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奇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303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山里的奇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山里的奇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山里的奇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山里的奇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山里的奇迹.docx

《深山里的奇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山里的奇迹.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山里的奇迹.docx

深山里的奇迹

深山里的奇迹(尧治河村的发展史)

“全国文明村”!

“湖北省500强村”!

“襄樊市明星村”!

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一个莽莽大山深处的村庄何以拥有这诸多的光环?

短短二十年,一个偏远高寒的贫困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变化?

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带着些许激动、些许疑问,我们踏上了探寻尧治河村发展之迷的旅程。

穿山洞过峡谷,跃上葱茏四百旋,几个小时的山路跋涉,当车停下,眼前胜景让人心胸豁然开朗,倦意一扫而空!

丛林环抱之中,绿树掩映之下,宽阔的公路环山而过,一幢幢红瓦白墙、新颖别致的别墅式楼房点缀其中,仿佛误入桃源深处;机械的轰鸣从绿荫中透出,与林间清脆的鸟鸣相协成歌;现代化厂房周围,花草树木竞相生长,和远山近水浑融一体。

新颖别致的住房和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步入寻常农户,屋内现代化电器琳琅满目,“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自然与文明的和谐共存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尧治河地处神农架、房县、保康交界处,全村150户,627人,版图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拨1700多米。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仅二十年间,就让昔日穷得叮铛响的山沟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全村固定资产7.8亿多元。

先后荣获“保康县首富村”、“襄樊市明星村”、“湖北省500强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新农村建设十大模范带头人”,并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

可是有谁能想到?

仅仅在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路电不通、山货不出、外货不入”,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吃的是供应粮、穿的是烂衣裳、点的是煤油灯、住的是茅草房”,“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劳作基本靠手”,正是当时尧治河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1988年初冬的一天是尧治河村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全村17名党员聚在一间破旧的牛棚里,召开“刨穷根、奔富路”诸葛亮会议。

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孙开林担任起了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但要在悬崖峭壁上劈出能通汽车的公路,困难可想而知。

没有资金,大家来凑。

孙开林带头掏出了自家准备建房的4000元积蓄,村里的几名干部用自己的房产和小卖部作抵押贷了款;没有技术,大家合计。

靠着土法上马,终于勘测出了一条条节俭而又合理的路线。

1988年11月11日,一声炮响,尧治河村吹响了向贫穷宣战的号角!

叮叮铛铛打炮眼敲岩石的声音,哟呀嗨喊号子的声音,回响在尧治河的沟沟岔岔,唤醒了沉睡的山村。

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孙开林书记一句“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第一个腰系绳子,滑到悬崖上用钢钎和铁锤打炮眼,一句话语、一个行动把全村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尧治河人日拼夜战,硬是在悬崖峭壁上把公路修上了海拔最高的梨花山主峰,并且跨过条条深涧,趟过道道河谷,把山与山、组与组、户与户连接起来,使全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3公里。

修路不易,架电更难。

从本县的马桥镇架线距离有30多公里,村里农户居住又很分散,有的地方三四公里不见一户人家,工程难度大,技术人员少。

于是,孙开林找到邻近的房县水电开发公司,几经周折,对方终于答应派来技术人员指导架设线路。

不论晴天雨天、下雪落霜,村党委一班人一天不停地带领大家干,苦干了183天,硬是赶在春节前把131公里的输电线牵到了山坳里的家家户户。

与天斗,与地斗,尧治河人用顽强的意志筑下了新农村建设的丰碑!

有了路,尧治河丰富的磷矿石顺利开采出来了。

矿石一车车运出去,钞票一把把换回来,村民们富起来了。

然而,一旦矿石卖完,尧治河的后劲何在?

