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护理.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82795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9.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护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医特色护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医特色护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医特色护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医特色护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护理.ppt

《中医特色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护理.ppt(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特色护理.ppt

,中医特色护理,2013.12.12,2,二、如何开展中医特色护理三、中医特色护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一、什么是中医特色护理,中医特色护理,一、什么是中医特色护理?

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中医护理特色1整体观,

(1)人体本身的统一性: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如肾合膀胱,主骨生髓,其华在发,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

心合小肠,其充在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如患者局部肢体骨折,可因环境改变,患者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导致腹胀、便秘等证。

如夏天,南方的病人要防止出汗过多,因此药物和饮食上都应避免辛温之品,以防伤津耗液。

冬天,北方病人汗液不易发泄,护理上应助其出汗,汤药宜热服,服药后加衣被,以促热从汗解。

中医护理特色1整体观

(2)人与自然(地域、四季)的和谐: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3)整体护理:

中医的整体观,要求护理人员应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变化,病人体质的强弱以及外界环境对病人影响等因素进行全面观察和了解,从而获得对疾病和病人的整体概念,并给予整体护理。

护理工作中正确认识人的整体性、个体性,帮助其调整内环境,适应外环境,以获得身心平衡,即中医护理追求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护理特色1整体观,辨证施护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内容,即,“辨证”和“施护”。

(1)辨证就是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临床资料,运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加以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证”。

中医护理特色2辨证施护,如何认识这些“辨证方法”?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

五脏六腑:

心、肺、肝、脾、肾;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经辨证: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卫气营血:

把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类不同病理阶段,

(2)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具,体的护理措施。

(3)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病人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医疗重在辨证,护理重在“据证”护理。

中医护理特色2辨证施护,(4)辨证施护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1)因时护理,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与病理有一定的影响,异常的气候是诱发疾病的重要条件。

护理上要依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予以保健、养生、用药的指导。

中医护理特色2辨证施护,1)因时护理,冬天人体腠理致密,服辛温解表药后,让,患者稍加衣服或喝热粥,使邪随汗出;,夏天人体腠理疏松,服用辛温解表药后,要观察患者的发汗情况,防开泄太过后伤津。

而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一定的时间性。

有些慢性病往往在气候变化时发作或加重,如哮喘、,中风,经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一般上午6:

008:

00为发,病高峰,支气管扩张患者在上午4:

006:

00发生大咯血情,况多见,高血压患者下午的血压较其它时间高。

1)因时护理,对心血管、肺部疾病的患者特别加强凌晨这段时间的病情观察。

1)因时护理据此,中医护理主张因时护理,强调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疾病加强巡视、注意观察。

2)因人制宜,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体质、文化修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在用药的药量上,成人大于小孩,阴虚之体居室要通风,给予清补养津滋阴之品,忌食,热补食品,慎用温燥药,阳虚之体要避风寒保暖,给滋补温热之品,慎用苦寒,药。

3)因地制宜,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均可影响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护理上要加以关注。

西北地高气寒,病多为风寒,避风寒、慎用寒凉,之剂,东南地区气候潮湿,病多温热、湿热,护理上以清,凉与化湿、慎用温热助湿之剂,北方气候干燥,多给予生津、温热剂;,南方暑热夹湿,可食祛湿、利尿、清淡之品。

包含按摩术、拔罐术、贴药术、熏洗术、耳穴压豆、太极拳等方法易于掌握,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疗效快、经济适用、百姓易接受的特点。

体现了“安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的原则,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医护理特色3传统中医中药技术,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的具体内容,二、如何发展中医特色护理充分开展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丰富中医护理,

(一)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不同的证用不同的施护方法,辨证施护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主要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发展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就要让护士形成“辨证施护”的临床思维。

压疮的护理,瘀血红润期:

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每天24次。

艾灸开始时距受压局部4cm,以后逐渐远离,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10min,每天2次,以温通气血。

