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908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docx

鲁科教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20

核心素养测评七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皖江名校联盟模拟)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

据此(  )

A.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

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A。

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故A正确。

从中也可得出,这种社会结构明显不利于革命,排除B;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该材料也无法探讨英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排除D。

2.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国民议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

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故A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一段时间里依旧拥有行政权,故B错误;这一做法,更多是为了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故C错误;议会的做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故D错误。

 【加固训练】

  1688年,七位贵族领袖秘密策划,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来继承英国的王位。

这样,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

这反映了“光荣革命”(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使国王“统而不治”

C.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

D.建立了责任制内阁

【解析】选C。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政体奠定基础,故A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还保留某些权力,使国王“统而不治”的说法有误,故B错误;据材料“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可知“光荣革命”限制了王权,实现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国王→议会),故C正确;1721年,沃波尔担任内阁首相时期,责任制内阁才形成,故D错误。

3.“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

A.发起了光荣革命B.通过《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制内阁D.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选B。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故选B;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没体现克服专制王权,排除A;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进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但不是最先,排除C;1832年议会改革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进一步完善了英国民主政治,排除D。

4.(2020·成都模拟)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为了在对法作战中防止党争,增强行政效率,曾采纳桑德兰伯爵的建议,专任国会下院多数党辉格党的领袖为枢密大臣。

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B.已经建立责任制内阁

C.实行严格的三权分立

D.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

【解析】选D。

A说法与材料中国王专任辉格党领袖为枢密大臣的史实不符,此时国王还掌握行政大权;B错误,责任制内阁建立的时间是1721年;C应该是美国,与材料不符;结合所学1689年《权利法案》使君主立宪制确立,1694年国王任命国会下院多数党辉格党的领袖为枢密大臣,说明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故本题选D。

 【加固训练】

  (2019·南通模拟)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

这一议会改革举动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

B.英国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挑战

D.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解析】选C。

“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是减少国王对议会的影响,故选C;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是1832年议会改革,排除A;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排除B;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一直不是由国王任命的,排除D。

5.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当内阁的意见提交给国王和议会时,就像一个人的意见一样”。

这表明(  )

A.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

B.内阁权力独立性增强

C.国家权力中心已转移

D.责任制内阁基本形成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内阁成员意见的一致性,也就是内阁成员有共进退性,这是责任制内阁形成的体现,D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议会民主制的变化,不能说明议会民主制遭到破坏,且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也是议会民主制发展的表现,A错误;材料虽说明了内阁权力的扩张,但内阁向国王和议会提交意见,说明内阁权力不存在独立性,B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了内阁在意见上的一致性,并没有说明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C错误。

6.(2020·成都模拟)1716年,辉格党人为长期霸占议会,通过“七年法案”,将每届议会延长到七年。

但之后国王经常“扯皮”,干扰它的正常执行。

从1784年到1832年,共召开十三届议会,平均每届历时三年零七个月。

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权力之争导致政局不稳

B.君主立宪制度尚待完善

C.议会地位仍处王权之下

D.政党竞争利于王权扩张

【解析】选B。

材料中辉格党人的做法说明议会的运行还没有制度化,国王的做法说明君主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议会,这表明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尚待完善,故选B;材料虽提到权力之争的现象,但并未提到这种现象造成了政局不稳,且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当时英国出现了政局不稳的局面,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地位高于王权的格局,排除C;材料只提到辉格党人的做法,并未提及其他党派的措施,因此无法看出政党之间的竞争,且材料中国王“扯皮”的现象也不是政党竞争造成的,排除D。

7.政治学家劳伦斯·罗威尔曾评论说:

“英国下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大部分时间划给政府,由它去随意使用,把剩下的时间划给议员个人,让他们去争夺。

”作者旨在表明(  )

A.议会对内阁影响增强

B.分权制衡机制完善

C.内阁的行政权力膨胀

D.议会办事效率提高

【解析】选C。

由材料“把大部分时间划给政府……让他们去争夺”可知,这反映了内阁权力扩大,因此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增强,议会对其影响式微,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分权制衡的内容,B错误;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加固训练】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

