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6242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docx

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7古诗词欣赏

【2015高考必备】

全国重点名校2014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一期)

7.古诗词欣赏

1.(2014·山东桓台二中4月检测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

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

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

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分)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4分)

【答案】:

(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

(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2分)

2.(2014·福建厦门双十中学5月热身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⑴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3分) 

 ⑵联系全诗的情感,对尾联“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

⑴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

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

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⑵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3.(2014·山东淄博二模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二)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1)赏析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的妙处。

(4分)

(2)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4分)

【答案】:

(1)雪融化了一半,细草从沙土里露出了头。

(2分)运用了细节描写,预报早春,点明了时令。

(2分)

(2)夜色掩映,竹树掩映,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态,而是写了梅花的香气。

(紧扣题目中的“除夜”这一特定时间,不写梅花形态,只写梅花香气)(2分)以虚写实。

(2分)

4.(2014·上海徐汇区期末试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

观社   杨万里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

走煞儿童最可怜。

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注一晌癫。

〔注〕渠侬:

方言,他(她),他们。

14.从首联看,“社”是  (2分)

15.下列对尾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侯将相即使放下尊贵身份,也无法获得山农们的欢畅。

B.王侯将相尽管身份尊贵,但无法得到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C.王侯将相放不下尊贵身份,不可能有山农们那样的欢畅。

D.王侯将相暂时放下尊贵身份,像山农那样不欢畅不罢休。

16.赏析本诗颔联、颈联的描写手法。

(4分)

【答案】:

14.(2分)山农祈福的活动。

15.(2分)B

16.(4分)人潮涌动,锣鼓喧天,唱着山歌的村民,带着面具的演员竞相登台,追逐着鼓声奔跑的儿童尤其可爱惹眼,营造出欢畅、热闹的场景,极具视听冲击感。

(描写手法:

点面结合,视听结合,场面描写)

5.(2014·福建政和一中、周宁一中第四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6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6.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①比拟(1分)“飞出深深杨柳渚”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字形象生动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饶有情趣)

②比喻(1分)“鼓击春雷”将鼓声比作春雷,贴切,具体地写出鼓声之大,犹如春雷轰鸣。

(1分)

③夸张(1分)“欢声震地”写出岸上发出了一片震地的欢呼声,极言声之大,“惊退万人”表现健儿们争战夺标的英雄气概,简直使千万人为之惊骇退避,(1分)(任选一种修辞方法分析即可)

(2).此词采用白描手法,从视觉,听觉方面,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竞渡夺标的场面。

(2分)红色的旗帜,浓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楼台,鼓声如雷,欢声震地。

通过色彩和声音刻画了竞渡夺标热闹场面。

(2分)

6.(2014·黑龙江模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戊辰即事①

(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

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

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8.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其作用是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

请说说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作者从青衫这类具体的事物着笔,却与“和戎”这件大事相联,表达的主题当然也是非常深刻的,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既委婉又具有讽刺意味。

答案:

以小见大的手法。

(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

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

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

(3分)

9.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作者在行文中把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入诗,却极具合理的成分,这当然来源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讽刺。

答题时,要注意深入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

“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

(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

(3分)

7.(2014·上海金山区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8分)

【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

(元)孙周卿

西风篱菊粲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

数椽茅屋青山下。

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

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注]山中宰相:

指陶弘景。

他隐居句曲山中,礼聘不出,武帝到山中咨询国家大事,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14.“双调”是这首小令的宫调名,“水仙子”是。

(1分)

15.对这首小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通过“西风”等六个意象写出了深秋的肃杀。

B.诗人自诩是“山中宰相”,这是一种自命清高的表现。

C.“富贵休夸”与“山居自乐”呼应,点明诗歌的主旨。

D.本诗语言质朴平实,朗朗上口,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作者是怎样表现山居自乐的?

(4分)

【答案】:

14、(1分)曲牌名

15、(3分)A(错在“肃杀”)

16、(4分)要点:

(1)艺术手法,如选材角度、语言表达等;

(2)对艺术手法的具体分析;(3)语言。

答案示例:

作者通过对归隐生活中几个代表性片段的描写(1分),如自诩“山中宰相”、教儿孙“种桑麻”、为亲眷“煨香芋”、为宾朋“煮嫩茶”等(3分),表现山居自乐。

8.(2014·江西宜春上高二中第5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1]估客:

贩货的行商。

[2]三湘:

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严羽认为: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4分)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颔联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含蓄蕴藉。

上句是动中写静,白日舟行水上,同船的商贾酣然入睡,足见江上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晚上夜深人静,忽闻舟人低语,可知江潮涨起。

这一联明写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难眠的纷乱思绪。

(3个要点中,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2)这首诗主要抒写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归心”是全诗之眼。

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

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

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三湘”“万里”,写的是战争的境遇和身世的飘零,“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

“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把这种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答对3点给4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1点给1分)

9.(2014·四川乐山一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

(4分)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

(4分)

【答案】:

(1)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

②用比拟,以“明镜”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

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感,令人遐想。

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

“明镜”让彩虹的色彩更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

(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⑵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

(2分)

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中凄风苦雨的写照。

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深沉苦闷,五味俱陈。

(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分)

诗词赏析

  谢朓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任朓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

谢朓,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

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对谢朓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

严羽《沧浪诗话》云:

“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

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

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

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

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

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

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

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

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

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呢?

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

10.(2014·山东高考仿真模拟冲刺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

(4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

(4分)

【答案】:

(1)梅花出类拔俗,不同凡花,它虽春未到却独自凌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

(4分)

(2)运用了对比手法。

下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对比,表明不论把梅栽在哪里,它都不改初衷,突出了梅花纯洁傲岸、“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

(4分)

11.(2014·湖南邵阳第1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

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

此词应是康熙七年(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

②酸风:

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

③豫让桥:

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1)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

(2分)

(2)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

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

(3分)

(3)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

(3分)

【答案】:

(1)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2)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

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

(共3分)

(3)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

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

(共3分)

12.(2014·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④,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巾柴车:

指乘小车出游。

②差池:

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③黾勉:

殷勤。

④及兹:

来此。

契:

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4分)

(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13.(2014·黑龙江模拟冲刺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

(元)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

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

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

联系注释里面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前两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这首诗的首句与其它诗歌不同,开篇作者即直接入题,把感情寓于其中,赏析这首诗歌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答案:

这首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

(2分)“江山信美非吾土”,面对大好河山,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宋朝的天下,亡国之隐痛顿时涌上心头。

首句直扣诗歌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3分)

9.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象的鉴赏能力。

“啼鹃”这一意象,要结合自己以往学过的知识来加以理解。

诗歌的最后一句,一语双关,既有字面意义,也有深层次的亡国之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案:

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

(2分)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

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

(4分)

14.(2014·四川资阳二诊)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②。

【注释】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答案】:

(1)这首诗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

(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

(1分)诗人抒发了对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2)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

(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1分)

15.(2014·北京东城12月联考)阅读下面清诗,完成

(1)

(2)题。

(7分)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②泠泠:

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

(3分,每个景物1分,写出三个即可)

(2)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4分每种感叹2分,写出两个即可)

16.(2014·湖南澧县、益阳、桃源三市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春  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

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

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

(4分)

【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

(1分)一是忧国之情。

(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分)

17.(2014·浙江余姚中学(上)期中)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

(7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2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3分)

2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21.【解析】

(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分)(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