气滞血瘀期:

对于表皮溃破、创面较浅者,可四黄液,外敷。

蕴毒坏死期:

予3%过氧化氢溶液、0.9%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可用生肌玉红膏或九华膏外敷,促进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

胃脘痛的护理,寒性胃脘痛,临床表现:

患者胃部疼痛伴喜温恶寒、口不渴、尿清。

护理原则:

温胃散寒。

护理措施:

中药热奄包热敷上腹部,艾条灸中脘、双足三里,告之温灸后半小时不宜洗澡。

饮食调护:

告知患者饮食宜温胃散寒之品,如山药、红枣、红茶等,并可适当选用姜、葱、胡椒之类作为调料,忌食生冷瓜果。

并注重给病人保暖。

胃脘痛的护理,热性胃脘痛,病人疼痛:

有灼热感且伴喜凉恶热、口渴、尿黄者。

护理原则:

是和胃泄热护理措施:

可配合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用泻法。

按摩上腹以止痛;,饮食调护:

可选用梨、西瓜汁等清凉饮食。

不宜热敷及艾灸。

(二)丰富中医护理的具体内容,

(1)生活起居护理,古代医家认为,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四时变化及阳气消,长的规律,否则,会引起人体的早衰与损寿。

黄帝内经有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1)生活起居护理,防风,季节特点:

春季阳气初生,人体抵抗力弱,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

预防措施:

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意骤减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以发生感冒、流感等。

民间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

季节特点:

夏天阳气旺盛,昼长夜短,人体易受暑邪侵袭。

预防措施:

晚睡早起,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

夜间切忌露宿室外或直卧窗下,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阻遏身体阳气通达和宣泄。

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

(1)生活起居护理防暑,长夏防湿,季节特点:

湿为长夏主气,温度高、湿气大是这个季节的典型特点。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阳气,且湿性重浊,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

预防措施:

虽然自觉大热,不可过度贪凉,避免久从湿地,以免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1)生活起居护理,防燥,季节特点:

秋季,人体的阳气渐收,阴气渐增,天气干燥,西风肃杀,因此要避免燥邪对身体的侵害,防止燥咳疾病的出现。

预防措施:

在起居时间上要早睡早起,由于暑热潜伏体内,所以不要过早过多的增加衣服,使内热不得宜散,俗话所说的“秋冻”就是这个道理。

晨起做一些较平和的运动,打太极拳、保健操等,运动量不宜大,不能使身体有大汗,而加重身体的干燥。

心情要保持安宁,收敛神气,这样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

(1)生活起居护理,冬防寒,季节特点:

冬天是天地之气闭藏的季节,天气,寒冷,要避免寒邪对身体的侵害。

预防措施:

起居上要早睡晚起,最好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

要尽量注意保暖,躲避寒冷,以保养好人体的阳气。

(1)生活起居护理,凉,平,热,食物性质温,

(2)饮食调护寒,作用:

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通便、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滋阴等。

饮食调护:

风温(邪热壅肺):

鱼腥草、金荞麦根各30g煎水代茶饮,以清肺化痰。

淋证(热淋):

可多食西瓜、绿茶、冬瓜、赤小豆等,以清热利尿通淋。

(2)饮食调护寒凉的食物西瓜、绿茶、冬瓜、赤小豆、芦根、丝瓜、萝卜、梨子、白菜、鱼腥草等。

温热的食物生姜、葱、韭菜、辣椒、胡椒、羊肉、,狗肉、牛肉、鸡肉等。

作用:

温里散寒、补肾壮阳。

饮食调护:

胃脘痛(寒邪犯胃):

饮食宜温、热、软、烂,可适当选,用姜、葱、胡椒之类作为调料,以温中散寒。

眩晕(肾阳虚):

胡桃仁粥、枸杞羊肉粥以补肾助阳。

咸,苦,甘,食物五味酸,

(2)饮食调护辛,辛味的食物芥末、胡椒、洋葱、茴香、生姜、香菜、,陈皮、薤白、苏叶、薄荷等。

作用:

