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727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定稿.docx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定稿

依法治国视野中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研究

学生:

杨子烨,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指导老师:

李腊生,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社会基础。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一群体规则意识的状况,将会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总体上值得肯定,但由于受到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相分离、重视规则的功利性而轻视规则的正义性、自律条件下规则意识松懈的问题,这必然会给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造成阻碍。

针对这一现状,高校需要发挥多种具体途径的合力作用,通过完善学校规则管理制度、提高德育课程的实践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健全奖惩机制等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

依法治国;大学生;规则意识

 

Abstract

Theawarenessoftherules——animportantsocialbaseforustomanagingthestatesaffairsaccordingtothelaw——comesfromourdeepheart,receivingtherulesinlifeastheactionyardstick.Asweallknow,thecollegestudentsarethesuccessorsofthesocialistcause.So,thesituationoftheirawarenessoftheruleswillhaveamajorimpactontheprocessofbuildingtheruleoflawinoursociety.Ingeneral,theawarenessoftherulesoncollegestudentsshouldbeaffirmed,.However,undertheinfluenceofmanynegativefactors,therestillexistsomeworryingproblem:

Atfirst,thedistancebetweentheawarenessoftherulesandtheactualbehaviorscan’tbethoroughlyremoved.Besides,manystudentspaymuchattentiontothebenefitsbroughtbytherule,neglectingtheimportanceofthejustice.What’smore,theirawarenessoftheruleswillbelargelyweakenwhenthesupervisionarelost.Obviosly,theworryingtrendwillposeadverseeffctsontheprocessoftheruleoflawinoursociety.Inresponsetothissituation,theuniversitiesshouldconcentrateonimprovingthemanagementsinschool,createingagoodatmosphereoncampusandimprovingtheincentiveandpunishmentmechanism.Webelieve,underthecommonefforts,theleveloftheirawarenessoftheruleswillgreatlyraised.

Keywords

Managethestatesaffairsaccordingtothelaw;collegestudents;theawarenessofthelaw

 

目录

一、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1.研究背景1

2.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1.国内研究现状2

2.国外研究现状3

(三)研究创新点3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相关概念3

(一)规则意识的内涵及形成过程3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内涵4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5

(一)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优势5

(二)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6

1.规则知识与规则行为相分离6

2.重视规则的功利性而轻视规则的正义性6

3.自律条件下约规则意识松懈6

四、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7

(一)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7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7

(三)学校管理的不完善8

(四)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偏差8

五、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对构建法治社会的影响9

(一)规则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关系9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对构建法治社会的影响9

1.不利于具体法例条文的落实9

2.不利于全民守法社会氛围的形成10

3.削弱了未来法治社会建设人才队伍的力量10

六、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具体途径11

(一)完善学校规则管理制度11

(二)提高德育课程实效性11

(三)营造潜在的良好校园氛围13

(四)健全奖惩机制13

七、结语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6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依法治国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开启了依法治国的新征程,描绘了国家未来的法治发展方向。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但由于公民规则意识的缺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在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

如何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已成为当下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

种种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既需要在宏观层面加强国家法律体系方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微观层面上的每个公民遵纪守法、践行法治的现实行动,而后者也正是建设法治国家最坚实的支撑。

今天,当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各行业各领域的法治规则已日臻完善之时,我们更需要意识到让每一个公民将规则内化于心的紧迫性。

只有全体公民首先都树立起规则意识,保证每条具体的法律条文都能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大学生群体年轻活力,意气风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素质高”和“祖国的希望”的代名词,他们既在我国各个社会群体中起到重要表率作用,对整个国家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带动作用,也承担着相对较高的社会期待与希望,是未来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坚实力量。

然而,尽管规则意识是形成依法守法社会氛围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现象仍然十分严峻。

从小的方面来说,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真正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使法律条款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法律的社会规范与引导效应;从大的方面来说,大学生群体引领着社会风气的发展方向,加强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把法律精神转化为内心坚定的信仰,对于整个社会依法守法社会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未来法治社会的进一步建设准备了优良的人才队伍。

因此,探究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2.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种被称为“高知”的特殊社会群体,是未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栋梁,这一群体规则意识的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到违犯校纪校规、旷课舞弊、迟到早退,大到直接违犯法律法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譬如曾经引起巨大轰动的复旦投毒案这一震惊全国的恶性犯罪事件。

试想,如果大学生们在生活中连基本的规则意识都不能具备,又何谈去理解具有更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精神?

