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662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4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

空中管廊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一八年八月

附表:

附表1:

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2:

工程费用投资估算表;

附表3:

收入及税金估算表;

附表4:

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5:

损益表;

附表6: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空中管廊建设项目

2、项目性质

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

4、项目负责人

5、项目建设地址

6、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计划占地200亩,建成年产2000万吨建筑垃圾回收加工再利用建材产品(砂、碎石)项目,沿太太路修建一条长约20公里的带式输送管廊,将建筑废弃物输送至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

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

89616.78万元

其中:

工程费用80000.00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978.50万元

基本预备费6638.28万元

(2)资金来源

本项目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解决。

8、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16个月。

1.2建设单位概况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1987年3月);

3、《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2007年度)》;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6、现行法律法规、设计标准;

7、项目委托书。

1.4编制原则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按照建材行业“十三五”技术发展规划要求设计;

2、根据项目使用原料的特点和产品的要求,在设计中遵循“切合实际、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的原则;

3、总图布置充分考虑生产设施、交通便利、地形、地质、气象、劳保、消防、环保、安全等因素,协调规划设计;

4、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各专业设计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生产工艺要科学、合理、简洁、流畅。

1.5研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工作范围包括提出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产品市场前景、研究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场址选择及建设条件、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与节能、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投资估算、社会评价等内容,为投资单位、建设业主及其他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6可行性研究结论

1、本项目重点研究“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空中管廊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利用建筑垃圾为原材料,实现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之路,可有效推动我国废旧资源化综合利用产业及新型环保节能建材行业的发展。

2、本项目实施可形成超长距离输送建筑废弃物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首创了自动化渣土运输管理运营模式,实现了用现代科技解决渣土运输企业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体现了创新示范的作用,将起到引领全省渣土运输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太原市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提供有效保障。

3、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从环保层面讲:

(1)可以解决太原市建筑废弃物填埋处理对空气、土地、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的二次污染;

(2)减少CO2排放量,通过空中管廊运输,将燃烧柴油变为用电提供所需能源,实现CO2零排放;(3)该空中管廊采用全封闭式运输箱体,避免了道路抛洒与扬尘的产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4、据专业机构统计数据,2016年山西省因渣土车造成第三方人员死亡16人、伤残95人,2017年死亡23人、伤残109人,且此类事故发生率仍在持续增加。

采用空中管廊项目,可替代现有的渣土运输,实现建筑废弃物运输的机械化、自动化,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避免了运输过程中因司机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

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符合中国产业发展政策,是推动中国废旧资源化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建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项目将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当地利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还将形成产业集群,拉大产业链条,对项目建设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会给项目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所以,本项目建设是十分可行。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1、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产生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了不少安全隐患。

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开发商只图建筑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效区,坑塘沟渠多是建筑垃圾的首选堆放地,这不仅降低了水体的调蓄能力,也将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由于建筑垃圾中也含有少量易燃物,因此容易引发火灾,同时建筑垃圾堆放处一般居民较少,导致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直接造成土壤、水质、空气等的污染,同时也存在隐性的安全隐患。

2、建筑垃圾影响空气质量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空气质量。

目前我国的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案处理,然而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如建筑垃圾石膏中含大大量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具有臭鸡蛋的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国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业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

3、建筑垃圾对水资源污染严重

城市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或淋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染污。

垃圾堆放场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途径主要有:

垃圾在搬运过程中散落在堆放场附近的水塘、水沟中;垃圾堆放场淋滤液在地表漫流,流入地表水体中;垃圾堆放场中淋滤在土层中会渗到附近地表水体中。

垃圾堆放地对地下水的影响则主要是垃圾污染随淋滤液渗入含水层,其次由受垃圾污染的河湖坑塘渗入补给含水层造成水源深度污染。

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

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4、建筑垃圾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场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在害物质(其中包含有城市建筑垃圾中的油漆、涂料和沥青等释放出的多环芳烃构化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从而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过滤、吸附、沉淀,或为植物根系吸收或被微生物合成吸收,造成郊区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除低土壤的生产力。

另外城市建筑垃圾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其将发生化学反应,使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增加,这将使作物中重金属含量提高。

