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420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docx

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知识点练习三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其进步性最主要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目的是()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文化中心之一③促进国家经济发展④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催事长在一次访华的谈话中提到有关“合资经营”,将其比作“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中方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这说明()

A、中方认识到了西方制度的局限性

B、“左”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国人

C、改革开放初期尚未达成思想共识

D、中美关系尚未得到明显改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

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B、急躁冒进思想己经初露端倪

C、市场经济理论己经引发探讨

D、经济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动摇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83年,国务院发布《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指出:

“城乡集市贸易,是我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应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通过行政管理和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把城乡集市贸易管好搞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这说明在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对市场调节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

C、城乡集市贸易扰乱了正常经济秩序

D、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云同志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鸟和笼子”理论。

他说:

搞活经济……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一样,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

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

陈云的“鸟和笼子”理论喻指()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B、国营经济与个体经济

C、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D、市场调节与计划指导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

”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下列是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表。

该表不能直接反映的是()

1980—201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数据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

A、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

B、90年代以来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越来越大

C、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D、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国有企业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①中共十二大召开②中共十三大召开③邓小平南方谈话④中共十四大召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

……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

……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中央不可能包揽全国的事情,所以应当有适当的分权”,“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

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的肯定,委托他主持制定改进经营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他亲自代国务院起草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等三个文件,在全国实施。

这些措施的提出和实行,对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

材料四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

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

……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政府为了确保自身意志得以实现,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另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只有政府的自觉革命,才可能推动这一体制的改革。

——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有人提出以下观点:

“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

”运用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以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

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

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

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户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

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

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完成: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以后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就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

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恢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然两极分化,地主阶级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将在农村复辟。

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忽视集体卫生机构和个体医生的作用。

片面强调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服务质量下降。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

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

1992年—2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

2000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

据材料二,分析这种经济成分变化的原因。

这种变化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影响?

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