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634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1 大小:19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心理学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A』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C』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

C.布鲁纳D.加涅『B』

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B.1913年

C.1924年D.1934年

『A_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C』

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

C.潘菽D.廖世承『D』

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B』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学与教』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来体现的。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3.在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_____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____、预测和_____的作用。

『解释控制』

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___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___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敬业精神教学风格』

6.教学环境包括_____和_____。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___,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_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

三、简答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2.请简述教一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①教学内容②学生特点③教师特点④教学环境』

四、论述题

1.请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①学习过程。

它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②教学教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题材的安排以及环境的设置等),组织教学活动(如讲演、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信息的的呈现、课堂提问与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管理,调节教学的进程,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③评价/反思过程。

它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尤其教学结束后,教师特别注意评价学习的结果,对学生和教师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

2.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例如,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应用智力测验、阅读测验或者与此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困难的症结。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尤其是对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更为科学的观点。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是随机点名还是按顺序占名?

对这个看上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其答案并非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点名方式的利弊等,选取恰当的点名方式。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例如,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老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教育心理学并非给教师提供解决一切特定的问题的具体模式,相反它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B.性格

C.气质D.倾向性『A』

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A.婴儿期B.幼儿期

C.童年期D.少年期『D』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A.幼儿期B.童年期

C.少年期D.青年初期『D』

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D.能力『A』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A.思考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过程『D』

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A.独立型和顺从型B.外倾型和内倾型

C.中动型和沉思型D.辐合型和发散型

『B_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

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C』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B』

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

C.辐合型D.发散型『C』

l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

C.辐合型D.发散型『D』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

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C』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一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量表》『B』

13.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A』

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

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

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D_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而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则属智力差异中的群体差异。

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A.能力B.气质

C.性格D.需要

『C_人格的核心成分是性格,它是个体独特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

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B』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B.3岁左右

C.6岁左右D.9岁左右『B』

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

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D』

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

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D』

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

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A』

二、填空题

l.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______和______。

『心理特点主导活动』

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再到______的过程。

『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______。

『认知过程』

4.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______和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禀赋后天环境』

5.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______和______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加工组织』

6.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______、水平差异、______的差异。

『类型差异表现早晚』

7.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8.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______、年龄差异、______等。

『性别差异种族差异』

9.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______与______。

『反应时间精确性』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______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_____。

『稳定的态度行为方式』

11.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__和______。

『独立型顺从型』

12.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______『心理发展』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______和______的分化方面。

感觉动作』

14.人格指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台,包括___和_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______、______等成分有机地组成的。

『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16.智商(IQ)等于______与______之比乘以100。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17.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____。

『群体差异』

18.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__与______。

『内倾型外倾型』

19.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______,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智力超常儿童』

20.学习困难学生指感官和______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智力』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2.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由无意识记占优势到有意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

②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有重要地位。

③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3.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①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②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评价。

③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

④整个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

⑤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此外,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4.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①从表面到内部;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问题;

③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④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⑤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5.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②性格的理智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6.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②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③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④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会:

①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SO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四、论述题

1.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及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人的心理发展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②人的心理发展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有顺序的,遵循着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每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既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

④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其各自发展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以及发展的高峰期所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不尽相同。

此外,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⑤人的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

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或各个阶段的特征是由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⑥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l~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分析人发展的各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客体永久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

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

『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

特殊教育的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特殊教育:

①随班就读。

让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缺陷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课堂中进行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活动。

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特殊儿童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或对普通班教师进行咨询,商讨特殊儿童的辅导策略。

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资源教室是为中小学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的补救教学场所,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其有两种用途:

一是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或小组教学;二是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教师对那些普通教师难以处理的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

④设置特殊班。

将教育需求相近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内接受教育。

这种特殊班通常附设在普通中小学里,对象为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儿童。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单项选择题

1.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是()

A.实践B.反应

C.反射D.学习『D』

2.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B.斯金纳

C.托尔曼D.桑代克『A』

3.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之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B』

4.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

A.布鲁纳B.桑代克C.斯金纳D.奥苏贝尔

『A_见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5.认知—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A.探究法B.班级授课制

C.发现法D.讨论法『C』

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尝试—错误说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A』

7.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种完形B.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

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B』

8.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

A.布鲁纳B.桑代克

C.斯金纳D.奥苏贝尔『A』

9.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c)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B.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C.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D.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

10.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C.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

11.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D』

12.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

A.指导法B.讨论法

C.发现法D.接受法『C』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

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C』

2.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贝尔B.桑代克

C.布鲁纳D.斯金纳『A』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D』

4.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A』5.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A.诱因B.问题情景

C.学习期待D.强化『B』

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B.动机

C.强化D.诱因『D』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B』

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D』

9.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A.自我预期B.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