受污染的土壤,一般不具有天然的自净能力,也很难通过稀释扩散办法减轻其污染程度,必须采取耗资巨大的改造土壤的办法来解决。

5、建筑垃圾回收利用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我国资源严重短缺,与此同时大量资源没有回收。

中国建筑业协会2012年发布的《建筑企业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意义不仅是垃圾减量化,而且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成为亟待关注的的新课题。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没有对建筑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

换句话说,未对价值很低、而又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无论是实验室的研究还是市场应用都有了一定成果。

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得新利用,如:

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挂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6、太原市建筑废弃物现状

太原市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所位于太原市东、西山。

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太原市的建筑垃圾产量分别是2100万吨、2600万吨、4100万吨,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建筑垃圾产生量将逐年增长,如何实现这些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7、太原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资源消费强度将持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对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众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突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必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必然选择,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太原市“十三五”规划》,太原市“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将进行大面积开发建设,根据调研、测绘得知,该规划区地面标高距太原市整体地面标高低约1.6m,如需开发建设必须进行填平、垫高,因此,需要在太原市或其他地区开山、挖沙取得大量沙土,由此可能造成生态破坏且投资巨大。

而太原市每年产生如此巨大的建筑垃圾正好可以用来替代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回填所需的大量建材,一方面可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可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综上所述:

建筑垃圾是放错的资源,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已经是我们国家正在研究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重中之重,我公司为了加快完善我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遂提出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空中管廊建设项目,计划在马练营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200亩的建筑废弃物收集与处理站,沿太太路修建一条长约20公里的带式输送管廊,将建筑废弃物、地材等直接快速、安全地输送至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是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产业化”的需求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太原市及其周边的城市工程建设也步入了高峰期,工程建设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由于我国目前建筑开发商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依旧是传统的垃圾场填埋或露天堆弃方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了耕地浪费、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特问题,而且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如果不对建筑垃圾的产生与处理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管理,不仅会给国家节能减排、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等政策的落实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必然会给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和约束。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建筑垃圾实现“四化”管理的必要措施之一,符合山西省产业发展战略、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2、是实现太原市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绿色生态城区的需求

太原市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历史阶段,旧城改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坑开挖等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数量巨大,且不易降解。

然而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往东、西山建筑废弃物消纳场,进行简单填埋或露天堆存,对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2013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山西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13〕88号)中明确指出要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负总责,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建筑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监管体系,编制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开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

发展改革、财政、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要制定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鼓励政策。

因此,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已势在必行,也标志着我省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

3、是实现太原市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

如何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现有建筑废弃物消纳场所位于太原市东、西山,距离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至少50公里,距离远、路况差,如果通过渣土车运输建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运输成本高,安全隐患大,无法建立太原市和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之间建筑废弃物的运输链条,使太原市始终面临着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难的现状。

通过建设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空中管廊,可以实现太原市建筑废弃物的集中消纳与再生利用,解决太原市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难题,减少开山、挖沙,缓解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资源短缺的现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经济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行业与市场分析

3.1我国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现状分析

3.1.1建筑垃圾面广量大

伴随着工程建筑的不断地加快,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调整增长,期间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m3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3,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

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处理利用率只有5%,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入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泥染,同时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每年20亿元以上的工程建设将持续10~15年,同时每年会产生约6亿吨的建筑垃圾,其量之大、面之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3.1.2建章立法操作性差

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要求“产生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

2004年12月,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46条规定:

“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清运工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但是,这些法律规定或措施可操作有限,并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目前世量的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建筑施工单位运住郊外或乡材,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理的方式进行处量,这不仅耗用了大量的耕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费用,而且给环境治量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研究成果推广困难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一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对于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看到了潜在的市场前景。

相继开始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和一些有益的实践。

中国建筑材料学研究总院自1997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等单位也先后从事过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利用受到了制约,仍难以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效益。

3.2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对策分析

3.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再生利用体系

就目前情况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科学的建筑垃圾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强化建筑垃圾的源头管理,提高可操作性,避免指标的空泛。

与此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实行建筑垃圾环境许可、处理申报批准、限量生产等,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坚决杜绝建筑垃圾大量排放、随意排放和低水平再生利用,使建筑垃圾资源化由行政强制执行逐渐过渡到社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各级各政府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地区区情,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制订区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规划,以指导全国和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并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真正落实到实处,把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利用建筑垃圾资源,造就一个新兴的产业。

