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99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沫若景区故事.docx

郭沫若景区故事

郭沫若故居景区故事

目录

一、诗教启蒙

二、初露才华

三、铁盔的故事

四、故事1

五、端午送节

六、偷桃

七、故事2

八、端午巧对三嫂

九、狻猊

十、狻猊铁骑

十一、四不象的意义和故事

十二、瑞兽象的故事

十三、郭沫若的家训家规故事

1、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2、宅启亲仁

3、宽进严出

 

一、诗教启蒙

母亲杜氏夫人(1857—1932),出身州官门第,由于开贞的外祖父杜琢璋(字宝田)任职贵州黄平期间遇苗民“造反”,全家自杀殉节,幸有奶妈搭救,逃回四川省乐山县杜家场,十五岁就下嫁到郭家。

为人聪颖、开明、俭朴,从来不惮辛劳。

尽管她完全没有读过书,可是单凭耳濡目染也识得一些字,且能默记暗诵许多唐宋诗词。

在郭沫若幼年时,她经常教郭沫若一些唐宋诗词和民间民谣。

开贞瞪着好奇的大眼,张开嘴跟着母亲咿咿呀呀地念着: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无声。

似懂非懂,然而琅琅上口,也许这就是诗人头脑中最早的诗境吧。

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

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

郭老在自传中常提到他母亲,说他之所以倾向诗歌和文艺,和母亲是分不开的。

二、初露才华

有一次,沈先生带着绥山山馆的孩子们出去游玩,师生一行手持鱼竿来到茶溪边,沈先生见小溪边景色怡人,且师生一起晃竿钓鱼,极富生活情趣,顿生要考考孩子们的对仗功夫的念头,对孩子们说:

“诸生已读过对子书,今天为师要试试你们的对仗功夫。

孩子们一听,也觉得很有兴趣,开贞说:

“先生,你就出个上联吧?

沈先生捻着花白胡子想了想,便吟出两个字道:

“钓鱼”

开贞并没有惊慌,他忽然想起前两天看过的一则川剧《杨香打虎》,于是马上答道:

“打虎”。

先生又面对着眼前的小溪流水,又吟出四个字道:

“流水潺潺”。

这回很多孩子都傻愣着,一时竟冷了场。

开贞一直在疑神思索,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对道:

“河风清清”。

先生听了,高兴地叫了一声:

“妙,郭生所对极是”。

这天回家后,他挥笔草成了他的第一首诗《村居即景》:

闲居无所事,散步宅前田。

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眠。

牧童横竹笛,村媪卖花钿。

野鸟相呼急,双双浴水边。

郭老少年诗:

《早起》

早起临轩满望愁,小园寒雀声啁啾。

无端一夜风和雪,忍使峨眉白了头。

三、铁盔的故事

郭沫若4岁半进入家塾读书,开蒙是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私塾里是没有上下课时间的,从早晨起一直坐到中午才放学,中午吃过饭后马上又得去,一直坐到天黑。

郭家的家塾比起其他私塾又多加一会,就是晚饭后还要多加两个小时的夜课。

幼年时那种浪漫成性的生活,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郭沫若实在受不了。

上课不到3天,他就逃起学来,赖在家里不愿去。

既然穿了牛鼻子,要脱是脱不了的。

母亲劝,不行,最后还是父亲采用强制手段,把他夹在胳肢窝里送进了家塾。

一进家塾,不知为什么,那种在父母面前的威风就没有了。

他不声不响地又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头也不敢抬。

这时就听见前后左右的同学们指指点点地小声说:

“逃学狗,逃学狗。

”沫若一下子感到无地自容,低着头,不敢正眼看同学。

从此以后他不敢再逃学了。

沈先生的规矩是很严厉的,稍有差错,就要遭到体罚。

他相信:

“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

”沈先生打人的刑具,是一种两分厚,七八分宽,一尺来长的竹板。

正式的打法是打掌心、打屁股。

非正式打法,就是隔着衣服、隔着帽子乱打。

有时沈先生还将帽子拿下来打。

学生们叫做“笋子炒肉”。

先生看到有人稍有异动,就警告说:

“哼!

牛皮子又在发痒了!