“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

”这是因为1832年改革(  )

A.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B.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C.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D.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解析】选C。

垄断帝国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32年议会改革时还未出现垄断帝国,故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1832年议会改革并没有改变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故B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这符合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的实际,故C正确;1689年之后,议会已经是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故D错误。

8.有人说: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全新”的实质是(  )

A.由人治变成法治

B.国王受议会制约

C.首相掌握了实权

D.建立责任制内阁

【解析】选A。

“全新的政体”是指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答案选A,B和D都是英国民主政治试验的具体体现,不是其本质。

当时议会权力至上,C错误。

9.(2019·唐山模拟)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

中等阶级要求变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

于是,英国(  )

A.发生了“光荣革命”

B.颁布了《权利法案》

C.形成了责任制内阁

D.改革了议会选举制度

【解析】选D。

光荣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故A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在工业革命之前,故B错误;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C错误;由材料“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应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进行了议会改革,故D正确。

10.(2020·河南八市联考)英国王室历史学家拉法尔·海德尔·曼库认为,不像一些共和制国家那样有自己的国庆节日,君主立宪制国家往往将王室变成整个国家庆祝活动的中心。

这反映了英国(  )

A.废除君主制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B.荣耀与权力笼罩在王室头上

C.王室代表人类政治生活的巅峰

D.君主成了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解析】选D。

英国王室是英国的象征,因此王室的节日往往会成为国家节日,以王室把国家团结起来,故选D;英国保留了君主制,排除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已不掌握实权,排除B;C说法本身错误。

11.下表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表中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

18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院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

1911年《议会法》确定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

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案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

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

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

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

【解析】选C。

题干中议会都是用颁布法律的形式进行权力转移的,故选C;平民院没有控制行政权,排除A;贵族院人员是由贵族组成的,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排除D。

12.19世纪中期起,英国议会下院中各大政党都设立党监,其职责是督促本党议员在议会服从党的纪律,与本党的立场保持一致,并对违反者予以党内惩罚。

这一举措意在(  )

A.维护议会内部的团结

B.提高议会决策的效率

C.增强政党政治竞争力

D.贯彻内阁集体负责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党监的职责可知,当时设立党监有利于保证本党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立场一致,这是政党竞争的斗争需要,故选C;根据材料中党监的职责可知,这一举措意在维护政党内部的团结,有利于提高政党内部决策的效率而非议会,排除A、B;内阁集体负责制涉及内阁与议会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清袭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

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唐海歌《承袭与变异: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

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使下院掌握了监督国王行政活动的权力。

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

举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

随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发展和司法权的独立,弹劾程序在实践中显得过于烦琐,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监督方式。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监督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中国与近代英国监察制度的不同。

(10分)

【解析】第

(1)题第一问发展趋势,监督对象由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为主,监督方式由弹劾转变为不信任投票。

第二问原因,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司法权的独立等。

(2)题不同,根据材料一“清袭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和材料二“弹劾曾是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可得监察主体不同,中国是监察机构官员,英国是议会;根据材料一“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和材料二“根据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的税收权力和军权受到议会严格限制和监督。

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案》规定,对议员和政府官员的选任、法官的任职、法律和条例的生效等做出明确规定”可得监察对象不同,中国是各级官吏,英国是国王和政府高官与议员;根据材料一“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可得本质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英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等。

答案:

(1)趋势:

监督对象由国王为主转向政府高官为主,监督方式由弹劾转变为不信任投票。

(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原因: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司法权的独立等。

(9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不同:

监察主体不同,中国是监察机构官员,英国是议会;监察对象不同,中国是各级官吏,英国是国王和政府高官与议员;本质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英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等。

(10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4.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

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制内阁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根据材料,就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或者就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概括分析归纳、论证说明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论证的能力。

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议会、内阁、选民和政党政治等角度思考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或者提炼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特点,如“渐进”和“灵活”特点,展开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

权力制衡关系:

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制约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如:

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表现在:

①渐进性:

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

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

②灵活性:

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

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与完善等。

(12分)

高中物理第一章 单元高考过关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017年清明小长假,人们纷纷走出户外祭扫、踏青、赏花、观光……全国大江南北掀起了节日旅游热,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此完成1、2题。