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饮食调护:

感冒(外感风寒):

香菜粥、苏叶薄荷粥,以祛风散寒。

呕吐(肝气犯胃):

良姜陈皮粥、佛手煎水代茶喝,以理,气宽胸,和胃解郁。

(2)饮食调护,甘味的食物山药、大枣、粳米、鸡肉、饴糖、蜂蜜、,甘草等。

作用:

滋养补虚、补脾和中、缓急止痛。

饮食调护:

泄泻(脾胃虚寒):

莲子粥、山药茨实煲鸡以温中散寒。

胃脘痛(脾胃虚寒、里急腹痛):

饴糖姜枣汤、蜂蜜鸡蛋,羹,以温中散寒、健脾止痛。

(2)饮食调护,作用:

收敛固涩、涩肠止泻、涩精止遗、固表敛汗、固,冲止血、固涩止带。

饮食调护:

泄泻(虚产夹杂):

乌梅丸以涩肠止泻。

汗证(心血不足):

赤小豆红枣汤以养心补血敛汗。

(2)饮食调护酸味的食物乌梅、山楂、梅子、杨桃、五味子、金樱子、马齿苋、赤小豆等。

苦味的食物苦瓜、橄榄、枸杞苗、蒲公英、芥菜等。

作用:

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通便的作用。

饮食调护:

咳嗽(痰热郁肺):

青橄榄炖瘦肉、天冬炖梨汁以清肺止,咳。

圆翳内障(肝热上扰):

枸杞蛋花汤以清肝明目。

(2)饮食调护,咸味的食物如海带、海藻、淡盐水、淡菜、乌贼鱼、,猪蹄、鸭肉等。

作用:

软坚散结、润下、补肾、养血。

饮食调护:

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

海带、海苔、紫菜以软坚散结。

肾炎(肝肾阳虚)淡菜、鸭肉以补肝肾。

产后缺乳(气血虚弱):

猪蹄通草水以益气养血,佐以通,乳。

(2)饮食调护,主要包括中药内服、灌肠、熏洗、足浴、贴敷、静脉给药,等用药护理,药食作用指导及不良反应护理等。

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疾病的证型给药,并随气候、季节、,昼夜的变化,选择服药的方法、温度、时间等。

(3)药物护理,寒证疾病,药宜热服、温服热证疾病,药宜凉服,清热凉血、止血剂宜凉服,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胶囊装好吞服;膏剂用温开,水冲服,危重患者要少量多次频服补养药宜空腹服,(3)药物护理,安神药夜睡时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益气升阳药午前服,对于解表发汗药,如桂枝汤饮后热饮,并加被以微微汗,出,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发汗药以每日午前服用为好催吐药宜在清晨服,(3)药物护理,情志护理方法:

清静养神、心理疏导、顺意疗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疗法、以情胜情法等。

老年人,主要是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而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主要是消除他们的恐惧感、绝望,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情志护理,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

中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是导致疾病衰老的重要因素。

中医护理十分重视情志护理,主张怡情自乐,恬淡宁,静,戒躁戒怒,心情愉悦。

(4)情志护理,(5)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如太极拳、八段锦)、音乐疗法等。

(6)专科护理:

主要包括疾病护理、症状(体征)护,理等。

(三)充分开展特色中医护理技术,耳鼻喉科,开展清利塞鼻腔冲洗技术,用于鼻渊各个症型,以达到减轻鼻粘膜充血、水肿,清洁鼻腔,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

(冲洗液组方:

辛荑花、白芷、菊花、川芎、藿香、黄芩、,薄荷各50g、细辛30g、冰片10g、鱼腥草100g。

),临床各专科不断开展新技术,耳鼻喉科,中药喉部离子导入,缓解急慢性咽喉炎而致的咽喉部不适、颈部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