郭沫若的学习成绩很好,先生教的书都能背得出,字也写得好,常常得到先生的夸奖。

沫若常听到先生对他父母说:

“开贞大有长进。

”但是郭沫若也经常被先生打。

被打的原因,十回有九回是因为“不安分”,调皮捣蛋。

有一次他在作业本上画上刚出土的几棵竹笋,旁边无心地写了一句:

“笋子炒肉真好吃。

”被先生发现了,于是就给了他一顿“笋子炒肉”,头上打起了几个包。

7岁那年,因上厕所贪玩,他被先生打了一头包,晚上睡觉时,头都不能着枕。

母亲很心疼,便在家里找了一顶硬壳的瓜皮帽,里面衬上了毛毡,这样戴在头上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沫若仗着这顶“铁盔”又肆无忌惮起来。

一天又招来先生一顿“笋子炒肉”。

只听竹条打在头上“嘭,嘭”响,沫若假装“啊唷,啊唷!

”喊疼,却不见他流泪。

这被他五哥开佐看在眼里。

等沈先生去厕所的时候,他就走过去摘下沫若头上的瓜皮帽,“噢!

我说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他便跟沫若说:

“八弟,这顶帽子借给我戴几天。

”沫若不肯,开佐就抢,你争我夺起来。

正好沈先生回来,一追问,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把帽子没收了,又在他俩的头上打了不少包。

四、故事1

有一天上午,他读书读厌了,就借口向先生说要去小解,先生允许出去小解,但他并没有往厕所去,却走到园子里来。

一到园门口,看见三嫂背着手站在一笼竹林下面,在那儿瞭望,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葱白布衫,三嫂的两只手掌带着粉棠花的颜色,他忽然起了一种美的念头,很想去扣触那位嫂子那粉红的柔嫩的手。

(郭沫若自传《少年时代》)

五、端午送节

1905年,因沈先生有事回犍为,家塾馆没有先生,郭朝沛就把开贞送到太平镇他老表家的家塾馆去读书。

不久端午节来临,汤先生照例放假三天,让学生们各自回家过端午。

学生放假回来后,纷纷把家里给的礼钱和一些腊肉、粽子、盐蛋送给先生,只有开贞没有任何表示,于是便用纸条写了一句话递给开贞,道是:

“竹本无心,节来岂能空过?

先生的意思是:

我本来无心要礼,但过节了,难道没有一点表示吗?

开贞看后,知道汤先生暗中问他为啥端午节不送礼。

于是也随即用同样大小的纸条写了一句话递给汤先生,道:

“松原有果,叶落尽

是干苞。

谁知汤先生看后不仅没有动怒,反而哈哈大笑说:

八老表对得好,礼钱老表不要了,有你八老表这份才气,我汤老表就足矣!

说罢,汤先生反而拿出他的折扇送给开贞,请他吃盐蛋和粽子。

六、偷桃

还有一次,开贞他们到寺庙偷桃,被主持和尚告到汤先生那里,汤先生怀疑是郭开贞带头干的,但又没有证据。

这天汤先生上完课后,突然脸色一变说:

“昨天,旁边寺庙里桃树上的桃子被人偷摘了,今天就以此为题,要你们每人对出一句下联。

”汤先生说罢,从袖筒里摸出一张纸条展开,“这便是我的上联”。

孩子们定睛一看,纸条上写的上联是: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汤先生见无人对答,便将目光落在开贞脸上说:

“沙湾场的开贞,你不是很能对对子吗?

你来对。

开贞被首先点名,心里顿时怦怦直跳,他疑心汤先生已经知道这事是他带头干的。

他想了想,于是避开偷桃之事,在一张纸上写出了下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开贞下联一出,竟使汤先生大吃一惊。

开贞的下联不仅闭口不谈偷桃之事,反而语出惊人。

汤先生立刻转怒为喜,说:

“郭生的下联对得太绝了,不仅契合严谨,而且气势咄咄逼人,好,偷桃之事不追究,以后大家不能再干这种事”。

七、故事2

有一天下午,汤先生要去座茶馆,便布置学生们自己自习,有一个余场坝的学生用毛笔写了“汤先生吃汤,汤烫汤先生”的一张纸条,另一个学生将字条抢过去,边高呼“写得妙”然后将字条贴在墙上。

快放学的时候,汤先生踱着方步回来,一看见墙上贴的那张纸条,便勃然大怒,立即吼起来,“是那个逆徒写的,快从实招来!