3.2.2控制建筑垃圾源头,实现综合归口管理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具体地讲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好,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第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确保施工质量,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和加固甚至重建工作;第三是尽量在施工现场,使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减少转移的建筑垃圾量;第四是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努力实行标准化,尽量使用预制构配件。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技术;第五是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层面,只有加强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合理组织协调,才能真正将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堆放、再生、利用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抓出效果来。

3.2.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再生技术研究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将建筑垃圾推向市场,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情运作路线,鼓励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参与建筑垃圾的处理和经营,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运用政策价格财税奖励等多种手段,保障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有一定的收益,力争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生,并带头使用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在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业化的形成。

另外,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从提高建筑垃圾产品的分选水平、处理能力、再生原料的品质和质量的稳定性、加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的产品开发、研发适用的施工工艺等技术环节入手,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3.2.3加强国际交流使用,建立标准示范工程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起步较晚,各项技术和法规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要实现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必须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引进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再生特点的技术和再生设备,力争早日和国际接轨,赶上超过国际水平。

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参考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再生运营模式,实现垃圾再利用的标准化,并优先利用再生产品建设一系列示范工程,全面发挥示范工程的典型示范作用,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向更多的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可持续发展。

3.3我国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市场推广及应用

3.3.1市场调查与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受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建筑结构也呈现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建筑垃圾的成分也不同。

平原地区以烧结黏土砖为主,山区则大量采用石材或烧结页岩砖等等。

建筑垃圾成分不同则造成其再生处置方法需因地制宜。

而且更进一步,各地建筑业传统习惯不同,对建材产品的需求也不同,则再生建材的品种亦须因地制宜,虽然随着建筑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建筑业已经开始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结构材料,但非结构材料依然多种多样。

所以,合适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是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前提条件。

市场调查目标主要包括:

当地建筑垃圾成分及比例,建筑业常用建材以及所占比例;建筑结构形式及所占比例;各种建筑材料价格及走势;可能利用的其他再生资源;建筑建材业发展趋势及可能对当地造成的影响等等,既要把握实时现状,又要跟踪政策趋势,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3.3.2产品规划与管理

有了市场调查做基础,就可以进行产品规划了,产品规划主要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资源要求及保障能力;风险分析及对策;经济效益分析;产品竞争力分析等。

根据产品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产品方案等的编制和规划,为更进一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再生建材产品指明方向。

3.3.3销售策划与宣传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词汇和观念已经普遍被老百姓接受,但也并非所有人面对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时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再生产品,由于再生产品的性能有所降低,人们仍会首选天然材料。

企业通过合适的销售策划和宣传,让用户意识到选择再生产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清楚地了解再生产品的性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再生产品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仅靠企业自身的能力是无法良性发展的,它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政策和执行力,是该产业的引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是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走稳、走远的动力。

3.4本章小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日趋枯竭就成了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是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环保类项目具有绿色增长、低碳经济等优势,在发达国家属于支柱型产业,而我国的建筑垃圾优惠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广大群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我们要借助国外先进理念、结合科学合理的手段,回收再利用建筑垃圾,建立可持续发展产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商机无限,加上政府利好的投资政策,将会带动中国建筑垃圾市场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4.1项目选址

4.1.1选址原则

1、建设地点交通运输方便、快捷、公路畅通,运输能力强;

2、建筑地点原料供应有保障,电力供应充足,水资源丰富,能够保证项目建设的正常运转;

3、建设地点紧靠建材消费市场,能够保证项目产品的及时销售;

4、建设地政府对新型(再生资源)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到位,积极性高,工作务实,这是当地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4.1.2项目选址

项目拟计划在马练营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200亩的建筑废弃物收集与处理站,沿太太路修建一条长约20km的带式输送管廊,将建筑废弃物、地材等直接快速、安全地输送至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

4.2建设条件

4.2.1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

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

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

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作屏障,坐落在两大山脉间的河谷平原上。

4.2.2气候条件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

年平均降雨量456mm,年平均气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

全年日照时数2808小时。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

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