定胜天”同“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等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响亮的口号。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思考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

试答 

 

史料解读: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

(1)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左”倾错误,急于求成。

(3)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脱离国情和实际。

 

综合点1 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针对训练]

1.[xx·陕西宝鸡质检]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从工农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

 

综合点2 1956~1976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ZONGHEDIAN

[要点整合]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训练]

2.[xx·辽师大附中模考]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的态度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答案 C

解析 由“1958年”可知这是发生“大跃进”的时间,由“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可知一些人对“大跃进”不满。

故选C。

3.[xx·昆明摸底]下表为我国1957年至1960年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B.“大跃进”严重破坏生产力

C.畸形经济结构渐趋正常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农业、轻工业的比重远远低于重工业,体现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D项是对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

这一时期工业比重的增加是在“大跃进”运动推动下以资源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的发展,因此不能表明工业化的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排除A项;比重的变化不能反映生产力是否遭到破坏,B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仍然呈畸形发展,C项错误。

1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

(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2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以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邓小平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邓小平认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

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人民公社化运动操之过急,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真题典例

1.[xx·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

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2.[xx·福建高考]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3.[xx·课标全国卷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