汤先生见没有人承认,便说:

“没有人承认也罢,只是今天我要你们为这句话对出一句下联来,对不出,就全部罚坐到天黑”。

这时,只见郭开贞站起来说:

“先生,我对上了”。

汤先生有些不相信,抿了抿嘴说:

“你念来听听”。

郭开贞对道:

“马大娘骑马,马顶马大娘”。

汤先生一听,在心里默念了两遍,然后高兴地笑着说:

“郭生,难为今天解救了大家,此事不再追究,下不为例,放学!

八、端午巧对三嫂

少年时期的郭沫若聪颖好学,但又顽皮淘气。

有一年端午节的早晨,郭沫若走进厨房望着小巧精致、热气腾腾、清香扑鼻的粽子拿来就想吃,刚过门不久的三嫂看见,机警地抢了过来。

旧时有讲究,没有祭过神和祖先的粽子是不准吃的,可郭沫若软磨硬泡非吃不可。

三嫂灵机一动,对郭沫若及众妯娌和妹妹说:

“这样吧,我出一个上联,你若对得好就吃,否则就休想。

”大家同意。

三嫂心想把上联出得难一点,这样他没想出来祭祀的时间就到了,三嫂窃喜。

当天是端午节,郭沫若又排行老五,三嫂于是随口吟道:

“五月五,五叔厨房争粽子。

”虽出句口语化,不甚雅,但连用三个“五”字,且就事而发,自然贴切,想对好也不容易。

郭沫若心想:

你想刁难我,不让我吃个头粽子,我也要让你难堪。

便一本正经地大声对出了下联:

“三更三,三哥床上打糍粑。

”众妯娌一怔,待回过神后,一齐望着新婚燕尔的三嫂,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

三嫂涨红了脸,抄起一根擂槌就追打郭沫若。

花园里,郭沫若边笑边跑,三嫂边追边喊,笑闹声惊动了奶奶,奶奶出来一看,问道:

“三嫂子,你为啥追打小叔子啊?

”三嫂说:

“您问他自己。

”郭沫若答道:

“不过是对了一副对子而已。

她出的上联是‘五月五,五叔厨房争粽子。

’”奶奶问:

“那你是如何对的呢?

”。

郭沫若头脑一转,诡秘地笑了笑说:

“我对的是‘三更三,三哥窗下读文章’。

”奶奶朝三嫂子笑道:

“对得蛮好哒,还追打他做啥子?

快准备祭祀吃早饭吧!

”三嫂子红晕未退,气也不是,恼也不是,便和众人张罗祭祀神。

祭神后,眼明手快的郭沫若第一个抢过粽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九、狻猊

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四大瑞兽之一,亦是龙的九子之一。

又称金猊、灵猊,原为狮子,凶其形状像狮,喜烟好坐,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

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谓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坐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享用香火。

另外,狻猊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上还建有供奉狻猊的庙宇。

故狻猊象征着勇敢、无畏。

十、狻猊铁骑

在古时候,君王之间常常为了争夺领土而互相征伐,完全不管民间百姓的疾苦。

因此,百姓怨声载道,天天祈求战争结束,能够过上好日子。

也许是百姓的祈求灵验了,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奇怪的军

队,他们骁勇善战,并且乘坐着一种奇怪的异兽。

这异兽就是狻猊!

这支强悍的军队一出现,便驰骋沙场!

狻猊所到之处,人马皆惊,不战而退。

经过一次次的战斗,这只军队的名声越来越大,所到之处均是战争纷乱的战场,并且所向披靡,未有一败。

没过多久,在这支奇怪军队的威慑下,纷乱的战争便停止了。

战争停止后,这支军队也随之销声匿迹,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君王们均怕战争会再次让这支强悍的军队出现,便暗中定下协议,休战!