为了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孙开林带领一班人一次次跑武汉、上北京,把20多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请进了大山,为尧治河村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一个“以主攻磷矿精深加工为主,拓展做强水电、旅游两翼为辅”的“一主两翼”战略在酝酿中成熟。

要说开发销售矿石,是尧治河脱贫致富的起点,那么加工转化磷矿,是尧治河生产方式的飞跃。

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矿粉生产到配矿加工开始,逐步向深加工转变,特别是与四川新希望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国内知名企业、院校合作,综合利用磷矿资源开发磷化工系列产品,特别是成功试制CDK窑法磷酸这一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高质量化工用磷酸,翻开了尧治河磷化工业崭新的一页。

在尧治河,除了石头外,最多的是水,这里沟壑纵横,河流密布,落差较大,水能储量丰富,发展水电的条件得天独厚。

但兴建电站,技术、资金从哪里来?

尧治河人想出了股份制的办法。

他们与房县桥上乡水电开发公司合资,对方出技术,并投入80万元股金;全村150户村民参股,筹措资金50多万元,余下的由村积累拿出100多万元参股。

就这样,1995年12月,湖北省第一个跨县市、跨地区的村级股份制电站,终于在尧治河村成功投产运行。

接着,他们又一鼓作气,用7年时间建起了村内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电站,并向外扩展,建成了九里川等多座“外籍”电站。

马绵河的水库大坝是尧治河人的精神体现。

在悬崖峭壁间凿出高3米、宽3米、总长达6.4公里的隧道,对于当时只有200多个劳力的尧治河来说,不亚于修建一条当年震惊世界的“红旗渠”。

对文明富裕满怀憧憬的尧治河人,发誓要拿下这“人间天河”。

从1996年农历正月初六,工程正式动工,修大坝所需的几万方石头要到1.5公里外的坡势稍缓的山上去开采,运输极为困难,所用的沙、钢筋、5000多吨水泥全部要从2公里外靠人肩挑背驮运到工地。

全村劳力嚼着干馍、喝着山泉,每天一干就是12小时以上,从书记孙开林、指挥长杨占杰到每个民工,所有人的肩膀都被石头和木杠压肿磨烂。

也许是上天要考验尧治河人的意志和耐心,5个月后,当大坝初具雏形时,一场罕见的山洪一夜之间将快要封顶的大坝冲了个一干二净,看着近半年的血汗付诸东流,全村人禁不住失声痛哭,雨水、汗水、泪水模糊了每个人的视线。

“不就是冲走了几万方石头吗?

山上有的是,力气我们有的是,就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能补上”孙开林强忍泪水捡起木杠,党员们不约而同首先聚集在大坝上,默默地拿起钢钎、背起背篓又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

70岁的老人来了,主动烧开水,放星期天的学生来了,用书包背沙,全村人擦干泪、憋足劲,又是5个月的日拼夜战,一座5000多吨水泥、钢筋、3万多土石方筑成的27米高的大坝在深山峡谷中拔地而起,雄踞两山之间,为水电开发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如今,这里成了“全省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为加大水电开发力度,2006年,又以9000万元购买了县里装机2.4万千瓦的五座水电站,使全年发电总量达到1.2亿千瓦时,年创产值3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

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700多米,地处深山峡谷中,境内共有四大谷、二十六峡及天然景观67处,古木森森、溪水环流、奇峰异石俯仰皆是、瀑布飞流层出不穷。

坐拥着奇秀旖旎的自然风光,勤劳朴实的尧治河人又动起了发展生态旅游的脑筋。

在发展磷化工、水电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为此,请来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出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开发出梨花山庄、观景亭、七叠瀑布、野人沟、老龙洞、别墅农庄等10多个景点,投资1800万元建起了一座三星级宾馆。

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了尧治河,来领略尧治河的优美自然风光、感受尧治河人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各级党组织把党员干部领进来受教育。

这使尧治河人更加坚定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决心,他们大手笔频出,投入巨资买断了房县野人洞、野人谷两个“3A级风景区”50年的经营权,配套建成了四星级涉外宾馆--霖泓大酒店,将尧治河旖旎的山水风光和古老的神话传说联为一体,打造“尧祖圣地、野人故乡”旅游品牌,把这里建成连接神农架、大三峡、古隆中、武当山的旅游中继线,使尧治河成为中外游客探幽、猎奇和避暑的休闲胜地。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他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使农民提高素质,增加收入。

