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x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知识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
2、熟练掌握数的改写的方法,会正确地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一个较大数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3、能正确比较整数、分数、小数的大小。
4、通过对数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和省略以及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回忆:
学习了六年的数学,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2、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交流:
1、提问:
我们学过哪些数?
你对这些数有哪些了解?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教学例1
(1)复习数的读、写法
先在小组里互相读出表中的数,再指名读,并让学生说一说读多位数时应注意什么?
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总结多位数的读、写法和小数的读、写法。
(2)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同桌二人互相交流表中的分数、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再指名汇报。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归纳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3)复习数的改写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3题,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订正。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用“亿”做单位的数的方法。
(4)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4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5)独立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5、6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你能说出哪些计数单位?
怎样比较整数、小数、分数和负数的大小?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总结。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填一填,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2)全班交流。
(3)议一议: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十七1——7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2、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指名汇报,全班交流、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导学案“巩固达标”。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回顾有关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复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点,巩固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有关数的认识的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内容
提问:
什么叫整除?
关于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2、说一说
(1)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因数、倍数、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2)让学生说一说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3、教学例3
(1)让学生结合表中的数议一议:
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一想:
①上面的自然数中,奇数和偶数各有哪些?
②用蓝色的笔圈出表中的质数,剩下的数中除了1都是什么数?
在表中任找两个数写出它们各自的因数。
③什么样的数可以分解质因数?
在表中找一个这样的数分解质因数。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圈一圈:
①在表中圈出3和5的公倍数。
你有什么发现?
②在表中圈出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的数。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4)在表中任意找两个数,求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全班交流、订正。
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三、当堂检测:
1、练习十七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2、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8、10题。
六、课后反思:
2、数的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计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关于数的运算,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下来,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分小组汇报。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数的运算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交流:
1、议一议:
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
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认真审题,再想一想每题各应选择什么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2)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3)指名演板并讲述计算方法,全班交流、订正。
(4)反馈练习:
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3)题,小组内检查、订正。
3、教学例2
(1)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运算定律
思考:
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②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独立思考后,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2题,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总结板书。
(2)出示例2,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演板,全班交流、订正。
三、当堂检测: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1、2、3、4题,小组内交流、订正。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查”、“巩固达标”。
小组内检查、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八5、7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独立完成导学案“温故知新”,指名汇报,并且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全班交流、订正。
2、直接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想一想:
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独立思考,并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1题。
(3)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法。
(4)指名演板,全班交流,并说一说具体的思考和解决过程。
2、教学例4
(1)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看图,指名说一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并说一说题中的
和
各表示什么意义?
(2)独立思考,并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2题。
(3)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指名演板,全班交流,并说一说具体的思考和解决过程。
3、教学例5
(1)出示例5,获取信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并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3题。
(3)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指名演板,全班交流,并说一说具体的思考和解决过程。
三、当堂检测:
1、课堂活动1、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演板并讲解解决思路和方法,全班交流。
2、练习十九1——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检查、交流、订正。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在小组内检查、交流、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6、7、8、10
六、课后反思:
3、方程
教学内容:
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
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交流,结合练一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的优越性,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能熟练地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能用方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
板书课题:
方程。
二、回顾与交流:
1、再现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方程?
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3)什么是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2)独立思考,并完成导学案第1题。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订正。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先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并指名演板,全班交流。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指名说一说题中五折和六折的含义。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全班交流。
(4)说一说: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当堂检测:
1、解方程:
χ-0.75=1.25
χ+
χ=84
4+0.7χ=1020.5χ÷4-4=4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订正。
2、练习二十3——6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里交流、讨论,指名演板并讲解,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2题,导学案“巩固达标”
五、课后反思:
4、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比、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尺、解比例、正反比例的量和应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交流:
1、回忆:
关于比和比例,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2、讨论:
(1)什么是比?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怎样化简比?
(2)什么是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怎样解比例?
(3)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实例。
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教学例1
(1)出示例1,从中获取信息。
(2)观察表格,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指名汇报演板,全班交流、订正。
4、教学例2
(1)出示例2,从中获取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指名汇报演板,全班交流、订正。
三、当堂检测:
1、解比例:
0.6χ:
2=1.8:
4
:
=χ: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练习二十第10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11、12、13题
六、课后反思:
二、空间与图形
1、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掌握常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明确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2、继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清平面图形间的相互联系,初步感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3、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2、迁移导课
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共同整理和复习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
板书课题:
平面图形的整理复习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回忆: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征?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全班交流,师小结。
2、独立完成导学案“温故知新”,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订正。
3、复习角的画法及角的度量
(1)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时,应注意什么?
(2)指名演示画角的方法,全班交流,师总结。
4、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思考: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平行、相交、重合。
(2)复习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5、议一议:
你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105页表格,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再组织全班交流。
6、教学例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7、出示例2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完成,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三、当堂检测:
1、106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2、108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1、2、3、4、5题
五、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2、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及相应的体积单位。
能正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反思、应用等过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
立体图形
二、回顾与交流:
1、回忆:
小学阶段你都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
这些立体图形各有什么特征?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明确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含义,举例说明。
(2)整理体积、容积单位。
思考:
体积和容积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什么?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3)整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提问:
你会计算哪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导学案“温故知新”的第3题的表格,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总结板书。
3、教学例3
(1)出示例3,从中获取信息。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部分,再指名演板,并讲解解题思路和过程,全班交流、订正。
三、当堂检测: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二十二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交流、订正。
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小组内检查、交流、订正。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4、5、6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三、统计与概率
教学内容:
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一练,加上对所学的内容得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有关统计和概率的知识。
板书课题:
统计与概率
二、回顾与交流:
1、回忆:
在统计的学习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在可能性的学习中,你都有什么收获?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小组内交流。
(3)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在方格纸上制成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4)交流:
从上面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感想?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教学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2)独立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2题,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回答,全班交流、订正。
三、当堂检测:
1、练习二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2、练习二十三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小组内检查、交流、订正。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3、4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