而在民间,将这只强悍的军队称之为狻猊铁骑。

狻猊被人们当做停止战争的福星,成为瑞兽之一。

但是狻猊杀戮太重,因此,常常把狻猊刻在香炉上,用香来镇压狻猊身上的杀伐之气。

出土地点:

沙湾区龚嘴镇长江村

寺庙:

南天祠

等级:

国家三级文物

十一、四不象的意义和故事

各位来宾!

在我们的正前有一座塔,叫“文豹塔”。

据郭沫若自述“我母亲说我在受胎的时候,是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的左手虎口,便一觉惊醒了,故取名‘文豹’”。

在“文豹塔”前面的大门两边,有一对“瑞兽象”,也是我们老百姓所称的“四不象”,大家请看,这个“四不象”是由象头、龙身、狮尾、牛脚及脚踏葫芦组成的瑞兽。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建筑物前摆放、雕刻各种瑞兽,以化煞避凶,趋吉纳祥的习俗。

这些常见的瑞兽,包括麒麟、狮子、龙、象等等,而其中,大象尤为大家所喜爱。

大象力大无穷,却性情温和;憨态可掬,又诚实忠厚;且能负重远行,被视作吉祥、力量的象征,也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

而在神话传说中,大象则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还有一说,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相传能预兆灵瑞。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因为“象”与“祥”字谐音,传统习俗中,象代表了吉祥。

“象”能给人间带来祥瑞,象微天下太平。

“象”即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

大象力大魁武,性灵却温和柔顺,相传象为摇光之星生成,能兆灵瑞,古佛就是乘象从天而降;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凡家居窗户见水,摆放“吉象运财”则能达到汲水纳财之功。

在家里摆放大象饰物,是取大象体形如山,有山之寓意,以便给自己增加靠山,增加贵人运,助旺自己的事业运程。

所以,象兆灵瑞,抚摸“瑞兽象”可保吉祥、如意、平安,为其带来吉祥、富贵。

  

风水象的象征意义  吉象吸旺气加强坐方之力量,一般楼宇的风水喜后有靠山,而象的体型庞大,如山一般,于居家客厅,办公室或书房坐方摆放吉象,便可加强坐方的力量,另一方面,象是群居动物,非常有组织,安置吉象可提升领导的地位,带来稳定及和谐,将四面八方之财都吸到身上凡居家门窗见海,水池,河流等水者,均称之为明堂聚水,所以,安置吉象在家中,小财大财均为已所纳,象之禀性驯良善于吸水,水为财,放在家中聚财和吉祥如意,财福齐临,放在客厅旺位(财位)全家人受惠,安置生意场所,办公室,居家书房助旺运势,提升事业财运,得贵人助,凝聚向心力,加强坐方力量,事业巩固,钱财源源不绝,财库饱满丰厚,“吉象运财”!

十二、瑞兽象的故事

商朝末年,姜子牙辅佐西伯侯,一次又一次帮助西岐打败商朝的进攻,立下了无数战功。

商朝太师闻仲为了讨伐姜子牙,特意请来四海九龙岛的四位道人——王魔、杨森、高友乾、李兴霸。

这四位道人不仅精通法术,而且每人都有一头奇异的神兽坐骑。

王魔的是狴犴,杨森的是狻猊,高友乾的是花斑豹,李兴霸的则是狰狞。

这四头神兽长相凶恶、力大无穷,每次两军交战都把西岐的军队撞得人仰马翻。

姜子牙看到这种情形,十分着急。

可他一时又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应对,只好去找元始天尊,向他请教对策。

元始天尊听完姜子牙的话,赐给他一头叫“四不像”的坐骑,让他放心应战。

四头神兽虽然很勇猛,但一看到四不像,还是吓得仓皇逃窜。

姜子牙乘胜追击,成功地打败四位道人,取得了胜利。

出土地点:

沙湾区铜街子园坝村

寺庙:

紫云寺

等级:

国家三级文物

郭沫若的家训家规故事

一、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这是郭家的传家之道,也是教育后辈做人之道。

同时以“事以利人皆德业,言堪持赠即文章”作为祖训,他要求郭姓后人处世要坦率真诚和厚道,这也是郭老秉承一生的信条。

芭蕉花的故事

  在郭沫若五六岁的时候。

他母亲的头晕病又发了,呻吟呕吐,十分痛苦,需要芭蕉花入药治疗。

有一天,郭沫若和他二哥一起到天后宫去玩耍,忽然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

(在天后宫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

)两兄弟欢喜极了,想到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四处托人找都找不到。

两兄弟商量着便去摘取那朵芭蕉花。

二哥怕人看见,把摘取来的那朵芭蕉花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

回到家里了,二哥叫郭沫若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

当郭沫若兴奋地捧着花苞跑到母亲病床前,母亲便问郭沫若,花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郭沫若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摘来的。