雄厚的工业资本积累大大加快了尧治河村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尧治河村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资金注入农业科技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2006年,尧治河村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比例按1%从村级总收入中提取,通过以“奖”促“调”,扶持和奖励农业生产、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项目,一大批畜禽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漫步今天的尧治河村,跃入眼帘的深山苍翠中掩映下,一幢幢花园式小洋楼错落有致,门前停放的小轿车,室内现代化的家用电器,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庶图景让人啧啧赞叹。

目前,村里建起了数字移动通讯基站,全村家家户户安装了程控电话,并实现了电话、电视、宽带“三网合一”,成为湖北信息化示范村。

80%的农民拥有手机,村里私人轿车已达60余辆,其他车辆户平一台;三分之二的农户住上了别墅;全村人都享受了医疗、养老、伤亡、失业、生育保险待遇;家家户户在企业里都有股份。

村里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卫生室、图书室......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品位,村里规划建设梨花山庄园林,龙门广场,让村民在闲暇之余也享受一下城里人的浪漫。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村党委始终把村民福利事业放在第一位。

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襄樊市第一家村级福利院。

集中供养孤寡老人,并选派一名贤慧能干的妇女为老人服务,让他们安度晚年。

为解决村里30多名残疾人的生活来源问题,村里拿出3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办起了集扶贫、服务、福利为一体的“三福“公司,让他们植树造林、维修公路、打扫卫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些残疾人每年人均收入1万余元。

“口袋满不能脑袋空,否则今天富明天穷”。

村里一次投入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的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全日制教学。

按照城市实验小学的标准,配齐了电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开通远程教学,实行多媒体教学。

学生在校的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及住宿生活费全部由村集体免费提供;根据水电、旅游、农特、磷化工产业人才需求,挑选了一批年轻干部到河南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学习深造。

每年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到华西、大寨等先进地区学习取经,让大家跳出尧治河看尧治河,在发展中找不足。

2007年5月,村党委一次性把34名中层以上干部送到湖北大学脱产学习2个月,系统学习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知识。

同时,还与县职业高中联合办班,分期分批举办电气工程、采矿安全、药材种植、畜牧养殖培训班,让农民学会一技之长。

尧治河还借脑引智,高薪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多人,每年都争取清华大学、湖北大学优秀人才到村里挂职实践,使尧治河的企业走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尧治河正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才在这里扎根发展。

“先富带后富,共奔致富路”。

尧治河党委在带领本村奔向小康的同时,没有忘记山水相邻的村组。

帮邻村修通了致富路,开通了电话,扶持发展了特色农业,派出技术人员帮他们探查矿点、指导开采,使邻村很快脱贫,走上富裕之路。

“步步走来都艰辛,事事办成不容易!

”条件改善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更不能丢!

多年来,他们坚持“七一”组织全体党员上大坝重温入党誓词、每名党员每年自觉轮流到村福利院侍候陪同孤寡老人一天、每名党员每月下矿井体验一天矿工生活、每周参加一天义务劳动,让党员干部致富不忘本,让艰苦奋斗精神在尧治河星火相传!

如今的尧治河村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这里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山村,而是一个繁荣、文明的山村小集镇,水泥硬化公路四通八达,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农民别墅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往日的泥腿子农民一下变成了和城里人一样,在现代化的企业里上班,享受着城里无法体验的一种乡村气息。

如今的尧治河村公路通、企业活,水电、磷化工、旅游、酒业、餐饮服务企业为尧治河村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村里正在筹划,在未来两年中将全村农户统一搬迁,集中建房,全村形成两个居民区和两个商业区。

房前屋后种花种草,实现美化、绿化、亮化。

尧治河村诗情画意般的美丽,向世人展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丽画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和谐文明,建成水电富村、磷化强村、生态兴村、科技富村,用3到5年的时间,打造中国生态农村第一村!

”孙开林在党的十七大归来后的一席话掷地有声,更催人奋进!

回首尧治河村的沧桑巨变,如同翻开一部荡气回肠的宏伟史诗,身处其中的人更能体味其中的艰辛与激情。

神奇的尧治河村,这株艰苦奋斗、科学发展浇灌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花,在高山峡谷间绚丽地绽放,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村两委将带领全村人民意气风发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勇敢探索、阔步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