何谈树立法律权威,把神圣的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转化为内心的信仰?

规则意识是形成法律意识的前提,一个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程度最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公民的规则意识,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提高不仅能为整个国家社会意识的养成提供示范和表率作用,更能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的法治发展水平。

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完善立法,有法可依。

二是全民守法,有法必依。

这两个方面互为存在的条件。

只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却缺乏实际上的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力就会被架空,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落实依法治国,既要不断完善立法,更要注重提高公民规则意识,这样才能为法律意识的培育提供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从而实现公民主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秩序的目标。

而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的培养又是全体公民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着力改善大学生这一群体规则意识的状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先哲对规则进行了思考。

《孟子》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疑为我们揭示了规则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孔子毕生强调“克己复礼”,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的要求,而“礼”正是象征着社会规则。

《管子》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则强调了规则对人的约束力,破坏规则必定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代价。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学者对规则意识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在规则意识概念的界定上,江西师范大学詹鸿生在《试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把规则意识定义为人们对于规则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统称,比如对规则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①。

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忠先生在《规则论》一书中把规则作为一种哲学范畴进行阐述,主张以更加明智、更加具体清晰的态度面对种种规则挑战,转变现行规则中的不合理部分。

在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上,柯武刚、史漫飞在《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指出:

“规则促进着可预见性,并防止着混乱和任意行为。

规则协调人们的各种行为,并能减少人们在知识搜寻上的消耗”②。

在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具体途径上,有的学者从学校角度出发探寻有效途径,比如:

曹顺在《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一文中认为,德育工作应该在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有的学者则站在更广的视角来找寻解决方法,比如:

王友军在《浅析规则意识的政治基础》一文则将目光放在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上,认为规则意识的培育必须以大环境为依托。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规则意识的研究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在这一范畴上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渊源,主要有哈贝马斯的交往规则观、诺思的制度经济学和经济规则观、罗尔斯的正义规则论。

道格拉斯•诺思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并把这种“博弈规则”分为两类:

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

第一类包括法律、产权、制度和合同。

第二类包括生活中的规范和习俗等。

罗尔斯将正义问题放在社会制度与规则的范围内来讨论,把正义看作衡量评价社会制度与规则的一种标准,是社会制度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多是把规则与制度研究联系起来。

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规则意识在规范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三)研究创新点

首先,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新颖性,学者对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研究较多,而对大学生这样一个相对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的研究较少。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现状进行具体分析,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了解决大学生规则意识薄弱的具体途径,另外,尽管国内也有学者对大学生规则意识进行研究,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规则意识的培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并没有紧跟时代脉搏把论题放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因而缺乏一定的时代意义。

本文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探讨了大学生规则意识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影响,力图通过提高大学生这一示范群体的规则意识,推动整个社会中所有公民规则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提高,为依法治国的贯彻落实贡献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相关概念

(一)规则意识的内涵及形成过程

规则就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供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

第一,规则具有制约性。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其自由的行为必然是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许可的自由,这种制约性对于所有社会人来说不仅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消除的。

第二,规则与法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二者都是需要被遵守的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言行。

但是,规则的外延比法律更广泛,既包括法定的、成文的规则,又包括自发形成的、在道义上约定俗成的规则,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中都有规则的影子。

全民守法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一位普通公民身上,就是要从遵守规则开始。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③。

尽管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意识却难以成为部分公民内心真正的信仰。

比如:

“红灯停绿灯行”是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规则,可是生活中“集齐一大群人就可以过马路”的现象依然时常发生;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标语牌处处可见,可是在公交车上、电影院里依然可以看到丢弃的烟头。