当母亲问明花的来历后,非常生气,立刻叫郭沫若和二哥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

“唉,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

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

”不一会儿,郭沫若父亲知道此事,把两兄弟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一阵,并责令兄弟俩将芭蕉花送还原处。

郭沫若一面挨打,一面伤心。

但不知道为甚么该讨父亲、母亲的气。

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病中的母亲盼花心切,但没有忘记育子的重任,父亲也能体察到孩子的孝心,但他坚守“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信条,第一次责罚了心爱的孩子。

他们把孩子的品德看得比治病还重要,比生命还可贵,他们对孩子的爱才是真爱,爱得有价值。

二、宅启亲仁

郭沫若父亲郭朝沛是个略通医道,勤于经商,言行大略,盛德感人,好施乐助的人,他常告诫子女“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

由于郭朝沛常常帮助乡民和捐资助学、修桥修路等善事,受到乡民们的爱戴和尊敬。

地方官府和乡民们为表彰郭朝沛盛德感人、好施乐助的行为,送了这个横匾“宅启亲仁”给他。

自学医务为乡人

郭沫若的祖父秀山公去世后,本来有病的祖母又多起病来,而且医治终不见成效。

郭膏如是一位孝子,做生意回家时总要亲自端汤送药,出门做生意时便到处寻访名医,请求药方。

他甚至买来许多医书晚上挑灯自学。

这样坚持了八年,也为母亲延年益寿起了些作用。

后来郭沫若的祖母去世了,郭膏如也学得不少医术,乡里人病了来求他医治,他药到病除,乡亲们都信任他。

遇到流行病,四乡来求他医治的人更多,过往沙湾的人也慕名前来请他诊治。

凡来求治者,他总是一一给予满足,而且他给人治病,从不收钱财。

所以乡里乡外的人都感谢他、尊敬他,送给他一个“医仙”的美称。

但他从不满足,一直坚持急人所急,义务为他人诊疗,因此也得到过不少人的回报,曾经有这样的两个故事。

一次,他派人到云南采办药材运回来时,在离家十五华里的千佛岩遭人抢劫。

挑夫逃散了,只剩下采办的人回到了沙湾。

当时正值清朝末期(光绪中期年间),铜河两岸匪患恶重。

土匪多数是外地来的,而且又多为当过兵的。

他们成群结党,白天、晚上都拿着刀枪招摇过市。

各乡稍微有点钱的人都不敢外出,而郭膏如照常早出晚归都没有出过事,这次还是第一回。

但出事后的第二天早上,有人敲他们家的前门,并喊:

“屋外有货物还没有收好,谨防盗贼。

”家里的人打开大门时,屋外静悄悄的,没有人,却看到被劫去的药材原封不动地放在门外,还附了一张无姓无名无地址的字条,上面写着:

“得罪了。

动手时疑是外来客商,入手后查出一封信才知道此物的主人。

谨将原物归原主,惊扰了,恕罪。

”此事,后来被乡邻传为美谈。

还有一次,牛华镇的一位亲戚完婚,郭膏如带着四岁的郭沫若去祝贺后返回,归至离家三十五华里的罗汉场时,日已西斜。

郭沫若因为肚子饿了,吵着要上街吃面,郭膏如见天色将晚,耽心路上出事,所以便不答应。

但还不懂事的郭沫若又哭又闹,郭膏如没法,只好牵着郭沫若上了街。

谁知刚走到一茶店时,忽然发现一群盗匪聚坐于茶店门口,刀枪矛棍,横七竖八,竟无一面熟者。

郭膏如以为必定要出事了,正想改道而行,忽一匪首起身相邀入座喝茶。

郭膏如进退两难,只好带着郭沫若就座应酬。

谈话间问起缘由,匪首才告知:

