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287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7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docx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30讲区域发展与资源跨区调配

地理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xx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Ⅱ卷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5题;共18分)

得分

1.(4分)(2021·浙江)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

完成下列小题。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640

5927

4666

3729

人居GDP(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业结构

8.5:

43.5:

48.0

8.3:

41.7:

50.0

8.3:

44.3:

47.5

4.8:

43.8:

51.4

(1)(2分)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2分)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

(1)D

(2)D

【解析】【分析】

(1)在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

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

D符合题意。

(2)A.根据表中的信息,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不符合题意;

B.通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的产值,经计算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不符合题意;

C.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坏,C不符合题意;

D.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最丰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D;

(2)D

【点评】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产业转移的方向

2.(4分)(2020·浙江选考)下图为我国两大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局部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2分)工程I、Ⅱ分别是(  )

A.南水北调西气东输B.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C.西气东输南水北调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2分)工程I、Ⅱ对图示地区的有利影响是(  )

①减轻大气污染②缓解能源短缺

③减轻水土流失④缓解洪涝灾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分析】

(1)工程I、Ⅱ的目的地是上海,南水北调的目的地是华北地区,A、B、C错误。

据工程I走向可知其是西气东输工程,工程Ⅱ是西电东送工程,D正确。

故答案为:

D。

(2)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改善上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减轻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污染,①正确。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可以增加上海能源供应,缓解能源短缺问题,②正确。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土流失不严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误。

长江洪灾主要在中游河段,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缓解洪涝灾情作用不大,④错误。

A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4分)(2019·江苏)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分)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2分)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

(1)A.若自驾车去户外活动,则户外活动减少,可以减少PM2.5污染的排放,污染物的沉降是受大气运动影响,而并非污染物少,才有利于沉降。

A不符合题意;

B.降水增加,有利于减少大气中的PM2.5的浓度,有利于空气净化,但降水不具有日周期性的变化。

B不符合题意;

C.随着太阳的升起,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增多,城市由于地面硬化,多水泥路或柏油路,10时后,地面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相对较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增强,有利于城市中PM2.5的扩散。

C符合题意;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产生的PM2.5减少,污染物的沉降是受大气运动影响,而并非污染物少,才有利于沉降。

D不符合题意。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说明华东地区排放的SO2较少,与华东地区的农业消费有关,华东地区主要消耗的能源是天然气、核电、水电等,产生的SO2较少,而东北多重工业主要消耗煤炭,产生的SO2较多;人口密度、资源条件和出行方式不是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的原因。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1)C;

(2)A

【点评】太阳辐射在地表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地面。

当地面某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另一地受热较少时,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压,在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出现弯曲;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热力环流。

上升气流的地方,由于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下沉的地方,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在局部地区存在热力差异就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

4.(2分)(2019·浙江会考)辽中南地区是我国工业起步较早地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资源开发与开持续发展的矛盾。

为实现辽中南工业区的振兴,重点在于(  )

①关停钢铁等传统企业②转变传统生产方式

③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④鼓励产业人口外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振兴需要对人口、产业和环境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以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辽中南过去以资源为基础分值重工业为主的情况,其心发展在产业上主要应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是得钢铁工业企业数量下降,但每个企业需要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保护和改造好环境。

同时,通过大力引进新兴工业,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吸引更优秀的产业人口迁入,来实现工业基地的再次腾飞。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我国传统工业整改措施: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重点推进一批能源、交通、水利项目建设。

加快客运专线、煤运专线、沿海疏港等铁路建设;(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5.(4分)(2017·江苏)下图为“某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小题。

(1)(2分)在“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系统中能体现物质循环利用过程的是(  )

A.②③④⑥⑤①B.①②③④⑤①

C.④⑤⑥⑦⑧④D.③④⑥⑦⑧③

(2)(2分)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好处是(  )

A.促进了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B.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

C.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D.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答案】

(1)B

(2)D

【解析】【分析】

(1)由图中可以看出,⑥⑦⑧不参与“畜牧养殖”和“农业生产”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过程。

(2)该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了当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D对,A错;没有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改变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循环经济的过程和意义。

阅卷人

二、综合题(共2题;共16分)

得分

6.(12分)(2018·浙江选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1975~2014年鄱阳湖水域面积变化(单位:

km²)。

年份

1975

1985

1995

2002

2007

2014

水域面积

3950

3840

3840

4050

4189

4492

(1)(2分)图中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甲是  ,该主体工程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

(2)(2分)影响图中乙段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制约因素是  。

(3)(3分)南昌作为所在省的中心地,其服务范围  (填“大于”或“小于”)省内其他城市,便利的交通有利于  和  的集散,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4)(5分)说出21世纪以来鄱阳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简述这种变化对湿地生态功能的有利影响。

【答案】

(1)西气东输;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地形

(3)大于;人流;商品(物资)

(4)原因:

退田(耕)还湖。

影响:

提供蓄洪能力增强;提高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增强净化不中污染物能力。

【解析】【分析】解:

(1)甲线为南北走向,且经过南昌,据此推测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该主体工程的资源输出地为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交通建设的主导因素,乙段高铁需穿越武夷山,地形是该段高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城市等级越高,其服务范围越广,南昌等级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因此其服务范围大于其他城市。

市场和交通是开展商业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便利的交通有利于人口和物资的集散,从而促进南昌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4)从表中数据可知,21世纪鄱阳湖面积有增大的趋势,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湖。

湿地具有调蓄径流、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功能,湿地面积增大促使其蓄洪能力增强、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提高、净化水中污染物能力增强。

【点评】影响交通运输线选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气候、土地等,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经济展,尽量减少投资,维护地区稳定,巩固国防等,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3)科技因素:

随着科技发展,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其服务范围越大,功能越齐全,彼此之间距离越远,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其服务范围越小,功能越少,彼此之间距离越近,等级高的城市覆盖低冬季城市的服务范围,同等城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7.(4分)(2019·江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

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1分)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  。

(2)(1分)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1分)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1分)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  。

【答案】

(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分析】

(1)由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可知,该村土地利用类型有园地、林地、耕地、水域、交通和村庄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其中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比重较小。

(2)分析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和灌溉水源方面分析。

由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相对较大,该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该地临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防止立体农业。

(3)由材料可知,该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

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说明该村存在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等问题。

(4)依据该村的资源优势,发展该村经济,发展该村的经济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产业,具体的差异应该是:

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

故答案为:

(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点评】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阅卷人

三、图文分析题(共5题;共85分)

得分

8.(15分)(2021·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由磨刀门、虎门等八门入海﹐其中磨刀门是泄洪排沙的主通道,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占珠江的28%和33%。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所在区域略图。

材料二岸线、土地等自然资源是港口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港口与城市发展相互依赖,港口的发展加快了关联产业的集聚。

下表为珠江口部分城市岸线资源、2019年单位岸线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表。

区域

城市

岸线总长度(km)

深水岸线长度(km)

单位岸线货运量(万吨/km)

地区生产总值(百亿元)

东岸地区

广州

99.2

62.0

264.3

228.6

东莞

37.5

33.9

88.2

82.8

深圳

60.1

49.4

73.0

242.2

惠州

86.5

60.5

95.3

41.0

西岸地区

珠海

75.0

42.9

23.9

29.1

中山

15.0

15.0

43.8

36.3

江门

82.3

68.8

0.3

29.0

(1)(5分)说明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易形成深水港的自然条件。

(2)(5分)简述珠江口东岸地区港口单位岸线货运量较大的社会经济原因。

(3)(5分)从港口建设基础性资源角度﹐简析珠江口西岸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原因。

【答案】

(1)港湾多,波浪小,潮流作用强;泥沙主要由西岸入海,对东岸影响小;基岩海岸,水下地形稳定

(2)经济发达,单位岸线承载的地区生产总值大;毗邻香港;陆上交通集散能力强

(3)未开发和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较多,开发潜力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港口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深水港形成的自然条件可以地形、水深、海岸线等角度进行分析。

珠江口东岸、大鹏湾和大亚湾岸线曲折蜿蜒,避风,泥沙不易淤积;东岸多深水岸线资源,为基岩海岸,水较深,利于建设深水港。

(2)港口货运量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

经济发达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市场,等因素。

珠江口东岸经济发达城市数量较多;对于货物的运输的需求量较大;交通网络密集,交通便捷,因此货运量大。

(3)西岸经济相抵落后,未开发土地资源较多,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港口的建设,可以促进货物的流通,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向的联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西岸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港湾多,波浪小,潮流作用强;泥沙主要由西岸入海,对东岸影响小;基岩海岸,水下地形稳定。

(2)经济发达,单位岸线承载的地区生产总值大;毗邻香港;陆上交通集散能力强。

(3)未开发和可供开发的岸线资源较多,开发潜力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港口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点评】

(1)港口的自然条件:

陆域条件:

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海岸线曲折;

水域条件:

水深,风浪较小,最好无结冰期;

(2)港口的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政策条件:

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3)资源开发的影响:

经济: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否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社会:

带动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

一般开发煤炭,资源,生态一般是缺点:

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或者资源的枯竭;

9.(15分)(2021·广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

昆山市、太仓市是江苏省苏州市的两个县级市,有较强制造业基础。

近年来,嘉定区着力引进总部经济与研发产业,昆山、太仓两市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

为了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区域竞争力,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嘉(定)-昆(山)-太(仓)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

下图示意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

(1)(5分)简述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两个年份之间的空间变化特征。

(2)(5分)分析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独特区位条件。

(3)(5分)从产业协同的角度,提出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

(1)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先进零部件制造业范围扩大;热点区域西移,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

一些地区有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

(2)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研发资金充足;与苏州市形成战略合作,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三地需将各优势互补发展,嘉定区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太两市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立足汽车研发,昆、太两地应该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构建汽车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

【解析】【分析】

(1)对比2008和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可知,嘉-昆-太地区的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范围和规模扩大,冷点区域减少;热点区域分布往西移动,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

一些地区有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

(2)该地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从产业基础、人才、科技、资金、政策和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材料可知,上海市嘉定区是我国著名的汽车生产基地,1958年我国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即在此诞生,说明该地区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上海市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上海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资金雄厚;2018年嘉定区与苏州市签署战略协定,说明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从产业协同的角度,嘉昆-太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可以从发挥各地优势、打造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等方面回答。

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嘉定区经济发达,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太两市相对土地丰富,劳动力较廉价,又有政策支持,可以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立足汽车研发,昆、太两地则利用劳动力优势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从而构建汽车产业链;优劣互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为实现长远发展,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为更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应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

故答案为:

(1)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先进零部件制造业范围扩大;热点区域西移,从嘉定区转移到昆山市。

一些地区有冷点区域变为次冷点区域,次冷点区域部分变为次热点区域。

(2)汽车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汽车研发人才多;研发资金充足;与苏州市形成战略合作,有政策支持;“长三角人口密集,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3)三地需将各优势互补发展,嘉定区应发挥其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昆、太两市发挥土地、劳动力、政策优势;嘉定区立足汽车研发,昆、太两地应该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构建汽车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加强一区两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地运输效率。

【点评】工业区位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不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成本因素,还要对工业在一定区位集聚的效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以及政策、行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变化。

1.由于工业所用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2.工业原料的运入、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因此,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在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不断解放体力劳动同时,工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