可见,并不是掌握关于规则的知识就等于形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的形成还需要具有对规则的深刻认同和坚定信仰。

因此,我们可以把规则意识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形成规则意识必须掌握关于不同规则包括的不同内涵。

参与商业活动,要了解交易规则,遵守社会公德。

进行人际交往,要懂得真诚待人,弄清人情往来之间的游戏规则。

第二层,只掌握有关规则的知识对于形成规则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愿意遵守规则的坚定信念。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领域的规则已经日趋完善,然而蔑视规则、违法乱纪的现象却依然存在。

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并不在于规则知识的缺乏,而在于公民并没有从内心上形成去遵守这些规则的愿望。

所谓“君子慎独”,一个人在外在强制力的监督下也许能够遵纪守法,洁身自好。

然而,如果个人没有从主观上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那么一旦脱离了这种具有约束力的客观环境,人们便很容易经不住诱惑的考验而失足滑向罪恶的深渊。

而养成规则意识的最高层次便是让遵守规则成为人们内心的主观需要。

这一层次是规则意识的最高境界,在这一境界中,对于人来说,规则不再意味着外界强制施加的某种束缚,而是成为人们内心的一种真诚的信仰。

(二)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这一群体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高素质”和“祖国的希望”的代名词,他们在我国各个社会群体中起到重要表率作用,对整个国家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带动作用,也承担着相对较高的社会期待与希望,他们将是未来继续推进法制化建设的坚实力量。

大学生规则意识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关于规则的态度、知识、思想、心理的总称。

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在广义上,指的是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一份子,在法治状态下对各种社会规则或规范(比如:

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的认同与服从,进而能够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法律的价值尺度。

在狭义上,大学生规则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一特定群体,作为大学校园的一份子,应该认同和遵守的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特定要求。

这种特定要求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学习上,遵守学校校纪校规,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在生活上,遵循大学生行为规范,文明地做人做事。

本文所谈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概念主要是指的是狭义方面的含义,涉及到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身边的校纪校规和行为规范。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优势

在几千年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下,在改革开放以来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我国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在国家民族方面的规则意识强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民族精神。

在面临诸如日本政府强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进程的这类挑衅事件时,透过大学生群体在社交论坛上坚定不移的反对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义不容辞的维护,这种坚决维护领土完整的态度是对国际规则的坚决捍卫。

其次,在维护集体利益方面的规则意识强烈。

每个人都是生存在社会大环境中的人,除了拥有个人意识,更要具备集体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引导下,大学生能较好地按照规则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小到形成班集体荣誉感、维护班集体利益,大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些行为都表明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的水平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可喜状态。

再次,承担社会公共责任方面的规则意识增强。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每一位公民在享受一定权利的时候,也必然要承担由权力产生的相应的义务。

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义工”现象的热度逐渐增强,不管是体育竞技的赛场上,地震抢救的废墟中,义务献血的爱心车旁,一大批一大批的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涌现在我们眼前,他们在以自身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承担起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诠释着对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这些行为都是对公序良俗的遵守,都是大学生规则意识得到提高的表现。

(二)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1.规则知识与规则行为相分离

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制度都有所了解,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规则知识,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

然而,在没有外部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违规行为却很容易发生。

比如,在校园生活中,一些严格遵守规则的学生甚至成为了多数人眼中“呆板”“不灵活”的代名词,在社会生活中,大学生在公汽上为了不给老弱病残让座故意假装睡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规则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知行不一致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接受到高等教育的熏陶,具有相对较高的素质和辨别能力,但当缺乏外部制约力或者违背规则能够给自己带来明确的现实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倒向利益的一边而抛弃规则的约束力。

2.重视规则的功利性而轻视规则的正义性

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出生在社会物质条件较富裕的年代,自身对物欲的渴望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使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体现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轻视程序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更加注重规则的功利性。