1.拜祖大典、祭奠先烈等活动体现了现代旅游中的特点的(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D.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2.下列内容中,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完成的是(  )

A.发展教育B.发展农业

C.回笼货币D.提高科技力量

答案 1.C 2.C

解析 拜祖大典、祭奠先烈等活动体现了现代旅游中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国内旅游业,可回笼货币。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刘三姐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据此完成3、4题。

3.完成去桂林旅游的基本条件是(  )

A.交通B.食宿

C.游览D.娱乐

4.退休老爷爷旅游为了满足的需求是(  )

A.补偿性B.娱乐性

C.发展性D.游览性

答案 3.A 4.B

解析 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现代旅游的目的主要是娱乐性、消遣性。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规划,全力打造以三峡大坝为核心的“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其辐射范围包括周边的湖北、重庆、湖南、贵州等省市。

这也是中国首次对一个区域的旅游经济进行国家级规划。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各组省市中,均与三峡大坝所在省级行政区直接相邻的是(  )

A.黔、渝、陇B.川、鄂、秦

C.湘、桂、赣D.渝、皖、豫

6.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①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

②有利于减少我国的环境污染

③抑制经济的发展

④带动工业、商业、文化与相关行业的发展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5.D 6.D

解析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境内,与湖北省相邻的省区是渝、皖、豫、赣、湘、陕;发展旅游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016年5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旅游日”。

全国各地围绕“旅游促进发展,旅游促进扶贫,旅游促进和平”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利民惠民的系列活动,调动社会和企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共邀广大公民共享各地旅游建设成果,深入体会全域旅游新内涵,提升旅游休闲意识,携手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

据此完成7、8题。

7.文化韵味浓厚、文化元素丰富的旅游项目,备受广大游客的欢迎。

下列关于旅游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扩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B.淡化了民族认同感

C.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D.推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

8.关于旅游业对社会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对外开放,有效地提高旅游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

B.旅游业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进步

C.旅游业会使旅游地的基础设施负担过重,导致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D.旅游业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对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7.B 8.C

解析 旅游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扩大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

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区的基础设施会得以改进,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旅游者的设施也会有所增加,故合理的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6年6月5日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进一步倡导“绿色旅游”。

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对旅游促进环境改善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西漓江地区的环境治理,最大的动力是旅游业的发展

B.环境污染罚款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

C.旅游设施建设是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

D.旅游规划开发中,必须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10.下列属于“绿色旅游”所倡导的行为是(  )

①携带自己的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自驾车旅游,不乘坐旅游大巴

③尽量减少使用洗涤剂,不乱丢电池

④不吃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9.A 10.C

解析 漓江属著名旅游胜地,旅游业发达,可促进环境治理;旅游业收入是旅游环境保护资金的主要来源;旅游设施建设不属于旅游环境保护的内容,且若与环境关系处理不好,会使环境恶化;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规划开发应将环境效益放在首位。

自驾车旅游更易造成交通拥堵和资源的浪费,不属于绿色旅游。

二、综合题(共50分)

11.读下面报载旅游广告,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旅行社出现于________旅游时期。

(2)这家旅行社从经营业务上看应属于________(填“国际”或“国内”)旅行社;按产业类型划分应属于第________产业。

(3)红色旅游体现现代旅游业特点的是(  )

A.旅游空间的扩大化B.旅游主题的大众化

C.旅游形式的多样化D.旅游内容的多样化

(4)20世纪50年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

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近代 

(2)国内 三 (3)C

(4)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以及现代旅游业的特点。

1841年,英国首先出现了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从此,旅游活动的数量和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旅游服务逐渐商业化。

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这一切都促使现代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现代旅游业的特点包括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等,近几年出现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体现了现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12.分析下表,表中A表示国际旅游收入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B表示国际旅游收入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C表示国际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百分比。

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国家

A(%)

B(%)

C(%)

西班牙

4.2

29.8

10.0

意大利

2.0

12.6

9.8

希腊

4.9

40.0

5.6

瑞士

2.9

22.0

7.2

奥地利

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