先年路经沙湾患上了流行病时,受了他的诊疗才免了一死,一直想报答他。

告别时,匪首不仅拒收茶钱,还替他们付了面钱。

事后,郭膏如时常用此事件教育郭沫若他们兄弟姐妹说:

“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但不可不为。

三、宽进严出

进则宽容,出则严已。

这是郭沫若的祖辈们以故居两侧大小门告诫家族的子孙们,无论对待何事,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处事。

一但走出家门,处处时时都要严格要求自已,言行举止必须遵循家族意识,为郭氏家族增光。

拒收“纪念品”

郭沫若有时到外地视察——这是人大代表的工作。

一次,到了江西景德镇。

他仔细地看了当地瓷器的发展,生产过程及老艺工的手艺;与瓷器厂的领导和员工交谈并题了字。

第二天启程时,只见楼下餐厅的长桌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瓷器——这是厂方为送给郭沫若精心选出的。

他看了说:

“我又不是贩瓷器的,”表示“只留一件做纪念吧。

”哪知刚说完,又有人带来了一些精品,郭沫若生气了,说如果不把这些瓷器收回去,就不走了,随后又上楼了。

郭沫若的这一表态急坏了工作人员,因为后面的日程安排是很紧的。

经过劝说,第二次送来的瓷器也全部原样退回了。

慷慨资助爱无私

建国前,郭沫若的稿费和版税用来维持家庭生活及参加社会活动,又经常用来帮助朋友。

1930年,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他直接将版税给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作为基金。

此后他常常用自己的稿费和版税支持国统区的革命文化工作。

于伶的悼念文章中回忆道:

同年《上海艺术剧社》在中国第一次叫出了“为无产阶级而戏剧”这个革命的口号,要公演时,没有经费,打算从书店借出准备寄给郭沫若的版税二百元,作为演出费。

当在东京的父亲知道后,给他们写信表示:

“估计你们一定难于卖出戏票去,这二百元算我买下了你们的戏票,分送请无产者看革命的戏剧吧。

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又将余下的稿费十五万元,全部交给了科学院党组。

捐出的稿费在“文化大革命中”中科院作为宣传费用用了一部分,在郭沫若去世后,中科院领导又补齐了稿费的额度,经中央批准把这笔钱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郭沫若奖学金”。

你们的血汗钱没有白费

抗战时期,郭沫若出任第三厅厅长后,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制度,杜绝任何渎职、腐败现象发生。

在1938年4月17日上报政治部的《三厅办事规则草案》中便有这样的条款:

“第4条,本厅职员承办事件应随到随办,如有特殊情形不能即办者应将不能即办原因签呈本管长官核定之”;“第41条,本厅一切支出均由本厅会计副官遵照预算切实执行,其超过预算之支出或违背审计则例、手续不完备涉及滥费者,应拒绝支出,或呈明厅长、副厅长办理”;“第54条,购买物品不得扣取回佣,或收取其他送赠”……郭沫若对下属思想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在他签署的《军委会政治部抗敌宣传队服务规则》中有这样的条款:

“11·每周举行队员会议一次;12·为增加队员之休养,应举行理论及工作上之研究,及其他必要之修养工作;13·每周须举行自我批判一次,检讨各队员之工作情形及生活状况……”

在郭沫若严格要求下,三厅造就了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

经过三厅人员努力工作,1938年“七七”周年纪念的献金活动取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

所献现金和物品折价金额超过法币100万元。

更重要的是,在慰劳总会(事实上由三厅主持)支配下,这一百多万献金“不仅没有一分一厘的浪费,而且是把一个钱当作了十个乃至一千个在使用的”。

在这一百多万献金中,三厅请准了二十万元外汇,派阳翰森、程步高到香港采办前方急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

物品采购妥当后却遇到广州沦陷,郭沫若便叫阳、程二人买了十部卡车,载足汽油,改由海防入口,把物品运到昆明,再由昆明运到重庆。

当这批药品半年后运到重庆时,时价已达五百多万。

相对于抗战时期各机关在香港采办的大量物资堆积在香港、海防、昆明等地烂掉或贪污的情况,郭沫若“敢于向武汉的爱国市民们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你们的血汗钱并没白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