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仍能保持理智,坚持自己所受到的规则意识教育的引导。

但是一旦出现利益的诱惑或者缺少外部的监督,大学生不仅在道德上的软约束力面前出现动摇,甚至在法律面前也难以严于律己,做出违反规则的不良行为。

这种轻视规则的正义性的倾向是在实践中是十分有害的,小到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甚至大到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3.自律条件下规则意识松懈

经历过残酷紧张和高度压力的高考,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行为散漫,规则意识松懈。

心理波动大、自律性薄弱是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群体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无人监督的自律条件下,大学生遵守规则的情况并不太理想。

比如,考试时如果考场上监考老师人数较多、监督较为严格,那么学生作弊行为会比较收敛。

可一旦碰上监考老师人数少、老师性格温和的情况,考场上交头接耳、偷偷使用手机等作弊工具的情况就会明显增多。

期中期末学校规定检查学习任务的时候,来图书馆和自习室赶作业赶论文的人数就明显增加,甚至“一座难求”,而平时的图书馆的氛围却时常冷冷清清,许多座位也都空空荡荡,并没有太多学生在整个学期都能按要求认真学习。

这些现象都说明目前大学生对规则还只是一种外在的接受,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

规则意识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达到慎独的境界既需要大学生自身强大的意志力也需要学校和家庭持续不断的努力。

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

四、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重人治,轻法治”“君权神授”是封建社会最明显的政治思想色彩,君主对国家的绝对统治权力使法律丧失了原本该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也因此逐渐变弱。

另外,由于几千年来都受到伦理色彩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在国家管理方面自古崇尚“内圣外王”的君主之道,重视道德的约束和控制,倾向于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指导时间行为,缺乏理性的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

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总是绞尽脑汁地逃避规则的制约,甚至致力于去寻找规则的漏洞。

并且,儒家文化塑造了逆来顺受、因循守旧、遇事忍耐、明哲保身的国民特性,在违规行为、违法行为发生时,为了保全自身,人们时常选择容忍和放纵事态的恶性发展,丝毫不敢与权威力量进行抗衡与反抗。

在这种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致力于大力推进法制化进程,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规则意识仍然普遍较弱。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但是,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实行多年,德育也被放到了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家长对考试成绩的关注度有增无减,对德育缺乏必要的重视。

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想必大部分学生都听父母说过相同的一句话:

“孩子,你只用管好自己的学习成绩就够了,其他的什么都不需要你操心。

”正是这种可怕的“共识”,让许多家庭错过了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正是道德教育的缺乏,导致了家庭教育中缺乏了对孩子们规则意识的培养。

纵观一切规则,我们会发现其核心意义和内在精神在于“公正”,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也必须保证家长与孩子这两方权力与义务的对等。

然而,反观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孩子们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是物质和精神上权利的无限享用者,家长却是一味的付出者和奉献者。

在这种缺乏“公正”的家庭氛围中,培养规则意识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由于家长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没有树立起尊重规则的价值观念,长大成人之后孩子们就更难再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学校管理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和教学理念的发展,各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一步步趋向完善。

但是,尽管学校已经拥有着较为完备的校纪校规,由于学校管理的松散和不到位,这些规则常常流于形式,并没有在实际上发挥出应有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学校常常只采取“禁”和“堵”的方式,缺乏疏通和引导的科学方式,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规则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在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由于学校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忽视,学生并不能从内心上真正产生对规则的认同感,也就更难以树立起尊重规则的思想意识。

而规则作为一种社会契约的形式,众人的协商一致是其显著的特征。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群体,自主意识强烈,如果规则的制定过程不遵循这一特征,不能让他们亲身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来,那么规则对他们的制约效应也必然会大打折扣。

(四)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偏差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大学生主观上的错误价值取向是导致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的另一个重要元凶。

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对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视度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将考研和找工作作为大学期间最主要的目标,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另外,正是由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面的拓展,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接收到的信息量也在逐渐扩大,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规则对大学生的规范能力受到了削弱,许多所谓“90后”的大学生们开始倾向于盲目追求彰显个性与张扬自我。

一旦个性与规则发生冲突,他们容易只以自我为中心,随意冲破规则防线。

正是因为这种内心价值取向的偏差,大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并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